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鸽的孵化方式有哪几种(肉鸽孵化最合适温度)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8 点击数:
简介:(一)肉鸽人工孵化主要技术 鸽蛋分批放入小型孵化机进行孵化。

孵化温度控制在37.8~38.2℃,相对湿度为55%~65%。

1.取蛋。

每天晚上8:00以后将所有种鸽所产的鸽蛋全部取出,不宜过早或过迟。

过早时,有部分种鸽未产蛋;过迟时,有的种鸽产蛋后有立即开始孵化的习惯,造成鸽蛋温度上升,对人工孵化带来不良影响。

取蛋时须将蛋窝一同取出,以免种鸽恋巢抱窝影响下一轮

【千问解读】

(一)肉鸽人工孵化主要技术

鸽蛋分批放入小型孵化机进行孵化。

孵化温度控制在37.8~38.2℃,相对湿度为55%~65%。

1.取蛋。

每天晚上8:00以后将所有种鸽所产的鸽蛋全部取出,不宜过早或过迟。

过早时,有部分种鸽未产蛋;过迟时,有的种鸽产蛋后有立即开始孵化的习惯,造成鸽蛋温度上升,对人工孵化带来不良影响。

取蛋时须将蛋窝一同取出,以免种鸽恋巢抱窝影响下一轮产蛋。

取蛋时要做好种鸽产蛋时间和鸽蛋标记记录,并建立档案。

鸽蛋取出后,可以直接进孵化机孵化(种鸽或蛋鸽实行亲鸽孵化),但受种蛋数量的限制,大部分鸽蛋需要暂时存放。

鸽蛋的保存温度不能高于20℃,也不能低于5℃,且空气要新鲜流通。

将种蛋放在恒温18℃的保温箱或蛋库内保存效果更好。

2.小型孵化机或自行制造孵化机的改造。

现在的市场上购进的孵化机或自制孵化机需进行改进,现有的孵化机温度、湿度易控制,但通风不易控制,而肉鸽的孵化则对氧的需求量高,必须满足其对氧的需求才能提高孵化率,如果采用对孵化机周边开孔当然可以增加通风量,但易造成孵化机内温度不匀,降低孵化率。

为此,在进行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发明了管式通风技术。

即在孵化机的四角贯穿四根通风管,管壁有通风孔,通风孔在进风管附近较小,在出风口附近较大,以保证孵化机内能均匀的通风换气,从而使温度在孵化机内保持均匀,从而大大提高孵化率。

3.孵化。

利用改造孵化机进行孵化:每隔6天为一个孵化进蛋周期,连续取蛋6天后,可把所有种蛋(连同购进的种蛋数量达到800只左右,有条件的可多放一些)一次性地放进孵化机内进行孵化。

孵化温度全期控制在38.3~38.8℃。

相对湿度为50%~55%,后期湿度为70%~80%。

每天翻蛋4~6次。

鸽蛋孵化到第12天,要每天抽出蛋格1次,在孵化机外凉蛋,使温度降至30℃再放回孵化机内。

对原机内新入孵的鸽蛋照常孵化。

4.照蛋。

鸽蛋每批孵化5天后,进行第1次照蛋,把无精蛋和前期死胚蛋及时取出。

鸽蛋孵至10天时进行第2次照蛋,孵化至16天时进行第3次照蛋,及时把死胚蛋照出取走,以免臭蛋影响孵化效果。

取出死胚蛋后转入出雏机,至17~18天雏鸽开始出壳。

(二)肉鸽人工育雏主要技术

1.育雏的温度要求。

经17~18天孵化,雏鸽出壳,即进入育雏室,置于保温箱或保温室内。

1~4日龄温度要求37~38℃,5~7日龄温度要求34~36℃;8~15日龄,转入平面雏笼,温度要求30~33℃,后再逐渐降至常温,此时开始用较大容量的桶式喂鸽器进行饲喂;16~23日龄,用笼式鸽笼育肥出栏。

在整个育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风和保温,给雏鸽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促进雏鸽生长发育。

2.雏鸽料的配制。

雏鸽食量很大,发育较快,长至20余天,其大小和亲鸽相似,其体重甚至超过亲鸽。

雏鸽人工哺育技术能否成功,最关键的是雏鸽料的配制。

应按照不同生长日龄的饲养标准和营养需要来配制全价日粮。

具体配方: 1~5日龄,肉雏鸡料24%、豆粕粉57%、奶粉10%、骨粉4%、食用油5%,外加发酵粉2%、速补14每千克10克、蛋清每100克1个、禽用微量元素正常量,流质。

6~10日龄,肉雏鸡料43.5%、豆粕粉43.5%、奶粉5%、骨粉4%、食用油4%,外加发酵粉1.5%、速补14每千克5克、蛋黄每100克1个、禽用微量元素正常量,呈糊状。

