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上句解析
【千问解读】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上一句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道尽了离愁别绪的细腻与深远。
1
原句出处与意境
《一剪梅》这首词,以秋日荷塘的残景开篇,引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象征着离别的不由自主与情感的难以自禁。
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词人与远方爱人虽相隔两地,却心心相印的深情厚意。
2
词作赏析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相思之苦。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更是借助鸿雁传书的典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情感的厚重。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3
表格列举词中意象与情感
意象情感表达 红藕香残秋日荷塘的萧瑟,象征离别的凄凉 玉簟秋凉席上的秋意,暗含内心的孤寂 兰舟独乘小舟,表现词人的孤独与寻觅 雁字回时鸿雁传书,寄托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月满西楼月夜凭栏,抒发无尽的愁绪与期盼4词作背后的故事
《一剪梅》不仅是李清照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她与丈夫赵明诚深厚感情的见证。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书信成为他们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而词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他们相互思念、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5
总结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词以其深情而细腻的表达,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那份超越时空的深情与才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那份来之不易的情感。
唐朝时期的美甲,是装饰更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在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时期,埃及人民就率先用臆羚的皮毛摩擦使指甲发亮,并涂以散沫花汁使其更加艳红。
在我国,美甲历史可以追溯到,妇女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美甲的雏形也非常简单,女性用凤仙花染指甲,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来侵染指甲。
也可以将丝绵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吸入汁液后,再覆盖到指甲上,连续侵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
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更是有精神,这也让民众思想更加开放,对女子的束缚少了些许,女子对美的追求,也让“染甲”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标杆。
唐朝就曾有诗云:“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就是讲述了唐朝少女用染红的指甲拨弄琴弦,也体现了古代女性的精致生活。
比起现代加了很多化学物质的原料,古代纯天然、低成本和简陋的工艺也让女性能够轻易的染甲。
还有一个就是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影响下,大部分女子的指甲都会稍长,如果没有修饰看起来会比较丑。
随着时间发展和审美观的不断进步,美甲逐渐变得多样化,更让染甲成了一种风尚和习俗。
富家女子通常会染甲,而穷苦百女子则在清闲时和出嫁时让芊芊玉手变得尤为动人。
侵染指甲也是古代女子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诗人的《宫娃歌》曾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这是夜晚李贺看见邻居家姑娘在烛光下侵染指甲而写下的诗句。
唐朝时期,盛行美人妆,从口脂,描眉,,甚至是摆放在闺阁中的妆奁,无不透露着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精致,美甲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染甲风俗,除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为悦己者容”,也是风流才子青睐和文化熏陶的结果。
在唐朝安稳繁荣的经济下,催生了许多文人墨客。
夸赞女性的美,往往也是才子们的重要题材,风流才子也都喜欢“百媚生”的佳人,在这种风气下,古代女性对自己的美丽也会不遗余力的展示。
还有一方面是唐朝时期尤其是贵族着重对子女的才情培养,,名门女子始终都有一门“手艺”。
古代娱乐活动少,多是一些年轻人之间的宴会,或者宫廷组织的一些活动,活动就少不了表演,出风头也成了贵女之间难得的较量,在表演的时候,着装也是艳压他人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美丽的指甲也变得尤为重要,更何况古代的乐器多是琴。
除了深闺女子,教坊里的女子也常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诗写道:“一管妙清商,纤纤玉指长”,就是描述教坊女子吹奏“觱篥”(一种笛子)的场景,指甲涂着红色染料,在吹奏乐器的时候上下纷飞,会给人一种的感觉。
美甲也称为“蔻丹”,蔻丹除了是装饰和对美丽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影视剧中,常能看见古代后妃常戴一种嵌着宝石或者贵金打造的长指甲,妃位越高的妃子,所用指甲越是名贵,与品阶和身上的服装相对应。
在贵族中,也常见贵重装饰的指甲,也是一种攀比。
女性透过蔻丹看身份地位,其实也有一部分官员用蔻丹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和女子不同的是,女子常用名贵的珠宝玉石来装饰指甲,主要体现华丽和鲜艳美,而男子之间的蔻丹,主要是金子,展现了一种豪气。
当然,这种通过蔻丹来展示身份和地位的,主要是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之间最多用凤仙花来修饰。
美甲风尚比我们想象的早,古今贯通,对于女子始终都是:“女为悦己者容”,女子对美丽的追求永远都不会屈服于时间地点,只是现代工艺和古代纯天然之间的比较罢了。
唐朝经济发达,思想开放也促进了蔻丹的产生和发展,风流才子对女性美的夸赞还有蔻丹作为身份地位和权势之间的象征,都让“美甲”迅速的流行起来,如果身边有风仙草,可以自己试着做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注释⑴玉楼春:词牌名。
又名“木兰花”。
⑵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⑶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⑷残梦:未做完的梦。
⑸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⑹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玉楼春·春恨》晏殊 鉴赏凄凄的哀怨与静静的相思是晏殊这首词所歌咏的主题。
它不仅饱含着词人对离愁别怨的感叹,更婉转地表明了深切的人生哲理。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
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
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次句“年少抛人容易去”,是写一位少年在未解离情之苦时,离别总是那样匆忙和轻而易举。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深感惋惜。
“容易”二字里既有着少年对昔日的追悔,也有着他至今依旧的寻觅。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二句,极写相思之苦,哀怨之切。
残梦依稀,钟鼓伤情;细雨迷蒙,离情更苦,这正是那被抛弃的真情的悲哀。
这两句不仅有着音节对仗工整之妙,更表现了幽咽婉转的意境之美。
缠绵含蓄的轻歌低叹,真切浑成的着意抒发,把暮春三月的细雨,五更的残梦,楼头离人花下的寂寞,连同所有的相思都勾连成一片,缥渺轻飏,茫茫无际。
下片起首二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强烈的对比,把那梦魂牵绕的深情写了出来。
前一句直言多情苦,并且认定这种痛苦又远非“无情”所能代的;即使自身想得到解脱,作者的无情也只能是“多情却似总无情”的“无情”,因此依旧无法排遣那无尽的相思之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极言多情。
一寸情思尚可化为千万缕的情丝,那么无尽的多情,会化为无数情丝。
这二句欲扬先抑,故意写出“无情”的“不似”,用以突出多情之苦。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两句词是说无尽的情思天长地久,万古长存。
正像李后主所说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一切万物都会有穷尽之时,而唯有那人间的真情才永无休止,永无尽头。
因而这无尽的相思,才值得永远地歌吟。
《玉楼春·春恨》晏殊 赏析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
’传正笔而悟。
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
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
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
“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
“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
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
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
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
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
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晏殊名句推荐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作者:晏殊:出自《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作者:晏殊:出自《少年游·重阳过后》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