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远东最早的西点竟源自西班牙宫廷?

尽管外表看上去非常普通,口味也是平淡无奇,但它却是远东历史上最悠久的西点。
长崎蛋糕的发源
【千问解读】
尽管外表看上去非常普通,口味也是平淡无奇,但它却是远东历史上最悠久的西点。
长崎蛋糕的发源地在16世纪的西班牙 长崎蛋糕最初源自文艺复兴时代的宫廷茶点。
大约在16世纪中期,热那亚共和国的贵族帕拉维希尼一直久居西班牙。
随他一同客居伊比利亚的糕点师乔巴塔,在马德里的宫廷里研发了世界上首款海绵蛋糕。
顾名思义,海绵蛋糕就是看上去像一块海绵那样。
在原材料上基本只需要面粉、鸡蛋、黄油和糖,再经过了发酵和烘焙的脱水处理,制成比较松软的口感。
今天常见的蛋糕最初也是宫廷的贵族食品 当时的意大利人,在饮食方面已经走在了整个基督教欧洲世界的前列。
以航海与银行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热那亚共和国,又是不会缺钱的地方。
当地的贵族便热衷招募手艺高潮的糕点师,为自己不断雕琢口味更棒的食品。
由于共和国的银行家们的主要借贷对象是西班牙国王,所以就会有代表常驻马德里,方便联络沟通。
同时催促西班牙人将更多的美洲白银运到热那亚的金库里,保证巨额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结果,明明是意大利人研发的新式蛋糕,开始以“卡斯蒂亚面包”之名流传开来。
其中就包括了半岛西部的葡萄牙王国。
文艺复兴时代的热那亚 就是西班牙帝国的央行 16世纪中期的葡萄牙,也是世上的海洋贸易大国。
不少小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的非长子,都会登上海船远航。
期望在巴西、非洲、印度或南洋之中的任何地方致富。
新式的“卡斯蒂亚面包”也被他们带上了船。
相比很多制作复杂而不易保存的贵族食品,海绵蛋糕因为在制作时已经完成了脱水,所以能放置更长时间。
对于食材贫乏的远海旅行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口感享受了。
长崎蛋糕的直系先祖 原版葡萄牙蛋糕 由于葡萄牙并没有西班牙人手里紧握的美洲巨额银矿储量。
仅仅靠从欧洲邻居赚钱速度,远远不能满足海运业及相关保障领域的花销。
好在他们发现了远东的日本列岛,以及堪称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银矿--石见山。
长崎与石见银矿 撑起了近代早期的日本贸易 通过协商和交易,葡萄牙人在1571的获得了长崎附近的一片渔村作为留居地。
到了1580年,葡萄牙人正式获得了当地的管理权,成立了类似澳门的长崎自由市。
大量的葡萄牙人便从马六甲赶来,通过澳门抵达长崎,很多人索性在当地安家落户。
原本只是少量进入日本的“卡斯蒂亚面包”就这样开始在远东的海边就地制作。
那些受雇于葡萄牙人的日本厨师,成为了第一批制作长崎蛋糕的日本人。
然而,随着日本内部政局的变化,长崎自由市在1587年便戛然而止。
基本统一日本各地方势力的,下达了抵制基督教的法令。
受到如影随形的耶稣会传教士牵连,葡萄牙人在长崎的留居权也被取消。
原本的常驻人口,就成为了偶尔光临的南蛮外番。
他们雇佣过的日本厨师,开始进入本土市场谋生路。
葡萄牙人走后 长崎蛋糕进入了独立发展阶段 德川幕府建立后,长崎蛋糕开始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本土人的口味,糕点师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不少糖分。
由于糖在当时还不是廉价调味品,所以这种原本由海员传来的大众食品,又逐步朝着贵族食品的方向发展。
诸如抹茶和红糖这样的本地化调味品,也逐步被加入了长崎蛋糕的配方。
至此,长崎蛋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原先的“卡斯蒂亚面包”,成为一种独立的糕点。
有意思的是,在名为“卡斯蒂亚面包”的海绵蛋糕东传时,首先落脚的不是日本。
所以,一直到今天为止,远东地区还有一款日本长崎蛋糕的兄弟糕点。
在南洋地区,葡萄牙人的马六甲基地是远比长崎自由市要稳固的地盘。
众多来自欧洲和亚洲本地的商船,经常要在当地出没。
更多亚洲人口也逐步接触了海绵蛋糕,也就掌握了制作手法。
那早期下南洋的广东移民,就是其中之一。
但在传统中华美食中,并不存在烘焙手艺。
因而,制作者经常以制作馒头的方式进行蒸煮。
尽管原料依然是源自欧洲的面粉、鸡蛋、黄油,但最后的成果却更像是馒头而非蛋糕。
这种异常奇异的食品,在清末又被传入了门户开放后的广东,获得了“马来糕”的称呼。
最后,更加本土化的猪油或牛油取代了原版的黄油,成为了广东茶点中的经典--马拉糕。
