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指定朱高炽为太子朱棣却选朱高煦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办
【千问解读】
朱棣一生睡过无数女人,有名分者近二十人,然仅生四子,老四未满月便夭折。剩下的三子,都是皇后所生。
老大生性端重儒雅,言行识度,喜好读书,遗憾的是肥胖多病,行动不便,连走路都需要两个内侍扶住。
但这个病秧子老大,深得皇祖父的欢心,被指定为燕王世子。
朱元璋曾命朱高炽和秦王、晋王、周王的世子,一起检阅军队,朱高炽最后回来。
老朱问情况,小朱解释: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
此子爱惜士兵,老朱很是感动。
朱元璋要这几个世子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
朱高炽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把有文字谬误的不看。
老朱又问情况,小朱说:这不是忽视,而是“顾小过不足渎天听”。
老朱还问怎样处理水灾之年的老百姓,小朱说要靠圣君的“恤民之政”,老朱喜曰:“孙有君子之识矣。
”老二朱高煦“性凶悍”,朱元璋曾诏诸皇孙到京城读书,“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这小子还偷舅父的马匹,滥杀驿丞,遭朝廷官员非议。
朱棣起兵时,朱高煦随军出征,常作前锋,冲锋陷阵,多次,还在中救出危难中的朱棣。
朱棣认为此子“类己”,曾以抚其背曰:“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
” 按功劳,朱高煦是朱棣造反时的得力助手,立下。
朱棣曾许愿将皇位传给他,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时时说高煦功高”,给他说好话。
朱高炽带领明军讨伐安南成功,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
老三朱高燧也比老大受朱棣宠爱,燕王府宦官黄俨与朱高炽不睦,经常使阴招帮朱高燧。
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
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只是,老大是太祖指定的世子,且无过错,废之无名。
然病世子善于搞团结,懂策略,不蛮拼。
朱棣起兵靖难,朱高炽和母亲徐妃留守北京,凭城坚守,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朝廷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
朱高炽的长子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
《明史·宣宗本纪》说: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在徐妃生朱高炽时,也是“梦冠冕执圭者上谒”。
这对父子都与圭有缘。
想立次子朱高煦,帮成祖主编《》的内阁首辅解缙直言:“为长,古来如此。
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
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朱棣听后不悦,犹豫不决。
解缙为说服朱棣,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棣知是朱瞻基,二人。
永乐二年二月,朱棣才把居守北京的朱高炽,“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自朱高炽被定为世子起,他的弟弟们“恃宠”,想方设法要把他拉下马。
《明史·仁宗本纪》说:“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 朱棣御驾出征,让朱高炽监国,“裁决庶政”,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常抓住机会构陷太子,使朱棣怀疑太子有不轨。
朱棣命礼部侍郎胡濙监视太子,叮嘱:“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
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赶紧来奏报。
”胡濙奉命观察后,很是感动,“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才释去疑虑。
汉王朱高煦的藩国为云南,但他不就藩,道:“我何罪,斥万里。
”他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常以唐太宗自比,行事放纵,自负勇武,常跟随成祖左右,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
永乐十二年九月,朱棣刚从征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诽谤朱高炽未能为完成某些任务。
他被改封到青州,仍不愿前往。
成祖这才疑心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
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私挑死士三千,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成祖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
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方免。
成祖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
朱高煦与朱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皇三子朱高燧更是在朱棣起兵时,就拉帮结派,攻讦还是世子的朱高炽。
《明实录·仁宗实录》记载:“宦寺黄俨以高燧之幼钟爱也,为媒孽夺嫡之计将为己利,使其党往来稀誉而短帝(朱高炽),又谓帝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也。
” 两军对峙,建文帝采纳之意见,采用反间计离间朱棣父子,致信朱高炽,如果他背叛父亲,便封他为燕王。
黄俨得到消息后,抢先向朱棣告密,所幸朱高炽已经派人将方孝孺的来信原封不动地送给朱棣。
建文帝的反间计和黄俨的阴谋都没有得逞。
黄俨很受朱棣看重,和朱高煦、朱高燧过从甚密,是朱高燧的死党。
在永乐年间做了司礼监,利用自己是朱棣亲信宦官的机会,变本加厉地进谗言诋毁太子;又在外廷散布谣言,声称朱棣不喜欢太子,有意传位朱高燧。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成祖偶感不适,几日没有上朝。
隐忍已久的朱高燧认为夺位时机已至,便联络黄俨、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王射成等,密谋毒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
幸得有人告密,朱棣迅速反应,和联手抓人。
“高燧大惧,不能言。
” 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
随机文章远古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富氧环境加没有生长抑制基因造就巨大身材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谣传索隆的爷爷是五老星,海贼王和之国篇中即将揭晓索隆的区则身世火星四十亿年前有文明,因冲突而爆发全球核战/环境巨变文明灭亡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十大重要发现(为避免地球遭到撞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墓就摆在那里是怎么回事?为什么600多年来无人能盗
不仅仅是的坟墓被挖掘过,就连其他朝代的帝墓也难逃贼手,但唯独有一个帝王陵墓除外,此陵墓至今600余年依然完好无损,就连都要跪拜,哭着称是不孝子。
这座帝王墓就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享年71岁。
奇怪的是,在出殡当日,应天府(今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打开,十三队皇家车马同时出城。
继而就有传言说,朱元璋晚年偏好诛杀,死在其手上的无辜之人高达十万余人,由于害怕自己被人盗墓,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下了这样一道密旨。
因此后世常常怀疑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孝陵里面。
有传言称朱元璋葬在皇城万岁殿下,也有人说葬在城西朝天宫三清殿下。
但这些毕竟只是传说,与时的72座疑冢一样,如今很难加以证实。
不过从1997年起,历史学家及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手段对明孝陵开展长达6年的勘探和研究,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果。
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的尸骸极可能被安葬在明孝陵,因为这不但是朱元璋花了数十年心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修建而成的万年之地,更是其一生挚爱的安眠之所。
更令专家们欣喜不已的是,明孝陵虽历经600余年风雨,但其规模宏大的地宫并未遭到破坏。
其实不是盗墓贼不想盗掘明孝陵,而是明孝陵太难盗了。
首先,明孝陵是用工程浩大的横穴式开掘法,所以墓室十分坚固。
其次,明孝陵还采用了鹅卵石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滚落下来把洞填满。
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
