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真的是朱棣说的吗?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让我这个考据癖来扒一扒以及分析一下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究竟是怎么回事? 名句出处 谣言之《皇明祖训》 有心的同学在网上搜一搜这句话的出处就会发现,一部分人说这句话出自大明祖训。
所谓的大明祖训就是指的《皇明祖训》,首先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不像一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他的儿子会,还把国都迁到北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后代皇帝会上吊自杀。
查阅《皇明祖训》也会发现,十二条内容中(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就没有一条内容和上面的那句话有任何联系,简单来说《皇明祖训》中朱元璋从来没有告诫他的后世子孙“不和亲、不赔款……”,感兴趣的同学具体可查。
谣言之朱棣圣旨 既然《皇明祖训》中没有这句话,有的网友又搬出了另一句话,就是下文: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据说是朱棣在第二次北征蒙古以后回师的途中颁布的一条圣旨中说的,很简单,只要去查一查《明太宗实录》就知道它有没有了。
朱棣是在永乐八年发动第二次北伐的,在《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八年事迹的从卷一百零一开始,到卷一百一十一,都没有上述的原句记载,也没有类似的文字。
那么这句话出自哪里呢? 一本叫做《带着仓库去大明》的网络小说,在其章节《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可以查到这句话,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创,还是化自其它古籍,因此被广大网友广泛引用。
真相是怎样的? 这其实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其破绽百出之处,史书上肯定从来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话,更不会出现所谓不和亲、不赔款这些话。
这从时间上就能推断,“不赔款”无非指的就是签订那些条约,这自然就是说这句话最起码是清朝灭亡以后的发明创造了。
所以这些都属于粉丝为了吹捧明朝的气节而创造出来的一句话,其用心自然不必多说了。
天子守国门 这件事其实指的就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事情,实际上明朝的都城直到的时候才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在明英宗之前,究竟把明朝的国都设定在哪里?一直以来每一任皇帝都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时代,当时实行的是两京制,正式首都在南京,在开封,“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太祖本纪》)”。
此外又把他的老家安徽凤阳设定为中都,他曾一度打算把都城定在中都,但是由于开封和中都战损严重,无法承担京师的重任。
所以在朱元璋一朝南京成为了京师,朱棣篡位以后,第一个站出来建议迁都北平的是李至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明史·李至刚传》)”。
其目的是仿照朱元璋在凤阳营建中都的惯例,建议朱棣也在他的龙兴之地北平营建陪都。
这一提议得到了朱棣的许可,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从永乐四年开始按照南京皇宫在北平营建都城,直到永乐十八年时营建完成,并迁都北京。
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
是月,振青、菜饥。
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
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明史·成祖本纪》 此外,朱棣迁都北京还有一点考虑就是北京有利于军事调度,朱棣是一个军人出身的皇帝,迁都北京对于他来说极大有利于他发动北伐蒙古的战争,他五次北伐都是以北京作为军事基地。
可见,朱棣迁都北京非但不是为了守国门,而是为了进攻敌人方便。
到了时代,这位皇帝对旧都南京一直心心念念,准备还都南京。
当时他颁布诏令说: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
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明仁宗实录》)。
不过朱高炽仅仅九个月不到就驾崩,因此这一计划没有实施成功。
而他的儿子对迁都似乎并不感兴趣,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北京才被正式确定为首都。
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倒是能够在《明史·庄烈帝》中找到出处,也算是正载的一句话。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
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恐怕也正是这句话激发了明朝粉丝们的想象力,因此编排出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话。
但除了这句“国君死社稷”以外,其它的都不曾见历史记载,因此属于现代人的发明创造。
不过话说回来,崇祯皇帝能够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想到逃跑或者投降李自成,而是表现出一种不屈从的气节,这确实值得肯定。
但是过度去吹捧,并通过贬损其它朝代的方式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
搞到好像汉唐宋以来,中国历史上就只有一个明朝能够拿得出手似的,就如同通过贬损所谓的“割地纳贡”来抬高明朝,但不要忘了宋朝在最后时刻的崖山海战中十万军民投海自尽,此等壮举恐怕足以令所有朝代汗颜吧。
而明崇祯皇帝自缢后,昔日的大明朝臣们屁股一转,就对新的统治者俯首称臣,这恐怕不符合大明的气节吧,面对昔日皇帝的尸体,那些明朝大臣们“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明季北略》)”。
因此,既不必用狭隘的观去看待过去的历史,也不必去贬损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伤痛和伟大。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为迅速,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被那些虚假的历史言论欺骗,就像歌德所说: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
我们不是历史家,但也有义务维护历史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国号称“东南亚之龙”却被明朝直接打的灭国,莽应龙的覆灭之路
那这个小国,到底是哪个国家,居然会如此顽强,有才能跟中国相持一千年之久? 这个国家,就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强壮的缅甸,说出来我们也许不太信任,但在它鼎盛绚烂的时分,曾横扫了全部中南半岛,获得外号“东南亚之龙”。
而它与中国的恩怨,能够从一向说到清末,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总共发生过四次大战。
今日小编来给我们讲一讲最长的那一次,历经了大半个世纪。
明末的时分,国力陵夷,周边邦邻开端对中国凶相毕露,其间就有缅甸。
1531年,缅人莽瑞体一统全国,树立新朝代东吁王朝。
他狼子野心,称王后四处发动战役,专心想要扩张疆域,首要目标就是中国和泰国。
莽瑞体在朝时期,缅甸与中国仅仅边境上的小冲突,没有发生什么大战,但莽应龙上位后,就不相同了。
其时是嘉靖在朝,国力陵夷,无暇顾及这个小国,所以莽应龙便趁机大举进攻。
不过,大明虽然在走下坡路,但也不是一个缅甸就能够对它肆意妄为的,莽应龙北伐四次,才牵强吞并缅北的明朝土司区域,而且有一次差点遭到围歼。
后来莽应里即位,缅甸愈加强壮,缅北的土地愈加激发了他们的侵犯之心。
莽应龙派了数万大军大举进攻云南,在奸臣岳凤的带领下,缅军很快就攻占了某些地盘,并且直逼大理,戎行所到之处,百深火热。
不过走运的是,明朝这时分是由在朝,他没有眼睁睁看着这个国家吞食中国地盘,敏捷派出大将刘綎和邓子龙带着大军迎击。
最铁血的明朝戎行,加上本地土司的亲近支撑与合作,在攀枝花,明军大破缅军,一路奏响胜利欢歌,这一次战役,不只克复了以前失掉的领地,也是在通知东南亚,大明回来了!奸臣岳凤,则被押解回京城处死。
狼子野心的莽应里,在这一战里,不只失掉了掠夺来的大片土地,还损失了大约数十万缅军,终究无奈的承受战败的现实。
不过莽应里是个不服输的人,在尔后的20多年里,先后派了几十万戎行入侵中国,不过都以失败告终,而频频的出征终究使得茂盛的东吁王朝不见在了历史的激流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史谋反案:皇室公主莽古济与弟弟莽古尔泰设计的“鸿门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