在欧洲本土,长崎蛋糕的远亲们,又经历了各种升级与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英国人爱吃的马德拉斯蛋糕。
由于18世纪的英国人,经常用产自葡萄牙马德拉群岛的酒来配盘子里的蛋糕,因此有了这样阴差阳错的新名字。
继续在远东独立发展的长崎蛋糕,则在日据时代又进入了台湾。
由于大受台湾人的欢迎,长崎蛋糕再次进行了本土化变革,在制作时加入了大量的蜂蜜,以增加舔味口感。
随机文章米尔蒂亚德斯Miltiades简介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巨型小行星带含太阳系98%小行星,或为第十行星爆炸形成蒙娜丽莎十大恐怖之处,背后竟有外星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恐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赵氏灭族是因为赵庄姬通奸?
《左传》的版本: 赵朔死后不久,与赵婴齐有奸情的事情败露,赵婴齐被赵同、兄弟逐出。
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
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
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
当时,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
《史记》的版本: 奸臣屠岸贾,为己谋利,屡次刺杀正卿赵盾,未遂。
暗中记恨赵氏,但惧于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
赵盾死后,屠岸贾得势,于是借当年赵盾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的事情,诛杀赵氏。
赵庄姬当时已怀有赵朔的孩子,她逃至公宫(晋宗室的宫殿)藏了起来。
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是实情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
《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即公元前597年。
《韩世家》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然而,《晋世家》中却将这一事件记载在晋景公十七年条下,即公元前583年。
《史记》自己都自相矛盾了?《左传》记载这一事件是在八年,即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
与《史记·晋世家》所载相吻合。
此外,据《春秋经》的记载也是公元前583年。
我们甚至可以依据《左传·成公八年》的记载,将这一时间精确到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夏六月。
其次,关于“下宫之难”发生的原因。
屠岸贾这个人,《赵世家》言其原为晋灵公宠臣,时任司寇之职,从“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一语来看,他应是专擅国政的权臣,但记载晋事甚详的《左传》及《史记·晋世家》中从未有过他的事迹,就是《赵世家》与《韩世家》中除其“灭赵氏”一事外,也不再见有他的踪迹。
这么牛的一个人,在史书上居然没有其它的记载,只能说,确实让人起疑。
而庄姬通奸进谗是否就真的能让赵氏灭族呢?鲁成公六年赵同、赵括参加了晋楚桑隧之役,并积极主战,为晋国争夺霸权尽力。
时隔一年,晋景公就因赵庄姬空洞无物的一语而痛下杀手,族灭赵氏,似乎不近情理。
它反而使人坚信晋景公之举别有深意,“孟姬之谗”只是他利用的一个借口而已。
赵氏遭受“族灭之祸”的原因到底何在呢? (1)是赵氏与栾、郤诸旧族的矛盾。
赵盾独掌晋政二十年,赵氏家族从总体来说发展迅速,然而具体到细节问题,赵盾还是相当谨慎的。
在他执政期间,赵氏家族只有侧室赵穿出任卿职,而赵穿又有“晋君之婿”的身份。
因此赵穿为卿,赵盾不必过多地承担培植私家势力的责任。
赵盾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赵氏家族势力的发展呈现急躁冒进的势头。
赵氏一门三卿,加上能力颇强的赵婴齐,其势在晋国诸卿中仍是首屈一指。
赵氏势力的膨胀,未免为其他卿族所侧目,尤其是受到栾、郤二氏的嫉视。
