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袁崇焕之死是怎么回事?由于中了清军使用的反间计?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著名将领生于1584年,出生地是广东东莞石碣,而祖籍是广西梧州。

关于袁崇焕,相信大家都能够想到他被分食的下场。

那么,袁崇焕是否真的有罪呢?即使到了,为袁崇焕洗刷冤屈,人们心中仍然抱有很深的疑惑。

首先我们要肯定袁崇焕的才能,他的军事才能是明朝时期无人能比的,而他的政治素养同样很好。

袁崇焕初入官场时,两袖清风,并未做出任何的违法乱纪之事。

为管理地区的百姓做出极大贡献,得到了的认可,很多的朝廷重臣也是十分的钦佩袁崇焕。

由于自己的才能以及他人的重视,袁崇焕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

明朝上位之前,袁崇焕已经从七品官员爬到了正二品的兵部右侍郎的位置,最终担任了兵部尚书,官居一品。

当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对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素养更是重视,将督师一职交给了袁崇焕,管理明朝边境,并且负责收复被清军占领的辽境。

袁崇焕十分感激崇祯皇帝的赏识,在崇祯皇帝前面许下了承诺,说自己可以在五年后收复辽境。

这一个承诺原本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的清军将领是,袁崇焕对努尔哈赤的战争打法十分的了解,不断的针对敌军的弱点,取得了很多胜利。

但是在上位,最皇太极不断在明朝内部使用反间计,并且成功的挑拨了皇帝与袁崇焕的信任。

还诬陷袁崇焕叛国,崇祯皇帝十分的愤怒,再加上百姓也认为袁崇焕叛国是事实。

崇祯皇帝下令处死袁崇焕时,百姓为了发泄愤怒,将刽子手割下来的肉全部吃掉,袁崇焕的结局可谓悲惨至极。

说到千古以来蒙冤受屈,最终惨死的忠臣义士数不胜数,例如商朝的比干,被挖心而死;明朝的袁崇焕被,百姓分食其肉,这些都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事件。

那么,在明朝袁崇焕被吃的事件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得而知的原因呢?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人爱戴的将领,在袁崇焕刚刚进入官场的时候,仅仅只是一名七品芝麻官,但是却一直在为百姓谋福利。

之后,随着政绩的不断上升,袁崇焕的职位也开始往上升,在天二年就已经成为了兵部主事,官阶已经达到了三品。

在天启四年,更是成为了兵部尚书,高居二品。

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对于袁崇焕十分欣赏。

在加上袁崇焕在官场上以及军事上,得到了孙承宗以及熊廷弼两人的指点,军事与政治才能已经彻底的展现出来。

所以,崇祯皇帝上位后不久,就要袁崇焕担任了督师一职,负责管理明朝边境的一切事物,特别是宁远宁锦等地,清军不断的进犯,需要进行抵御与反击。

袁崇焕向崇祯皇帝许下了五年内收复辽境的承诺,但是随着战事的变化,以及明朝内部的一些党派之争,导致五年收复辽境成为泡影。

除此之外,清军将领皇太极还是要反间计,挑拨了崇祯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

利用党派之争,为袁崇焕扣上一顶叛国求荣的帽子,使得明朝举国上下对袁崇焕恨之入骨。

在崇祯皇帝下令处死袁崇焕时,百姓为了泄愤,花钱买袁崇焕的肉来食用,导致袁崇焕最终死无全尸。

在我国历史当中,袁崇焕可以说是一位受到争议最大的将领。

哪怕是如今,袁崇焕是忠是奸仍旧有很多的争议。

袁崇焕因为叛国罪这一个罪名,被崇祯皇帝处以死刑,最终被明朝百姓分食其肉而死,不可谓不惨。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经展现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军事才能。

自从进入官场以来,袁崇焕由一个小小的知县,最终成为了一名位居二品的兵部尚书,他的才能是无可争议的。

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后,也十分重视袁崇焕的才能,对袁崇焕委以重任,让袁崇焕担任督师一职,镇守清军进犯的边境。

