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去世前曾立下传位遗诏,为什么会是4岁的光绪继位?

阿鲁特氏一开始,就很不得待见,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选后风波。
清
【千问解读】
阿鲁特氏一开始,就很不得待见,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选后风波。
清朝宗室一向盛行早婚,一般男子在14岁之前,已经成了家,然而同治却拖到17岁才成婚。
这中间的原因,正是他的生母慈禧迟迟不想归政,毕竟只要同治成婚,就意味着他成人可以亲政了,所以慈禧总是找各种理由,阻挠儿子成婚。
这样拖来拖去,就拖到了17岁。
朝野对此议论纷纷,就连也多次过问。
迫于压力,慈禧只得让同治成婚。
同治选后是大事,慈安和慈禧身为两宫太后,自然要替他把关。
在众多秀女中,慈禧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
富察氏柔顺听话,看着是个好摆布的女子。
慈安则看中了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清状元崇琦的女儿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才貌双全,自幼便受到极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稳重端庄,很有母仪天下的气质。
关键是,她还比同治大两岁,如果做了皇后,必能对同治多有教化。
同治亦和慈安的意思相同。
所以尽管慈禧一再旁敲侧击,想左右他选后,但他还是选定了阿鲁特氏。
慈禧好生气恼,觉得同治和慈安一条心。
再说。
郑亲王端华可是她的政敌(临终任命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后在中被慈禧所杀),同治却故意挑阿鲁特氏做皇后,分明是故意和她作对。
因此,心胸狭隘的慈禧,难免迁怒于还未过门的阿鲁特氏。
二、三观不合。
早在咸丰在世时,咸丰便很喜欢戏曲。
在宫中还养了优伶,常常让他们唱戏。
慈禧那时候学了些南方小曲,取悦咸丰。
待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成了戏迷,常常让戏班子在宫里演戏给她解闷。
逢到这种时候,阿鲁特氏都不来陪慈禧看戏。
慈禧好几次命人叫她来看戏,她才不得不来。
但舞台上的眉来眼去,,在她看来都是有失礼法的行为,于是她常常“回首面壁不欲观”。
后来,慈禧再命人叫阿鲁特氏来看戏,她便不肯听从了。
这样一来,慈禧着实着恼,为什么呢? 其一,阿鲁特氏竟敢违逆她的命令。
其二,阿鲁特氏的行为,无疑是鄙视慈禧,认为她格调低俗好淫乐。
再加上阿鲁特氏虽谨小慎微,对慈禧处处尊重有礼,但由于她耿直不肯逢迎,并认为自己是“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所以坚持不肯对慈禧阿谀奉承。
清朝祖制,唯有皇后才有资格走大清门,其他只能由神武门入宫。
慈禧对此一向很忌讳,结果当把这席话回报给她后,她认定阿鲁特氏是藐视她,于是愈发恨之入骨。
三、横加干涉。
阿鲁特氏和同治情意相投,两人婚后恩爱非常。
慈禧见此异常气恼,便有意要将这对爱人分开。
慈禧召来同治,对他说:“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 意思是要同治多与慧妃亲近,而阿鲁特氏不识宫中礼节,得多学习才好。
所以不要去皇后那里,免得妨碍她学习。
同治不满慈禧的干涉,但也无可奈何。
为了表示反抗,他索性搬到乾清宫,从此哪儿也不去了。
慈安见状,为了安慰阿鲁特氏,便常召她作伴。
有时,同治到钟粹宫问安,遇到阿鲁特氏,两人必是十分欢喜。
结果慈禧听说后,认定慈安笼络阿鲁特氏和同治,心里更生憎恨。
见阿鲁特氏对同治笑脸相迎时,便恶言恶语,说她“狐媚以惑主”。
此时的同治,虽亲政但大权依然在慈禧手中,既不能施展抱负,婚姻生活又被横加干涉,因此同治生了重病。
由于慈禧早就下令阿鲁特氏不准亲近同治,所以当阿鲁特氏听说同治病重后,心焦不已,却又不敢前往探望。
然而这样做,却又招致慈禧的谩骂,说她“妖婢无夫妇情”。
后来,同治病势垂危,阿鲁特氏大着胆子悄悄去看他。
她一边为同治擦拭身上淋漓不止的脓血,一边忍不住向同治哭诉慈禧对她的种种刁难。
谁知,同治身边的太监,立刻把这事汇报给了慈禧。
就在同治安慰阿鲁特氏时,慈禧破门而入,一把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往门外拖拽,并连声叫人,即命杖责。
所谓“杖责”,在后宫中往往适用于犯错的宫女或太监。
施刑时,必须褪下衣裤。
这是极尽羞辱的刑罚。
阿鲁特氏是一国之母,居然要遭受这样的凌辱。
病重的同治恨自己无能,不能保护阿鲁特氏,急气之下竟昏厥过去。
慈禧担心同治若是有个,她会被天下人诟病,所以这才作罢。
同时也勉强同意阿鲁特氏可以探望同治。
四、逼上绝路。
同治在生命垂危之时,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情。
由于惧怕慈禧作梗,便秘密召见了帝师李鸿藻。
由于事情紧急,阿鲁特氏也被召到病榻之前。
同治先问阿鲁特氏,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有没有什么想法? 阿鲁特氏表示,她不愿意为了一个太后虚名,选幼子继承帝位,那样只会给江山社稷带来祸患。
若为社稷着想,还是应该立年长有才能的人来承担这个重任。
听了阿鲁特氏这番通情达理的话,同治很欣慰,于是在和李鸿藻商量后,便由李鸿藻起草传位遗诏,决定立孚敬郡王爱新觉罗·奕譓的儿子载澍为继承人。
谁知李鸿藻为官老道,他深知慈禧才是大清的主宰,为了避免惹上杀身之祸,出了,立刻便带着密诏前去见慈禧。
同治去世后,慈禧早已地毁掉了传位密诏。
