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化的成语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形容文化的成语  导语:有哪些成语是形容文化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形容文化的成语,欢迎借鉴!  1、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

指人没有文化。

  2、蹶

【千问解读】

形容文化的成语  导语:有哪些成语是形容文化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形容文化的成语,欢迎借鉴!  1、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

指人没有文化。

  2、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

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

形容声威极大。

  3、知文达理:知、达:懂得。

有文化,讲道理。

形容有教养。

  4、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5、美雨欧风:欧:欧洲。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6、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

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7、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

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8、卖弄才学: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9、一穷二白: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

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10、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11、黄金时代: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12、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13、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14、衣冠文物: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这里借喻文人众多。

比喻太平盛世,文人众多,文化兴盛。

  15、识文断字:识字。

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16、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

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17、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18、粗识之无:粗:略微。

略微认识“之”“无”二字。

指文化程度很低。

  19、能写会算: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0、欧风墨雨: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21、未识一丁:丁:“个”的讹字。

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

  22、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23、知书达礼:知、达:懂得。

有文化,懂礼貌。

形容有教养。

  24、横僿不文:僿,粗鄙。

粗鄙没有文化。

  25、知书识字:指有文化修养。

  26、欧风美雨: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27、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28、百年树人:树:种植,栽培。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29、谈吐风雅:风雅:风流儒雅。

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30、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1、博大精深: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32、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33、传道受业:受:通“授”。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34、敏而好古:敏:勤勉。

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35、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36、斯文委地:犹斯文扫地。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37、兴文偃武:偃:停息。

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38、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39、裂冠毁冕:①比喻背弃王室。

②比喻绝意仕进。

③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

  40、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

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41、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周朝的一个姬姓国家:巴国的建立与灭亡

,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

始于西周时期,巴国与蜀国、为世仇,被视为诸夏之一 。

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而分裂出充国。

战国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治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川东北部分地区。

强烈要求攻下巴国未允,次年八月得到(后来的宣)支持,于前316年攻克全境得,同年,将巴国君臣掳往咸阳。

秦惠文王派张仪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西南有巴国。

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太葜即时代东方部落首领,后照为巴人始祖。

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 "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 据发掘,巴国地区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巴国起源于的大溪文化,国都初枳(今重庆涪陵)。

春秋时期巴、楚战争频繁,巴多败,都城被迫多次向西迁移。

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南蛮西南夷列传》说: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日覃氏、、。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其山有赤黑二穴。

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

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

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

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

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 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

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

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

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

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西周建立。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

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春秋时代,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

这时,楚国已在南方崛起,巴开始受到楚国的控制,一度与之结成联盟。

但是,巴国人显然不愿意受人挟持,虽然表面上承认楚国的地位,但一有机会便起来反楚。

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楚巴与邓之战 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国希望通过楚国与(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交好,楚国派大夫道朔带巴国使者韩服出使邓国,在邓国南境遭到鄾国(在今湖北襄阳市东稍偏北)人的袭击,结果财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杀。

楚王闻讯大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

由于鄾国与邓国互为姻亲,邓国即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

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与楚在出兵伐(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巴国转而出兵伐楚,后来,公元前676年,巴军一举攻取了两国边境地区的楚国那处城(今湖北荆门沙洋),当时驻守那处城的大夫阎敖弃城游水而逃。

随后巴国又进军至楚国都城之下(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

楚文王大怒,杀了弃城逃跑的阎敖,结果其族人不服,纷纷作乱。

当年冬季,巴国乘楚国内乱,再次出兵攻伐楚国。

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军,结果仓促出战大败于长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县北),只得领着败军回国。

然而根据楚国的传统法令,败军一律不得入城,因此郢都大阍鬻拳拒绝开城门,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入郢都。

楚文王不得已,只好转兵回攻位于淮河上游的嬴国,在踖陵(今河南信阳潢川)击败了军队,这样就可以回国进城了。

不料楚军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鬻拳闻知消息后也自杀殉葬。

巴国和楚国从此关系开始恶化,这次战争在《左传》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载。

巴、楚、秦灭庸之战 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巴伐楚,克之。

公元前632年,晋秦联军在大败楚军后,巴国向秦国致贡,后又和楚修好。

三年(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

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治今重庆奉节),之后便被楚国逼入长江三峡,进入重庆和川东地区。

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湖北省襄阳市), 同年三月,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

巴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退出汉水流域。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 由此引致"巴蜀世战争" 。

到战国《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

""其地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 战国中叶以后,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开始了经营西南的事业。

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

《华阳国志·巴志》介绍巴郡时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今重庆奉节)、阳关(今重庆涪陵)及沔关。

