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剃发令”造成了哪些影响?为什么一定要剃头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年间历史故事:为什么实行“剃发令”? 首先来了解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第十四子,之弟。

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千问解读】

年间历史故事:为什么实行“剃发令”? 首先来了解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第十四子,之弟。

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

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什么是剃发令: 清初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

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韩菼《江阴城守纪》上)。

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触发了江南地区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

江阴人民发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各地人民的反剃发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尔衮为什么实行“剃发令”? 清朝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多尔衮事项剃发令造成的影响: 全国平定后,清朝满族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男子普遍接受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

也有不愿改换衣冠者逃到海外,或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剃发令废除,不少人(包括满人,由于怕受到汉人报复,因此也改变发型)遂剪去辫子,但仍有如张勋等保皇人士,坚持留辫子并率领辫子军,以表示对清朝的效忠。

而当时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剃发与缠足、吸食鸦片并列为台湾三大陋习之一,但与后两者不同,日本人未对台湾人的发型进行强制规范,而台湾人在受到日本统治影响后,多为自发性主动剪去辫子。

而经过两百多年影响,改良过的满人服饰,取代了汉服成为多数中国人认知的代表中国人个民族服饰或传统服饰。

诸如旗袍、长袍马褂等等。

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会后领袖代表所穿着的传统服饰,虽称为唐装但实际上即是马褂。

当今中国社会有部分人士主张“回复汉服”的运动,希望推广鼓励汉人重新穿着传统汉服,不过在现代中国服装高度西化影响下,未能成为潮流。

剃发易服,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装的政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畠显家: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少年将军与“花将军”

北畠显家,生于1318年,卒于1338年6月10日,是日本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年轻有为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不仅是当时公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更以其“花将军”的美誉,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

一、出身显赫,年少有为 北畠显家出身于村上源氏庶流北畠氏,其父北畠亲房是后醍醐天皇的近侍,与万里小路宣房、吉田定房并称“后三房”,在朝廷中地位显赫。

显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酷爱军事,尤其喜欢研读《兵法》。

17岁时,显家被后醍醐天皇任命为镇守府将军,镇守陆奥,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二、勤王抗敌,屡建奇功 北畠显家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勤王抗敌中的卓越表现。

建武元年(1334年),权臣足利尊氏在镰仓起兵造反,兵锋直指京都。

显家闻讯后,立即率领奥州兵南下勤王,与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将领并肩作战,大败足利军,迫使足利尊氏逃往九州。

这一战,不仅彰显了显家的军事才能,也为他赢得了“花将军”的美誉。

此后,显家多次率军讨伐足利尊氏,屡建奇功,成为后醍醐天皇的得力助手。

三、风林火山,阵旗独树 在讨伐足利尊氏的战争中,北畠显家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战术——以“风林火山”为阵旗。

这一战术灵感来源于《》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显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了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这一战术后来也被的武田信玄所借鉴,成为了日本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四、悲壮结局,英年早逝 然而,北畠显家的命运却是悲壮的。

建武五年(1338年),显家再次率军南下讨伐足利尊氏,虽然一开始获得胜绩,但由于长途奔袭,兵疲马困,最终在和泉国堺浦的石津之战中败北。

显家力战而死,年仅21岁。

他的英年早逝,不仅让后醍醐天皇痛失爱将,也让后世无数人为之。

五、后世传颂,英名永存 尽管北畠显家英年早逝,但他的英名和事迹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年轻有为的形象,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

他的“花将军”美誉不仅是对他英俊外貌的赞美,更是对他英勇善战、忠诚爱国的肯定。

在北畠显家去世后,他的事迹被后人不断传颂和演绎,成为了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盖公”之“盖”:读音探秘——是“gai&rdquo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多尔衮“剃发令”造成了哪些影响?为什么一定要剃头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