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古时候残酷的太监阉割术是怎么回事?死亡率竟达两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既然宦官都是惨遭阉割之人,那么,阉割术的出现则必然成为宦官赖以产生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

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

殷商甲骨文中有字形结构一半象形为男性生殖器,另一半从刀,其字义甚明。

若进一步从字形分析,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

图为陪出宫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

当时施行阉割的场所称为“蚕室”,《汉书·传》颜师古注曰:“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

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

”大致相同的解释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注,所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古代的阉割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尽去其势”,即用金属利刃之类的器具将男性生殖器完全割除。

《旧唐书·传》中曾记载一则阉割实例:猪儿出契丹部落,十数岁事(安)禄山,甚黠慧。

禄山持刃尽去其势,血流数升,欲死。

禄山以灰火傅之,尽日而苏。

由此可以看出,阉割过程是相当残酷的,被阉割者会因失血过多或过于痛疼而长时间昏迷,止血消炎的措施也非常简单,只是“以灰火傅之”。

二是用利刃割开阴囊,剥出睾丸。

用这一方法进行阉割显然并不需要完全割除生殖器官,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洪迈所著《夷坚志》卷八对这一方法有所记载。

另据记载,古代还有所谓的“绳系法”与“揉捏法”。

前者是在男童幼小时,用一根麻绳从生殖器的“睾丸”根部系死,既不影响溺尿,却阻碍了生殖器的正常发育。

,男童的生殖器便会失去功能。

后者是在男童幼小时,由深谙此道之人每天轻轻揉捏其睾丸,渐渐适应后,再加大手劲,直至将睾丸捏碎。

然而,专将睾丸割去或捏碎,如果是业已发育之人,尽管能够完全避免授精,但其性欲及淫乱宫廷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会依然存在,甚至有的人反会因此而更加强劲耐久。

所以,古代的宦官都是采用“尽去其势”之法,将生殖器全部割除。

在古代相对落后的医疗技术条件下,阉割手术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

天顺年间,镇守湖广贵州的太监阮让,一次精选了虏获的幼童1565人,将他们统统阉割,准备悉数送呈朝廷。

但由于手术太残酷及医疗技术条件太差,在阮让自阉割幼童到奏闻朝廷这短短的时间内,幼童疼死、病死者竟达329人。

后来,阮让又重新买了一批幼童加以阉割,以补上死亡之数,送呈朝廷。

阮让前后共计阉割幼童1894人,死亡率接近20%。

如此集中而大量的死亡,显然同阉割手术失败或手术后的并发症有关。

历代古籍对阉割手术的具体情形大致上都记载得很是简略。

末年,一些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对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宫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阉割手术情形。

但这些描述多为,远不及清末宫廷宦官以切身经历为基础的回忆详细,其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据清末宦官回忆,北京城有两个赫赫有名的阉割世家,号称“厂子”:一是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家;另一是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小刀刘”。

主持其事者都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家族世传,六品顶戴,称“刀子匠”。

两家据说各有绝招,但技艺绝不外露,只是父子相传。

清代太监净身需要选好季节,最好在春末夏初,气温不高不低,没有苍蝇蚊子,因为手术后约一个月下身不能穿衣服。

净身者在手术前都需履行必要的手续,其中关键是订立生死文书,并需请上作为证明人,写明系自愿净身,生死不论,免得将来出麻烦吃官司。

费用自然是要收取的,但净身者多来自贫困之家,一时或许拿不出很多银子,因而可以待进宫发迹后再逐年交纳。

这些也需要在文书上写明白。

但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带着的,一是送给刀子匠的礼物,一般是一个猪头或一只鸡,外加一瓶酒。

二是手术所用的物品,包括三十斤米、几篓玉米棒、几担芝麻秸及半刀窗户纸。

其中,米是净身者一个月的口粮,玉米棒烧炕保暖用,芝麻秸烧成灰后用来垫炕,窗户纸则用来糊窗子,以免手术后受风。

刀子匠要准备两个新鲜的猪苦胆、臭大麻麦秆。

猪苦胆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手术后敷在伤口处;臭大麻汤的功用很多,手术前喝一碗让人迷糊,起麻醉作用,手术后再喝,让手术者泻肚,以减轻小便的排泄量,保证手术成功;麦秆的功用不言自明,即手术后插入尿道。

末代太监孙耀庭晚年留影手术过程中,除了主刀者外,一般还需三四名助手。

被阉割者都需采用半卧姿势仰倒在床位上,几位助手将他的下腹及双股上部用白布扎紧、固定,然后有人负责按住其腰腹部,另外的人则用“热胡椒汤”清洗阉割部位,加以消毒。

用于阉割的手术刀是一种呈镰状弯曲的利刃,据说是用金与铜的合金制成,可防止手术后感染,但使用时通常并没有特别的消毒措施,在火上烤一下,便算是消毒了。

这一切完成后,主刀者即用镰状弯曲的利刃,对被阉割者的阴茎连同阴囊进行切除,此处省略500字。

被阉割者在手术后必须由人架持搀扶着在室内遛二至三个小时,然后方可横卧休息。

手术之后的三天,是被阉割者最难熬的时光。

在这三天里,他们躺在特制的门板上,双手、双腿都被套锁牢牢地捆住,根本不能动,目的主要是避免触摸创口,以免感染。

门板中间还留有带活板的小洞口,大小便时用。

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止痛消炎手段,为了避免伤口感染要严禁饮水,可谓是痛苦异常。

