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神器,“氮泵”到底是个啥?
【千问解读】
是智商税近期,全国各省市陆续进入中考体育的考试时间。
在这种“努力就能拿分”的项目上,几乎没有考生甘愿落后,毕竟“少一分,排名被甩开一操场”。
而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一类号称“跑步更快”“冲刺更猛”“一瓶就可以开挂体考”的“氮泵”饮料、口服液商品正在大量销售。
乍一看,相关类型产品的售卖商家众多,部分产品销量过万,直播平台中也有不少主播大力推荐相关产品。
这类“让你超常发挥,轻松笑傲中考体育”的饮品,到底有多“神”?
有人洗胃,有人发麻?北京市某中学初三学生小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即将在5月假期结束后正式参加体育中考,而部分没把握拿满分的同学之间,近期就流传着该类“神器”。
于是,小鲁也出于好奇在网上搜索了“氮泵”并下单,想试试看,“是不是真有点什么效果”。
最后,小鲁锁定了一款品名最长,同类销量较高的产品,电商品名叫做“XXX冲击者体考小红瓶兴奋运动非液体氮泵体考跑步耐力爆发力体育生兴奋补充剂部队三公里提速公务员体测”。
小鲁下单的商家宣传图/受访人供图
该品名除了有品牌款式,其中还埋藏着“氮泵”“小红瓶”“体考”“体测”等关键词,显然是为了小鲁这样的考生可以精准、直接地进行搜索、匹配。
上午下单的小鲁,晚上就收到了快递。
试用前,小鲁阅读了产品说明,看到自己购买的耐力型和爆发型口服液均标注了不适宜人群:糖尿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4岁以下儿童。
由于自己刚年满15岁,与产品标注的14岁接近,小鲁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产品服用后的副作用反应。
有网友表示自己喝完“氮泵”上吐下泻最终去医院洗胃,还有网友表示自己服用过后感觉浑身发麻。
在试用前,小鲁决定咨询该品牌电商客服产品副作用的相关问题。
随后,小鲁得到反馈:很多人都在喝,没有副作用。其中爆发型口服液会帮助突破肌肉能量爆发点,增强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运动能力,让爆发力释放得更好,而耐力型口服液,可以帮助提升肌肉耐力,提高肌肉持续发力的强度,延缓体力衰竭的时间。
客服进一步对小鲁表示,爆发耐力可以一起喝,还能有1+1>2的加成效果,提升会更明显。
此外该客服还向小鲁强调,自家品牌是根据国标GB24154标准顶值去添加成分,含有质检报告,以及食品经营许可证编码,均为合法合规。小鲁与客服问答截图图/受访人提供
当晚,小鲁“鼓足勇气”喝下了耐力型口服液,感觉“甜甜的”。“或许是心理作用,自己感觉的确有些兴奋,倒也没有出现过明显不适。
”
但随后晚间进行的1000米测验过程中,小鲁的成绩没有任何显著提升,更没有感觉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越跑越快,只不过训练后,小鲁感到很难入眠。小鲁感觉自己喝了个“寂寞”,这个叫做“氮泵”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作用?氮泵是啥?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中,不同品牌的氮泵产品类型多样。
产品单价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排列靠前的链接中,还有多个产品销量破万的“爆款”。
几乎每家产品的头图,都配有“引爆肌能”“更强爆发力”等宣传口号。
各款产品的配料,核心成分均以咖啡因、肌酸为主。
氮泵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健身界流行的?到底有没有用?
运动健身领域专家,精炼GYM SQUARE创始人唐欢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的确近些年来,氮泵(pre-workout)产品在健身界比较‘活跃’。
“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氮泵,是因为国内接触到的第一批‘氮泵’产品,其中主要成分是一氧化氮,通常是血管扩张剂,例如精氨酸或硝酸盐,服用后可以增加血液流量和氧气输送到肌肉,从而帮助健身者更好的达到肌肉泵感而得名。
”
不过,伴随着运动营养品的发展和营销,公众对于氮泵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变化。
运动营养专家、上海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成皖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商家或者大众把训练前补充的具有抗疲劳、扩张血管、提高注意力、提高机体兴奋性、增强肌肉力量、缓解肌肉酸疼、甚至能刺激睾酮分泌的一类营养补充剂,都开始统称氮泵了。
”
“目前,不同品牌的氮泵各有一些不同的添加成分,但起效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β-丙氨酸、肌酸为主要成分,添加咖啡因、牛磺酸等提高兴奋性的产品,主要用于利用肌酸的作用增强肌肉磷酸原代谢供能(爆发力)为原理的产品;第二类是以精氨酸、甜菜根汁为主要原料提供硝酸盐,在体内转化为一氧化氮(NO)舒张血管,增加运动肌肉血流量起效的产品。
”
成皖梅还介绍,2018年《国际奥委会对膳食补充剂和高运动表现的共识声明》中明确了在特定的运动场景下对运动表现提升有强力证据、安全、合法、有效的5类补剂:1.咖啡因,2.肌酸,3.硝酸盐,4.β-丙氨酸,5.碳酸氢钠。
“这5类产品的作用机制、典型剂量、对运动表现的潜在益处及副作用都是明确已知的。
目前市场上的氮泵产品含有主要的成分就是这5类中的前4类。
”
“不过现实中,因为品牌较多,各品牌成分不一,服用各类‘氮泵’的每个人因耐受情况不同,使用前的休息情况不同,体能储备不同,使用后的运动表现情况也不尽相同,很难一概而论。
”唐欢表示:“当然,氮泵中的咖啡因含量较高,是一杯美式咖啡的2-3倍,不少人认为确实可以提高运动训练中的专注度。
”
北京某三甲医院营养科某主治医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此类产品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咖啡因,制作成口服液瓶,单瓶剂量也不大,正常情况下服用似乎也没有问题。“但未成年人还是不要为了考试去服用,更不要为了突击成绩而过量服用,因为未成年人日常锻炼习惯不系统,且一旦咖啡因过量,可能会出现头晕、心跳加速等现象。
