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为什么从礼遇后转变为杀戮
【千问解读】
听说朱升很有学问,就学,“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听说镇江的秦从龙学问很大,朱元璋特地派侄儿朱文正和外甥前去邀请,并特意远出南京城门迎接,安排他和自己住在一起,“,悉与咨谋”,“称先生而不名”。
每年秦从龙生日,朱元璋“皆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
秦从龙感激得见人就流泪诉说朱的知遇之恩。
知识分子瞧不起他这个出身寒微的山大王,他也不以为忤,而是愈加。
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说什么也不肯出山。
朱元璋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力请,又叫刘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别赠诗劝说。
软磨硬泡,终于把刘基请了出来。
朱,专门建了礼贤馆给刘基等人居住,跟刘基说话,从来都称“老先生”,在给刘基的信中这样开头:“元璋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语气恭敬虔诚得无以复加。
朱元璋的知识分子工作,做得确实太到位了。
他的谦虚、热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倾倒了大批文化人。
知识分子纷纷说,“吾辈今有主矣”,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朱元璋的投入获得了百倍回报,最终独步天下。
论者多以为,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他最终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根本。
就说:“地大兵强,据名号以雄视中国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定都金陵,独能聘至太史金华公而宾礼之。
”网络配图 建国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开国之初,,各条战线急需人才。
为充实官僚队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访求知识分子高潮。
他继续以前的老办法,命人携带大量金钱分赴各地寻访人才。
对知识分子还是坚持“给足面子”,嘱咐使臣们:“求贤之道,非礼不行……有司尽心询访,必求真材,以礼敦遣。
” 不过,朱元璋这时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由一手变成了两手。
天下未定之际,读书人不出山他不硬逼。
因为逼急了,这些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对手那里去。
他只能摆出宽怀大度的样子,置之不问。
如今天下已经,读书人无处可逃,所以对那些太不给面子的知识分子,朱元璋不再介意偶尔显露一下自己的獠牙。
江西贵溪的夏伯叔侄不愿在新朝当官,干脆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以示决心。
朱元璋闻讯大怒,把夏伯启叔侄抓到南京,亲自审讯,枭首示众,全家籍没。
苏州人姚润、王谟,同样因为“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
《小史》更记载:“帝既得天下,恶胜国顽民,窜入淄流,乃聚数十人,掘一泥坑,特露其顶,而用大斧削之。
一削去头数颗,名曰‘铲头会’。
”就是说,他痛恨那些托身寺庙的遗民,将他们埋入地中,止露其头,用大斧削去,称为“铲头会”。
在朱元璋以前,虽然君权严重,士大夫阶层还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
“”不但被宽容,甚至被尊崇。
这是传统社会留给人们最后一块自由呼吸的空间,朱元璋却毫不犹豫地封杀了。
他认为,这些拒绝与他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这个前乞丐。
他发布命令:“,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这就是所谓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
天下是他朱元璋的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阳光雨露而活,不为他朱家服务,就是滔天大罪。
网络配图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十分明显。
天下知识分子再也不敢,都老老实实出来为新政权服务。
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迅速建立,国家机器按计划有效运转起来了。
到了晚年,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大开杀戒。
于是洪武朝的知识分子,遭遇了人类史上罕见的浩劫,上流精英几乎被一扫而光。
虽然朱元璋越来越看不起知识分子,但他对知识分子的防范戒备心理却丝毫没有放松。
起因是“士诚小人”这个典故。
洪武初年,因不满朱元璋的重文轻武,一位武臣对朱元璋大讲知识分子的坏处。
他说,这些人心胸狭窄,嘴巴又刻薄,经常变着法地骂人:“读书人用心歹毒,特擅讥讪,如不警觉,即受其愚弄。
”还说张九四原为优礼文人,请他们给自己改名,哪成想他们竟给他取名“士诚”。
朱元璋说,这名字很好啊,有什么毛病? 武臣说:毛病大了去了。
我的幕僚跟我讲,《》上说了,士,诚小人也。
这是骂小人啊!朱元璋听后,立即找《孟子》来查,发现果然有这句话。
他不禁竦然而惊:张士诚也算半个君王,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怜。
无非是读书人欺负他盐贩子出身,瞧不起他,才敢这样捉弄他。
而他朱元璋出身和尚乞丐,肯定更被他们瞧不起。
从此朱元璋就开始对文臣们大起疑心,阅读奏章也多了个心眼儿。
网络配图 朱元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寒微”,显得十分豪爽坦率。
但这些话只能他自己说,别人可千万不能说。
实际上,做过乞丐与和尚一直是朱内心深处最大的一块伤疤,万万触碰不得。
大明臣民其实谁也没有胆子也没有兴趣当着朱元璋提这壶水,但朱元璋却成天疑神疑鬼,防范过度,自己暗暗制定了一系列奏章“敏感词”。
但凡“光”、“秃”、“僧”等与和尚沾边的字眼儿,都会犯他禁忌。
因为是起义起家,所以也讨厌人提“贼”和“寇”。
大臣们慢慢知道了他的忌讳,就不再用这些字,朱元璋却更不放心,总怀疑别人会更加拐弯抹角地骂他,遂将防区无限扩大,到了极为可笑的程度。
比如“生”字,因为音近乎“僧”,在他看来就;“则”字也很危险,因为“则”在淮西方言中发音与“贼”同。
因为这些秘密的敏感词儿,无数人人头落地。
惨烈浩大的洪武,一方面反映了朱元璋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知识分子面前无法消除的深刻的自卑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将岳父满门抄斩的真相是?
