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叟宴只在康熙和风流皇帝乾隆两朝有?一次要花3000亿?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千叟宴创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

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五十年(1785)正月, 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弘历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

元年(1796)正月,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那么为什么只有康熙和乾隆举办了千叟宴呢? 乾隆朝承康熙、之后,到其中期,已进入鼎盛,清人称之为“全盛”“极盛”。

此时,政局稳固,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满汉和谐,边疆安宁。

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国库资金常年储备保持在7000余万两,最高达到8000万两,被称为“国朝府藏之极盛”(《圣武记》),这也是清朝国库资金存储的最高记录。

康熙和乾隆都很有钱。

那为什么雍正不举办呢? 一个原因是雍正没到老年便突然暴毙身亡。

二来是雍正生性淡薄,不喜欢热闹。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雍正舍不得那些钱。

他宁愿用这些钱去修建水利工程。

从即位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

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那举办一次这样的宴会花多少钱呢? 根据记载,在嘉庆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此时已经是太上皇)举行“千叟宴”。

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皇极殿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

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

举行一次宴会就要一百多万两白银啊。

一百多万两白银什么概念? 1766年乾隆朝廷的财政收入达到4937万两,一次千叟宴就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是一顿饭!在乾隆中期的北京,1000斤大米的价格是14.18两银子。

那么,100万两银子相当于7000多万斤大米。

而今天普通大米价格在一斤3元左右,那100万两白银相当于2.1亿元。

但是,在清朝,75%的钱都花在食物上,所以大米也算是奢侈品了,很多人吃不起大米的,显然这么算不合适。

我们只有通过政府财政收入才能真正感受100万的概念,我国2015年财政收入15万亿,一次千叟宴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那么就相当于现在的3000亿! 除了千叟宴,乾隆帝又增开“宗室宴”“民族宴”。

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3000余人,也是以老人居多,意在叙亲情之谊。

此情此景,亦“极一时之盛”(《啸亭续录》)。

乾隆帝在平定新疆战乱后,蒙古、维吾尔、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

乾隆帝即于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能容千余人的大黄幄殿,举行盛大的“民族宴”,款待来朝贡的各族王公,亲自赐酒,以示无内外之别。

再厚的家底也有败光的时候啊,乾隆这个折腾法,到了嘉庆帝的时候只能杀了勉强维持,再到了的时候,穷的叮当响了,他本人只能厉行节俭了!成了史上最勤俭节约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驾崩后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兵变夺位?

一生共有35个儿子,其中皇十四子胤禵,深得康熙厚爱与器重。

胤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

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跟随康熙出巡,还经常得到一些特殊待遇。

自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太子被废之后。

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胤禵,就成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起兵进攻西藏,康熙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规格率领大军进驻青海,征讨准噶尔。

当时朝中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康熙帝要将皇位传给胤禵的明显信号。

只要胤禵能够成功打败准噶尔,那储君人选定是非他莫属。

网络配图 可是胤禵在西北的战事却并不是完全一帆风顺,虽然他率军多次打败了准噶尔部,但却始终无法将其彻底铲除。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北京畅春园驾崩,终年69岁。

当时皇十四子还远在西北带兵打仗。

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由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皇帝。

康熙帝的这份遗嘱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当时种种迹象都表明,康熙是有意将皇位传给胤祯的。

而皇八子胤禩在失去康熙信任后,也全力支持胤祯。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康熙帝的遗嘱有可能被人为篡改过。

网络配图 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就任命延信接替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之职。

此时,胤禵面临两个选择:一、不承认雍正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发动兵变夺取皇位;二、回到京师,承认雍正为皇帝。

不过,胤禵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地赶回北京。

当时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不考虑兵变夺位呢?主要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却远在西北,离北京实在太远。

带着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打回北京,那在名分上就不是兵变夺位,而是了。

二、当时西北军务虽然都是胤禵说了算,可是后勤却掌握在时任川陕总督的手里,年羹尧又是雍正的心腹。

如果胤禵真要兵变,年羹尧把后勤供给全部掐断。

胤禵的军队恐怕连山西都没走到就要自行瓦解了。

网络配图 三、雍正已经继承了皇位,而胤禵手里又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才是皇位的继承人。

贸然发动兵变,,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因此,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胤禵还是只能交出军权,返回北京。

可是他在到北京之后,却又不甘心。

在见到雍正时不肯下跪行君臣之礼,还在康熙灵堂上大闹了一番。

最终,(雍正帝登基后,为避名讳,诸皇子名字中的“胤”都改为“允”)先是被罚到景陵去给康熙帝守灵,几年后又被革去封号,囚禁于北京景山寿皇殿内。

直到登基后,才被放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钢盔明明防不了子弹为什么还要带?难道还有真相?

一战二战打仗时,很多的战士头上都会带着钢盔,然后低着头向前冲锋,当时都以为钢盔的意图就是为了避免子弹击中自己的头部,导致死亡,所以钢盔的意图就是为了防子弹,可是它根本就挡不住子弹。

矛与盾的发展往往都是矛要先那么一步,钢盔也不例外。

在还没创造钢盔的时候,大炮就已经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了,只不过前期的大炮打的是实心球体,弹道也多以直射为主,首要作用是打乱敌人的阵型和冲击士气,对步兵的杀伤率还比较有限。

然而当装药的榴弹越来越多地被投入战场时,战场环境比起曾经排队枪决的时代就显得愈发混乱和血腥。

薄壳铸铁的使用让炮弹和手榴弹在爆破时能够制造更多碎片,军用炸药的运用更是让弹药的破坏力更上一层楼。

如果此时的步兵还像那个时代一样排排站,搞不好一颗120口径榴弹就能把一百多号人一锅端了。

面临近距离正角飞过来的子弹头盔和一般柔性防弹衣都改变不了被打死的厄运,哪怕是刚性的防弹衣正面近距离挨一枪也轻快不了。

那为什么还要穿戴防弹衣和头盔呢?那要考虑战场环境的致死、致伤要素都有哪些了,炮弹破片、飞溅的碎石、木屑、泥沙、流弹... 面临这些,头盔仍是有很好的防护作用的,相比较人薄薄的皮肤血肉之躯,有个铁皮罩在脑袋上更不容易受伤流血、掉块肉吧!当然面临近距离正面射击过来的子弹,即使头盔铁皮穿不透,人的小细脖子估量也在强壮冲击力下端掉了。

近距离爆破的炸弹,更不用说了,强打的冲击波足以让内脏变成一锅粥。

所以说头盔和防弹衣等能做到的是一定程度下的有限防护,不是绝对的防护,这就很不错了,能够大大减少伤亡。

当然了钢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类似于摩托车头盔,避免意外跌倒或许碰击时,头部触摸尖利物体而受伤。

由于战场上,受到强火力攻击或厮杀过程中很简单跌倒,这时戴着头盔就加了一层保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为什么千叟宴只在康熙和风流皇帝乾隆两朝有?一次要花3000亿?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