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乡村印象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时间:2022-12-06网络作者:小千
简介: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引言乡村旅游指以村落建筑、乡土人情、农业资源等

【千问百科解读】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乡村旅游指以村落建筑、乡土人情、农业资源等为吸引,以城市居民作为受众人群,经设计、整合、开发后逐渐形成具备度假观光、知识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旅游模式。

我国最早的乡村旅游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多年的发展、推广,已然获取巨大效果,乡村旅游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不断丰富,并且已经获得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直至今日,乡村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所占份额持续提升并且其可推动新乡村建设.可为乡村居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及推广,其对乡村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在持续提升,且存在植被破坏、固体废弃物增多、水污染、空气质量降低等诸多环境问题,若再不加以重视治理,其必然会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期间,其选址往往会选在具备良好自然环境的区域,此区域内通常会存在湖泊、河道等水域环境,项目开发人员为促进景区吸引力以及游客感官体验提升,其通常会于水域周围设置旅游设施,并且住宿、餐饮等企业的生活污水往往也会直接排入河道内,从而使河道、湖泊内的水体遭受污染,进而对景区附近及河道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1.2大气质量降低

城市居民往返驾驶或乘坐的汽车尾气、项目装修期间所用油漆及产生的粉尘、餐饮企业做饭时排放的油烟均会严重影响大气质量,进而对当地居民与游客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3噪声污染

大量城市游客游览观光及各种设备、娱乐场所的运行均会产生大量噪音,其不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而且会对景区附近的野生动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1.4土壤、植被破坏

大量城市游客的反复观光游览,会致使景区内以及景区周边的土壤与植被遭受持续反复踩压,从而破坏土壤与植被。

甚至部分天然植被区因缺乏有效防护而遭受游客踩踏,致使土壤受到破坏,植被难以生长。

1.5人文景观破坏

乡村居民在谋求乡村旅游为其带来更高经济效益期间,受自身受教育水平及政府缺乏相关管理等方面影响,常会致使乡村旅游项目盈利性过强、商业化过渡,造成乡村特色流失,乡村生活变味,其与乡村旅游初衷严重不符,并且持续受利益驱使,其会造成乡村传统文化逐渐流失,造成乡村氛围改变,长此以往,其吸引力必将消失,不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开发管理模式粗放

从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现状来看,在实际开发期间,开发商缺乏合理、完善的规划,并且其利用的技术也无法对自然资源开发需要予以满足,其往往展开粗放式、盲目式开发,具备极强功利性,片面谋求短期效益,仅重视规模,对质量方面要求不严,且对资源承载力等方面考虑不足,对环境保护方面重视度不够,从而致使部分无法再生的宝贵资源遭受浪费与损害。

2.2环保意识淡薄

从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现状来看,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在建设期间存在毁林砍伐、炸石开山等问题,从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使原有乡村生态环境被改变:在旅游项目中,其存在极多的人工景观,景观与建筑间协调性较差,且不具备乡村特色,甚至一些项目会要求当地的林业管理部门调整国家重点公益林保证自身项目顺利落地,从而造成景区内原有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并且极大缩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甚至致使部分物种灭绝。

此外,在当前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中,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如欠缺污水处理系统等,并且在长短假期等旅游高峰时期,对人流量不加限制,造成景区所接受的游客量要远远大于环境资源的最大承受限度.加之部分游客综合素质不高,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滥捕野生动物等,造成乡村旅游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3欠缺生态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在考核各级官员政绩时,其重点通常放在硬性指标考核上,如GDP等,生态保护并未划于考核范畴内。

部分地区官员受重政绩、重经济理念影响,其对生态发展、生态保护重视度不足,其往往会将目光集中在乡村旅游为经济规模、总量等方面带来益处上,并未组织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调查、分析,不对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展开专业性的论证、评价,盲目开展、批准旅游项目。

当前,我国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于规划期间并未接受详细具体的专业环境论证、评价,政府往往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部分原则性要求,并未提出具体、强制的指标规定,从而致使项目建设期间盲目性较强,欠缺可操作性,进而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破坏。

2.4缺乏制度性保障

制度规范是保障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只有落实严格、规范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才可保障乡村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可做到环境保护有章可循。

截至当下,我国也陆续制定颁布10余部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且地方政府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的相关章程共有1600多件,已然构建起国家、地方的两级环保体系,乡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构建完成,其在乡村环境保护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巨大改变,乡村环境保护产生了全新的问题,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全面覆盖所有问题,且环境保护相关标准无法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特别是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等方面,我国在此方面立法有所欠缺,致使乡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现行的乡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强,并未制定相应的强制手段,从而无法发挥有效的震慑作用。

3、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3.1强化宏观调控,完善规划

对于当前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建设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现象,政府要发挥自身的约束职能,强化宏观方向调控,要针对性制定县域旅游发展的长期、总体规划,进而推动乡村旅游项目有序规范开发。

政府在进行调控期间,要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所具备的旅游资源状况等为依据,制定科学恰当地利用、开发规划,尤其是在开发森林旅游项目时,政府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要积极问询林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意见,从而保障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共赢。

除此之外,要秉持公正性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对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期间,开发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要对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等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保障乡村旅游项目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代际、代内公正,其主要是指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对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产生损害,本代人的发展不能对下一代人的利益产生损害,相关部门必须要对此方面加以严格约束,要保证在时间、空间等层面上可使各群体利益目标得以实现。

