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灭亡时的景象到底有多惨呢?
【千问解读】
灭亡时的景象到底有多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金朝灭亡时有多惨?可以参考北宋灭亡时的“之耻”,北宋有多惨,金朝就有多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可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啊。
曾经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的金朝,是用什么神操作,在短短的一百年间把自己玩残的呢? 参与灭金战争的有两个势力,分别是和蒙古。
我们先来说说南宋,南宋作为北宋的继承者,延续了北宋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仇恨。
在金朝灭亡北宋的时候,还给北宋送了一个叫做“”的大礼包,这也就造成了南宋与金朝之间的世仇。
南宋和金朝之间不必多说,我们重点来说说蒙古和金朝。
蒙古当时还没有统一,分为多个部落,金朝对蒙古的政策有三个: 一、修壕。
这个政策类似于中原王朝修建长城抵御,因为蒙古以为主,所以金朝在两国交界处修建了很大的壕沟,这样一来蒙古的骑兵就很难对金朝发起进攻。
二、挑唆。
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挑拨离间,蒙古当时还在多个部落混战阶段,金朝只需要平衡这些部落之间的军事差距,就可以让蒙古继续保持混战阶段,这是一个非常损的阴招儿,有点“以蒙制蒙”政治手腕的味道。
三、减丁。
意思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对蒙古的青壮年实行一次抓捕屠杀,金朝认为这样能减少蒙古的人口,是从根本上解决蒙古这个心腹大患的手段。
金朝对蒙古的减丁政策,让蒙古对金朝的民族仇恨达到了顶峰,直到,也就是后来的的出现,加速了蒙古的统一。
从以上分析来看,无论是长江以南的南宋小朝廷,还是长城以北的蒙古部落,跟金朝都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
南宋由于和金朝军事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向金朝俯首称臣,期间也有过北伐的举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金朝也想打过长江去,但来来回回,始终突破不了南宋河网密布的江淮防线。
双方就这么对峙着,谁也吃不了谁,基本上是谁先动手谁吃亏。
金主完颜亮率军几十万南征,在采石矶遭遇南宋大将迎头痛击,战局的不顺导致金军内部哗变,完颜亮被弑杀。
南宋权相,也巴望着推出北伐这杆大旗,树立个人的威望。
同样是战局的不顺,在宫廷内被设计处死,首级还被送往金国,当了双方谈和的投名状。
转折发生在1206年,这一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正式有了成吉思汗这个意味着蒙古共主的称号。
此时,摆在成吉思汗眼前的,是一个金夏联盟。
成吉思汗决定先攻打,以绝后顾之忧。
当时的西夏远不是蒙古人的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
西夏向盟友金朝求援。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盟友被打,应该发兵救助,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当时的,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这迫使西夏倒戈成为蒙古的小弟。
接下去,蒙古就在边境线一带,咸猪手上下乱摸个不停。
金国的南方,倒是一直平静。
但是看到金朝被蒙古人摁在地上摩擦,南宋也在1214年的时候,决定不再向金朝进贡岁币。
按照演义的剧本,此时的金朝应该拉拢南宋一起抗蒙,但金朝选择了南侵南宋,一是为了重新金攻宋守的支配地位,二是为了弥补北方被蒙古人侵占的土地。
这可真是极其愚蠢的策略,金朝的入侵促成了南宋和蒙古的联盟,也加快了金朝的灭亡。
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灭亡。
金朝灭亡有多惨?《金史》中有一段记载,就是在金国军队守汴京时候的景象:“百姓粮尽,殍者相望,缙绅士女多行乞于市,至有自食其妻子者,至于诸皮器物皆煮食之,贵家第宅、市楼肆馆皆撤以爨”。
人吃人,这就是金朝开始灭亡时的景象。
金朝最后的据点蔡州被攻陷时的情景,《金史》中记载:“宫车三十七两,先,中宫次之,妃嫔又次之,宗族男女凡五百余口,次取三教、医流、工匠、绣女皆赴北。
” 啥意思呢?就是说拉金朝重要皇室成员的车子就有三十七辆车,还有皇室的其他人总计五百多口人,还有医生工匠等等大量人员,这些人中女人沦为蒙古人的玩物,男人要么被杀要么成为奴隶,这和当年“靖康之耻”的景象何其相似。
最后我们再说说金朝金哀帝的结局。
金哀帝还是有点骨气的,为了不做亡国君,自缢前把皇位传给了传给了。
完颜承麟也是个可怜人,当皇帝还没一个时辰,就死于乱军之中。
为了不让宋蒙联军糟蹋自己的尸体,金哀帝临死前,特意吩咐手下把自己的尸体火化了。
但他的尸体还没烧完,就被蒙古人把火扑灭了,尸体还被,一半在蒙古,一半在南宋。
宋军将的一半尸体带回南宋,送入太庙祭祀,算是报了靖康之变的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拜把子代表什么意思 都有哪些形式过程呢
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的能人异士,他们的事迹也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用古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正是他们的热血,成就了今日的郁郁芳华。
正所谓英雄相惜,人这一生若能遇到一两个志趣相投、心生向往之人,也算不枉此生。
