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判制度是怎么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判制度中,起诉制度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变化就在于刑讯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
【千问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判制度中,起诉制度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变化就在于刑讯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以及“鞠狱不须责家人下辞”原则的出现。
当司法机关找到犯罪嫌疑人之后,就会将犯罪嫌疑人关押到牢狱中,为了对牢狱及犯罪嫌疑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都对其有相应的规定。
例如:为了既要达到安全的关押案犯,同时还要按照罪行相应的惩罚罪犯,所以就需要对案犯根据他们的案件事实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严重程度而配备不同的刑具,这就是系囚。
如南朝陈时规定:“囚并著械,徒并著锁,不计阶品。
” 刑讯逼供是中国古代法官为了获得口供而采取的最常见的审判方式。
为了获得供词,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受到残酷的用刑。
换句话说,残酷的用刑在当时是合法的。
因此,除了在公堂中对被告施加之外,司法官员经常在监狱来进行秘密刑讯。
为了减轻因此而产生的冤假错案,在此期间,各朝统治者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以规范对囚犯所用刑讯工具的规格。
一、刑讯制度的规范化 由于刑讯逼供的合法性,一些司法官员盲目追求案件的结果,而忽视了案件的真相。
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犯罪嫌疑人通常会被用刑。
在某些时期,对于那些拒不承认罪行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是采用极其残酷的刑讯手段,一般人都难以忍受。
这就导致了一些犯罪嫌疑人为了减轻身体可能遭受的疼痛,只能承认罪行。
主审官员为了得到口供,就对其进行残酷的刑罚,而其无法忍受便承认了罪行,幸运的是,此案的能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司法官都是如此,所以不公正的案件必然还有许多。
虽然在这一时期,许多统治者都曾试图对刑讯进行适度的规范与限制,然而大多都不是特别的成功。
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南朝时期梁、陈的测罚与测立制度的产生。
南梁时期专门针对刑讯设立了测罚制度。
据《隋书》记载:凡系狱者,不即答款,应加测罚,不得以人士为隔。
若人士犯罚,违捍不款,宜测罚者,先参议牒,然后科行。
断食三日,听家人进粥二升。
女及老小,一百五十刻乃与粥,满千刻而止。
也就是说,测罚制度虽然也是刑讯的一种,但是不能无限制地适用。
即使如此,这一时期的测罚制度也有着不能忽视的问题——测立的时间过长,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
基于这个原因,到了时期,测罚制度便有所发展,但是针对这些变化,在当时引发了诸多讨论。
有的人认为梁朝的测罚制度过重,应该改革,而有的人则持反对意见。
这些变化、思想都对后世刑讯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鞠狱不须责家人下辞”原则的形成和复审制度的变化 在曹魏时期,并没有这项制度。
在时期,才出现这一制度的雏形。
在当时,这项原则叫做“鞫狱须则家人下辞”,即若父母犯罪,子女是知情人,则必须到官府作证,否则便是违法;若子女犯罪,父母是知情人,则父母同样必须到官府作证。
这项制度对于案件的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司法公正。
然而,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孝有所冲突。
随着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加快,在刘宋初年,对此项原则曾有过讨论。
蔡廓认为当父母犯罪时,子女不应该上庭作证其犯罪,这是对于亲情和伦理关系的伤害。
经过这次讨论,刘宋便对这一原则进行了修改,也就是“鞫狱不须则家人下辞”,若违反了这项制度,即使这个人对案件的侦破有功,仍然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复审制度根据申请主体的不同而分为两类。
第一类:罪犯及其家属对案件的判决不服时可以申请复审;第二类:郡县将他们不能审理的案件逐级上报。
在魏晋时期,当县一级的司法官将案件审理结束,作出判决后,并不能立马生效,要将案件及判决全部移送上一级司法机关即郡,郡的司法官会派它的下属督邮前去核查。