11~23日龄,肉雏鸡料62%、豆粕粉32%、骨粉3%、食用油3%,外加发酵粉1%、速补14每千克2克,禽用微量元素正常量,呈干湿料。

配好的雏鸽料,在使用时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凉至40℃再饲喂。

3.饲喂方法。

人工喂养的雏鸽按日龄分别集中在哺育笼中。

饮水:雏鸽到育雏舍后,不急于喂食,先给喂用温开水(37℃左右)配成的含1/5?000~1/8?000的高锰酸钾的饮用水,以清理雏鸽的胃肠道,防止肠道感染,连喂3天。

喂水时用实验室所用的吸球吸水,放到雏鸽的嘴边让其自饮。

0~3日龄雏鸽每隔1小时喂1次。

在初次给水2个小时后开食。

开食。

刚出壳的雏鸽,食量小,人工饲喂较困难。

将料用3.5~4倍的开水调成浆状液,保持浆状液的温度不低于37℃。

用10毫升或20毫升的去针头注射器,套上小孔软胶管即可将人工鸽乳吸进去,由2人操作,一人捉雏鸽,一人提注射器将胶管慢慢插入食道,动作要轻,防止胶管插入气管或损伤食道,要防止喂料太多造成食道膨账和消化不良。

每次喂量不要太多,每天喂4次(8时、11时、16时、21时)。

4~6日龄的雏鸽可用小型吊桶或灌喂器饲喂:将配好的乳料倒入吊桶内,吊于雏鸽的上方使乳料流入胶管,胶管插入食道后打开夹子,乳料就自动流入鸽的嗉囊。

用夹子控制出量,防止流的料太多。

每天喂4次,时间与1~3日龄雏鸽相同。

7日龄以后的雏鸽可选用合适的填喂机饲喂:7日龄开始喂料时,每100克人工鸽乳中加5粒酵母片,再加少许细砂(细砂经水洗干净,晒干后备用),以加强雏鸽肌胃的消化能力,可提高人工鸽乳消化率。

用橡胶管套在小口胶瓶上,将橡胶管插入雏鸽食管中,将瓶内人工鸽乳挤进雏鸽食管的深部,可先将浸泡过的配制饲料倒入填喂机的盛料漏斗内,将胶管插入雏鸽食道,右脚踏动开关,饲料进入嗉囊,喂多少可由脚踏动开关控制,每踩一脚踏开关,便填喂一只雏鸽,饲喂时以嗦囊的8分饱为限。

每天灌喂3次。

熟练时每小时每人可饲喂雏鸽500只左右。

每天饲喂3次,时间为8时、15时、21时,每次不要喂得太饱,以免引起消化不良,每隔3小时喂水1次。

人工鸽乳与水的比例为1∶2~2.5。

拌料方式:在配制日粮时应搅拌均匀,并加温开水适量,凉至40℃。

1~4日龄、5~7日龄雏鸽料呈流质状,8~10日龄、11~15日龄雏鸽料呈糊状。

16~24日龄雏鸽料呈干湿糊状。

4.人工哺育雏鸽的注意事项。

健雏关:种蛋是基础,种鸽的饲养管理要好,营养全,卫生条件好是生产优质健雏的基础;环境是关分健,及时检出无精蛋、死胚蛋防止污染孵化箱内的环境,保证雏鸽的健康。

温度关:雏鸽要置于保温箱或保温室内。

l~4日龄温度要求37~38℃,5~7日龄温度要求34~36℃,温度达不到要求,不但浪费饲料,还会造成雏鸽死亡。

雏鸽料配制关:一要保证雏鸽料的营养全,饲料原料要新鲜。

在加温开水配制日粮时要根据不同日龄呈流质状、糊状、干湿糊状。

哺育技术关:雏鸽到育雏舍后,不急于喂食,先喂用温开水(37℃左右)配成的含1/5?000~1/8?000的高锰酸钾的饮用水,清理肠道;饲喂时6日龄以下每天喂4次,6日龄以上每天喂3次;饲喂时以嗦囊的8分饱为限。

病从口入关:鸽舍要常消毒,配制饲料时一定要用温开水,饲料要现吃现配。

秦军方阵简介是怎么回事?方阵的装备和作战方式是什么样的

方阵是指秦军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

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骑的规则分布,让人联想到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图。

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方阵的统帅摆阵布兵,时而严阵以待,时而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组织资源。

简介 秦军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

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5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装备 1974年,在陵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条6.3m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整个长矛接近7m。

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m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

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拥有7.2m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

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也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jǐ )和铍(pī )。

戟的长度在2.8m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

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才华是最关键的。

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约在3.5m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根据猜测,秦军的步兵方阵中,长矛手起到拒敌的作用,利用长度优势杀伤敌人,抵车——当时主要的突击部队;铍手在长矛手身后,当长矛手的阵型被打乱的时候,以较小的突击阵型,利用极强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敌人推出去;戟手则是在方阵陷入混战时,以单兵为单位加入战斗,肃清阵内之敌。

