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霸,中考失利后一蹶不振:孩子成绩想回升,关键在于……
【千问解读】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身边一位朋友,儿子初中时是全校有名的学霸,考试经常前十,还参加了不少校内外竞赛,拿过不少奖。
就在大家满怀期待,想看这孩子上重点高中后一路绿灯,顺利考上985、211,谁知道意外发生了。
去年中考,孩子突发疾病,状态受到严重影响,结果只考上普通高中。
成绩出来那一天,孩子情绪崩溃,接受不了失利的事实,自此一直郁郁寡欢。
后来每回见他,总感觉他还没走出困境,对学习兴趣缺缺,别人问上高中有什么变化或收获,他都不怎么应答。
朋友事后担心无比地吐槽几番,说儿子心态崩了,一点动力都没有,作业越写越差劲,成绩直线下降,送去补习班也无济于事。
以前总以为,学习根基还算可以的孩子,考差一两次问题不大,总有机会追上来。
偏偏忽略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如果孩子考试失利,严重影响到心态,那他很容易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挣扎不出来。
一旦捕捉不到孩子的“潜在”问题,光劝他好好学习,赶紧调整,根本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反倒错过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机。
孩子学习“补”不好,心态是大成因
《学会自己长大》一书中,有个叫周翔的孩子。
成绩一向中等偏下的他,有次期末成绩出来,虽然达到自己的预期,但分数并不好看。
他不是没有努力补习,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可即使对自己要求再高,成绩也有进步的迹象,一看到别人比自己考得好,心里就不平衡,总忍不住会想:
在学习上,我是不是就永远比不上别人?
为什么我都那么努力了,但成绩还是比不上那些看上去不怎么努力的人?
还有,我每次都考这么差,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智商低……
铺天盖地的负面想法萦绕在他的脑中,让他很难静得下心来,看一会书就想玩手机里的游戏。
虽然最终因为学习的压力,让他断了玩游戏的念头,但这些负面情绪,一直干扰他学习的专注力。
像周翔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
朋友任教的高中班上,也有不少学生,初中都有一两门学科学得不错,有过满分经验。
但到了高中,学科数量变多,作业量变大,课程难度也增加,考试反馈出来的学习效果很一般,结果直接滑铁卢,越学越糟糕。
孩子越是到了高年级,心思越复杂。
他不说出口,不代表不在意、不惦记。
有时候他甚至会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想那么多”、“还不如多花些时间放在学习上”。
结果却是一边逼自己回避问题,一边陷入混乱失措的状态中,无法自拔。
有这么一个公式:学习成绩=学习心态×学习能力。
谁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在学习上不断进步、突破,但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的心态0分,纵使他学习能力有100分,或者请最好的老师,投入最好的资源,孩子也学不好。
有时候,忽视孩子的心理动向,觉察不到孩子在学习上的坏情绪,往往会自乱阵脚,得不偿失。
治标不治本的催逼,孩子容易越学越废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当孩子情绪不好、心态不佳,学习就会陷入一个“怪圈”。
让他刷题,催他学习,本意是让他心无旁骛,把心思多放在学新知识点、备考上。
可到头来,反倒把孩子推向精神内耗的绝境中,在心理患病的边缘上徘徊。
看过一位妈妈的分享。
女儿一向成绩不错,学习自律用心,自己很少操心。
可升高中后,第一次模拟考考差了,排了全班三十几名。
她看得出女儿心理压力很大,但想着让女儿自己慢慢消化,缓过去应该很快就能迎头赶上。
于是特地给女儿腾出更多学习的时间,不让女儿做家务活,还经常做提神补脑的营养餐,叮嘱女儿只管写作业、做练习,其他的有爸爸妈妈在。
以为这么做,能缓解孩子的压力,却不知,想学又学不下去的女儿,对自己要求很高却怎么也做不到,日积月累,情绪越来越低落低沉。
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期末考,成绩并不理想,第二学期女儿直接厌学,提出休学的想法。
这位妈妈吓坏了,怎么给足女儿学习的空间,却起了反效果,导致女儿精神愈发内耗,更不想学习?
