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帝为什么会重用外籍大臣汤若望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字“道未”(出典于《》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

【千问解读】

,字“道未”(出典于《》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

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

在科隆有他的故居,塑有雕像。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继承了利马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他还着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着述。

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网络配图对于清政府来说,老汤背景特别复杂,首先他是个异教徒,清廷对基督教并不感冒,态度上敬而远之。

其次,他有严重的历史问题。

1630(三年),由礼部尚书徐光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着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1634(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勖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着作。

1636(崇祯九年),汤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20门。

这第二点问题严重,曾经事敌,并且铸大炮20门,打谁呢?当然是要用来打清人的。

然而,当汤若望踏着明朝废墟走进清朝大殿的时候,他却受到了非凡的礼遇,帝居然放下,称他为老师,甚至称他为”玛法“满语”祖父“之意,并且授他二品高官,并请他参政议政,甚至可以批评教育自己,逝世后追赠一品。

这难道还厉害吗?年轻的勤奋好学,也是造就汤若望特殊地位的原因之一。

顺治14岁亲政,在他看来,汤若望无疑是一位值得格外敬重的老人,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历算,身怀绝技“,而且身为一名外国传教士却能熟谙中国文化。

对于汤若望介绍给他的西方科学和文化,顺治感到非常新奇,就连汤若望的生活方式也使他好奇,为此他曾派人暗查汤若望的生活起居。

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即满语中”爷爷“之意。

事实上,顺治和汤若望的关系,不仅是一定意义上的”祖孙“关系,更像师生关系。

顺治免除了汤若望进宫的所有繁缛礼节,汤若望就座时,他把自己的貂皮褥子给汤若望当坐垫,并多次将汤若望接到宫中畅谈,甚至晚上入睡前也要让汤若望陪他谈话。

一年之中,顺治竟有24次到访汤若望的教堂。

网络配图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尊重和宠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突出表现在对汤若望的官爵加封上。

顺治八年(1652),顺治在一天之内加封汤若望能议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个官衔,使他从原来的四品晋升为三品。

顺治十年(1654)三月,因汤若望完成了《大清时宪历》,顺治特赐汤若望”通玄教师“。

次年三月,汤若望希望将墓旁的地赏予他作为将来的墓地,顺治同意。

顺治十四年(1658)二月,顺治在城中巡视路经宣武门汤若望的天主堂时,赏赐亲笔所写”通玄佳境“堂额一方和御制《天主堂碑记》一篇。

次年,汤若望任职到时,吏部认为他是二品官,可考虑诰赠其两代,汤若望认为自己已经是”二品顶带加一级“,希望能按一品的待遇对待,赠及三代。

他的这一要求获顺治恩准,但这个诰命到康熙元年(1662)才正式颁赐。

”汤若望在此一诰命中获授光禄大夫阶,其曾祖笃瑑、祖父玉函以及父亲利因亦因此被赠为光禄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用二品顶带加一级,曾祖母、祖母以及母亲则均获赠为一品夫人。

“这样,汤若望成为在中国历史上担任官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

汤若望和顺治帝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又被加封如此高的官爵,他对顺治的影响到何种程度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当时吏部等部门对于汤若望的建议一般都会采纳。