她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便将醇亲王奕譞才4岁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同时把他立为继承人。
这样一来,阿鲁特氏就成了载湉的皇嫂。
不仅不能被尊为皇太后,还失去了皇后的权力和地位。
阿鲁特氏无力应对这一切。
她想到同治活着时,慈禧便对她肆意欺凌,如今同治不在了,再加上她又知道传位密诏的事情,因此,慈禧绝对不容她活下去,百般绝望中,忍不住成日啼哭不止。
崇琦心疼女儿,便上奏慈禧,希望慈禧能给指条路。
谁知慈禧看了奏折后说:“既然如此情深,何不追随而去!” 崇琦不敢拂逆圣意,入宫见到阿鲁特氏后,只是泪流不止,临走拿笔颤抖着在纸上写了个“死”字。
阿鲁特氏,最终绝食而死。
当然了,清宫历来迷案众多。
关于阿鲁特氏的死,还有另一个版本。
据说同治去世时,阿鲁特氏已经怀有身孕。
慈禧担心她会生下皇子,到时她就会被尊为皇太后,而自己就不能继续垂帘听政了。
所以将她软禁于储秀宫,并阻断饮食,活活把她和腹中胎儿饿死了。
不过,这个说话也有问题。
毕竟如果阿鲁特氏怀孕,清宫档案里一定会留有证据,然而并没有。
没有证据,是她没怀孕,还是慈禧动了手脚。
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把控政权,对儿子儿媳,也真是用尽了手段,让人不齿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昭襄王之子继位三天就去世,最大的贡献就是立子楚为太子
昭襄王原有两子,早立老大为太子,安国君原本与王位无缘,但太子死于魏国,不得已立老二嬴柱为太子。
但太子嬴柱一直沉迷于酒色,且无军功,父君强势,晚年多疑,嬴柱整日,小心翼翼。
昭襄王不喜欢这个太子的平庸嬴弱,但嬴柱现在是他唯一的子嗣,没有办法,只能在他众多的儿子中来选择后继承人了! 安国君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娶妻华阳夫人,虽然华阳夫人一直不能生育,但安国君嫔妾众多,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可见他整日沉溺于酒色,身体早已被掏空,为昭襄王守陵期间,已经病入膏肓,继位三天就死了。
秦孝文王的一个儿子嬴异人,因其母一直不受宠爱,异人被送赵国为人质。
长平大战之后,秦赵两国关系紧张,异人在赵国穷困潦倒,郁郁寡欢。
偶遇商贾奇才,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打算辅助异人,让其改名,示好华阳夫人,吕不韦散尽家财,助异人声名鹊起,华阳夫人成功说服安国君让异人成为他的继承人! 秦孝文王在位期间大赦天下,善待老臣,但他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立子楚为太子,因为子楚的儿子是! 随机文章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人根峰和母门洞传说,传闻是伏羲和女娲造人后留下的产物揭秘世界上发现过美人鱼吗,澳洲发现超逼真美人鱼尸体(假新闻)伽马射线暴威力多大,地球会瞬间蒸发/人类或死于伽马射线暴之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杀了慈禧太后的宠臣 去世时十几万百姓竟跪地相送
掌握了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因此大部分人都十分畏惧她,担心一不留神就丢了脑袋,但是有个人却不怕她,甚至还杀了她身边的当红,这个人就是丁宝桢。
网络配图 丁宝桢很早就进入官场,并且仕途初期的顺利。
不走关系,不行贿,竟然坐上了巡抚的位置,在朝中位居二品大员。
但是他和很多大官不一样,历史上有很多贪官,在最初进入官场的时候都是一片赤诚,但是没有抵挡住利益和权力的诱惑,慢慢迷失了自己。
而丁宝桢却不一样,他不论当了多长时间的官,都还保持至当初的赤子之心。
他从小车身贫穷,但是却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三年进宫当官,并且应为公正廉明,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在位期间政绩突出,多次得到上司的赞扬,并且杀了当时大太监安德海震惊朝野。
网络配图 安德海是谁。
他从小就被家里人送进宫中当太监,咸丰在位的时候就是由他伺候的,深得咸丰皇帝宠爱。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失去靠山的安德海就开始依附慈禧,把慈禧伺候的舒舒服服的,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可以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他。
有了慈禧这个大靠山,安德海也变得越来越放肆。
开始干一些非常出格的事情,开始干涉朝政,买官卖官,中饱私囊。
总之所有坏事都干尽了,当年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但是他背后的靠山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人敢动他。
网络配图 但是丁宝桢却不惯着他,有一次安德海违反皇宫禁令,没有手谕不得私自出宫,但是他借着给慈禧买东西的理由,强行出宫去。
丁宝桢知道以后,正好抓住了他这个把柄,直接推出午门砍了。
杀了慈禧的心腹,整个朝野十分震动。
都以为他要到大霉了,但是没有想到,慈禧竟然没有吭声,这就更加让人奇怪了,不过丁宝桢做的有理有据,还是先斩后奏,就算慈禧也说什么。
丁宝桢在四川总督的位置上十年之久,66岁因病去世。
因在世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他去世以后当地十万百部跪地相送,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