3.2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乡村旅游具备大众性、参与性,基于此特性,公众环保意识及行为在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发挥关键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理念是要求人们在生活、生产期间,必须严格遵循经济、生态规律,要树立顺应、尊重、保护自然的观念。

因此,政府及相关企业部门必须要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帮助公众逐渐树立起环保意识。

乡村旅游存在诸多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开发商、游客、村民等,因此,在对环保展开宣传时,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进而获取最佳的宣传效果。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要组织公职人员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认真学习,要深刻落实、贯彻人、自然协调发展、和平共存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要以正确科学的态度面对政绩、发展,要积极运用科学方式处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要自觉持续地推进绿色发展,绝对不可以通过牺牲环境的方式谋取一时经济的增长。

从开发商的角度而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组织其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学习,指导其借鉴、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生态旅游发展方法及理念,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对乡村旅游项目展开完善、科学、绿色的设计规划,引导其在项目建设期间,积极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从而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建设期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且在景区内,开发商要设置环保标志,并且要对导游展开生态道德、环保的保护等方面培训,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游客。

从游客的角度而言,开发商可以通过标语、警示语等方式对游客展开宣传教育工作,其内容主要包含环境卫生、环境意识、野生动物保护规定、精神文明等。

从村民的角度而言,除与游客相同的宣传教育外,开发商要加强与当地村民间的协作,并将其划于旅游开发受益群体,从而激发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自豪与认同感,增强其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动力。

综上所述,政府、开发商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先进的宣传方式展开宣传教育,要对当前的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予以利用,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方法提升环保的宣传力度,并将其落实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从而逐渐使环境保护演变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3.3加强乡村旅游生态环保资金投入

若想于根本上对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期间面临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予以解决,相关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地域极为广阔,所以生态治理环境涉及范围较广,治理难度较高,所需治理资金庞大。

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强此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

针对此情形,我国可对国际上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中央与地方政府每年均投入一定资金专项治理乡村环境、保护乡村资源,并且要对乡村环境治理、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与鼓励。

再者,要加强环保技术于乡村的应用推广,从水污染角度而言,政府或开发商需要对污水处理系统予以完善,进而降低污水对景区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从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角度而言,开发商需要制定健全垃圾回收体系,组织工作人员、周边居民对垃圾展开回收处理,并且要于景区内游客较为集中的区域(如休息区、游览区、服务中心等)放置更多的垃圾分类箱,要提倡运用无害、无毒、污染性的布制、纸质生活用品逐渐替代塑料等存在污染性较强的生活用品,从而便于污染物的循环、回收、利用;对于空气质量污染,政府要加强引导,提倡低碳、绿色旅游,倡导游客乘坐公交车等工具出行,开发商要对节假日的游客量进行限制,引导并且鼓励游客于景区中采取绿色出行方式,无偿提供自行车等,要积极革新农村能源结构,全面展开改电、改灶、改厕等工作,变更以往的燃柴、燃煤能源获取方式,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从而使得生活、生产方式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得以降低。

3.4鼓励创新,将旅游生态化

开发商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期间,要树立三绿意识,从而推动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发展.第一,制定绿色公约。

开发商要对游客与居民于景区内需要遵守的条约予以明确,并且要于景区内突出位置张贴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宣传标语,并且要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从而有效约束游客与居民行为。

第二,盘点绿色清单。

开发商要对乡村附近存在旅游价值的文化遗产、景观展开盘点,并要经分析、整理逐渐汇总为一份绿色清单,随后依据清单设置相应的保护制度,并将保护责任分配到相关管理人员身上,使其负责相关的管理保护工作。

最后,倡导绿色消费。

在景区内,开发商要引导游客开展绿色消费,例如,景区商店均使用布袋:景区内禁止露天烧烤;无偿提供自行车等。

3.5强化景区生态保护

(1)构建区域特色人文景观

第一,政府要以本地区风土人情等为依据,定期组织开展民俗类文化活动,其不仅可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发展,并且在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提升方面存在积极作用。

第二,政府要致力于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要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对辖区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数量展开普查、统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对于破坏历史古迹的行为,必然要给予严厉惩处:除此之外,政府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古迹修复工作,要注重建筑主体的原本风貌,并且要以历史古迹的原本风貌为依据,对乡村旅游项目展开相应的设计、布局,能够使乡村旅游项目与历史古迹相契合。

(2)增强自然保护力度

第一,在湿地公园、文化长廊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期间,政府以及开发商要对水域周边化肥、农药使用量加以限制,并且鼓励、引导景区附近居民利用有机肥料,并指导其将牲畜粪便、生活污水等做沼气处理,并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监管。

第二,强化水源涵盖,避免水土流失。

对于景区内或周边的边坡,政府及开发商要在坡上种植防护林,如马尾松等,并且可于景区中道路旁栽种花草、乔木等,在对花草、树木进行栽种时,要以景区道路规划为依据,科学布设,从而不仅可促进园区环境的美观度提升,还对生态保护存在积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一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旅游可有效提升乡村地区经济活力,使乡村地区居民获取更高的收入。

但是面对当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期间环境破坏问题,政府、开发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要树立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要积极采用宏观调控、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发展。

摘自《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年5期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_科技发展】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