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艰难的成语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形容艰难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形容艰难的成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形容艰难的成语

【千问解读】

形容艰难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形容艰难的成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形容艰难的成语 1

  1、遗大投艰:遗、投:交给。

指交给重大艰难的任务。

  2、千山万水:万道河,千重山。

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3、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

后以之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4、棘刺母猴:棘:多刺的植物。

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

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5、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6、忍饥受渴:忍受饥渴。

形容极其艰难、贫困,苦苦度日。

  7、来之坎坎:坎:陷。

比喻进退都很艰难。

  8、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9、滴水石穿:水不停往下滴,能将石头洞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微薄之力最终能完成巨大艰难的事情。

  10、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

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11、天荆地棘:天地间布满荆棘,比喻世途或处境艰难。

  12、艰苦创业:艰难困苦地创办事业。

  13、寸步难行:连一步都难以进行。

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14、千辛万苦: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15、忍饥受饿:忍受饥饿。

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16、生事微渺:生事:生计、谋生的路;微渺:渺茫。

指生活非常艰难。

  17、备尝艰苦:备:全、尽;尝:经历。

受尽了艰难困苦。

  18、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9、不食周粟:粟:小米,泛指粮食。

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

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20、苦尽甘来:甘:甜,比喻幸福。

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

  21、蟠根错节:错:交错;节:枝节。

树木的根盘屈,枝节交错。

比喻事情的艰难复杂。

  22、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

感到象糖那样甜。

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23、荆棘满途:荆棘遍地。

比喻世道艰难。

  24、如蹈水火:像走入水火之中。

比喻处境艰难。

  25、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26、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

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

比喻不坐享其成。

  27、怕风怯雨:怯:害怕。

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28、煮弩为粮:弩:弓弩。

煮弩弓作为粮食吃。

形容断粮时的艰难困境。

  29、精卫填海: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30、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31、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

挺直身体站出来。

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32、千难万苦:犹千辛万苦。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33、攀藤附葛:攀附着藤葛前进。

极言道路艰难。

  34、贫于一字:贫:贫乏。

贫乏得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

形容苦心作文,炼字艰难。

  35、穿荆度棘:穿越荆棘丛生处。

比喻多经艰难路途。

  36、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

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

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

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37、感戴二天: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38、刀山血海:比喻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地方。

  39、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

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40、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1、少吃无穿:缺少吃的,没有穿的。

形容生活艰难。

  42、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43、停辛伫苦:停:止息,停留;伫:贮积。

辛劳长期缠身。

形容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

  44、穷则思变: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45、关山阻隔:关隘山岭阻挡隔绝。

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46、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47、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48、刃树剑山:刃:利刃,刀。

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

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49、艰难竭蹶:形容收入少,生活艰难。

  50、寸步难移:连一步都难移动。

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形容艰难的成语 2

  1.

婆罗门教是何时传入东南亚的?又是如何在东南亚进展的

关于教和传入缅甸和东南亚各国的时间问题,中外学者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至今莫衷一是。

中国学者段立生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1、2世纪首先传入柬埔寨然后遍及东南亚各国;中国学者黄心川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后由印度的阿萨姆进入上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湄公河流域;缅甸学者敏悉都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3世纪以后首先传入缅甸然后传入东南亚地区;但是根据缅甸最新挖掘出来的文物来看,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至少同一起或者公元前3世纪以前早于佛教传入缅甸,然后由缅甸传入东南亚泰国、柬埔寨等其它国家。

佛教是缅甸人的国教,自古以来缅甸人虔诚地崇信佛教,把佛教的教义看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和处世行为的准则,佛教深入缅甸人的思想深处,深入到缅甸文化的各个层面,深入到缅甸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缅甸人的人生价值、道德标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缅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佛教社会,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但是,自古以来,缅甸人就信奉婆罗门教,信奉婆罗门教神明,信奉自然神和民族神,先后发展成为内37神和外37神。

内37神中,就有婆罗门教神、象鼻天和都拉萨迪智慧女神。

在外37神中有婆罗门教神天帝释作为第一位神明,也就是众神之主。

因此,早期缅甸人信奉的宗教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混合体。

关于婆罗门教在缅甸的传播与发展,缅甸文献记载的很少,我们只能根据缅甸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来判断早期缅甸人的宗教信仰。

缅甸考古局发现的太公国时期、时期、汉林时期、室利差旦罗时期的骨灰瓮和古钱币上,有法螺、水波纹、吉祥威萨图案,三叉矛图形,说明缅甸自太公王朝开始婆罗门教就从印度传入缅甸,因为法螺是婆罗门教毗湿奴大神的手持物,水波纹是毗湿奴大神休息时坐骑龙戏水的象征,三叉矛是湿婆的手持物,吉祥威萨图案是毗湿奴大神妻子吉祥天女的象征。

婆罗门教自从传入缅甸以后,在缅甸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到公元后的毗湿奴时期、汉林时期、室利差旦罗时期时,婆罗门教在缅甸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但是从公元1044年建立的缅甸蒲甘王朝开始,由于佛教被定为国教,婆罗门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开始逐渐衰退,但至今仍然存在于缅甸现代社会当中。