在刘宋初期,与魏晋时期的情况类似,而随着督邮与当地官员的矛盾加深,后来都官尚书谢庄便主张改革复审制度,认为之前的制度郡守将案件交于督邮前去核查,督邮的官职并没有很高,只是徒有核查案件的名分,却没有真正的去研究核查案件,并不能真正的发现案件的不实之处,因而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所以,刘宋时期对于案件的复核制度有了新的规定:“县审囚毕,上报到郡,并押送囚到郡,由郡守亲自复审。
不能决的,移送廷尉解决。
在地方,郡守不能决,先移送州刺史,刺史有疑,再归廷尉……自今入重之囚,县考正毕,以事言郡,并送囚身委二千石亲临复辨。
比收声吞衅,然后就戮。
若二千石不能决,乃度廷尉:神州统外,移之刺史,有疑亦归台狱。
必令死者不怨,坐者无恨。
” 而当出现犯人及其家属对原审机关的判决不服而上诉时,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规定,如果案件完结之后,发现错误,必须由原审机关或者上级机关进行复审。
比如北魏法律规定:“狱已成及决竟,经所绾,而疑有奸欺,不直于法,及诉冤枉者,得摄讯复治之。
检使处罪者,虽已案成,御史风弹,以痛诬伏;或拷不承引,依证而科;或有私嫌,强逼成罪;家人诉枉,辞案相背。
刑宪不轻,理须讯鞫。
既为公正,岂疑于私。
” 三、直诉制度和死刑复核制度的形成 西晋时,民众有冤,可以通过挝登闻鼓直诉。
史载:“时廷尉奏殿中帐吏邵广盗官幔三张,合布三十匹,有司正刑弃市。
广二子,宗年十三,云年十一,黄幡挝登闻鼓乞恩,辞求自没为奚官奴,以赎父命。
”从那时起,为了表达他对人民的关心,建立了登闻鼓制度。
所谓的登闻鼓就是在皇宫大门附近悬挂一个大鼓,只要有冤屈的人就可以去皇宫旁边敲鼓,直接向朝廷表达他们的冤屈。
这种上诉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直接向朝廷表达冤屈,它是从前朝的谏鼓和其他为目的的制度演变而来的。
登闻鼓的设置为有冤情的人提供了申诉渠道,皇帝也加强了对地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控制。
隋唐以后,登闻鼓的制度逐渐从中央政府扩展到地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刑复核制度根据复奏的时间不同被分为两类。
第一类:当初审的官员将该案犯判决成死刑的时候,那么这个案件连同囚犯都需要一起上报于皇帝。
第二类:就是在执行死刑前,再次向皇帝上报询问是否执行死刑。
就第一类来说,被称为死刑复核制度。
在末年开始,战争不止,纷乱不停,国家也因此不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许多或大或小的割据政权。
中央不能完全控制地方郡县长官的生杀权利。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略好一些,皇帝在逐渐的收回被下放的权利,判决死刑和执行死刑就是其中的两项。
在这一时期,一些皇帝要求对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应当上报皇帝,不能私自处刑。
例如,北魏时期就有类似的规定,即各地有关死刑的案件必须上报,皇帝亲自审核,只有确定没有冤屈的案件才可以执行死刑。
这就将死刑的决定权从地方收回到了中央。
在南朝时期也有类似的规定,再例如: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当死者,部案奏闻。
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
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
”换句话说,凡涉及要被判处死刑等重大犯罪的案件都要上报朝廷,由专门负责审核的官员审查。
而后者,被称为死刑复奏制度。
它指的是已经判决决定死刑的案件,在执行死刑之前还要再次上报于皇帝,请求皇帝核准。
它的目的是给皇帝对于死刑案件最后的考量机会,以显示慎刑的态度。
死刑复奏制度起始于何时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些论著认为开始于北魏,然而根据《魏书·刑法志》记载:“谕刑者,部主具状,公车鞫辞,而三都决之。
当死者,部案奏闻。
”这只能说明死刑案件必须由皇帝核准,并不能说明这是死刑复奏程序。
而关于死刑复奏制度正式入律的时间则非常明确,根据《隋书·刑法志》记载:“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即死刑复奏制度在时期就正式入律。
这就为时期的三复奏、五复奏奠定了基础。
简而言之,死刑复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进一步控制,将地方司法官员的权利进行限制。
毕竟死刑一旦执行,就不能反悔。
难免会有官员以此来挟私报复,罔顾人命。
所以,皇帝将死刑决定权收回,能大大降低司法不公案件的发生。
只有这样,司法的作用才可以实现,法律也会被百姓所接受,社会才可以更加安定。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比较重视改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安抚人心,都极其重视改革。
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尤为著名。
在时期,首先,他通过改革使得留在中原的汉人与鲜卑族相互融合,同时还参照了的官僚体系改革北魏的官职。