赵氏虽然一门三卿,却无任为晋国主要执政者。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赵氏不自检点,就极容易与其它卿族,特别是与执政的栾、郤二氏发生冲突。
然而,赵同与赵括兄弟恰恰未意识到本家族所处的微妙地位。
著名的,尚未为卿的赵同、赵括公开拂逆众卿之意与贸然交战,结果大败。
晋景公十五年,为争夺郑、蔡二国,晋楚之师遭遇于绕角及桑隧,赵同与赵括再次主战,而与荀首等众将佐对立。
赵氏在晋国诸卿中已日益孤立,而当政的栾、郤二氏首当其冲地成为赵氏的政敌。
所以,当赵庄姬向景公诬告“原、屏将为乱”时,栾、郤二氏便乘机为之出具假证,以图挤垮赵氏。
(2)是赵氏与晋公室之间的矛盾。
晋景公三年,邲之战,晋败失霸,赵氏兄弟难辞其咎,但并未受到追究。
个中原由,除赵氏与晋公室之间的姻亲关系外,赵氏势力强盛恐怕也是初登君位的晋景公对之容忍的一个重要原因。
邲之战后,晋景公鉴于国内卿大夫势力急剧膨胀的形势,产生与楚媾和结盟的愿望。
晋景公十二年,晋国把在邲之战中俘获的楚公子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体送还,楚国也将晋俘知’放还晋国,这显然表明双方均有求成的意愿。
然而,赵氏兄弟似乎并不领会景公的意图,张扬跋扈,一味主战。
这就难免加剧景公对赵氏的反感。
晋景公十三年,晋国擢拔下军将栾书为执政正卿,公室旧支的突兴显然是景公深思熟虑的结果,借此遏制作为异姓卿族代表的赵氏之意图相当明显。
到景公十五年,晋国又做出迁都新田的重大政治举动,史书中没有记载晋国迁都的原因,然而据当时的局势来分析,很可能是由于旧都为赵氏等卿族势力所盘踞,景公为打破被动局面而有此迁都之举。
很显然,晋景公在谋求与楚结盟的同时,已开始处心积虑地对付国内卿族,族大势盛却不懂得审时度势的赵氏无疑成为景公首要打击的目标。
迁都二年后,“下宫之难”爆发。
(3)是赵氏内讧。
赵盾让嫡引发了赵氏家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赵盾一支从此自居于赵氏庶子的地位。
而庄姬出身公室,身份高贵,从以后事态的发展来看,她对于沦落为赵氏支庶显然心怀不满。
赵同、赵括与赵婴齐兄弟的反目,显然是因为赵婴齐与赵庄姬的亲密关系引起了赵括兄弟的猜忌。
赵氏内讧不休,遂为他人所趁,“孟姬之谗”点燃了“下宫之难”的导火索。
随机文章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揭秘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受到信息暗示/跟随大众一起打哈欠汶川地震是龙脉在移动,四川龙脉诞生出真龙致大地裂开(中华腾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晋国本来为,原氏。
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
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说他是原伯之后,与周同宗。
原黯辅佐晋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在位时,灭郇国(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续重用荀息。
荀息献计假道伐虢,帮助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今山西平陆)和(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
献公临终之时托孤于荀息,任命荀息为执政大夫。
荀息在献公去世后,遵献公遗愿,立奚齐为君。
但晋大臣里克、邳郑先后杀死奚齐和卓子,荀息觉得对不起晋献公,于是自杀。
荀息生逝敖,荀逝敖在史书上没有事情记载,可能是受其父自杀的影响,新晋君有新的党羽,而其父又不是新君之党,所以逝敖不受重用,但其家封地应该是还在的。
逝敖生、荀骓、荀首,三子后都受封,别为他氏,荀林父为中行氏,荀骓为,荀首为知氏。
荀林父在时受到重用,这与文公清算惠公旧臣有关,荀家在惠公时是受到排挤的,在文公时得到起用。
公元前633年,荀林父为晋文公御戎,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君主的贴身保镖,同时为君主驾车,这不是现代意义的司机,其地位相当于大夫。
公元前632年后,荀林父的地位得到提拔,成为新建三行之首——中行将。
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建三行,是三支步兵,荀林父为其首。
之后荀林父的地位越来越高,上篇文章中有细述,到晋景公时终于成为中军将,也就是正卿,时间是公元前597年。