纵观缅甸历史发展的整个时期,缅甸人都信奉过婆罗门教,换句话说,婆罗门教的影响贯穿缅甸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甚至在缅甸当今社会里仍然可以找到婆罗门教影响的影子。

缅甸至今仍然有印度教友谊协商会,有斯利斯利湿婆克里斯纳寺和斯利斯利都尔伽寺,人们仍然信奉婆罗门教的神明,婆罗门教占卜术至今盛行于缅甸民间。

从婆罗门教在缅甸的发展与传播,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5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传入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或者更早一些时间由印度伴随雅利安商人到缅甸做生意传入缅甸太公国。

第二时期是发展阶段。

大约从太公国经过毗湿奴城、汉林城、室利差旦罗城骠国发展的3个城邦国家以后,婆罗门教在缅甸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

第三时期是衰落阶段。

从蒲甘王朝到贡榜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缅甸开始逐渐衰弱。

第四时期是残留阶段,从贡榜王朝到,婆罗门在缅甸只有印度移民还信仰,缅甸人已经不在信仰了,但是婆罗门教在缅甸人中的影响仍然存在。

婆罗门教对缅甸文化影响较大。

首先婆罗门教是缅甸人最早信奉的宗教,婆罗门教神被作为佛教的保护神而引入佛教的范畴,作为缅甸至今仍然信仰的37位传统神的第一位大神而备受崇拜;其次,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被广泛吸收和应用在缅甸封建王朝的各种仪式中,缅甸历代封建王朝宫廷中都聘用婆罗门祭司,用婆罗门教礼仪主持宫廷大典和国家大典;再其次,婆罗门教的花纹图案普遍被应用在缅甸的佛教和民用建筑艺术上;第四,婆罗门教的占星术传入缅甸,至今流行于缅甸社会;第五,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传入缅甸,形成了传统节日;最后,婆罗门教的故事对缅甸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罗摩衍那戏剧至今长盛不衰。

随机文章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详解宇宙中最恐怖的星球,温度1000摄氏度以上(堪称地狱)最高维空间是什么,或是无数三维空间的合集(无依据)亚马逊旗下蓝色起源发射火箭回收成功,私人公司推动太空旅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鲁国的实力如何样?齐国为什么没有吞并它?

山东省号称“齐鲁大地”,这是因为历史上该地区存在和鲁国这两个诸侯国。

在时期,齐国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

比如在在位时,齐国成为之首。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在战国中期击败魏国,成为和秦国并称的两大强国。

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鲁国的君主是的后人,但是,在整体实力,鲁国却是比较弱小,不能称之为一个强国。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弱小的鲁国,齐国为什么没有吞并它呢? 一 首先,对于齐国和鲁国这两个诸侯国,都受封于西周初期。

就齐国来说,开国君主是姜太公,而鲁国则是周公姬旦的儿子代父就封。

在西周时期,因为周天子的权威和实力仍在,齐国自然不敢对鲁国有什么想法。

不过,自东迁洛邑,也即历入到东周时期,因为周王室的衰微,所以强大的诸侯国开始陆续消灭周边的小国,比如晋国、秦国、等诸侯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强大。

而当时的齐国,确实都鲁国展开了进攻,而且是多次出兵。

二 不过,在春秋时期,对于鲁国来说,基本上抵挡了齐国的进攻。

比如就来说,发生于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

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此外,长勺之战也让曹刿一战成名,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典故。

并且,在齐桓公、在世时,虽然齐国的不断实力增强,但是,因为齐桓公想要成为春秋霸主,打着尊奉周王室的旗号,自然也不好继续攻打姬侯国鲁国了。

三 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经历了内乱等问题。

后来,虽然齐国又有进攻鲁国的想法。

但是,鲁国主动和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搞好关系。

由此,对于齐国来说,显然为了吞并鲁国而和强大的晋国结怨。

到了春秋末期,齐国的衰微,逐渐崛起,也希望讨伐鲁国。

不过,对于鲁国的子贡,也即的徒弟之一,却通过,说服吴国救鲁国打败齐国。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齐国的田氏,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篡夺君主之位上,自然暂时放松了对鲁国的注意力。

四 最后,到了战国初期,越国一度北上中原,将其势力扩大到今山东省一带。

而之后的魏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成为齐国的重要威胁。

到了战国中后期,特别是齐湣王()在位时,齐国击败魏国,成为春秋霸主。

但是,齐国第一个消灭的大国,不是鲁国,而是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宋国。

不过,齐国灭宋之后,遭到了五国伐齐,差一点就被灭亡了。

由此,齐国最终错失了消灭鲁国的时机。

根据史料记载,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所灭。

最终,齐国没有成功消灭身边的鲁国,反倒让楚国获得了这一片土地。

随机文章为何说唐太宗和隋炀帝有颇多相似之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像蛇的无腿蜥蜴玻璃蛇,能把身体分为数段仅剩头部逃生(天魔解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形容艰难的成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