"可见巴郡有三处关卡,都为巴人防御楚国而设。

巴国内乱(公元前377年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救巴。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

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头授使。

(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

但借兵这件事无疑暴露了巴国的虚弱,刺激了楚国的贪欲,于是楚国向西进兵,首先攻占夷水--清江流域,夺取了巴国"盐水",从而占据巴国第一道盐泉。

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国伐楚取兹方(湖北省松滋市)。

(即《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六国年表》:蜀伐我兹方。

)蜀国东,为巴国之地,何能越过巴国伐楚国?实则,这个时期的巴国对楚、蜀两国两线作战,节节败退,蜀国控制了巴的部分土地,并自巴地出发伐楚。

《本纪》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

"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击败蜀军,楚国吸取了清江不设防而成为伐楚通道的教训,于是在清江筑捍关以保卫楚国在清江的既得利益--盐水泉盐。

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庆涪陵区、重庆黔江区)被楚国攻占。

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

《·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巴国第二道盐泉盐水泉盐产地丢失,巴国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国力更加不振,楚师便大举西进。

元年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

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

楚军从枳邑出发西进,攻下江州东面唯一关吕--阳关,接着楚军很快全线西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的垫江(重庆合川区),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

故《史记·秦本纪》曰:"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 灭亡 公元前319年冬,巴国和联合,巴国欲灭充国。

而蜀国和充国结盟,两国抵御巴国。

巴国在公元前318年灭掉了充国,随即又被蜀国击败。

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派著名谋臣张仪、大夫、都尉墨獾等领三十万大军入川援助苴国,秦国在公元前316年春灭掉了苴、蜀两国,同年,秦顺手灭掉了巴国,统一了四川盆地,获得了安定的后方经济环境和优势战略地带,为日后扩张进攻楚国打下了基础。

随机文章意大利卡普里岛蓝洞,蓝色的水洞美哭了(不去是遗憾)私人飞机一年的费用是多少,湾流g650为什么那么贵(飞得远和快)霍金突破摄星计划,找寻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天王星是什么颜色​,天王星为什么是蓝色(反射太阳光呈现蓝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公九卿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一步步进展完善的

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

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但无论三公 ,还是 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

无独有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

更“太尉”为“大司马”,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当时并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马一职,原是和讨伐匈奴,带去的马匹有十四万,但至班师入塞之时却不到三万匹,所以任两人同为大司马。

而原来的太尉被太皇下令免官,太尉之职从此长期空缺。

再加上,霍去病和卫青二人长期对匈奴作战,手下兵将极多,,太尉的职权就逐渐转移到大司马。

另外,应当了解,太尉其实在汉初是不常设的。

太尉一职的或置或废,大都与征伐或时局有关。

如三年,罢太尉官,归属丞相,这年五月就是由率军还击匈奴的入侵。

景帝时,太尉职衔也只恢复了4年。

以此为背景来看,大司马替代太尉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

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职能也比较模糊,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廷的差遣。

在汉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实际已有近代君主立宪的影子。

丞相为主要的治国大臣,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

而日本由首相对天皇负责,天皇听政则在一千多年后的“”时期才有此景象。

但与此君主立宪制中不同的是,西汉的大司马依然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

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西汉,皇帝与丞相的冲突在武帝时达到高峰,本来汉武帝对田蚡言听计从,但田蚡。

《》记载: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着谈上大半天,他推荐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皇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 田蚡曾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私宅,武帝发怒:“你为什么不干脆要武库”从此之后田蚡才稍稍收敛。

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令),从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

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

相对于秦朝,三公之中职能变化最大的当属御史大夫了,汉文帝时下诏:“制诏御史,其除肉刑。

”从此,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的法官和监察官。

哀帝时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当法官了。

西汉时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汉武帝时期。

这次改革始于与太皇太后对抗时期,是以政治斗争为目的的变革,是被史家称为“大一统”一揽子改革的一部分。

汉武帝的改革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中央官员分为内外朝更加强了中央机构为皇帝服务的职能。

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对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称变更外,再无值得一谈之事。

西汉末年,相继为大司马、尚书令,逐渐掌握了实权,后自立为帝,国号新。

王莽不以国号“新”为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书》的文章为准。

大司农改为,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还有,“光禄勋”等改为六监。

就连百官、宫室、郡县都换了名称。

但这些仅仅都是 “托古改字”而已,同“托古改制”是不一样的,换汤不换药。

从称帝起到废掉献帝共197年,其中以光武、明、章三帝时期为短暂兴盛,而后东汉历经外戚、宦官之祸,少数民族叛乱到,到最后所谓诸侯割据时代,一直是内乱不已。

所以东汉在前期基本继承西汉官制略有改革,而在中后期则因内乱的局面而逐步抬升了军事官职的地位,也有几人以文官而称雄于世。

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27年后才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