虽说这些防护都不能抵挡现代炸药,但由于明孝陵离南京城近在咫尺,时期的孙殿英等人因害怕引起南京市民警觉,故不敢对其下手。
一切因缘巧合最终造就了如今的明孝陵,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分。
当年洪秀全打进南京,建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率领太平天国文武百官到明孝陵前下跪痛哭,自称是朱元璋不孝子。
在给朱元璋的祭文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不孝子洪秀全拜上,不幸,汉奸引狼入室,毁我中华,奴役汉人,已经200多年了。
现在,不孝子洪秀全带领天朝的官员百姓,已经收复了江南各省,不日要北伐,恢复神州,希望朱元璋保佑不孝子成功等等言语。
随机文章常见木桶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人要成为明灯而不是短板黑化版的白雪公主,联合王子让生母穿烧红铁鞋跳舞致死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解放军自制神器飞雷炮的原理,曾经打得国民党和美联军丢盔弃甲巴西亚马逊外星人事件,外国游客意外拍到外星人/真实外星人图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给朱棣?
朱元璋,字国瑞,大明王朝开国皇帝。
原名(或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兴宗,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为,《实录卷一》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
春秋时子孙去邑为,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后入皇觉寺。
南宋灭亡五十余年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
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
这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颖上)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
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今安徽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元军一时间对他无可奈何。
朱元璋因其友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后来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为、平章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
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
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逼来时,全部逃跑。
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建立的王朝——明朝统治中。
1368年元大都被攻占,元帝国宣布灭亡,标志着朱元璋从1352年作战以来又一个重大的战争变化。
他不再是要为争取政治生存和个人性命而战争了,也不再需要拼全力来征服中国本部的土地了。
战事虽然仍旧很重要,但它越来越多地限于在边境作战,而其他与军事有关的问题都突出起来了。
它们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军队的完全承认;建立一个允许经济运转的和平时期的军事体制,但要避免大规模复员所带来的社会紧张。
尽管有这些要关心的事情,可是在1368年到1372年之间仍有军事行动,它将大大地影响明朝未来历史的进程。
有三个省已被征服: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
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特务组-。
政治体制上,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加强皇权,仅他一人处理政事。
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殿阁大学士,另一方面,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于明孝陵。
历史点评: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人的是他从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若干从奴隶到帝王者能与之相比了。
而他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民族,雪中国近百年之亡国耻,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中华。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
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 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
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
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
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
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 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
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
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
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
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
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
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
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
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
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
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
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
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
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
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
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
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
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
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
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
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
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
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
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
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
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
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
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
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
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
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
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
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
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
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
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