其次,孝文帝自身按照儒家的“礼”来要求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通过运用儒家经典的学说去教育、训诫皇室宗族,当他们违法犯罪时,便对他们进行惩处判决,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了诸多司法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的生平
晋平公即位之初,与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
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
在位后期由于、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
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
晋悼公十五年(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十一月癸亥日,晋悼公去世 ,公子彪继位,是为晋平公。
晋平公元年(鲁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正月,晋平公安葬父亲晋悼公。
同年,晋平公派兵攻打。
齐国国君与晋军在靡下交战,齐军败退。
晋军追逐齐军,围困齐国都城临淄,烧光外城房屋,杀尽外城军民。
向东攻到胶水,向南攻到沂水,齐国都是据城防守,不与晋军恋战,晋军于是退兵返回。
晋平公元年(鲁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许国国君许灵公向晋国请求迁都。
晋国允许许国迁移,许国的大夫不同意迁都,许国内乱,晋国单独出兵进攻许国。
的子蟜听到晋国将要进攻许国,就辅佐郑简公跟从晋国的军队。
齐灵公率领军队会见晋国荀偃。
同年六月,晋国军队驻扎在棫林。
六月初九日,晋军驻扎在函氏,攻进许国。
此时晋国的荀偃、栾黡带兵进攻楚国,报复在扬梁的那一次战役。
楚国的公子格带兵,和晋军在湛坂作战。
楚军大败。
晋军就侵袭方城山的外边,再次进攻许国然后回国。
晋平公六年(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齐国国君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同晋平公及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结盟,承认晋国的盟主地位,晋国的霸业再度得到恢复。
同年,鲁襄公朝拜晋国。
晋国大臣栾逞因犯罪,逃亡齐国。
晋平公八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暗中派遣栾逞到曲沃,并以兵跟随在后。
齐兵上了太行山,栾逞在曲沃内造反,袭击绛城。
绛城没有防备,晋平公被逼的想自杀,范献子制止了他并带领自己部下反击栾逞,栾逞败回曲沃。
曲沃人攻击栾逞,栾逞战死,曲沃人灭了家族。
齐庄公听说栾逞失败,在返回齐国时攻取晋国的朝歌才离去,以报复临淄之役的大仇。
晋平公十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庄公被齐国大臣杀害,晋国趁齐国内乱之际在高唐打败齐军,以报复太行一战的大仇。
晋平公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延陵季子出使来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会谈说:"晋国的政权,早晚将归于赵、魏、韩这三家。
" 晋平公十九年(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齐国派到晋国,与叔向会见。
叔向说:"晋国处于末世。
晋平公加重赋税、修建池台楼阁,却不务政事,政务落在私家门下,晋国还能长久吗?"觉得这话很对。
晋平公二十六年(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其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
随机文章宛如雕像的欧洲沼泽木乃伊,相貌清晰内脏都还在日本二战战斗机排名分析,96舰载机仅位列第2巡航导弹的制导过程分析,惯性/GPS/地形匹配混合制导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法国起死回生的圣泉是真的吗,就连癌症都可以治愈(产生了67次奇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中行氏的进展史
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
中行桓子,,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故多称(生卒年不详),曰桓,史称中行桓子。
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智氏始祖智庄子的兄长。
由来 晋文公称霸,设三军三行,,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自此产生新的支系--中行氏。
荀林父(前632年-前594年)几经升迁,至公元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
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而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