从公元前633年算起,荀林父从军已有36年,他的地位高了,荀家其他人地位也随之而升,其弟荀首被任命为下军大夫,也有记载说为下军司马,这两个职位是有区别的,下军大夫比下军司马地位要高,下军司马管军纪,魏绛曾任此职,下军大夫是仅次于下军佐的掌军之人,有自已的军队。
从城濮之战中大军撤退的大形势下、荀首率军救其子的事情看,荀首是有自已的军队的,所以他当为下军大夫。
荀首被封于知地,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
他也就是知氏的第一位宗主,被称为知庄子。
荀首最早的记载在晋成公时(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晋成公“嬖之”,也就是说晋成公的宠臣,而此时他的哥哥荀林父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中军佐,也就是仅次于赵盾的二把手。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赵盾之弟赵穿于公元前607年弑晋灵公,之盾扶立晋成公为国君,但晋成公一定是不甘心当傀儡的,他也在扶持自己的力量,而荀家兄弟也就成了晋成公所倚重的势力之一了。
公元前599年,晋景公元年,郤缺为中军将,前597年荀林父为中军将,同时荀首为中军大夫。
晋景公也是继续倚重荀家势力来抑制。
在公父前597年的城濮之战中,荀首之子荀罃率军击楚被俘虏。
荀首为了救回其子,在大军撤退的情况下,带领自已的军队,冲入楚军,射杀楚连尹襄老,并生俘楚王子穀,一方面可见其救子心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人才能之高、作战之勇猛。
此举虽并未救回荀罃,但为晋军挽回了城濮之战大败的部分损失和面子,并于九年之后,用所俘之楚王子穀换回了其子荀罃。
公元前596年,晋国中军佐先穀叛乱被杀,公元前595年,荀首被提拔为下军将,可见其才能得到了晋景公的认可。
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由于年纪已大,主动辞去了中军将之职,士会任中军将,荀首被提拔为上军佐。
公元前592年,士会告老辞职,继为中军将,荀首升为上军将,其侄荀庚(荀林父之子)升为上军佐。
荀氏在六卿中占到两卿。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军大胜齐军,打得亲自到晋国,愿尊晋景公为王,景公不敢称王,辞之。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军扩为六军,新建新上、下军,荀首为中军佐,荀庚为上军将,荀骓得任新下军将,自此荀氏三系都为卿:中行氏荀林父之子荀庚为上军将、程氏荀骓为新下军将、知氏荀首为中军佐。
公元前588年,晋国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首之子荀罃,荀罃回国时与之对话,他不卑不亢,使共王感叹“晋未可与争”,荀罃之才气初现,这是他后来能成为晋国执政,并使晋国霸业达到高峰的原因,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荀首拼死也要救回荀罃的原因。
公元前587年,郤克病逝,栾书被破格从下军将提拔为中军将,而荀首作为中军佐没有按常规接任中军将,可见景公对荀首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可能是不相信其才能;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当时景公仍走不出晋灵公被赵穿弑杀的阴影,赵氏势力仍大,而荀氏不是晋国公族并且一家三卿,为晋国公族,所以晋景公选择了栾书,并联合晋国另一家公族于公元前583年,发动,晋铲除赵氏。
公元前587年,栾书、荀首、士燮三人帅军伐郑。
公元前586年,荀首到为晋景公迎亲。
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栾书率晋国六军救郑,在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楚将子重主动退却,晋军跟进并攻打楚国盟友。
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
晋军内部发生分化:赵同、主张开战;荀首、士燮、主张罢兵。
荀首认为现在攻打楚国师出无名,因为楚国已从郑国撤兵,并且现在开战不一定能打过楚国。
栾书听从了荀首建议,未与楚战。
之后史书再无关于荀首的记载,其兄荀林父于公元前594年告老,现在已过去近十年,可能荀首年纪已大;其侄荀庚于公元前578年为中军佐时说“吾已老矣”并于公元前575年去世,可见公元前585年,荀首确实年纪已大。