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坦言:许多把孩子送过来看病的家长,最喜欢问的问题是:“我家孩子什么时候能上学?”
哪怕孩子出现明显的厌学、抑郁症状,为了不上学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父母还是习惯性地催逼、诱导。
觉得孩子心情不好是矫情,成绩上不去是逼得不够狠,甚至变法子先哄孩子学习,再见缝插针提要求。
结果,倒得最快的,就是这群被成绩裹挟着成长的孩子。
教育专家陈默说过这样一段话:
退出“竞技场”的学生并非全是因为学力不足,恰恰相反,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学霸”出状况,他们都是曾经的班级前十、年级前十,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通常在小学阶段名列前茅,继而进了一所排名靠前的初中,最终汇聚到学霸云集的高中。
因为习惯把自我评价完全维系在成绩上,所以比较容易学“崩”。
看不清孩子出问题的本质,不把孩子负面情绪和状态当回事,迟早亲眼见证孩子倒在竞技场上,后悔莫及。
想让孩子重振旗鼓,父母这样做
有人说,如今的教育环境,就是推着大家不自觉地“卷”,父母也知道很累,但不知道怎么帮孩子缓口气、停一停。
的确,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或者中途落后别人一大截。
但成绩的回升、学习力的恢复,不能单靠蛮力的催和逼,更关键的是,父母懂得帮孩子把心态调好,稳住情绪。
1、做学习型父母,觉察孩子情绪背后的成因
孩子一到青春期,思想和自我认知开始发生变化,他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单纯。
这时父母需要更透彻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态,仔细觉察孩子情绪背后的成因。
要清楚认识到,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会自我放弃,他的诸多负面情绪、负能量,更多是受挫下的无奈之举。
理解孩子当下遭遇的困境,陪伴在孩子身边,聆听他对问题的看法,体会他的脆弱。
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关心和安慰,才能给到孩子真正贴心的理解和支持。
2、帮孩子重建心态和信心
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始终是父母。
要恢复孩子的自信,就要让他能在父母身边站起来。
父母要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指指点点,让他遭受打击和批评。
多说肯定、鼓励的话,比如孩子有进步了,夸奖他的努力和付出。
就算孩子一时半会没什么起色,可以陪孩子找出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孩子:“现在不会的地方,我们一起研究,相信总能攻克下来。
”
让孩子相信自己前,父母要先学会接纳和相信孩子,从而一点点恢复孩子的学习动力。
3、引导孩子正确缓解考前焦虑
孩子会不会过度焦虑,取决于父母对待考试的态度。
不要对孩子说“好好考,考得好就给你XXX”,这容易让孩子过于关注成绩,担心考不好;
也不要说“考好考差无所谓,你尽力就行”,这会让孩子太放松,不把考试当回事。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考试的意义,是对以往学习的反馈,以此找出知识点或学习方法的漏洞。
因此,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减轻他的焦虑感。
如果孩子实在焦虑、紧张,父母可以借助音乐、电影、运动等放松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帮孩子调整心态的过程中,父母悉心平和的陪伴,绝对是一药强心剂,让孩子安心。
为人父母多年,太清楚孩子的学习状态,受分数的影响有多大。
所以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
孩子始终是孩子,就算他长得人高马大,半个大人的模样,依旧需要父母背后的托举。
别不小心把孩子越养越远,在他沉默不语的时候,越得主动想办法走进他的内心,帮孩子对付问题。
孩子正面临着未知的世界,父母作为过来人,最大的自觉就是陪他去理解、把握和驾驭。
解了孩子的“心结”,才能真正化除孩子的精神内耗,放下包袱,还他一身轻松,方能重塑孩子的自信,破解成长困境。
愿每一位孩子,都能满心安定,肆意生长,快乐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哎呀妈 高校教育心理学老师,多平台签约作者。
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