那么,为何古代的能人侠士都喜欢结拜?到底代表什么含义?具体结拜的形式又都有哪些呢?通俗的讲,义结金兰,就是指和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朋友,结成异姓的兄弟或姐妹,也就是俗称的“拜把子”。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古人在义结金兰时,都有哪些形式。
通常,古人在义结金兰的时候,都是要互相交换谱帖的,俗称“换帖子”。
那这张帖子是从何而来,上面又都写了些什么呢? 其实,就是拿一张红纸,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生辰、籍贯以及祖孙三代的姓名。
写完之后,便在天地牌位前,根据自己的年龄排名,从大到小,依次,敬告天地,同饮血酒、然后,再一起宣誓:从此抛头颅、洒热血,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
旧社会结拜礼节习俗较多:一是宗亲者不结拜;二是姻亲者不结拜;三是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结拜;五是破族规者不结拜(以前族内如与别宗族结怨,立誓定规不与某族结好、婚娶等的族规。
)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从各种书籍及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的结拜方式多为豪爽、,而女性的结拜方式却多为温婉、含蓄。
大多数都是互相交换一些自己喜爱的、或日常佩戴的私物。
比如:香包、首饰、手帕等。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结拜典范。
比如说,从《后汉书》中所引申出来的“杵臼交”,就专门用来称赞那些不掺杂任何金钱利益的友情。
还有,就是历史上被人称赞的“管鲍交”,和鲍叔的友情真的是令人心生向往。
尤其是那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真的是叫人。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令人羡慕、向往的友谊。
比如:忘年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布衣之交等等。
这些令人向往的感情,都为世人所称道。
说到结拜,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演义》之中的“桃园三结义”。
、、三人齐聚一堂,在张飞家的后院中摆下天地祠牌,上天皇,下承后土,义结金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三人歃血为盟,只为报效国家,安定黎民百姓,还人间一个太平盛世。
而这,也是三国故事中较为感人的一幕。
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她二人虽然没有正式义结金兰,但是,却愿意敞开心扉,互诉心事,彼此之间相互安慰,即使双方有什么误解,也都,及时消除疑虑。
其实,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树立起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一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情节。
而这些故事,正因为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实现、得到的,因此,便成为了一个个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所以,才会经常被人们所。
像《》中的三巨头,《》中的,还有就是《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结拜的景象。
而这些,正是人们心中的向往,也正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想象,慰藉了人们的心灵,才使得这些影视作品一炮而红,从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了,结拜的出发点或许会有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结拜的。
在中国的中,民间还有一个专门的结拜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按旧时习惯,少年时期便有结拜弟兄姐妹的权利。
届时,有结交的好友两人,便请老人主持结拜仪式,双方互报年龄,喝生鸡血,禀报祖先,对天发誓,仪式之后便成好兄弟、好姐妹。
比如说,有的是因为双方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而结拜,也有的是在一些利益关系的促使下才结成异性兄弟姐妹的。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相信这是很多人在义结金兰之时,都会说到的的一句话,虽然,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可以说,如果生命中真的能有这样一份直击人心的友谊,相信也是令人十分羡慕的。
正所谓,患难时候见真情,人心正是这样,一起享福比什么都容易,可是,到了共患难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是真心陪在你的身边,陪你风雨兼程。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人肯陪你的人,那么,请你一定要珍惜他,因为,有些感情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这里,祝愿我们的友谊少点猜忌,多点信任,能够像古人那样,同心同德,其利断金。
【《中国人的拜把子》、《后汉书》、、《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人的“辫子”有多脏?他们多长时间洗一次?