袁崇焕受到了崇祯皇帝的重视,备受感激,也当着崇祯皇帝的面许下了五年之内收复辽境的承诺。

这一个承诺在当时而言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袁崇焕充分的分析了努尔哈赤的战争打法,并且已经找到了击败的方法。

在袁崇焕担任督师期间,接连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保卫了宁远地区,在天启三年到天启六年这四年间,东北地区没有发生过战事。

那时,皇太极上位之后,使用了不同的战争打法,让袁崇焕疲于奔波,明朝的统治也岌岌可危。

时间不断地过去,战事也开始吃紧,袁崇焕看五年收复辽境无望,并且当前清军势力强劲,便提出了议和。

但是却只有袁崇焕一人主张议和,朝堂当中无人主张议和。

再加上后来的党派之争,袁崇焕为了,杀了;清军使用反间计,挑拨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关系,使得袁崇焕被扣上了一定叛国的帽子,最终被处死。

随机文章张家界简介 雨吟滴翠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东北虎吃掉十米巨蟒,巨蟒被老虎戏弄后杀掉(巨蟒吞噬老虎纯属谣言)揭秘中国第一战国女尸案,古尸被扒光损毁/盗墓贼逃亡23年被抓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呢?

作为时期的著名将领,深受人们的敬仰。

但是,在袁崇焕的政治生涯后期,却做出了很多的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了杀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毛文龙是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大将,不论是在战场上浴血杀敌,还是在幕后出谋划策,毛文龙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说法有很多,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这两个:一是袁崇焕因为官场内部的斗争,将毛文龙作为牺牲品,族中将毛文龙杀害;二是袁崇焕发现毛文龙具有通敌卖国之嫌,一怒之下将毛文龙杀了。

对于这两个说法,很多人都是偏向于第一个说法。

袁崇焕在政治生涯前期,一直都是两袖清风,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但是,在其政治生涯后期,袁崇焕由于官场内部的争斗,以及战事吃紧,被逼无奈,与官场上的官员组成集团,而毛文龙就是袁崇焕所在集团的对立面。

在上位之后,袁崇焕所率领的军队接连遭受重创。

袁崇焕当初在皇帝前面许下的承诺,已经没有办法实现。

而此时,朝堂内部有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使得袁崇焕所在的集团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袁崇焕一面迫于崇祯皇帝的质疑,一面还要与清军交战,面对毛文龙不断地唱反调,袁崇焕一怒之下,将毛文龙杀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袁崇焕受到了朝中诸多大臣的弹劾,被判通敌卖国,最终身死。

袁崇焕故居在哪个地方袁崇焕是我国明朝是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在抵抗清军进攻明朝边界的时候,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保证了边疆地区百姓的安定生活。

但是,由于敌军战争策略的改变以及朝堂内部的不和,导致袁崇焕蒙受了不白之冤,最终被处以死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直至四十七年,才下令调查袁崇焕一案,洗刷了袁崇焕所受的不白之冤。

于是,人们便在袁崇焕的故居修建了袁崇焕纪念园来纪念袁崇焕。

袁崇焕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但是祖籍是广西梧州。

由于袁崇焕基本上一生都是在广东市东莞市石碣镇,所以,人们就将袁崇焕故居定为石碣镇,并且修建了袁崇焕纪念馆。

在袁崇焕纪念馆占地面积达到了4.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而在袁崇焕纪念馆当中设有很多的经典,例如袁崇焕祠堂、袁崇焕故居、袁崇焕衣冠冢等等,供以游客观赏,了解袁崇焕的事迹,感受袁崇焕的爱国情怀。

此外,袁崇焕的故居也因为袁崇焕而变得盛名。

在2007年2月25日,我国的元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就来到了袁崇焕的故居进行参观,高度赞扬袁崇焕的爱国主义情怀,呼吁全国人民都有学习袁崇焕的爱国精神。

