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武器库 河南巩县(河南巩县)
【千问解读】
1915年6月,北洋政府设立督办兵工厂事务处,当时上海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汉阳兵工厂都建在长江中下游,北洋政府不易控制,所以北洋政府督办兵工厂事务处以统一产品,改良生产技术为名,计划在中原地区建立一个完善的兵工厂,同年8月,在河南巩县孝义镇选定厂址,占地2700多亩,聘请德国工程师,开工修建厂房,总耗资1100多万银元。
巩县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平面示意图
1917年2月,督办兵工厂事务处撤销,巩县兵工厂的建设工作归属陆军部。
1921年2月,巩县兵工厂的炮弹厂、电机厂、引信室、机器厂厂房和厂区铁路线路相继竣工,9月16日,正式成立巩县兵工厂,蒋廷梓任总办,河南督军对其管辖。
巩县兵工厂水塔
巩县孝义车站
制枪厂的机器是从美国引进的,1922年运到厂并安装调试。
炮弹厂的机器一部分由汉阳兵工厂调拨,一部分向丹麦文德公司订购。
机器厂的机器来自丹麦文德公司及美国布来德公司订购。
动力厂锅炉及发电机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
全部机器设备新式齐备,1921年投产,开始试造山陆炮弹。
1921年底在机器厂大院内增建了手枪房,1922-1928年间分别增建了炮弹厂,枪厂,翻砂房,迫击炮弹厂、炸弹厂。
巩县兵工厂厂区铁路
1921~1926年,制造山炮和陆炮炮弹,1925年开始生产毛瑟手枪、手榴弹、航空炸弹、150毫米重炮弹,1926年仿制成手提式机枪,1927年生产20式82毫米迫击炮及炮弹、木柄手榴弹,1928年生产150毫米迫击炮及炮弹、中正式步枪(德国1898年式7.9毫米毛瑟枪),与著名的98K一脉相承,24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至1935年月产能力为7.9毫米步枪1800支(加工可造3200支),75毫米轻榴弹、38式野炮开花弹、150毫米重榴弹5200发(加工可造9000发),82毫米迫击炮弹1700发(加工可造3000发),150毫米迫击炮弹690发(加工可造1200发),木柄手榴弹4600枚(加工可造8000枚)。
(备注:正常生产每天工作8小时,加工每天以14小时工作计,分白班和夜班)
20式82毫米迫击炮
中正式步枪
24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巩县兵工厂曾多次遭日机轰炸,已经无法生产,11月被迫迁往湖南株洲,以每天一列车的速度向株洲转移,因株洲无厂房可用,1938年春又在湖南安化县烟溪镇的一所学校作为新址,同年6月改厂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工厂。
巩县兵工厂在株洲时期
巩县兵工厂株洲时期机器设备
1940年日军继续南侵,巩县兵工厂搬迁到重庆。
搬迁中途,宜昌于6月14日沦陷,致使兵工厂员工和机料一部分去了四川,一部分重新回到湖南。
入川的人员和设备在巴县钢罐驿设立新厂。
这样一来巩县兵工厂的生产化整为零,分散多处,巩厂的各个分厂与其他转移到后方的兵工厂合并生产。
1941年6月,孝坪新址建筑安装竣工,炮弹厂、机枪厂、样板工具厂和机器厂开工生产,1941年至1945年,主要生产山炮炮弹、捷克式轻机枪、三十节重机枪(勃朗宁M1917重机枪)、信号枪和机步枪弹。
三十节重机枪
三十节重机枪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有员工兵夫5114人(职员604人、工人3892人、兵夫618人),有各类设备1178台。
每月产生产能力为:子弹130万发,75毫米炮弹4000发,木柄手榴弹14万枚。
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木柄手榴弹
1946年4月,枪弹厂留南庄坪,其余9个制造厂迁往武汉,在武汉。
接收了武昌日军修械厂和两处日军军械库。
在武汉主要负责生产手榴弹、信号弹、枪榴弹和掷弹筒,并负责修理枪炮和装甲车。
1947年月产量达100万发子弹,1948年2月14日,在湖南株洲董家垠筹建新枪弹厂,安装从加拿大购入的美式枪弹机,11月,厂房竣工,设备安装基本完成。
1949年5月19日,巩厂搬迁海南榆林。
7月,改名第十一兵工厂。
此时拥有员工及家属2000余人,1949年底随国民党军败退台湾,并入高雄第六十工厂。
巩县兵工厂旧址
巩县兵工厂为民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没有因战火硝烟而影响生产,经历数次搬迁为的就是保存实力,生产更多的武器痛击侵略者。
抗日战争期间巩县兵工厂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可谓是抗战的“武器库”。
在抵御外敌时,巩县兵工厂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