并没有那么好当,不仅要防着有能力的臣子逾越,恃宠而骄,还得管着自己的儿子,朱元璋在位年间,有两个儿媳就被他判处了死刑,另外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还将自己的岳父胡美满门抄斩,这是怎么回事? 胡美原名胡廷瑞,早年是为效力,任江西行省丞相,朱元璋攻下江州后,认为胡美是个人才,可为自己所用,因此派人招降,胡廷瑞纵观局势,就派了部下郑仁杰请降,但请求不要解散其部队。
对此朱元璋是为难的,如果不解散胡廷瑞的部队,日后胡廷瑞有异心,也是个麻烦,但朱元璋的身边有个谋士,他认为没必要急着解散胡廷瑞的部队,因此胡廷瑞请降后,朱元璋依然让他担任了旧职,胡廷瑞为避朱元璋字,因此改为美。
此外胡美的外甥康泰并不愿意同意,后被平定,朱元璋念及康泰是胡美的亲戚,所以没有将康泰杀害,而通过这些事情,胡美对朱元璋倒是,屡立战功。
朱元璋称帝,建立后,胡美为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胡美的女儿则进了朱元璋的后宫,为贵妃,一时间胡家也是满门显贵,可帝王之家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众所周知,朱元璋坐稳皇位后以各种罪名杀害了曾与他的功臣,而做朱元璋的妃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被判了铁裙之刑,胡充妃暴尸荒野,妃则是无奈自尽,即使还有不少生活在后宫,但朱元璋一死,她们却是要殉葬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谋不轨”罪诛宰相九族,并且牵连甚广,史称“”,仅此一案,明太祖前后共诛杀了3万余人,因此世人称“胡狱”。
不过在这一年,胡美反倒改封为了临川侯,在长沙监督建造潭府,没成想四年之后,曾位及一时的胡美却沦为了阶下囚,被满门处斩,当时少有人知道其中缘由,但谁也不敢去询问朱元璋,就怕说错话丢了脑袋。
直到胡美被处死的第6年,明太祖才公开了胡美的罪状,据《昭示奸党录》记载:“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
”原来是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胡美和儿子以及女婿公然进入了后宫探望胡贵妃。
这事在朱元璋时期为大忌,但朱元璋也挑了好时候公布胡美的罪行,1390年,案发生了,开国丞相李善长受胡惟庸牵连,一门七十余人皆被处死,还被编入《奸党录》。
胡美等人进入后宫也有谋逆之嫌,群臣听了朱元璋的解释后也是后背一凉,生怕自己的行为稍有不妥,就有可能被冠上谋逆的罪行而被处死。
朱元璋在位期间还设有了情报机构:,他们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专门监视官员私底下的行为,并且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家国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沈万三为什么被明太祖朱元璋整?不低调帝王面前炫富
为什么大家叫他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呢?据董谷《碧里杂存》等资料解释,初年称巨富为“万户”,加“万”,是当时对富人表示敬意的一种习惯称法。
又,当时人分五等,曰:“奇、畸、郎、官、秀。
”奇最低,秀最高。
称“秀”的人家产须在万贯以上,排行第三,家有亿万资产,故称以沈万三秀或沈万三。
可见,他的名字是尊称、排行与户等的合称。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富得让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炫富招来了灭顶之灾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
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
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
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
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
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
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是怎样如期完成的?没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
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
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
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
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
”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聚宝盆”的传说 沈万三何以富甲天下?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
著名文人褚人获《坚瓠集·聚宝盆》载:沈万山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有一天,梦见一百多个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
第二天早上,他见一渔翁捉了一百多只青蛙,准备剥剐了拿到市场上去卖。
万三联想到昨夜的梦,动了恻隐之心,就拿钱买下,放生于池中。
当天晚上,青蛙们呱呱地叫了个通宵,吵得他睡不着觉。
早晨起床后准备去驱赶,只见它们都环绕着一只瓦盆蹲着,他很觉得奇怪,于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
有一天,万山的妻子在盆中洗手,把一支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数也数不清。
随后拿金银来试也是一样。
从此之后,沈万山开始富甲天下。
张岱《明纪史阙》也有相同的记载,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诛而赦之后,沈万山才交出聚宝盆,然后埋于城下的。
此外,还有乌鸦石、马蹄金等很多神话似的传说,。
孔迩《云蕉馆纪谈》记:“沈万山,苏州吴县人也。
家贫无产,以渔为生。
一日饭毕,就水洗碗,碗忽坠水中。
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觉左右前后,累累如石弹,乃尽取之。
识者曰:此乌鸦石也,一枚可得钱数万。
因以富。
或曰:夏日仰卧渔船上,见北斗翻身,遂以布襕盛之,得一勺。