据《汤若望传》的作者德国人魏特(AlfonsVathSJ)研究,汤若望曾多次写奏疏希望给钦天监的监生们增加薪俸。

1652年,汤若望奏请将监生们的薪俸从二百零八两八钱增加到四百一十七两六钱,提高一倍,吏部照准。

1655年,他又上奏吏部,认为观象台上只有4名观察人员,编制太少,他希望加到16名,经过多次协商,吏部也同意了这个意见。

后来他又要求给在观象台工作的观察人员每人加件羊皮大衣,以便晚上御寒,也得到了批准。

从这些材料中,不仅能看出汤若望对下属的体贴,也可以看出他在朝中的影响。

汤若望和顺治帝的关系十分特殊。

顺治结婚以前,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汤若望得知后当面批评了他。

顺治恼怒起来,但片刻之后,就向汤若望道歉,并希望汤若望继续对他进谏。

1655年,因京城闹瘟疫,顺治较长时间住在城外,他半夜派骑兵将汤若望从教堂接到他的住处,让汤如实向他反映城中的各种情况,由此可见顺治对汤若望的信任。

正是由于顺治的信任,汤若望敢于在顺治面前直言进谏,当时在朝中敢这亲说真话和对顺治有如此影响力的也只有汤若望。

1652年,一位亲王战死疆场,但他的部下却打了胜仗,按清入关前定下的规矩,二百多名部下都将被处死。

汤若望大胆上疏,希望皇帝宽恕他们。

顺治对这种旧规也不太满意,有了汤若望的奏疏,他便可以放心,免除这些人的死罪了。

1654年,顺治想归省祭祖谒陵。

当时清刚入关,全国局势不稳,又逢灾荒,显然此时归省不是时机。

但年轻气盛的顺治执意要去,此时,又是汤若望出面加以劝阻,最终顺治听从了”汤玛法“的意见,放弃了原定的东北之行。

顺治任性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在1659年。

当时郑成功(1624—1662)反清,几十尤人马北伐,顺治坐不住了,他要亲自率兵往前线征讨郑成功。

从大局来看,这显然是盲动的行为,但顺治性格倔强,一旦发起脾气无人可挡。

当众臣劝他冷静从事,万不可冒险时,他竟拔出宝剑,劈下御座一角,声称如果谁再阻拦,他就将谁刺死。

大臣们找来皇,仍然没有效果。

在这种局面下,大家想起了汤若望,认为只有他可以劝服顺治。

汤若望赶到宫中,苦心劝说,并说自己宁可,也不愿放弃职守,有所见而不言,使国家陷于危险。

汤若望的赤诚打动了顺治,他终于冷静下来,宣布不再率兵亲往前线。

网络配图汤若望对清朝的忠心,对顺治的关怀,使顺治深为感动。

他把汤若望的奏疏编辑成册,带在身边,经常阅读。

他甚至说,读了汤若望的奏疏禀贴,自己会被感动得几乎要流泪。

历史学家陈垣(1880—1971)认为,汤若望和顺治帝的关系,犹如(618—907)勇于直谏的名牙(580—642)和善于纳谏的唐太宗(627—649在位)。

汤若望对顺治朝的贡献,正如汤七十大寿时,文人龚鼎孽在贺文中所说,”睹时政之得失,必手疏以秘陈。

于凡修身事天,展亲笃旧,恤兵勤民,用贤纳谏。

下宽大之令,慎刑狱之威。

磐固人心,镞厉士气,随时匡建,知无不言。

“应该说,无论是顺治从统治的角度,还是汤若望从传教的角度,他们所遵守的这种君臣关系原则,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汤若望以老臣的身份参与顺治朝的政治事务,对于帮助顺治治理国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顺治对汤若望的褒奖,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天主教在华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有一支特殊部队,驻守在宁古塔

古代有一种刑罚叫流放,意思就是免去犯人的死罪,把犯人押到荒凉偏僻的地方。

而这样的刑罚看起来是体现了统治者仁慈的一面。

但实际上,被流放的犯人大部分都会死在路上或者染病去世。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流放地在千里外,犯人必须步行,路上也有可能遭到衙役的虐待。

而在清朝,如果犯人被流放到这个地方,就很难存活下来。

这个地方就是。

宁古塔不是塔的意思,在满语中是六个,代表六个城池。

相传是的曾祖父六个儿子的居住地。

地址位于东北的牡丹江附近,地处偏远,天气恶劣。

所以很多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往往在路上已经被饿死,或者被狼豹吃掉。

而最可怕的是到了宁古塔之后。

很多犯人到了宁古塔之后,有点地位和文化的也许被当地人聘请为老师。

比如诗人吴兆骞,在当地得到了优待。

而清朝很多因为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待遇都不错。

但大部分的犯人都会变成了披甲人的奴隶。

清朝有一支特殊的部队驻扎在宁古塔,里面分为披甲人、旗丁。

披甲人平时干活,有战事就披上盔甲到前线。

而披甲人都是投降之人,并不是什么善类,他们的地位远低于旗丁。

所以充当披甲人奴隶,地位也就更低下。

披甲人对奴隶可以任意使唤,即使折磨而死,也不会受罚。

奴隶们整日干活,一年四季不停歇,所以很多人身体柔弱的也被累死。

而男奴隶还好,只要做苦力,但女奴隶更加悲惨。

披甲人可以霸占她们。

即使女奴隶已经有丈夫,但披甲人只要是看上某个女奴隶,都会强行夺过来,下场非常惨。

所以很多丈夫得知全家被流放到宁古塔,他情愿选择杀掉自己的妻女。

因为到了那边后,女人会遭到比死还可怕的折磨。

随机文章大理国跟宋朝的关系?汉朝的成就有哪些?揭秘印加儿童木乃伊真相,活生生儿童被当成祭品活埋(陋习)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侯景叛乱,帝王竟预言只有百日天子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奇的相士,他们依靠着自己神奇的预算能力预测出了很多事情。