作战方式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

可以想像: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

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

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随机文章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普遍存在的羊群效应,随大流可能导致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是指从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艾儒略、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 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

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 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

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

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

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年间开始设立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出使欧美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郭嵩焘、刘锡鸿、黎庶昌、曾纪泽、徐建寅、薛福成等人。

甲午战争以后,中外交通大开,出洋变成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不赘述。

2、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 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

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谕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

留学法国则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

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使能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

但后来这些留学生习惯了西方生活,相信天主耶稣并对清政府不满,于是清政府严令禁止中国学生留学。

书籍的出版流通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的书籍列表以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探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出版界,因此虽然西学书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仅流通于少数有兴趣的士大夫阶层。

19世纪初以来,首先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的是西方的教会组织。

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上海创建《墨海书馆》。

墨海书馆出版了一个批关于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还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是道咸年间译介西学最重要的出版组织,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华书馆等。

1887年由传教事、外商组成的广学会是另一个重要的西学出版机构,其出版翻译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在1895年以后成为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另一类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最多,影响最大,尤以科学技术方面书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馆,则以国际公法、化学、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

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机构都设有翻译出版的机构。

中国民营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视较为通俗的知识介绍,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同时由于其出版社分馆及销售点遍布全国,因此对于将西学新知传布于更广大的民众,有很大的贡献。

其后于1912年成立与商务竞争的中华书局亦扮演著类似的角色。

书籍的流通方面,除了书局书店之外,各式的图书馆也在时期开始推展,希望能改变传统中国官藏私藏书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

最早是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成立学会并藏书向公众开放借阅,其中藏书除传统学术书籍外,增加了许多西学书借。

公共图书馆则要到1902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堂要设立图书馆,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学书籍。

其后各省也渐次成立。

至时期,公私图书馆事业都更加发达,对于传布新学于民间产生不小作用。

期刊 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有重要的角色。

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尚无期刊的出现。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会期刊。

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于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不在中国发行,但有不少流传入中国。

中国本土则是1833年由荷兰教士郭士立在广州成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纪传》,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

其后数十年间陆续有传教士成立各种期刊,但大多延续时间不长(五年已算长),发行量影响力也都较小。

1853年理雅各和麦华陀在香港创办《遐尔贯珍》;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1857年墨海书馆伟列亚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述》;1868年由美国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成立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各种知识,其延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是晚清传播西学重要的媒介。

1872年京都施医院在北京办的《中国闻见录》是北京最早的期刊。

此外1876年由英国人傅兰雅(原名John 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汇编》,是第一部科学专门的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具有重大影响力。

1895年甲午战争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种国人所创的期刊兴起,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及学术,最早包括康有为1895年成立的《万国公报》(与林乐知所创同名),1896年成立的《强学报》,同年梁超成立的《时务报》等,这些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都远超过早期的教会期刊,失败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之后1901年因火灾停刊,又创立《新民丛报》,同时革命派则在日本有《民报》,二报之间的互相争论,激发起读者们对于政治事务的热心参与以及许多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热潮减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著新的一种,以文化的讨论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类似的期刊,对于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报纸 报纸虽相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报导及商业性质而缺乏较深入的知识,但由于出刊时间快发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识和消息广传开去。

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报》,其内容除新闻、商务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学技术等的介绍。

1864年香港连续出版了《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和《德臣西报》中文版《华字日报》。

其后,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报》,之后成为晚清民国的重要报纸,其内容虽然以新闻、奇闻为主,但也包含对西方思想及消息的报导,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于中西文化接触问题的讨论(著名的是铁路与风水的争论)。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王韬自任主笔,写下大量鼓吹变法自强的政论。

在1895年以前,新式报纸的影响力仍然仅限于沿海口岸地区。

但在1895后以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如《申报》增加版面,发行地区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报纸开始出现竞争,包括上海的《新闻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且各报纸开始渐由早期以文言为主,转而以较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不少白话报也在晚清全国各地出现,这些对对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布产生重大影响。

新式学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职方外纪》中,曾对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加以介绍,但未受当时士人的重视,也未影响中国的教育。

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

最早的学堂为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玛里逊学堂,其后在的口岸广州也有类似学堂成立。

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才广泛成立于各个口岸,天津条约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内地,成为早期西学在民间传布的重要管道。

1876年徐寿、傅兰雅在上海创立的《格致书院》,是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学的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培育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成立新式学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馆以及上海的广方言馆,其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专业的西式学堂,教会学校也在这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都对西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维新的鼓吹,使得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大量传统的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1905年的废除,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晚清新政中并正式采用西方学制来规范各级学校,其学习西学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随机文章杨广弑父夺位:只是因为杨广想得到后宫妃子陈氏?西安活死人墓能下去吗,金庸小说中活死人墓真实存在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宇航员太空遇难为什么不能回地球,害怕未知病毒/遗体被投向大气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肉鸽的孵化方式有哪几种(肉鸽孵化最合适温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