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真的是朱棣说的吗?

让我这个考据癖来扒一扒以及分析一下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
【千问解读】
让我这个考据癖来扒一扒以及分析一下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究竟是怎么回事? 名句出处 谣言之《皇明祖训》 有心的同学在网上搜一搜这句话的出处就会发现,一部分人说这句话出自大明祖训。
所谓的大明祖训就是指的《皇明祖训》,首先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不像一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他的儿子会,还把国都迁到北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后代皇帝会上吊自杀。
查阅《皇明祖训》也会发现,十二条内容中(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就没有一条内容和上面的那句话有任何联系,简单来说《皇明祖训》中朱元璋从来没有告诫他的后世子孙“不和亲、不赔款……”,感兴趣的同学具体可查。
谣言之朱棣圣旨 既然《皇明祖训》中没有这句话,有的网友又搬出了另一句话,就是下文: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据说是朱棣在第二次北征蒙古以后回师的途中颁布的一条圣旨中说的,很简单,只要去查一查《明太宗实录》就知道它有没有了。
朱棣是在永乐八年发动第二次北伐的,在《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八年事迹的从卷一百零一开始,到卷一百一十一,都没有上述的原句记载,也没有类似的文字。
那么这句话出自哪里呢? 一本叫做《带着仓库去大明》的网络小说,在其章节《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可以查到这句话,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创,还是化自其它古籍,因此被广大网友广泛引用。
真相是怎样的? 这其实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其破绽百出之处,史书上肯定从来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话,更不会出现所谓不和亲、不赔款这些话。
这从时间上就能推断,“不赔款”无非指的就是签订那些条约,这自然就是说这句话最起码是清朝灭亡以后的发明创造了。
所以这些都属于粉丝为了吹捧明朝的气节而创造出来的一句话,其用心自然不必多说了。
天子守国门 这件事其实指的就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事情,实际上明朝的都城直到的时候才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在明英宗之前,究竟把明朝的国都设定在哪里?一直以来每一任皇帝都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时代,当时实行的是两京制,正式首都在南京,在开封,“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太祖本纪》)”。
此外又把他的老家安徽凤阳设定为中都,他曾一度打算把都城定在中都,但是由于开封和中都战损严重,无法承担京师的重任。
所以在朱元璋一朝南京成为了京师,朱棣篡位以后,第一个站出来建议迁都北平的是李至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明史·李至刚传》)”。
其目的是仿照朱元璋在凤阳营建中都的惯例,建议朱棣也在他的龙兴之地北平营建陪都。
这一提议得到了朱棣的许可,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从永乐四年开始按照南京皇宫在北平营建都城,直到永乐十八年时营建完成,并迁都北京。
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
是月,振青、菜饥。
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
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明史·成祖本纪》 此外,朱棣迁都北京还有一点考虑就是北京有利于军事调度,朱棣是一个军人出身的皇帝,迁都北京对于他来说极大有利于他发动北伐蒙古的战争,他五次北伐都是以北京作为军事基地。
可见,朱棣迁都北京非但不是为了守国门,而是为了进攻敌人方便。
到了时代,这位皇帝对旧都南京一直心心念念,准备还都南京。
当时他颁布诏令说: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
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明仁宗实录》)。
不过朱高炽仅仅九个月不到就驾崩,因此这一计划没有实施成功。
而他的儿子对迁都似乎并不感兴趣,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北京才被正式确定为首都。
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倒是能够在《明史·庄烈帝》中找到出处,也算是正载的一句话。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
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恐怕也正是这句话激发了明朝粉丝们的想象力,因此编排出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话。
但除了这句“国君死社稷”以外,其它的都不曾见历史记载,因此属于现代人的发明创造。
不过话说回来,崇祯皇帝能够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想到逃跑或者投降李自成,而是表现出一种不屈从的气节,这确实值得肯定。
但是过度去吹捧,并通过贬损其它朝代的方式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
搞到好像汉唐宋以来,中国历史上就只有一个明朝能够拿得出手似的,就如同通过贬损所谓的“割地纳贡”来抬高明朝,但不要忘了宋朝在最后时刻的崖山海战中十万军民投海自尽,此等壮举恐怕足以令所有朝代汗颜吧。
而明崇祯皇帝自缢后,昔日的大明朝臣们屁股一转,就对新的统治者俯首称臣,这恐怕不符合大明的气节吧,面对昔日皇帝的尸体,那些明朝大臣们“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明季北略》)”。