因此早在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时就颁发了《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
“剃发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宣扬的剃发传统,摧毁汉民族的自尊心,以此便于满清统治者的封建统治, 因此有清一代267年间,华夏大地的男留着不伦不类的“阴阳头”!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统治者作为“异族”之人,深怕受到汉文化的同化,因此一入关就不遗余力的推行“剃发令”,口号十分严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很多不愿剃发的人都受到了清军残酷的镇压! 在清朝统治者的“暴力威慑”下,汉族男子不得不违背祖训,剃发留辫,以求生存!值得一提的是,清宫剧中所演绎的“阴阳头”并不是清朝最初的发型,“剃发令”所规定的标准发型是“金钱鼠尾”式! 所谓“金钱鼠尾”就是头颅周围的头发尽皆剃去,只留下一钱大小的“一小撮”,然后编成细辫,粗细要正好能够通过“孔方兄”中间的小孔,看起来就像是一根细细的老鼠尾巴,秦世祯在《抚浙檄草》中有过形象的描述“结辫下垂,形如鼠尾,”! 那么清宫剧中的“阴阳头”是何时出现的! “阴阳头”出现的时间很晚也很短,清政府“日落西山”之际正是阴阳头“遍地开发”之时,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突然改变的! 据史料考证,1799年之前,也就是帝之前,清朝的发型变动不大,顶多就是所留头发从一钱大小变为三四钱大小,依旧是细细的一缕! 1799年之后,发型的变动就比较大了,很快就从三四钱大小变为五六钱,八九钱,留发面积越来越大,直至变为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阴阳头”。
大家有没有发现,蓄发的多少与清朝统治的强弱正好相反,乾隆是“分界线”,乾隆之前,国势鼎盛,剃发严苛,乾隆之后,日渐衰微,蓄发增多。
这说明“剃发令”是极其的,是违背历史趋势的,清朝统治力强大时,尚能以暴力威慑,一旦统治衰弱,人们的头发就慢慢的多了起来。
整个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演变过程,大家心知肚明,就连统治者也漠然允许! 尽管如此,直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前,人们依然留着“辫子头”,而这种“辫子头”最大的问题不是丑,而是脏! 那么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呢? 受思想观念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古人是很少沐浴的,一来当时没有自来水,取水非常耗时费力,二来古人的房子密封性不好,冬天室内温度很低,达不到沐浴的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古人认为洗澡会有损身体健康! 《古今医统大全》所载:频浴者血凝而气散,体虽泽而气自损。
故有痈疽之疾者,气不胜血,神不胜形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封建社会中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很少沐浴,据史料所载,清朝时王公大臣大概一个月才洗一次头!而普通的劳动人民经常一年才洗一次! 古人在清朝之前虽然也甚少洗头,但头发好歹是散开的,可以时常用梳子梳理一下,不会“积攒”太多的灰尘和垃圾,而清朝的“辫子”缠在一起,无法梳理,为垃圾、泥垢、跳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每隔十天半个月还会解开稍微清理一下,普通劳动人民整日忙于劳作,无暇打理,一年也不会解开一次,里面积攒的垃圾估计堪比一个“小型垃圾场”! 一个到过清朝的英国女子曾“有幸”见过清朝人洗头发,据她回忆,辫子一解开就有一股恶臭袭来,里面的泥垢、小虫子悉悉索索掉了一地,看的她当场就吐了,事后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这画面“太美”,简直不敢想象! 小结: 知道了这些,恐怕我们再难直视清宫剧中光鲜亮丽的“阴阳头”,当然,“辫子头”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站在当下的高度对其过多苛责,这也不符合思主义所提倡的“历史分析法”! 当然,我们可以将“辫子头”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分析“辫子头”的演变过程来研究清朝统治力的强弱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