公元前583年,栾书率晋军打败楚国,晋国人认为这次胜利多亏了两年前听从了荀首的建议。
可见两年来,晋国国力强大了不少,并且晋国铲除了赵氏,内部已经稳定。
荀首之子知罃被称为知武子。
前597年,邲之战中被楚军俘虏,九年后(前588年)其父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罃。
归晋之前楚共王高度赞其才气。
回国之后,荀罃为何职,史书没有记载,直到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后,荀罃得为下军佐,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其父荀首于公元前584年至公元前583年之间已去世或告老;另一原因是赵同、赵括被灭族后,卿位空出两个。
同一年,晋景公减六军为四军,可以看出五年前扩军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削弱赵氏势力。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其子即位,同时栾书继续为正卿,但此时郤氏势力迅速增长,而荀氏由于公元前583年晋减六军为四军、荀骓失去卿位,此时荀氏只有二卿,但郤氏此时也有二卿(郤至在下宫之难后由于郤锜之功为新军佐),荀氏虽有二卿,已失去原来三卿的优势。
公元前578年,晋与秦战于麻隧,晋军大胜。
公元前577年,郤犨进入卿列,为新军佐,格局正式形成,荀氏还只是二卿。
在这种情况下,正卿栾书对郤氏已再难操控,出现了公元前575年晋楚,郤至越权之事,于是栾书与荀氏联合,开始铲除郤氏。
公元前575年,荀庚去世,荀庚之子入卿列,为上军佐,地位在其叔荀罃之上,所以荀偃成了荀氏代表。
公元前574年,荀偃与栾书合谋,除去三郤,同时荀偃也取代郤锜成为中军佐。
之后,荀偃与栾书又合谋逮起了晋厉公,并于三月后,派荀氏族人程滑杀厉公于狱中,另立晋悼公为君。
而去周迎立晋悼公之人正是荀罃,也就是知罃。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清算弑君者:杀弑君者程滑;栾书不知所终,史书再无记载出现;荀偃被降为上军将。
同时调整了部分人职务:韩厥成为中军将,士匄为中军佐;而知罃被提拔为上军佐。
公元前566年,韩厥去世,知罃被越级拔,从上军佐直接升为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可能与迎立之功有关,当然知罃也是有才的。
而其侄子荀偃由于弑晋灵公,还只是为上军将,没有被清算也是不错了。
知罃执政后,与楚展开大战,公元前563年,在败楚、郑之后,与诸侯进行萧鱼之盟,晋国霸业复兴,再次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63年,知罃在逼阳(山东省枣庄市南)之战中给士匄、荀偃立下军令状,最军攻克逼阳,历时29天,打通攻楚通道。
公元前560年,知罃去世。
其后其侄子荀偃终于得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
知罃 知罃之子知朔早逝,知朔之子知盈生六年而知罃去世。
由于知罃去世时,知盈尚小,所以其家族卿位由荀氏本家程郑代其位,程郑为荀逝敖次子荀骓之后,由于封于程地而得氏。
公元前548年,知盈年满二十(古人算虚岁),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
知盈能保住知氏地位,全凭其族人荀偃及荀偃之子荀吴,荀偃(中军将)为知盈之叔,荀吴(猛将)与知盈为同辈。
知盈与执政、等人关系不错,其主要活动为出访各国,知氏有复兴之势。
前533年,年仅35岁的知盈因病身亡,其子知跞年仅十五岁,史称智文子。
公元前533年,由于知跞尚未成年,无法接任其父卿位,想废知氏的卿位,知跞之叔中行吴据理力争,让未成年的知跞担任了下军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知跞团结晋顷公(前525至前512年在位)、(前511至前475年在位),与诸卿斗争,此时晋君已无力控制六卿。
公元前501年,正卿范鞅去逝,知跞由于受晋定公依赖,成为中军将。
但其副手赵简子不受控制,为所欲为,诸卿之间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演变为灭族大战。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范氏家主士范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合兵攻赵,赵鞅被围于太原,大的灭族之势。
