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百官赴死与明朝士大夫投降有何鲜明对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兴元年(1278年),于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3年之久
【千问解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兴元年(1278年),于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3年之久,在此期间,元帝屡经威逼利诱,想要招降文天祥,甚至愿意给他宰相这样的高位,但从始至终,文天祥都没有接受,他只有一个要求:赐他一死。
公元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47岁。
而在赶赴刑场的途中,文天祥仍然不忘向南跪拜故国,如此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而当年南宋灭国时,丞相更是背着年仅9岁的小跳海自尽,他不愿幼帝重蹈徽钦二帝覆辙,受尽北人欺辱,和他们一起赴死的,还有徐宋仁、郎茅、刘顶孙等大批官员,以及其余10万军民,一时之间,伏尸遍海,惨不忍睹,南宋也彻底灭亡。
纵使700多年过去,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仍然令人,发自内心尊重这群有着风骨和尊严的宋人,后世之人,甚至以“崖山之后无中国”来总结这段历史,更有甚者,还将明朝拿出来和进行对比,他们认为,和慷慨赴死的宋官们比起来,明朝那群主动投降的士大夫简直可笑至极。
但笔者以为,如此说法,实在太过偏激。
首先,官员素质不同。
我们要明白,并非所有宋朝臣愿意殉国,也并非所有明朝臣子都不愿殉国,事实上,当年帝在煤山自杀后,高官、等上千人都选择了自杀殉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和李定国,当年李定国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长达17年,被百姓视为滇中的脊梁。
但很可惜,明朝末年,像史可法和李定国这样的好官实在不多,当年自缢前,曾直言: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并且表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大臣皆可杀”,虽然话语偏颇,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明朝的文武百官们整体素质偏低,根本靠不住,这样的人哪里愿意以身殉国?赶紧投降保命才是真。
同理,宋朝也一样有贪生怕死的官员。
其次,征服的对象不同。
当年南宋是被蒙古征服的,而蒙古是完全的外来政权,面对外敌,南宋人民自然是团结一心,抵抗外族入侵。
可明朝却是被“自己人”消灭的,公元1644年4月21日(崇祯十七年),率领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杜之秩、总兵不战而降,随后李建泰也选择了投降,最后守城太监曹化淳还率先打开城门,农民军自然是,轻松攻陷京师,崇祯自知已无力回天,便在煤山自缢而亡(但这里要注意,拼死抵抗李自成的士大夫也不少,如山西总兵官)。
所以对于明朝的士大夫们来说,他们并不是被外敌征服,而是自家农民起义,和南宋当年的情况有着本质区别。
甚至百姓得知农民军来了,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只不过此时士大夫们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竟然是满清坐收渔翁之利,再加上等人非常会做表面功夫,不但给崇祯帝厚葬,还不伤害百姓,与李自成形成了鲜明对比(李自成曾屠城),就这样,在那个群龙无首的乱世中,满清入主了中原。
综上所述,南宋百官确实有气节,但明朝士大夫们也同样不屈,并没有高低之分。
而且“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后来在书写史书典籍时,是大大夸奖和赞扬了投降派,至于那些抵抗派,能不写就不写,至于南宋10万人殉国,在他们眼里就是“愚忠”的表现,如此一来,自然给后人造成诸多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中的佳作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一起来看看吧!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宋代〕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
上阕极言往日宫中繁华欢乐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写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落,令人有隔世之感,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
结句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与上阕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荣一枯,盛衰异象,使人读之不忍。
此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是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
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
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
“瑶池”、“玉殿”、“蓬壶”、“阆苑”均喻宫苑有着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
“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
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词义又转进一层,可惜词人的尘心未断,依然不停地怀念故国,那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想起这些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
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却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叫声。
三个短句,极传神。
此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极写盛衰异象,诚挚真切,在南宋词咏叹上元的作品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扛不住蒙元的攻击,为什么安南却能扛住?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安南比南宋还厉害? 显然,历史不能作这种简单的推理。
蒙元最终没有把安南拿下来,是有原因的。
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主观上,蒙元并没有很用心地和安南作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蒙元打安南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南宋。
在蒙古大汗的时候,蒙元就发动了一次对安南的袭击。
这是由兀良合台率军,从大理出发前往的。
这一次,兀良合台把安南给打败了。
但是,后来兀良合台想让安南和蒙元军队一起北上进攻南宋的时候,安南却并没有听他的。
也就是说,安南面服心不服,蒙元并不算真正打败他。
二是蒙元只想和安南议和,没想真正打他。
在蒙元拿下南宋后,又发动了两次征讨安南的战争。
但是,因为南宋已经拿下了,因此蒙元并没有用全力,派去的部队也打败了。
而这时候,蒙元内部也产生了两派意见,最终主和派占领了上方。
也就是说,当安南表示奉蒙元为宗主国的时候,蒙元就撤军。
这样,双方也就没有再打起来。
三是蒙元瞧不上安南这样的小地方,打不打都无所谓。
蒙元极为重视的,肯定是南宋这块风水宝地。
这也是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思维。
只有占领中原地区,才叫做君临天下。
一旦占领了中原地区,周边的那些国家,只要他不特别对抗,只要他愿意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就不再施加武力。
当然了,除了主观原因,还有客观原因。
有哪些客观原因呢? 一是安南的气候条件不适合蒙元军队攻伐。
蒙元军队在那个年代虽然战无不胜,但是,也是有条件的。
比如,他们海战就不行,两次攻打日本都失败了。
有人说,主要是他们运气不好,遇到了海风。
但是,这也是不善海战的表现。
如果擅长海战,了解海上的气候条件,怎么会两次都被海风给吹翻呢? 同样的,他们也不适合丛林作战。
蒙古人本来生活在严寒的草原地区,安南湿热的丛林气候,让他们完全不适应。
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就会生病,瘟疫就会流行起来。
事实上,蒙元军队前后三次在安南作战,都遇到这个问题。
二是蒙元的战术打法在安南不起任何作用。
蒙元的战术打法主要是以骑兵突击为主,远程奔袭,战术包抄,骑射作战。
这样的战术打法,让他们在欧洲战场、西亚战场上所向披靡。
但是,这样的战术,在安南的丛林中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因为骑兵根本就跑步起来。
骑兵跑不起来,也没办法按照骑兵的方式作战,因此,当蒙元军队和安南军队作战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这怎么打得赢呢? 三是蒙元在打安南的时候缺乏强力领导。
蒙元第一次攻打安南的时候,兀良合台是一代名将。
而这次作战,蒙元也打败了安南。
后来是因为兀良合台北撤,安南才反水。
但是后面的两次战争,脱欢、唆都、奥鲁赤这些人都比较一般,没打过什么仗,也不会打仗。
再加上那时候,的态度也不坚决,打不打安南,都无所谓。
所以,在这样一种指挥下,安南最终没有被蒙元拿下来。
随机文章法国幻影4000战斗机夭折,3000万美元的成本导致0订单揭秘太平洋底惊现百米巨蟒,传说粗达5米轻易咬死蓝鲸并吞食揭秘迅猛龙真的很聪明吗,智商比同时代恐龙高/理解人类指挥不可能谣传索隆的爷爷是五老星,海贼王和之国篇中即将揭晓索隆的区则身世外星人养殖人类吃灵魂,传人类是外星在地球培养的食物(无根据)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