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颜回坐忘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千问解读】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颜回是一代大儒,是弟子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可以说颜回是符合儒家标准的大贤,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是孔子的崇拜者,是能够将孔子的儒家理论学以致用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最喜欢颜回,甚至开玩笑说,如果颜回家里富裕的话,愿意给颜回做一个管家,可见对其喜爱。颜回画像 说到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一个需要说的就是,颜回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正是因为聪明所以对于孔子教授的理论没有任何疑问,能够完全的吃透,所以从来不提问,甚至孔怀疑颜回是不是非常愚笨,不会提问。
但是经过观察,孔子消除了自己的疑虑,原来颜回完全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的,所以颜回死后,孔子大哭,再也没有像颜回那么好的学生了。
颜回又是一个的人。
孔子评价其“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完全不被贫困的生活所困扰,只要是能够每天有所学,每天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精神愉悦。
颜回又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输冠在颜回明明知道自己没有错的情况下,还是毫无异议的将自己的帽子送给了别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对孔子的尊重,即使是心里有疑惑,也不去拂逆自己的老师,这一点现在的很多人都做不到。
颜回是一代大儒,是一个贤德的人,从上面的几个方面就可以见到一斑,颜回的生活态度是使得现代的很多人学习的。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一生都在追随孔子,而孔子对颜回的感情也超越了一般的师徒关系,两个人可以说是心智相通的忘年交也不为过。
能够入得了孔子的法眼,颜回可以说绝非平庸之辈,颜回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高的,不仅仅可以将孔子的思想吃透,还能够活学活用,可以说天分是非常高的。
颜回与孔子画像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关于颜回的一个小故事,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
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
孔子说,还不够。
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还是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又问是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
孔子非常惊叹,问,你是怎么样“坐忘”的?颜回答道,整个身体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却,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
我觉得这就是“坐忘”。
孔子感叹道,与道相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分别与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颜回你真是一个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真的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已经能够不受到任何的约束,不会受到任何的个人喜好的影响,因为其本身就是仁义,本身就是礼乐,这些东西完全已经内化成为了颜回的精神境界,所以再也感受不到其约束力,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本身的需要,都是最自然地,毫无矫饰的。
“坐忘”的境界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尚未经过教育的儿童最接近那种境界,可是儿童总会长大,要想终生保持也是非常困难的。
天赐颜回一锭金的历史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但是颜回性格比较内向,总是,一开始的时候孔子也曾经认为颜回比较愚笨,但是后来经过了解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颜回的沉默有时候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不了解的人非常容易误会,其实用现在的话说,颜回属于大智若愚,但是这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下面就讲一个颜回的小故事说明这一点。
孔子与颜回剧照 据史书记载,有一段时间学堂内总是丢失纸笔,孔子问是谁偷的,大家都说是颜回偷的,于是孔子批评了颜回,颜回自己也不申辩,还是继续的认真学习,本分做人。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子觉得颜回不像是会偷东西的人,所以孔子想试一下颜回,于是用红纸包起一锭金子,并且在纸上写道:“天赐颜回一锭金”,并且将这锭金子丢在颜回回家的路上,自己藏在远处观察颜回,颜回见到金子,也见到了纸上的字迹,颜回并没有将这锭金子放进自己的衣兜,用笔在纸上添了一句:“外财不富命穷人”,然后将金子丢在路边,自己走掉了。
从这件事上孔子对颜回大加赞赏,对于颜回的人品看得,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回偷盗,如果有人说,孔子就重重的惩罚。
并且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从这则故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高风亮节,颜回不会接受任何的来路不明的钱财,这是非常智慧的一种做法,如果颜回拿走了金子,那么可能再也没法洗清自己偷盗的恶名。
别人说颜回偷盗,颜回不申辩,因为没有证据申辩也没用,颜回知道清者自清,所以颜回真的是大智若愚,其境界非一般人可以理解。
颜回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颜回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最受老师孔子喜欢的学生,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颜回的喜欢,甚至评价颜回是其弟子中仅有的一个好学的学生,由此可见颜回在孔子身边学习的时候是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些学习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颜回能够成为一代大儒。
颜回听课 那么颜回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颜回最值得称道的学习方法不是刻苦,也不是其聪明领悟力高,而是颜回能够学以致用。
能够将孔子的要求真正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去实施。
这在孔子对其评价中可以看到,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是颜回安贫乐道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颜回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内化为行动的结果。
