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月氏的故事有哪些?张骞曾出使过大月氏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zhī(肉支)。

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

【千问解读】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zhī(肉支)。

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

《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

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之”。

“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中所记载的“禺氏”国。

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1982年第二期《文史知识》曾登过一篇题为《“月氏”究竟读什么音?》的文章对此做过勘正说明。

文章提出了三个证据: 一、查《·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而“月”字却都没有另外注音,可见自古以来,月氏的“月”字不另读音。

二、清人何秋涛和近人王国维考证,《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禺氏”、“禺知”,即《史记》、《汉书》中说的月氏,月、禹音相近,说明月氏的古音不可能为ròuzhī(肉支)。

已故历史学家岑仲勉在《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一书中,对月氏应读为yuèzhī(月支),有专文论述。

三、通行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1980年版第二册1473页)、新编《辞海》(3425页)、《中华大字典》(846页)、《字典》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

当时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

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

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再往西迁,来到粟特。

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

立国后,因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

(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

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只是其中一个说法。

另一个说法,是指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 公元前138年,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

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

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娶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康居,再转程到月氏。

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臣服于大夏国,得到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

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

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大月氏相传是把带入中国的民族。

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

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关于大月氏的故事有哪些?张骞曾出使过大月氏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