司空的职能已经从往日的监察“改行”去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东汉光武帝在对皇权的加强上,比起西汉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武帝亲政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利,职无不统。

《通考·职官考》云:“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 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以后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国家中央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宫廷办公厅内,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

最明显的就是(大)司徒,相当于西汉时期的丞相,再也没有西汉时期当皇帝上宾的好运气。

如韩歆为司徒,因好直言,无所隐讳,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归乡里,并下诏责之。

韩歆惶恐不安,与其皆自杀。

其后欧阳歙、戴涉为大司徒,皆以罪下狱死。

东汉时期太傅拜为上公。

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

此后,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黄巾之乱后,以太师自封,位在太傅之上。

这些官位均不常设,历任太傅录尚书事都在死后被除其官名。

东汉沿西汉旧制,同置九卿。

其所职掌,也与西汉略同,只是机构的裁并,属官的精简,有异于前。

此外,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为太尉所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为司徒所领;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为司空所领。

抛开现实意义不说,仅从官制的创新上来看,这是一项创新。

它削弱了司徒的职权,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国家权利,使官制更加合理。

但从权利的角度上来看,司徒所领太仆、大鸿胪均是虚官。

太仆服侍皇帝,没有参与国家政事的权利。

大鸿胪执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这对一个自称天朝的国家来说,除了在某些施威仪时可利用外,其他时候无足轻重。

仅仅留下一个管人头的廷尉还有点文字上的地位。

东汉自汉光武帝以来就战事频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

有大将军,其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

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

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

董卓曾经集太师、大将军、相国为一身。

其中又以相国为尊,位居三公之上。

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至其死。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窃天下的魏国实力最强,同时也是和东汉一脉相承的势力,在官制上也延续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

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汉朝遗风比较重,但是在治蜀时有无尚书台一说还有待考证。

统治者坚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别官职上动了动小手脚,但并没有值得一提的改革。

评价到:“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在三国时期官制上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其中以置影响最大。

曹操为魏王时,初置秘书令。

曹丕称帝初,改秘书令为中书省,有监、令两臣,由通达文学的士人担任,当时的文学就是现在所说的学术。

监、令之下有中书侍郎、通事舍人、著作郎等属官。

尚书省在名义上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实际上有些机密命令的下达并不通过尚书省。

从此尚书台的权利又渐渐转移到中书省,逐渐形成了中书“实握事要”,操纵政务的局面。

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视。

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

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

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

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

两晋南北朝 西晋虽承魏制,但相对于魏国改革汉代官制一样,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迈的步子则更大了。

虽然都还有三公,也有九卿,也还听得到太傅、太保之类的官名。

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

这就是所制三省的雏形了。

自秦以来皇权和相权就一直是国家中央机构矛盾的焦点。

在汉武帝时,置尚书台,宰相的权利向尚书台转移,东汉时这样的转移更甚,尚书台位至宰相之上。

魏国初置中书省,尚书台的权利又向中书省转移。

西晋置中书省,本只是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但因亲近皇帝而显得很重要。

从三省的职权来看,他们都为皇帝服务,皇帝是国家的直接治理者,这与三公九卿制有根本区别。

皇帝为加强皇权,拼命的扩大三省权利,扩充三省机构,三公九卿制被严重冲击。

三公之中除丞相省置无恒且尚有实权外,九卿已徒有虚名,到了东晋时甚至已经。

东晋说:“今事归台阁,而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

”台阁指的就是尚书省的别称。

《·传》载《昌言·法诫篇》云:“光武皇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注:“台阁谓尚书也。

”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掌与公府对举。

哀帝省掉了光禄勋、大司农。

元帝省掉了太仆。

东晋后,大鸿胪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宗正并到了太常之下,又省掉了少府。

于是乎,东晋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门面。

三公九卿一制。

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朝代变更不止,少数民族入侵,但是在中央官制上并没有阻止三公九卿的进一步衰败。

刘宋出了一种“三公”“三司”“两大”的中央官制。

三公就指太傅,太师,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马;二大指大将军、大司马。

但已经不设九卿。

隋朝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缔。

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

随机文章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揭秘赤练蛇有毒吗,长有后沟毒牙(被咬有一定几率中毒昏迷)美国人为什么不吃米饭,小麦和玉米才是美国人的主食(营养更丰富)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南极,南极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或存未知生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形容文化的成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