因此,既不必用狭隘的观去看待过去的历史,也不必去贬损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伤痛和伟大。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为迅速,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被那些虚假的历史言论欺骗,就像歌德所说: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
我们不是历史家,但也有义务维护历史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有一支特殊部队,驻守在宁古塔
而这样的刑罚看起来是体现了统治者仁慈的一面。
但实际上,被流放的犯人大部分都会死在路上或者染病去世。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流放地在千里外,犯人必须步行,路上也有可能遭到衙役的虐待。
而在清朝,如果犯人被流放到这个地方,就很难存活下来。
这个地方就是。
宁古塔不是塔的意思,在满语中是六个,代表六个城池。
相传是的曾祖父六个儿子的居住地。
地址位于东北的牡丹江附近,地处偏远,天气恶劣。
所以很多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往往在路上已经被饿死,或者被狼豹吃掉。
而最可怕的是到了宁古塔之后。
很多犯人到了宁古塔之后,有点地位和文化的也许被当地人聘请为老师。
比如诗人吴兆骞,在当地得到了优待。
而清朝很多因为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待遇都不错。
但大部分的犯人都会变成了披甲人的奴隶。
清朝有一支特殊的部队驻扎在宁古塔,里面分为披甲人、旗丁。
披甲人平时干活,有战事就披上盔甲到前线。
而披甲人都是投降之人,并不是什么善类,他们的地位远低于旗丁。
所以充当披甲人奴隶,地位也就更低下。
披甲人对奴隶可以任意使唤,即使折磨而死,也不会受罚。
奴隶们整日干活,一年四季不停歇,所以很多人身体柔弱的也被累死。
而男奴隶还好,只要做苦力,但女奴隶更加悲惨。
披甲人可以霸占她们。
即使女奴隶已经有丈夫,但披甲人只要是看上某个女奴隶,都会强行夺过来,下场非常惨。
所以很多丈夫得知全家被流放到宁古塔,他情愿选择杀掉自己的妻女。
因为到了那边后,女人会遭到比死还可怕的折磨。
随机文章大理国跟宋朝的关系?汉朝的成就有哪些?揭秘印加儿童木乃伊真相,活生生儿童被当成祭品活埋(陋习)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侯景叛乱,帝王竟预言只有百日天子
史书上也记载了很多他们曾经预算过的事情。
算命先生相士一类的人大多都是江湖术士。
但在众多的中也有一位非常有这方面的才能,这个人就是的开国皇帝。
高洋会算命,是个相当有神奇色彩的人,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了。
高洋的父亲叫,刚开始穷小子一个,后来娶了白富美,情况有所改善。
但高欢是那种有大志向的人,很快白富美嫁给他时送给他的那点家资就被用光了,家里陷入了贫困。
526年娄昭君生高洋的时候,高欢在外面干事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高洋刚出生没两三个月,娄昭君一度认为这个孩子恐怕是养不活了。
没想到高洋这个时候蹦出一句:得活。
这一说可吓坏了娄昭君。
同时娄昭君觉得既然才两三个月的高洋就能说能活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养活他。
时来运转,老爸高欢的事业越做越好。
到了高洋七八岁的时候,533年高欢打败了当时掌握北魏朝廷大权的尔朱家族,成为了北魏的权臣了。
老爸虽然做了权臣,但是高洋并不是老爸权力的继承人。
因为他只是高家的老二,上面还有大哥。
后来成和,高家牢固的掌握着东魏的权力。
高欢英雄一世,最后于547年去世,权力传承给了大儿子高澄。
高澄是个野心大的人,做了两年的准备后就要篡位登基了。
结果在篡位的前夕被厨子干掉了。
高洋把握住机会顺利的接掌了高家的权力,掌握了东魏的大权。
此时是549年9月,高洋接掌大权后,于550年5月登基称帝,建国号“齐”。
由此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
高欢在世的时候,手下有一员猛将叫。
这个侯景是历史上有名的反骨崽,跟的性情差不多。
到哪家就反哪家,收留他的人都倒霉。
从北魏末年的大动乱投靠尔朱家族,最后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后又逃靠到高欢那里。
高欢看得出侯景的为人,但是他知道侯景的能力,于是留着用他。
侯景虽然是个反骨崽,但是也很服从高欢。
高欢一死,高澄继位,侯景立刻发动叛乱,结果却是战败。
战败后的侯景逃到了当时南方的梁国。
侯景逃到了梁国,梁国皇帝萧衍收留了他,给他地盘管理。
但是反骨崽就是个反骨崽,547年侯景投降南梁,安分了一年时间于548年八月份他又反叛南梁了。
侯景的反叛开始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当时南梁的都城。
侯景一开始并没有篡位,而是立了梁国的宗室。
从548年11月到551年11月,三年时间换了三个梁国的宗室做皇帝。
换到第三个的时候,干脆自己当皇帝了,取国号“汉”。
梁国陷入动乱,高洋时刻关注着这场动乱,趁机占领了梁国很多的地盘。
此时,梁国的大将王僧辩和不断的反击着侯景,侯景在他们的打击中节节败退。
在之前的叛乱中,侯景得到了。
但是侯景有的手下觉得侯景最后会失败,辗转把传国玉玺送到了高洋手中。
高洋非常高兴,问起大臣们说:为什么侯景得到了传国玉玺却保不住天子的位置呢? 大臣们回答不出。
这个时候高洋解释道: 我曾经跟部下说过,从侯景的名字中的“侯”字的人字旁来看是不能作人看,而是作人主看。
但是如果名字连起来的话是“小人百日天子”,侯景只能做100天皇帝。
他在551年11月19日篡位,到了552年3月19日兵败,总共是120日。
而他离开宫殿是在3月初一,在宫殿住满打满算的日子刚好100天。
所以他只能做100天皇帝。
结果一切如高洋所言,都验证正确。
不知道“侯景”二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但听到此话后大臣们都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侯景之乱后南北朝的版图变化 高洋的神奇预知能力不仅仅表现在预测“百日天子”。
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也有体现,比如预算自己寿命和儿子的未来,结果都是非常准确。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北极为什么这么冷,太阳光被冰雪反射/冬季没有太阳(原因详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