待三天后白蜡针或麦秆拔除,尿液能够排出,手术即告成功。

然而苦难并没有过去,最重要的是抻腿,每抻一次都痛得心肝碎裂、浑身发颤,但这对阉割者来说是必须的,否则可能导致腰佝偻,一生都不能伸直,所以只能忍受这种剧痛。

此后的调养期仍需百日左右。

古代太监阉割刀每一个被阉割的男人,都毫无例外地经历过一番惨痛的折磨。

这一过程是如此的残酷,如此的痛苦,以至于那些惨遭阉割者终其一生都对此记忆犹新。

清末太监马德清曾在晚年回忆道:那年头,没有麻药,没有什么注射针、止血药那一类东西……硬把一个的孩子按在那儿,把他要命的器官从他身上割下去,那孩子该多么疼啊!一根根脉通着心,心疼得简直要从嘴里跳出来了……手术后,要在尿道上安上一个,不然,肉芽长死了,尿就撒不出来啦,还得动第二次手术。

我后来听懂得这个道道的人讲,割掉那个玩意儿以后,不能让伤口很快地结疤……所以要常常换药。

说实在的,哪里是药呢,不过是涂着白腊、香油、花椒粉的棉纸儿。

每一次换药,都把人疼得死去活来。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整天躺在土炕上……脊梁骨像断了一样,想翻一下身,可是哪敢动一动呢,就是略微欠一下身子,伤口也牵着心疼呢!大、小便就这样躺着拉、尿。

屁股下面垫着灰土,灰土天天换,也是湿漉漉的。

被切下的阳具,称为“宝”,而在通常情况下刀子匠确实会把这东西像“宝”一样地藏起来,被净身者反而无权要回。

经过刀子匠的加工之后,“宝”一般会放入“升”中,用大红布包好,小心地放置在室内高处,称“高升”,取升至高位之意,借以预祝净身者将来走红运,步步高升。

等到将来净身者发迹了,赎回自己的“宝”,刀子匠就可以趁机量财索讨。

赎回自己的身上物,阉者称为“骨肉还家”。

这在他们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喜事,仪式非常隆重,就如同迎亲一般。

也有由净身者的家人自己保存的情形。

过去乡间贫苦人家,高处莫过于房梁,因而多将之垂吊于梁上,每过一年升高一截,以祝愿孩子能够在宫里“步步高升”。

保存“宝”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做宦官后升级时查验,以证明阉者身份,即通常所说的“验宝”;二是将来宦官死后,要将“宝”放进棺木里一起埋葬,因为宦官们希望自己到另一个世界或转胎之时能恢复男人的本色;三是中国传统中有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宦官作为刑余之人已属不孝,不能传宗接代更属不孝之大者,所以将“宝”加以保存,死后随棺而葬,也是一种心理的补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阉割是成为宦官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每一个被阉割的人都能够顺利地进入宫廷的,历朝都有严格的选用制度与程序。

不过,无论进入宫廷与否,受阉之人自此就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也正因如此,他们普遍认为,人生的一切苦乐都是从受阉之日开始的,而受阉之日就成为其新的诞辰日,日后算命也是依据受阉之日的天干地支。

随机文章美国版花木兰!为了参加独立战争22岁的她女扮男装上战场孙尚香不孕?结婚三年没有子嗣这问题刘备也很苦恼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吸毒草可以放在卧室里吗,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投胎到地球的外星人,鬼谷子恐是其中之一/为人类文明贡献巨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帝王穿衣:秦始皇嬴政爱黑色 隋唐开始穿黄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清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离开人世有245个年头了。

他的形骸已经腐朽,但他的字、他的画、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的精神,依然光彩照人。

他并没有从人间消失,他依然与我们同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板桥生活在那个遥远的年代。

他出身寒儒,三岁丧母。

在他《七歌》诗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别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疫还相呼。

”读来依然让人倍感凄凉。

幸运的是,郑板桥遇到了诚实、勤劳、宽厚的乳母(板桥先祖母蔡太孺之侍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板桥在乳母费氏去世时写道:“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老于内。

每晨起,负燮(板桥)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间有鱼飨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其悼念费氏的《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

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

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可见板桥当时生活境况及对费氏深厚的感情。

板桥的父亲郑之本,是个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板桥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学教育,是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

板桥苦难的童年,坚定了他发愤图强的意志。

他24岁考取秀才,31岁始卖画扬州,历时10余载。

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50岁获得县令官职。

任范县县令5年,潍县县令7年,总计12年县官生涯。

然后辞职还乡,重拾卖画行当。

这起伏跌宕的人生的旅途,显示了进取的执着与艰难。

板桥求学精神令人钦佩。

他,深研道理。

“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尽”,“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

”于画竹则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其勤奋钻研的精神,是令人折服的。

郑板桥画像 “板桥非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除了故乡兴化、扬州以外,庐山、京都、金陵、杭州、齐鲁大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广交朋友。

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僧人道人、,多有交往。

特别是与“扬州八怪”的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高凤翰等都有诗词唱和、书画切磋、密切交往。

他们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群体,继承传统,崇尚创新,立足现实,关切民生,形成了开一代新风、名震画坛、影响深远的“扬州画派”。

板桥是善的。

怀悲悯情怀,同情弱者,痛恨残暴。

他教育家人:“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嘻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怜悯之心,跃然纸上。

看看板桥初任范县县令给堂弟的信吧:“可怜我东门人,捕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

汝持俸银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

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这是怎样一种菩萨心肠呢!板桥的善还表现在:他绝无害人之心,绝不落井下石;即使是在“为忌者所阻”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历史解析:古时候残酷的太监阉割术是怎么回事?死亡率竟达两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