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建筑为什么这么统一(200年前设计的城市)
【千问解读】
谈起巴塞罗那。
闻名遐尔的既有随处可见的艺术大师毕加索、高迪、米罗等人的遗作。
也有余秋雨口中逛不厌的兰布拉大道,来回走了无数遍,腰酸腿疼而游兴未减。
还有欧洲人对这里的喜爱,不惜奉上“欧洲之花”的美誉。
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除了宜人气候、天然风景、名人古迹。
还有与众不同的城市布局。
当你俯视它时,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城市的楼房排列整齐,高度一致。
道路像棋盘一样,宅楼高不超过六层楼。
放眼全球,建筑布局、道路规划如此“齐整”的唯有巴塞罗那。
这不禁让人好奇,是谁设计了它?如此设计有什么特殊意义?它又是怎么火起来的?
一切都要从巴塞罗那两千多年的城市演变讲起。
1、老城区的变迁
巴塞罗那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那时已有人类散居在巴塞罗那近郊。
到了公元前15~13年,罗马帝国将其占领将其发展成为巴西诺殖民地。
城市的中心基于两根主轴线布局,即南北向主轴和东西向主轴。
这个中心区作为巴塞罗那城市的基础,在之后两千多年的演变中一直是城市的基本核心。
(中心区布局 / 设立城市时使用的工具)
公元三世纪前后,为了抵挡蛮族入侵,巴塞罗那修建了长达1500米的城墙,巴塞罗那首次出现了城市的轮廓。
(古罗马时期的巴塞罗那)
1260年,作为阿拉贡王朝重要的城市港口,经济贸易逐渐发达,人口也急速增长起来。
城市需要扩张,于是“中心区”开始往外延展,一直延伸到沿海区域。
这部分新建区域街道没有沿用正交系统,而是在城中几个干道向外延伸。
(1250-1350时期的巴塞罗那)
进入中世纪后,巴塞罗那成为了宗教交流圣地,直接受主教管辖。
城市地位直线上升,也吸引了大批“移民”人口。
于是再次开始扩建。
在这次扩建中逐渐形成了“街区”的概念。
新区保留了植园和农业活动区域,开始以街道空间为基础进行布局。
这两次扩建后的区域就是现如今巴塞罗那的老城区。
这块”活化石“留下各个时代的建筑,也完整地记载了1400多年城市变迁历程。
在这里我们仍能看到中世纪传统住宅和街道。
以及更远古的哥特城墙片段。
2、“网红街区”仙柏莱区的建造
19世纪中期,欧洲迈入工业时代。
巴塞罗那人口数量远超欧洲各大城市,每公顷850人,加之工业发展也需要新的生产空间。
于是巴塞罗那决定拆除城墙,开始新一轮的扩张。
1859年,设计师伊尔德方斯·塞尔达的设计方案在公开招标中脱颖而出。
这个方案倾注了塞尔达20多年的研究思路。
在新城区(仙柏莱区)的规划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方法:运用分析手段来设计一座新城市,而不是遵循传统扩充。
塞尔达详细调研了老城区的居住条件、城市位置、天气、日照等情况,用这些实际数据来推演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设计“以人为本”,一切以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由此,他提出的城市设想是将城市网络化布局,独特的棋盘格式的规划方案由此诞生。
城市被道路分成133m x 133m大小等同的方块,方块之间设置20米宽的普通马路。
城市主干道有三条,60米宽的主街道一条从新城区的中部穿过,两条斜线分别起于城市的西北与东北角,斜穿整个城区。
为了保证车辆畅行,每个方格单元四角做成了45°切角。
这样车辆转弯时视线就更加开阔。
纵观新城区的布局,会感觉除了整齐没有特别的记忆点,因为到处都是一个模样。
而这也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给所有使用它的人提供相同的条件。
让巴塞罗那市民享受均衡的配套与平等的生活。
3、“方块街区”的无限延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
巴塞罗那人口数量增长如此迅猛。
到了19世纪末期,巴塞罗那已从10 万人增长至55 万人。
这时塞尔达的规划方案还并未完全实现,因此只能在此基础上调整方案。
原先设计的两边建筑物加盖至四边,原来的4层建筑也都加到6层。
虽然街区封闭了,但塞尔达的规划理念未受影响。
在这里无论是穷苦工人、权贵阶层、商人和医生都享有同质量的城市空间。
塞尔达通过“平均主义”的网格设计反对了当时盛行的贵族美学,给巴塞罗那注入了现代、平等、开明的城市新貌。
除此之外,模块化网格设计还具有各种可能的“延展性”。
到了近几十年,机动车成为了道路的主宰。
巴塞罗那的市民被各种噪音干扰,道路与居民区的紧密距离也让生活中充满安全隐患。
为了重新找回街区的宁静与安全。
政府再一次对街区进行创新,推出了“超级街区计划”。
这次升级将原先的“小街区、密路网”升级为“大街区、疏路网”。
将9个相邻街区并为一个单元,面积一般为400m X 400m大小,每个单元可能容纳5000~6000人居住。
“超级街区”将内部设为行人步道,区域外设为机动车道。
这样居民们就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散步、玩耍、运动、购物、社交,完全不用担心汽车的威胁。
空气污染、噪音超标、道路安全隐患、街区活力不足等新的城市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几百年来,仙柏莱区的设计一直备受争议。
不少专家都在讨论这个设计到底是“超前的”还是“失败的”?
其实我们应该放到时间纬度上来探讨。
在200年前这个设计无疑是超前、创新的规划。
它完美地解决了道路拥堵问题、打开了邻里社交,也给城市的未来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到今日,塞尔达的一些理论现在仍在业内使用。
比如:
街道上机动车和行人的空间要相等。
交叉口要设有20米长的斜面转角帮助通行。
只能说,
无论多么完美的城市设计,都无法追赶日新月异的未来。
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过多久都不会过时。
(完)
邦尼—海外房产管理_海外房产出租_海外房产托管_海外房产网_海外短租—bonni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