但正卿知跞此时作出了最错误的选择,他联合、,帮助赵鞅,攻打范氏、中行氏。
四卿伐范、中行二氏,大战于铁(河南濮阳),荀寅与范吉射战败逃跑到其他封地。
后二年,四卿又攻二氏于邢(河北邢台)、任(邢台东北的任县)、栾(河北赵县)、逆畴(保定西南)、阴人(山西灵石)、盂(山西阳曲),二氏封地尽为所夺。
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知跞杀赵氏家宰董安于,最后知氏得中行氏和范氏大部分之地,知、赵矛盾更加激化。
公元前492年,知跞去世,其子知申接其卿位,中军佐赵鞅成为晋国执政。
前491年,晋大夫荀寅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
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
及柏人城破,荀、范二氏逃奔齐国而去,二人结局史书无载。
赵简子将晋国的三军六卿减为二军四卿。
知申为知氏第六代家主,史称知文子。
公元前492年,他接任其父卿位为下军佐。
史书对于知申记载非常少,只记载了其择立继承人之事。
他喜欢次子知瑶,但其族人知果请求以知宵为继承人,认为知瑶虽有才但无德,最终会导致知氏灭亡。
但知申并未听从他之言,于是知果从知氏中分离出去,后来没有遭灭族之灾。
知申去世后,知瑶继立,是为知襄子。
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知瑶为晋国中军将。
知瑶何时继其父之位,史书没有记载,但在赵简子死后,知瑶能成为晋国正卿,我们可以看出在知申之时,知氏势力并没有变衰,其庞大的领地还在,所以才有知氏后来的强大。
同时才有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后,知瑶的继中军将之位。
知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前472年,荀瑶率晋军大败齐军,并且荀瑶亲手俘虏了齐将颜庚。
公元前464年,荀瑶与赵无恤出兵攻打郑国,连下郑国九座城池,大胜而归。
前457年,荀瑶攻打大胜而归。
约公元前460年左右,知伯七天灭仇由(今山西盂县)。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知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前457年,知瑶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唐县西)、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受到致命的打击。
知氏之强在《》里是有记载的,公元前275年,秦将在华阳(新郑北)灭魏赵联军十五万,秦国此时对东方六国已占绝对优势,秦昭王非常得意,认为天下已无国能敌秦国,秦大夫中旗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当晋为六卿之时,知氏最强……围赵襄子於晋阳……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於是秦王恐。
可见当时知氏之强,天下莫能与之敌。
但就是这样强大的知氏,由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要灭知氏之宿敌赵氏,水淹晋阳城,马上就要攻下晋阳之时,韩、魏怕赵灭之后,自己也被知氏所灭,于是反戈,联合赵氏灭了知氏,知伯身死,头被赵鞅制成酒器,知伯落得这样一个可怜的下场。
赵襄子对于知伯恨之深是有原因的:知瑶与赵毋恤一起征郑,知伯命赵襄子为先锋,赵襄子不从,知伯对其破口大骂,说其“相貌丑陃、,赵简子怎么会让你当继承人呢?”人家知伯打仗可是不怕死的,有史为证。
还有一次,打完仗一起吃饭,知伯强行让赵襄子喝酒,赵襄子不从,知伯就把酒杯子砸到了赵襄子脸上。
这些行为都被记载在了《史记》中,看来对知伯是没有好感的,对赵氏是,详看笔者文章《被美化了的篡权者,司马迁为何如此袒护赵氏》。
知氏还曾侮辱家主韩虎,并且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
不管怎么说,这些对他人的侮辱行为,终于换来了知氏的灭族之灾,看来有才无德,更可怕。
随机文章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萨格拉斯力量有多强,恶魔和泰坦都是其剑下亡魂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长江源头在哪里图片,长江尽头东海(因蛟龙作怪最终将水引入东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