关于矮子和板凳的歇后语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关于矮子和板凳的歇后语

关于矮子和板凳的歇后语1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板凳上搁蒺藜——坐不稳;坐不住  板凳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打不开场面  板凳上钻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板斧劈柴——一面砍  板门上贴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板上的泥鳅——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关于矮子和板凳的歇后语2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矮夫矬妻——各有短处  矮子不吃馒头——想高(糕)  矮子穿长袍——拖拖拉拉  矮子打呵欠——气儿不长  矮子打墙——只有一半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跟着长子(身材高的人)走——多跑几步路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面前说短话惹人多  矮子排队——倒数第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关于艰难的歇后语

关于艰难的歇后语_歇后语  小孩子喝烧洒——够呛  小鸡吃黄豆——够呛  无米之炊——难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从手插进染缸里——左蓝(难)右也蓝(难)  水中捞月——无处寻  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  乌龟摔在靛壳里——壳蓝(可难)  一碗水泼在地上——难收拾  一脚踩在桥眼里——上下两难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才学理发就碰上个大胡子——难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小孩子上楼梯——步步都是坎子  生铁铸土地爷——硬神(撑)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丝线打结巴——难解  羊头插在篱笆上——伸首(手)容易缩首(手)难  老母猪钻篱笆——进退两难  老鼠钻牛角——步步紧  老鼠碰见猫——难逃  西山出太阳——难得  百岁养儿子——难得  地狱里活命——难见天日  竹山里试犁——寸步难行  冷锅煮雪——难溶  沙滩上行船——进退两难  两手提篮——左篮(难)右也篮(难)  苏州的蛤蟆——南蟾(难缠)  针尖上落芝麻——难顶  泥塘里滚碓臼——越滚越深  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肩膀上生疮——不敢担  岩缝里的‘笋——挟得紧紧的  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烂泥路上拉车——越陷越深  挂着腊肉吃斋——难熬  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香棍搭桥——难过  筷子搭桥——难过  筷子穿针眼——难进  榨油房里的铁圈——箍得梆梆紧  墙头上睡觉——翻不了身  鼻孔喝水——够呛  橄榄核垫台脚——横不得,竖不得  瘸子下山——这步容易下步难  骑在虎背上——即上难下  螺蛳壳里做道场——难  癞蛤蟆垫桌子角——死撑活挨  篾匠赶场担一担——前后为篮(难)  豆腐干——压成的  河中间斩竹篙——两头不到岸  拳头舂辣椒——辣手  高梁秆子担水——挑不起来  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  赶鸭子上架——难呀  脑袋长瘤子——后面负担重  婆婆太多——媳妇难当  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黄鼠狼带牛铃——叮当(担当)不起  火钳子修表——没处下手  火烧辣椒——呛死人  乌龟爬泥潭——越爬越深  乌龟爬在门坎上——进退都要跌一跤  乌龟垫床脚——硬撑  水煮石头——难熬  一分钱的酱——难烩(会)  一元钱买担菜——两篮(难)  一餐吃个大胖子——谈何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块硬骨头——不好啃  脚板上钉钉——寸步难行  鱼网里的山鸡——有翅难飞  筛子眼里夹的米——上不去也下不来  絮被上捉虱子——翻不尽  碓窝子做帽戴——顶(担)当不起  嗓子里撒把胡椒粉——够呛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关于矮子和板凳的歇后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