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罗担七条而至,谓曰:汝为我守之。
言讫忽不见。
视,皆马蹄金也,以此致富。
” 这些传说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间的财富幻想,也显示了人们对沈万山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当然不是沈万山富有的根源。
何以富甲天下? 沈万三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垦殖说。
根据这些资料,专家们推测:沈万三的父亲从湖州南浔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
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纳佃户、出租田地、雇用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
到沈万三兄弟掌管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江南经济发达,在宋元之际未受到什么破坏,到后期已为全国之冠。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
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一定也是“售粮大户”。
可见,沈万三家族主要是靠垦殖起家,辅以农产品交易,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富豪的。
二是赠与说。
这些资料都说,沈万三的财富,均得之于陆德原的赠与,事实果真如此吗?明都穆所辑的《吴下冢墓遗文》中,收有一篇很不常见的《陆德原墓志铭》,略谓:陆德原字静远,长洲甫里(今甪直)人。
家有资产,又得族田千亩。
他在家乡办起了甫里书院,被署为山长,曾捐资重建长洲县学。
调任徽州儒学教授后,又出资修州学。
至元六年(1340)回苏州买木料时病逝。
有子八岁,长女赘徐元震,次女刚生三个月。
这篇铭文出于同僚、儒学提举黄晋之手,有力地证实陆氏并无出世当道士的事,况有入赘之婿、幼小之女,更无送财与外人的道理。
沈万三很可能帮陆德原管过账,购运过木材,甚或接受过一定的赠与,但全盘接受陆家财产,则可能是讹传。
三是通番说。
这里所说的“通番”,指的是海外贸易。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孔迩《蕉馆纪谈》说沈万三“乃变为海贾,遍走徽、池、宁(国)、太(仓)、常(州)、镇(江)豪富间,转辗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沈万三家族以垦殖为根本,可能接受过一些来历不明的资产,并以此为资本开拓商业,并大胆通番,开展海外贸易,从而一跃而成为巨富。
沈氏家族败落之谜 沈氏家族的没落是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次打击大约在洪武三年(1370)至六年(1373)。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即便是沈万三已经不在人世,沈家也没人充军云南,但经过这番折腾,沈家的财富也蚀减过半了。
再加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对江南富民采取了严苛的政策,多次强制迁徙,并课以重赋,从此之后,沈家也就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春天,沈万三的两个(沈旺之子)沈至、沈庄先后入狱。
《故沈伯熙(庄)墓志铭》记:“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入则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疗……卒于京。
” 沈至入狱的原因是逃避赋役,沈庄入狱则可能是涉嫌“胡党”、逃避赋役而羁押至京,其事不小,连补带罚,再加上两兄弟最终都能出狱的上下打点,其数目也定在巨万以上。
大约在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却在劫难逃,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党”案发,被处死,株连则在全国蔓延。
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两次在沈家坐馆,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两次在蓝玉家坐馆,前后也有十多年之久。
通过王行的关系,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蓝家也有了交往。
“蓝党”案发后,有人劝王行逃遁,这位迂腐先生说:“临难无苟免。
”结果以同谋罪被诛。
当时,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后,仇家即以沈家同蓝家的关系为据,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
在严刑逼供下,顾学文招认曾收到蓝玉“钞一万五千贯”,为他购置粮米、绸缎等物,用来准备起事和赏人。
《弘治吴江志》载:案情牵涉他的“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八人。
”其中沈旺是沈万三的儿子,其他人等也都是沈万三的子孙。
《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记:“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沈)德全六人,并一门同日凌迟。
”同日被杀的还有八十多人。
《吴江县志·旧事》载有胡蓝党犯人沈德全一家的处置细节:二月十八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多着折了臂膊,未出动的小厮不打,且牢着他。
供出的田口家财断没了。
”二月二十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都凌迟了,十岁以上的小厮都发南丹卫充军,十岁以下的送牧马所寄养,母随住;一岁至三岁的随母送浣衣局,待七岁送出来。
”——真可谓惨不忍睹! 沈万三的巨大家业,就这样急剧地衰落了。
随机文章秦始皇地宫被盗过吗,秦始皇地宫藏万吨水银无人敢挖(剧毒)爱情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凡是你认为不会发生的事越容易发生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伤天害理命格差的人葬进去将引发横祸揭秘蜜蜂的飞行之谜,高频振翅达到快速飞行的目的(每秒240次)宇宙是不是一个大黑洞,宇宙中不存在超大黑洞/多个黑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