颜回学以致用的证明还有孔子评价颜回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的“足以发”就是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不是读死书,死读书。
正是因为颜回天分极高,所以对于老师所讲都能够领悟贯通,没有任何的疑问,重要的是颜回可以做到“足以发”。
学习的结果如果不是能够学以致用,那么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现代的教育经过积极的改革已经完全的关注到了这一点,现代教育课程的设计也充分的考虑了学以致用,颜回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对现代人的学习观念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一代大儒,颜回可以说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的,而且颜回非常的聪明,可以说颜回是智慧与贤德并存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看问题的时候非常的透彻,能够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优点,但是对于不了解颜回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产生误会,下面这则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鲁定公剧照 《孔子家语-颜回》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鲁定公有一次问颜回,你听说过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说,听说过,但是他的马会很快逃走。
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左右的人说,君子也会陷害别人。
过了几天,东野毕的马真的逃走了,鲁定公听了之后,非常震撼,赶紧把颜回找去,问,你怎么知道东野毕的马会逃走?颜回说,驭马其实与治国是相同的道理,舜善于治国,从来不穷尽民力,造父擅长驭马,从来不穷尽马力,但是东野毕驭马的时候总是穷尽马力,并且还苛求于马,所以马一定会逃走的。
鲁定公听了觉得意犹未尽,要求颜回再多说一些,颜回说,马急了就会逃跑,人急了就会反叛,所以治理国家一定不能穷尽民力,没有听过人民过的不好而国家没有危险的事情。
鲁定公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就是颜回,不值得去夸奖。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思想是多么的深邃,可见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是多么的了解,颜回真的可以用大智若愚来形容。
盗跖颜渊是什么意思 颜渊就是历史上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多次给予颜渊非常高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位具有非常高的品德的人,位列七十二贤之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前却是潦倒落魄,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维持,年仅四十岁就英年早逝。
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颜渊图片 盗跖,原名柳下跖,春秋时期的奴隶起义的领袖,被春秋时期的统治者说成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恶棍,所以被称为盗跖,盗跖的主张是“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虽然其主张没有任何华丽的理论做依顿,但是其起义主张却实实在在的道出了奴隶当时的心声,说出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在那个乱世出现一个这样的乱世英雄也是必然的。
现代作家唐生1977年以《柳下跖痛骂孔老二》为题写出了盗跖的心声,指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的失败,说明在那个战乱纷纷的年代儒家学说的不合时宜,可以说柳下跖的话铿锵有力,说将孔子批的体无完肤也不为过。
事实上真的就像是颜渊所说的那样“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儒家学说之所以不能在各国推行是因为当时的世道不好,不能推行,其所以不能推行正是说明了儒家学说是君子之道。
可见颜渊是清醒的认识到了孔子的学说不能推行的事实的,但是颜渊选择的是独善其身,这是儒家典型的存世之道,盗跖则选择了与那个世道做坚决的斗争,从这一点上看,儒家的学说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不适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绿营在清朝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多重要
这支军队的前身,主要来自降军。
他们投靠清朝后,被重新改编整顿,重新组成一支军队。
绿营军主要是由步兵组成。
这也是清朝前期,绿营兵跟军相比,战斗力比较差的一个原因。
主要以为主,而步兵为主的绿营兵,具有天然的劣势。
当然,在绿营兵内部,也有少量的水师和骑兵。
一开始的时候,绿营兵确实不是很受重视。
在前几任清朝皇帝眼中,绿营兵的战斗力其实是很差的。
非常值得吐槽。
虽但是到了、时期,绿营兵的重要性,开始被快速提高,甚至超过八旗军,成为清朝军队征战的主要力量。
绿营兵的地位被快速提高,有两个因素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点:跟八旗军相比,绿营兵的数量更多一些。
这自然是跟两支军队的组成有关。
八旗是以蒙古、汉人、三支八旗组成的。
他们的人数,原本就比较少。
而绿营兵的挑选,直接来自汉人。
在人数上,拥有天然的优势。
在清朝军队的组成人数中,八旗军队的数量,常年保持在二十万人左右,而绿营兵则是在六十万人左右。
数量的差距,让清朝皇帝不得不倚重于绿营兵。
因为战争无论输赢,永远是巨大的消耗。
这不只是在物资的损失,更是人口数量的下降。
这样的下降,很难快速的恢复。
而且,清朝前期的环境是十分动乱的。
除了要平定内乱,坐稳江山,又要向外开拓疆土,平定外部周遭的动乱。
康熙年间的,以及后来的准噶尔部的叛乱等等。
如果没有一支数量众多的军队,面对时时爆发的战争,就会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
同时,清朝要治理疆域辽阔的土地。
如果只依靠八旗军的数量,分散到全国以后,根本无力应对。
何况,清朝军队不仅是要参与战争,还要维护各地的稳定治安。
没有绿营兵的支持,清朝将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
当然,为了防止绿营兵作乱,他们会让每个地方驻扎数量不同的绿营兵,同时派遣数量较小的八旗军用来监视。
第二点:八旗军自身的衰败,让绿营兵的重要性快速提升。
清朝前期,八旗军还能以自己的战斗力,成为皇帝心中的骄傲。
到了后来,却成了皇帝口中教训的对象。
康熙、乾隆多次下旨,训斥八旗军的衰败。
乾隆曾下旨,痛斥江南一带的八旗军,生活腐化,丧失战斗力。
军队里出现大量吃空额,找人顶替的事情。
甚至是一些重大阅兵上,八旗军的士兵连操练比武都无法做到。
这让皇帝十分冒火。
可屡次整顿,却毫无效果。
这样的腐化,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
到了乾隆时期,基本已经成为定局。
无力更改。
无奈之下,皇帝只能把目光转向绿营兵,希望他们能担起重任。
在吴三桂等人叛乱的时候,就是把绿营兵组成骨干,集结了四十多万,一共奔赴战场,最终平定叛乱。
可以说,此时的绿营兵,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被倚重,而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朝在康熙、乾隆时期的顶梁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青苗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王安石为什么难以推广和推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