.经过国家政府对于袁崇焕故居的关注,并且投入了很多的资本来进行修建,使得袁崇焕的故居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当地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所以,袁崇焕不仅仅对于明朝百姓作出了贡献,对于后人也造就了福荫。

揭秘袁崇焕怎么死的在历史的发展当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名人将领,袁崇焕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袁崇焕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将领。

在明朝时期,受到奸臣叛军的陷害,被崇祯皇帝处死,被百姓分食其肉,结局十分悲惨。

尽管在时期,乾隆皇帝为袁崇焕了洗清冤屈,但是,关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有很多的疑惑。

图片来源于网络袁崇焕很早就已经踏入的官场,并且在官场之中显示出了极高的政治才能以及军事才能。

经过官场当中的摸爬滚打,袁崇焕从一个七品知县,成为了兵部尚书这一二品大员。

当崇祯皇帝登基,对于袁崇焕的才能更加的重视,直接将蓟辽督师的职位给了袁崇焕。

对于崇祯皇帝委以重任,让袁崇焕担任督师一职,袁崇焕心中无比的感激。

于是就在崇祯皇帝前面许下了承诺,说自己要在五年之内收复辽境。

由于袁崇焕对的战争打法十分的熟悉,因此,不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战争的胜利,成功的保卫了宁远地区。

但是,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改变了战争打法,袁崇焕疲于奔命与防守,战争的优势开始导向清军。

随着时间的的流逝,袁崇焕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在五年内收复辽境。

在分析了战事情况之后,提出了议和。

但是,朝中早已经被清军的内奸混淆了视听,调拨了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关系。

最终,由于袁崇焕提出议和,被判为卖国贼,最终被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比东厂,锦衣卫还要酷烈的是

做为时代人见人怕的特务机构,相信多数国人都知道,但在锦衣卫之外,明王朝曾有一段时间、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下面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锦衣卫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

这些人都不是,一个个长得,,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锦衣卫中负责“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

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用来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认为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的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是贫寒子弟出身,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朱棣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由于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

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地扩大了。

锦衣卫的指挥使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打击异己,又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

如时的纪纲、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明朝几乎是,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有人甚至评价道,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传说有一次明朝的开国重臣宋濂,秉性老实忠厚,年纪虽老,办法却还算得力,让皇帝满意。

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因为总是早起上朝,加上年纪大了,体力有些不支,过于劳累,就顺口赋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见宋濂便说:昨天做得好诗!可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呀,还是改成“忧”吧。

吓得宋濂赶忙拜倒谢罪。

当朝宰相只不过在自己家中偶尔感叹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见锦衣卫势力之大。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

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违纪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

一旦哪位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行刑。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屁股上。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准确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

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皇帝对此,锦衣卫也就对它情有独钟了。

大内行厂明武宗时大宦官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

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

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猖狂的东厂西厂 除了锦衣卫之外,明朝还有另外两个特务机构,那就是东厂和西厂。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

在发动“”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担心帝位不稳,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他并不十分支持。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还不够用,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出过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

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得多。

东厂府衙,大厅左侧供奉着的雕像,右侧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

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的牌坊。

可惜东厂人员的与这些摆设实在相差太远。

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牟私利。

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

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与东厂相对的是西厂,西厂在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

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

于是他身边的小太监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

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

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的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

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的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

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举之间,只相隔一个月。

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5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

后来,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皇帝的警觉,汪直最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这时西厂和东厂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

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厂卫特务制度是皇帝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个人政治措施,它最大的功效就是你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特务监视,从而产生一种自己随时处在监视之中的感觉。

任何一点不够“老实”的动作,都可能造成无法预估的可怕后果,从而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只能乖乖地做个顺民。

但特务们权力倾轧,残害忠良,最终倒霉的,还是整个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明朝袁崇焕之死是怎么回事?由于中了清军使用的反间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