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考研,最新回应→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08 点击数:
简介: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即。

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为积极营造清朗健康的全国研考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

【千问解读】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即。

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为积极营造清朗健康的全国研考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

已处置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

(一)“免考入学获双证”

部分公司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广告类信息,宣称“考研的天要塌了,学位法已通过,明年实行多校免考读研”“985/211可申请制入学”“毕业后拿毕业证学位证双证,学信网可查”“六个月简单水个硕士,还是全日制”“双证硕士,降分扩招”等。

经与有关高校逐一核实,上述信息均不属实。

相关公司和人员曲解有关法律和政策,将研考、推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研修班等众多项目糅合混淆,偷换概念。

(二)“考试包过”“内部指标(计划、名额)”

部分辅导机构人员、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交一定费用可实现包录取甚至协助保毕业,不过线不录取就退费”“可在考前获取真题和答案”“有内部指标(计划、名额)确保录取”等信息。

还有个别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宣扬和煽动使用新型作弊手段规避监考。

所谓的“包过”“内部指标(计划、名额)”只是营销噱头,是有关机构在赚概率费,甚至通过组织作弊等非法手段窃取试题和答案,已涉嫌违法犯罪。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考试作弊破坏人才选拔制度,破坏公平竞争,败坏社会风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为严厉惩治考试作弊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试题、答案等行为,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保研(推免)政策大变化”

部分辅导机构人员、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编造、散布所谓“近日全国召开大会,发布保研(推免)新政,大幅增加名额,大一大二均可提前保研”等信息,为不实消息。

已处置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郑重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编造、散布网络谣言须承担法律责任。

有关机构企业要认真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网络谣言清理整治,全面排查清理有关贩卖所谓“试题答案”、组织考试作弊、招生诈骗等各类涉考违法有害信息,勿将社交信息平台变成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共同维护研究生招生考试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擦亮眼睛,从教育部门和招生单位的官方渠道获取研究生考试招生权威信息,切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切勿轻信“免考入学”“内部指标”等不实信息,勿入“助考”骗局,以免上当受骗。

如发现涉考涉招违法违规行为,可向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

如遇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内容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教育部官网

来源: 法治网

智慧司法技术与应用专业:当法律遇上科技,未来需要这样的"跨界人才"

一、核心观点:法律与技术的"黄金交叉点"如果把法律比作社会运行的"交通规则",那么智慧司法技术就是为这套规则装上"智能导航系统"。

这个专业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交叉领域,2021年教育部新增的37个法学类本科专业之一。

数据显示,全国法院系统电子诉讼应用率已达89.6%(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而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

二、专业认知:司法系统的"智慧大脑"想象一下,过去法官办案就像手动驾驶,现在通过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分析类案,相当于升级为自动驾驶模式。

学生既要学习《民法典》《刑法》等法律基础,也要掌握Python编程、司法大数据挖掘等技术课程,培养"左手法典,右手代码"的复合能力。

三、行业前景:政策红利+技术刚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体系,司法部2023年信息化建设投入同比增长23%。

就业市场呈现"三高"特点:1.就业率高:公检法系统技术岗、司法科技企业需求旺盛,应届生就业率超92%(教育部2023年就业蓝皮书)2.薪资高:法律科技岗位平均起薪8000-12000元(智联招聘2023年数据)3.成长性高:既可在司法机关晋升技术管理岗,也可在科技企业担任司法产品经理四、适合哪类学生?1.学科优势:数学成绩中等以上,对计算机感兴趣,文科生若逻辑思维强也可选择2.性格特质:喜欢研究规则体系,有正义感,能承受跨界学习的挑战3.职业期待:希望参与司法改革前沿工作,不愿局限于传统法律职业路径五、报考建议:选对赛道事半功倍1.院校推荐:第一梯队: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五院四系"中率先开设)第二梯队: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理工强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2.课程重点:法律文书数字化、司法大数据分析、区块链存证技术3.专业对比:vs传统法学:增加30%技术课程,就业面更广vs计算机专业:强化法律思维训练,避免成为"代码民工"六、温馨提示: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个专业适合有毅力完成"双线作战"的学生——既要背诵法律条文,又要编写程序代码。

但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说:"谁能在法律与科技融合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引领未来司法文明。

"对于有志于推动法治进步的孩子,这无疑是值得把握的时代机遇。

(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教育部就业蓝皮书、司法部年度预算报告)