史书上也记载了很多他们曾经预算过的事情。

算命先生相士一类的人大多都是江湖术士。

但在众多的中也有一位非常有这方面的才能,这个人就是的开国皇帝。

高洋会算命,是个相当有神奇色彩的人,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了。

高洋的父亲叫,刚开始穷小子一个,后来娶了白富美,情况有所改善。

但高欢是那种有大志向的人,很快白富美嫁给他时送给他的那点家资就被用光了,家里陷入了贫困。

526年娄昭君生高洋的时候,高欢在外面干事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高洋刚出生没两三个月,娄昭君一度认为这个孩子恐怕是养不活了。

没想到高洋这个时候蹦出一句:得活。

这一说可吓坏了娄昭君。

同时娄昭君觉得既然才两三个月的高洋就能说能活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养活他。

时来运转,老爸高欢的事业越做越好。

到了高洋七八岁的时候,533年高欢打败了当时掌握北魏朝廷大权的尔朱家族,成为了北魏的权臣了。

老爸虽然做了权臣,但是高洋并不是老爸权力的继承人。

因为他只是高家的老二,上面还有大哥。

后来成和,高家牢固的掌握着东魏的权力。

高欢英雄一世,最后于547年去世,权力传承给了大儿子高澄。

高澄是个野心大的人,做了两年的准备后就要篡位登基了。

结果在篡位的前夕被厨子干掉了。

高洋把握住机会顺利的接掌了高家的权力,掌握了东魏的大权。

此时是549年9月,高洋接掌大权后,于550年5月登基称帝,建国号“齐”。

由此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

高欢在世的时候,手下有一员猛将叫。

这个侯景是历史上有名的反骨崽,跟的性情差不多。

到哪家就反哪家,收留他的人都倒霉。

从北魏末年的大动乱投靠尔朱家族,最后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后又逃靠到高欢那里。

高欢看得出侯景的为人,但是他知道侯景的能力,于是留着用他。

侯景虽然是个反骨崽,但是也很服从高欢。

高欢一死,高澄继位,侯景立刻发动叛乱,结果却是战败。

战败后的侯景逃到了当时南方的梁国。

侯景逃到了梁国,梁国皇帝萧衍收留了他,给他地盘管理。

但是反骨崽就是个反骨崽,547年侯景投降南梁,安分了一年时间于548年八月份他又反叛南梁了。

侯景的反叛开始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当时南梁的都城。

侯景一开始并没有篡位,而是立了梁国的宗室。

从548年11月到551年11月,三年时间换了三个梁国的宗室做皇帝。

换到第三个的时候,干脆自己当皇帝了,取国号“汉”。

梁国陷入动乱,高洋时刻关注着这场动乱,趁机占领了梁国很多的地盘。

此时,梁国的大将王僧辩和不断的反击着侯景,侯景在他们的打击中节节败退。

在之前的叛乱中,侯景得到了。

但是侯景有的手下觉得侯景最后会失败,辗转把传国玉玺送到了高洋手中。

高洋非常高兴,问起大臣们说:为什么侯景得到了传国玉玺却保不住天子的位置呢? 大臣们回答不出。

这个时候高洋解释道: 我曾经跟部下说过,从侯景的名字中的“侯”字的人字旁来看是不能作人看,而是作人主看。

但是如果名字连起来的话是“小人百日天子”,侯景只能做100天皇帝。

他在551年11月19日篡位,到了552年3月19日兵败,总共是120日。

而他离开宫殿是在3月初一,在宫殿住满打满算的日子刚好100天。

所以他只能做100天皇帝。

结果一切如高洋所言,都验证正确。

不知道“侯景”二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但听到此话后大臣们都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侯景之乱后南北朝的版图变化 高洋的神奇预知能力不仅仅表现在预测“百日天子”。

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也有体现,比如预算自己寿命和儿子的未来,结果都是非常准确。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北极为什么这么冷,太阳光被冰雪反射/冬季没有太阳(原因详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清朝顺治帝为什么会重用外籍大臣汤若望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