”该主治医师称。
小鲁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自己购买的“耐力型”氮泵产品配料表有:水、结晶果糖、左旋肉碱、生咖啡粉、牛磺酸、速溶绿茶粉、大豆多肽、人参粉……而“爆发型”口服液则多了食用葡萄糖等成分。对此,一位食品行从业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果说市面上某些氮泵产品还算“良心”,会把原材料配全,另有一类产品则更加是妥妥的“智商税”了。“配料表主要成分含量从高到低排,其实一看就明白了,排名靠前的就是水、葡萄糖、果糖、浓缩果汁、赤藓糖醇等,其它的添加成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各种糖类,尤其是葡萄糖,本身也是人体运动时的主要供能成分。
”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不少所谓的‘氮泵’其实也就是一瓶糖水。”在该从业者看来,进行运动前服用这样一瓶“糖水”,和吃块糖,喝杯甜饮料的差别不大。
“关键是,它们还卖得那么贵,一小瓶50-100ml,就要好几十块。
这不是‘智商税’是什么?”
不违法,但或违规“氮泵”类产品到底是食品、保健品还是药物?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保健食品、药物都需要明确标识,药物有药物的标识,保健食品则会有一个统一的‘蓝帽子’标,并且需要标明,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说明,在宣传中也不能宣传相关的功效。”
保健食品会有明显的“蓝帽子标”且会有产品说明 图/叶珠峰 摄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电商平台销售的大量相关“氮泵”的产品,均没有“蓝帽子标”。刘少伟指出,类似“氮泵”产品,现在都归类为“运动营养食品”。
“注意,是食品,而不是保健品,但相关品牌可能在宣传上打了‘保健品’、‘功效’方面的‘擦边球’。”
刘少伟介绍,2017年,我国才诞生首部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规范性文件《北京市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方案(试行)》,对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和销售做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全国各地纷纷跟进推出运动营养食品的相关方案。
简而言之,运动营养食品是区别于“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一类产品。在官方的介绍中,它是为了满足运动人群生理代谢状态、运动能力,及对某些营养成分的特殊需求而专门加工的食品。
采访中,绝大部分受访专家均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相关“氮泵”产品,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致病问题集中爆发,仅从食品成分标准、添加、生产工艺、安全层面暂且可以认为其“没有问题”。因为,目前运动营养食品的研发和生产都需要遵守国家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GB24154的标准。
GB24154明确规定了,速度力量类产品必需包含肌酸,耐力类产品建议添加咖啡因,并对这些成分规定了每日使用剂量;只有符合GB24154的产品才能称为运动营养食品,并具备提升相关运动表现的功效。
而想要取得运动营养食品标签,产品配方必须含有国标要求的特殊成分及含量,生产厂家也需要有相关类目的生产资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管。
明显存在的问题则是,涉嫌违规宣传营销,以及导致的潜在次生影响。
显而易见的是,相关“氮泵”品牌在电商平台的宣传极不规范,甚至有违规之嫌。
例如小鲁购买的产品,在瓶身包装上并没有功效宣传,可是在电商平台的头图上却频打“冲刺有力”“耐力持久”的功效“擦边球”,且宣传中明确指向了“体考”。
而相关产品的销量导向,则可能会带来次生影响。
前述北京某三甲医院营养科主治医生表示,人体牛磺酸每日最大摄入量不宜超过600毫克,若按单瓶剂量来看,普遍不会超标,但若客服鼓励多买、多喝,消费者一旦照做则可能会出现超标摄入带来的健康问题。
在部分受访者看来,这是商家利用了家长和学生的“功利”心态。很多家长看到“一秒之差、万人之上”的宣传,就产生了帮孩子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幻想“一喝就提升”的急于求成心态,最终买了这样的“智商税”产品。
近日,针对于滥用氮泵的问题。多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出,中学体考是对学生体质能力的考查,是想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非竞技类比赛,暂未作兴奋剂检测,学生应按照相应课程进行训练。
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角度出发,不建议考生服用任何额外产品,对老师推荐服用相关产品也是明令禁止的。
目前,全国有广东、陕西、江西、江苏、甘肃等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发布了方案,对运动营养食品生产的受理、审查、许可等事项进行管理。若消费者发现产品成分超标,根据《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生产食品相关产品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消费者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作者:叶珠峰编辑:胡克非运营编辑:肖冉推荐阅读
▼
从今天起,信息不秒回了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