法律事务自考本科科目

法律事务自考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其课程设置既符合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逻辑,又兼顾实践应用需求。

该培养体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双重塑造,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构建起包含基础法学理论、程序法规范、实体法应用及专业拓展知识的立体化知识框架。

在2024-2026年广东自考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强化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导向,同时保持跨学科选修课程的灵活性,为在职人员提供兼具系统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一、课程体系架构法律事务自考本科课程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应用"的三级架构,各模块学分设置科学合理,既保证法学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又突出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占总体学分的60%以上,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深度要求。

(一)必修基础课程‌法理学与宪法学‌:系统讲授法律基本概念、法律体系构成及宪法原则,培养法律思维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解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当代实践‌法律职业伦理‌:涵盖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二)专业核心课程‌民法理论与实务‌物权法: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法律规制合同法:从要约承诺到违约责任的全流程解析侵权责任法:损害赔偿计算与归责原则应用‌刑法与刑事诉讼‌犯罪构成要件:四要件理论与阶层理论对比刑罚裁量:量刑规范化改革下的量刑基准确定刑事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标准的实务把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六大标准行政复议与诉讼的程序衔接机制(三)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商事法律""社会法务""国际法律"三大选修方向,每个方向包含4-6门课程,形成专业化培养通道。

典型课程包括:公司股权架构设计与纠纷处理劳动争议仲裁证据收集要点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的适用规则二、核心科目数据对比表1:基础科目与核心科目对比类别典型科目学分考核方式知识维度‌基础科目‌法理学4闭卷笔试理论认知(70%)宪法学3案例分析制度理解(60%)‌核心科目‌民法总论6闭卷+实务文书法律适用(80%)刑法分则5案例评析罪名辨析(85%)表2:程序法类课程对比课程名称知识重点实务技能培养典型题型民事诉讼法诉讼参加人制度起诉状写作程序流程图绘制刑事诉讼法证据开示规则辩护词撰写非法证据识别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倒置情形行政复议申请书制作行政行为合法性分析表3:新旧考试计划对比(2025版)改革要点旧计划(2023前)新计划(2025起)变化影响英语课程英语(二)14学分英语专升本7学分总学分增加2门专业课加考制度跨专业需加考3门取消所有加考要求拓宽生源覆盖面教材版本2018版民法典配套教材2024修订版新增司法解释内容三、课程实施特点‌模块化考核体系‌建立"理论知识考核(40%)+案例分析(30%)+实务操作(30%)"的复合评价机制,其中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辩论等实践环节设置独立考核单元。

‌热点问题融入机制‌每学期更新15%-20%的教学案例库,重点纳入: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产权纠纷碳中和目标下的环境公益诉讼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争议‌学分替代规则‌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者可申请免考《法律职业伦理》等3门课程,参与法律援助实践满120小时可折算2个选修学分。

四、专业能力培养路径‌法律检索能力‌开设《法律数据库应用》专项培训,要求掌握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等平台的进阶检索技巧,完成10个以上复杂法律问题的检索报告。

‌文书制作规范‌建立起诉状、答辩状、法律意见书等12类文书模板库,设置格式错误扣分机制,重要文书作业需经过三次修改定稿。

‌庭审应对技巧‌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真实庭审场景,重点训练举证质证环节的应变能力,设置突发程序异议等20类干扰项考核。

五、学业支持体系‌重难点科目辅导‌针对《国际私法》《公司法》等通过率低于65%的科目,提供:每周2次线上直播答疑历年高频考点精讲视频库3套全真模拟试题解析‌论文指导机制‌实行"选题论证(1个月)+提纲修改(3轮)+终稿查重(<15%)"的全流程管控,建立涵盖200个实务方向的选题库。

‌实习实践基地‌与30余家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建立合作,提供6个月岗位实习机会,实习表现纳入《法律实务》课程考核。

六、发展前景分析‌职业资格衔接‌自考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非法学专业考生高出42%,其中《民法》《刑法》科目得分率具有显著优势。

‌深造路径‌毕业生报考法学硕士时,在《法理学》《宪法学》等初试科目中平均成绩超过统招本科生12个百分点。

‌岗位适应能力‌跟踪调查显示:83%的毕业生能在6个月内独立处理常规法律事务,较普通本科毕业生适应周期缩短40%。

加入收藏
               

事关考研,最新回应→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