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柏葰是怎么死的?
【千问解读】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就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取士大典,关系至重”,所以历朝历代以来对待科举考试都是非常看重的,同时对于科举舞弊的行为也是严加审查的,一经发现都是处以极高力度的惩罚。
就比如说明朝时期的才子唐伯虎,便是这项制度下的牺牲品。
唐伯虎生来才华横溢,从参加科举时起便是一番风顺,在中了“解元”之后又中“状元”,但是却被人指控说作弊,在一番彻查之后,经过没有发现他作弊的真实证据,但是依然被革去了功名不得再参加科举,让唐伯虎从此永绝仕途,可见古代对于科举舞弊的惩罚力度之大。
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尚且如此,那在查有实据的情况下,惩罚力度自然就更大了,甚至于连一品高官也会被皇帝钦令斩首,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朝的柏葰。
柏葰虽然是一个满人,但却是扎扎实实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具备有真实学问的人,他在道光六年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并且仕途走得是一帆风顺。
到咸丰六年的时候,柏葰已经成为了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咸丰八年更是成为了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在整个清朝都已经算得上是有数的高官,同时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去掌管顺天乡试,也就是士子考取举人的主考官。
通常来说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对于官员本身是很有好处,几乎没有坏处的,这样可以给自己收下很多弟子,只要是在这一次考试考中的士子,那都是主考官名义上的学生,同时又不会得罪什么人,可谓是有利无弊,然而柏葰却硬是因为这一次主考而犯了事,最后还因此而被斩首了。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柏葰在这次主考中确实是触犯了法律,同时他又得罪了人,而且得罪的人还不少。
科举主要是为朝廷选取人才的,能够被选取的基本上都是人人尊重的有识之辈,但是有一个叫做平龄的纨绔子弟,从来就没有认真读过书,整天就是在街上提着鸟笼子瞎逛,除了自己的名字就不认识几个字的人,也在这次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这家伙高兴得到处炫耀,结果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直接就去告诉了御史,御史立马上奏皇帝,这次乡试的卷子全部被彻查,结果发现有五十多位已经录取的举人,那卷子都写得一塌糊涂,甚至于八百多字的文章中,就有三百多个错别字,这让咸丰皇帝大怒。
作为主考官的柏葰以及所有牵涉此案的官员全部被革职,还有的就直接被处死了,但是咸丰并不忍心杀柏葰,于是柏葰在监狱里住了半年多,认定自己肯定不会死,以至于在被推出去行刑前,还嘱咐前来告别的妻子说:“回家打包好行李,我肯定不会死的,皇帝是不会杀我的”。
当然奇迹并没有出现,柏葰过一会就被斩首了,事实上他之所以认定咸丰不会杀他,那也是很有道理的,两人之间感情很深,咸丰也确实没有想要杀他,还想要找借口将他给放了出来,但是柏葰得罪了一个叫做肃顺的大权臣,肃顺在朝堂上强烈将柏葰给“明正典刑”,其他群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反对,咸丰在无奈之下也就只能下令将柏葰给杀掉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