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隋唐两代为什么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为什么唐太宗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

【千问解读】

为什么唐太宗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

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

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

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

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

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

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

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

右翊卫大将军率水军经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

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中国人。

公元613、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

皆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狂征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征丁夫,糜费巨大,加上修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战的情绪,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乱。

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来的,作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

太宗继位后,接受隋灭的教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景象。

贞观十九年,太宗以高句丽欺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

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

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

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句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

太宗晚年,他命四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暴乱镇压下去。

继位后,更是将最后征服高句丽提上了日程。

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

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

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

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2、读遍这些历史,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

而在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

唐高宗呢,一直是,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丽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样是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国家?纵观六七世纪的东亚,象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百济,东北后有渤海,南有南诏,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

可为何隋唐的君主独独盯着高句丽不放,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有人说,高丽和中国接壤,其实不然,新罗统一半岛后,唐朝并未对其采取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终唐之世,相安无事。

三是征高句丽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完全多余的,中国最终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不错,表面上看是得不偿失的。

征灭高句丽让六七世纪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葬送在沙场,间接死亡的人就更多。

灭高句丽后不过十余年,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领土多让于新罗。

征高句丽的实际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3、上面三个疑问,归结到最终一个问题,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

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史书虽对征高句丽一事起因记载不详,但观察秋毫,主要原因在于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老佛爷「慈禧」掌政半世纪!手握「3大王牌」、无人敢夺权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去哪了,曝光全部被各国收进秘密行动部队生不逢时美国F7F虎猫战斗机,最强活塞式战斗机(仅仅生产25架)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并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80%的人有误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强盛的徐国是如何消失的?

徐国作为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部族方国,在史料中可以查到它很多饿别名,如:“徐方”、“徐戎”、“徐夷”、“徐土”,都指的是徐国。

我计算了一下它存在,差不多前后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徐族是古代东方大族之一,历史上的徐人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曾钿造了可与中原华夏齐美的“青锔文化”。

徐族原为羸姓(怎么看来,很有可能徐国真是秦国的宗国),史书多有记载: 《左传·昭公充年》记载:“周有徐、奄”,下有注:,二国皆臝姓”。

孔颖达疏引《世本》亦说:“徐,臝姓”。

《注史·国名记乙》说:“徐,后,臝”。

如果说徐族在夏商时斯发源于臝姓始祖的燕山一带,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知,在大约4000年前,徐族曾停留在今燕山山脉一带。

山南有座山,叫徐无由,又名徐吾山。

我查了下地图,也就是现在今河北省玉田县北约20里处。

这里,就是当时徐族始居之地。

《,赵世家》说:“燕以葛、武阳、平舒于赵。

”平舒即今河北省大城县,当时又叫徐州,直到才改为徐水县。

《》上说:“涂水出阳邑东北大蟏山涂谷。

” 从以上史料可以知道:徐国做为商的属国,当余吾居留于今山西屯留时,周族兴起,向东征服了燕京之戎和徐无之戎,一部分余人便又南迁到今河南温县。

之,号曰徐山。

也就是说,现在的今江苏徐州市南70里,曾在这一代建徐州,魏时,徐州治所才移到今徐州市。

怎么一看,现在的徐州市还真是当时徐国流传下来的呢。

让我们重新回到史料之中,当时鲁国正专力对付山东东部和中部的徐国亲族的赢姓、偃国,无力南攻徐国。

而徐国西南有楚等诸国的威胁,东面是海滩沼泽之区,所以选择了北保徐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显然也与这一带原来就分布众多的徐族有关。

当周王朝进入春秋时代之后,其国衰落。

但其北面的齐、宋,西面的楚和南面的吴却强盛起来,徐国便成为四方诸国交争的要地。

公元前657年,徐国因北面齐、鲁、宋等大国的威胁,无法扩大地盘,只得南向夺取同族的群舒来扩大自己的疆土。

公元前645年,为了争夺群舒这个重要地域,便大军伐徐、齐、鲁、宋、卫、郑、曹、许等国,为了抵御楚国的霸权扩张,又组织联军救徐。

但楚还是“败徐于娄林”(今江苏泗洪县北〉。

过了两年,齐为了救徐,便伐楚的盟国英氏。

公元前538年,楚因徐君系吴国外甥,便把他抓起来。

公元前530年,徐已逐渐被楚所吞并。

徐国国势愈来愈弱,不得不依附于楚国。

公元前524年,齐伐徐,徐国不得巳又附于。

与宋、邾、郫结为同盟,以抗吴国的北侵。

公元前512年12月,吴派大军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而灭徐,古老的徐国便从此灭亡了。

徐国灭亡后,其遗族向四处流散,有一支徐人南下迁于余水,古称涂水。

总的说,徐最早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淮河下游的苏北、皖北境内,逐渐扩大到今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后期,部分活动于山东沿海一带,最引人注目者当属秦乏齐人、琅砑郡的,他以山东沿海地带为大本营,从此地东渡,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航海事业。

春秋后民族畛域逐渐混同,文化色彩亦趋划一,迨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徐自然也就慢慢地融合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去了。

至于余吾约商代末年又东迀到山东的郐,又名徐州,在今滕县南,与亲族奄国相邻。

北面的徐关,在今淄博市的淄川西南,在春秋时已存在。

还有留舒城,又作留徐,在平阴县西,这些地方以徐族分布而得名。

“徐方”是徐族在商代时已形成的方国。

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说:“系为裘殆徐方之远祖”。

徐国是淮夷、群舒及淮水南北赢姓、偃姓诸国的盟主,他们联合抵抗,所以导致了周王朝屡次兴兵征伐。

到周穆王时,徐国又强大起来,大有占据东方平分天下之势。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徐国一直很强盛,所以受到东方各国的拥戴,对周王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据《左传,昭公4年》言:“穆王有塗山之会。

”;金文也有记载:“周穆发动楚等国伐徐,从西、北、南三面夹攻徐都。

” 徐偃王在遭到强大的周联军的攻击,最后打败,最终无奈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让人不禁唏嘘感叹,我不禁想到我们教授的一句话:再怎么强大的国家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随机文章第31节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隋朝简介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宇航员探索外太空图片,宇航员在太空的十大有趣经历(生活难自理)13万年的历史断层​,人类进化的历史断层(人类不是猿进化而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嬴姓赵氏出现于何时?解析其历史由来

远古时代,有氏,姓氏。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山西洪洞(一说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

嬴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皋陶的十世孙。

据《》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

由来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

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皋陶的十世孙。

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青铜甬道铭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

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

"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嬴姓赵氏由来。

时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因功封于犬丘,为之后秦国始祖。

时造父七世孙叔带,去周如晋,事,自叔带以下,晋国赵氏益兴,五世而至赵夙。

后来赵氏与晋国、晋国三分晋国,列为诸侯。

先祖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颛顼-大业---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中潏-蜚廉-恶来、季胜-女防、孟增-旁皋、衡父-太几、造父 随机文章刘备野心有多大?4个儿子名字连起来竟暗藏天机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测试你适合学心理学吗,学心理学的必备条件详解/你适合吗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揭秘长大的石头之谜,下雨会会长个头还会生出小石头(已经成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解析:隋唐两代为什么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