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
至公元前597年郤缺逝世,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
在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在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
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
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
公元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荀庚(?-前576年),荀林父之子,公元前593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576年卒。
其子荀偃即位。
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
晋国卿大夫,荀庚之子。
荀庚死后任上军佐,参加等战役。
时骄奢,多用亲信,诛杀不当。
公元前574年,栾书鼓动中行偃乘厉公游于匠丽氏而执之。
次年,与栾书弑厉公,拥立悼公。
公元前572年,他与率诸侯之师伐郑,破郑外城,败郑步兵于洧水。
因弑君之事为悼公压制,职位先后被韩厥、荀罃、士匄超越,荀罃死后方升任执政。
公元前560年,晋国中军帅荀罃卒,中行偃继为中军帅,得以执政。
次年,他率晋军会诸侯师伐秦,因下军帅栾黡抗命,此役无功而返,晋人谓之"迁延之役"。
公元前555年,会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之君伐齐。
此役中行偃率军取齐之险隘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进而与众军围临淄,焚西郭、南郭、东郭、北郭,攻扬门(西北门)、东闾(东门),齐师不敢出。
次年,班师时梦见厉公索命,头生恶疮而死。
死不瞑目,栾盈等起誓将伐齐之事进行到底,荀偃才闭眼。
其子荀吴继位,是为中行穆子。
荀吴(?-前519年):姬姓,中行氏,名吴,谥号曰"穆"。
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吴,史料中称之中行穆子。
春秋晋国六卿之一,军事家。
前555年,晋军在中行偃的率领下,大举伐齐,一度攻至齐都临淄。
中行偃于第二年因等原因而病危,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临终前,中行偃托孤于士匄,口述遗嘱,立荀吴为中行氏之主,中行吴因此成为中行氏家族的第四代领导人。
中行吴为人耿直,有里克、先轸的领军才能,却略疏文采,相对木讷,甚至有些憨厚。
在士匄、士鞅父子的协助及拉拢下,稳居六卿。
前548年,正卿士匄寿终,其副手执政,偃成为晋国全新的执政纲领,前546年,正卿赵武与令尹子木在结盟,结束,好战的中行吴也因此在中原失去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将其杰出的军事才干主要用于与晋国四周的间的战场上。
中行吴不同于、士鞅之流只知道瓜分、榨取、掏空国家的财产,而是选择将戎狄的土地、势力定为中行氏的战略目标。
中行吴是春秋时期的名将,时常带领晋军讨伐戎狄,攻略鲜虞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立有大功,消除了晋国的外患,为晋国六卿实现封建制蜕变创造了稳定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行吴所攻占的大量戎狄土地被并入中行氏家族,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终其一生,虽从未担任国家执政(韩起的寿命太长),却依然是晋国在春秋后期一位举足轻重的政客。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猝死,其子荀寅继之为中行氏之主,是为中行文子。
荀寅,荀吴之子。
时,因被楚国欺负,以子为质,请求晋国伐楚,已经纠合了17国的军队。
但在晋国执政的中行文子寅和范献子鞅都是贪赂之徒,向蔡昭侯索贿,蔡昭侯据理力争没有答应,最终导致17国伐楚流产,最后蔡昭侯转央吴王,才重创了楚国。
灭亡 后来,晋国卿族内部争斗加剧。
中行氏和相睦,结为姻亲。
公元前497年,因为在对进贡的500户平民的安置问题上有分歧,赵简子杀了自己的族子邯郸大夫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
于是中行氏、范氏和邯郸一同攻打赵氏于晋阳。
但智氏想让自己的爱臣梁婴父为卿取代中行寅,、也和中行氏、范氏不和,于是这三家取得晋定公的命令,率兵帮赵氏解了围。
中行氏和范氏战败,占据朝歌,得到包括周天子在内的晋国敌对势力的支持,直到8年后,中行氏和范氏逃到到。
中行氏的统治灭亡。
随机文章杨延德杨五郎在哪里出家的?俄罗斯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射程8000公里覆盖美国所有城市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揭秘希腊文物费斯托斯圆盘,4000年前老古董拥有241个神秘符号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