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潜规则”:重臣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千问解读】
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十年(1860)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
而就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
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
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
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2510元。
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脉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
从时期起,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
十二年(1747),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 ,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
按照西方标准,这种规费收入当然属于腐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
而这个习惯性的限度,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
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然而,顶级富人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总督时期,曾国藩的衣着。
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
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
二年(1863),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
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
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
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早9点到中午1点),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傍晚5-7点),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从早到晚,基本上不得休息。
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
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
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
如此“”,不符合曾国藩“”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
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
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富人。
其他部下不敢给曾国藩送礼,鲍超却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
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
收了一件什么呢?一顶小帽。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
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
”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包东西回去了。
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
同治四年(1865),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
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开了之先声。
机器运抵上海之后,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
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
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
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既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
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当然,除了清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
总督时期,曾国藩在人情来往上开支不少。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
曾国藩既袭此任,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联络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
曾国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笔炭敬对京官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
曾国藩致送的对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 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
除了炭敬,另一笔比较大的花销是程仪。
如前所述,迎来送往是官场上的重任。
有人出差路过,他除了请人吃饭,还要给他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至于“别敬”,则频率较低,只有在地方官需要进京时才发生。
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这一年十二月他抵达北京,在北京过完年后出都赴保定就任。
在出发之前,曾国藩身上带了一张可以兑换二万两现银的银票。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呢?主要就是为了给京官们送“别敬”。
多年没有入京,那些在穷京官生活中挣扎的故友新朋们盼他如望云霓,他的别敬当然不可能过少。
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核别敬单”,“定别仪码”,“定分送各单”,可见这件事他是多么在意。
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余送别敬一万四千馀金,三江两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
”总共送了一万四千两,他仍然认为不厚。
要想顺利报销就要给“好处费”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
报销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费”问题。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
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
因此,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
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
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好处费”多少而定。
报销前,曾国藩托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
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
……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
如何筹措,亦殊不值细绎。
……若辈欲壑,真难厌也。
”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
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
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1.3%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
怎么办呢?只有继续公关。
曾国藩命江宁(南京)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
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同意他们免于报销,曾国藩对此,说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
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
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
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曾国藩也有“小金库” 那么,以上这些开支,钱都是从哪来的呢? 原来,曾国藩在自己的财政司中建有一个“小金库”。
我们说过,总督的平均陋规收入一年会有十八万两。
那么曾国藩不许下属给他送贵重礼物,不收现金,这样就少了一大块。
此外,他还不收各州县送的陋规。
但是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金钱来源。
因为这些单位,是有钱单位,如同今天的烟草专卖局,你不收,他们也发作福利了。
小金库的用途,则主要供曾国藩官场应酬打点之用。
曾国藩同治七年底进京,一路路费和生活费,在京中送礼所用,再加上带到直隶总督府的两千两零花钱,全系“小金库”中的钱,并没有动用自己的“养廉银”。
曾国藩的养廉银则存放在布政使衙门,主要供自己家庭开支所用。
在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之际,“后路粮台”的“小金库”共存了三万两左右。
如前所述,这三万两小金库在北京只花掉了两万,还剩下一万怎么办呢?按官场惯例,这一万多,曾国藩完全可以携归家里。
不过他却不想这样做。
在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的信中,曾国藩对纪泽说:“其下余若干(尔临北上时查明确数)姑存台中,将来如实窘迫,亦可取用。
否则散去可也(凡散财最忌有名)。
”就是说,家里实在需要花钱,可以用一些。
否则,临全家北上时,想办法捐掉。
曾国藩要求“散掉”时不可为人所知,“凡散财最忌有名”,这是因为“一有名便有许多窒碍”。
他还说:“余生平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
” 这是解读曾国藩为官风格最关键的两句话。
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
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
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接受官场潜规则,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
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
也就是说,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只要清官之实,不要清官之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当清官”,而是“做大事”。
随机文章“尹邢避面”这个成语什么意思?两个美女成就的一段佳话!请问史评家对“成吉思汗”的评家如何呢?有些陨石为什么值钱,天外陨石有什么价值(最贵陨石30000元一克)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比银河系大3万倍的星系,对比银河系就像小苍蝇(直径30亿万光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吃喝风”:盛世大唐是唐玄宗李隆基一家吃垮的?
最后一个国君,《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
可是,兴师问罪,夏亡商兴。
末年,商纣步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
的行为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终于为周武王所灭。
唐玄宗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据《明皇杂记》记载,他的几个女儿都非常讲究吃喝,为此特地派了一个李思艺任“检校进食使”,专门管理她们的吃喝。
“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
杨贵妃的父母兄妹,更是,凡豪华御食,以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美味,均赏赐给等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一个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这样在奢华中衰败下去。
中国古时候的“打秋风”:明清官场公开的敛财怪象
她最后得了送的二十两赏银,满意而归。
“打秋风”说白了就是利用各种关系、巧立名目向他人索要财物。
至于为何称之为“打秋风”,却是众说纷纭,源头已难以考证清楚。
戏曲家的《》中,尚未发迹的书生柳梦梅曾称“你说打秋风不好, ‘茂陵刘郎秋风客’,到后来做了”。
这不过是戏谑之语,虽然明清时期人们也称“打秋风”的人为“秋风客”,但实际上“打秋风”与茂陵刘郎()毫无关系。
根据清人考证,早在大书法家米芾的书札中就出现过“抽丰”二字,意思是指看到别人家丰裕而去索要钱物(“盖彼处丰德,往抽分之耳”),因此也称为“分肥”、“抽分”。
大概是因为“抽丰”与“秋风”音近,明清时期民间开始称“打抽丰”为“打秋风”,以显得更为委婉、风雅一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打秋风”的说法最初可能是源自于士子游走公卿权贵募敛财物的行为。
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中,曾记载有一个名叫李敬的仆佣,因为其主人科场不顺而生活穷困,他的朋友劝他换个官场得意的主家,以便也能够跟着四处“打风打雨”。
这里的“打风打雨”,说的就是唐代参加考试的士子,大多会在考前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既是为了托关系以求得推荐,同时也有不少生活窘迫的士子借机募取一些生活费。
“风雨”与“丰裕”同音,因此“打风打雨”就是“打丰裕”。
到了明清时期,不少衙役往往在入秋后以做棉衣为借口向富户敲诈钱财,“打风雨”也就被称为了“打秋风”,甚至当时京城民间俗语中还将“打秋风”与“撞太岁”并举,称巧借名目索取钱物为“打秋风”,依仗官府权势敲诈为“撞太岁”,两者叫法不同,借口索取财物的目的则一。
,泉任苏州知府时曾在衙门口贴有一副对联:“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将“打秋风”和看相、算命等招摇撞骗等同看待,由此可知,“打秋风”名虽雅致,其实却并无半点风雅可言。
形形色色:明清社会的“打秋风”怪象 明清时期,官场、民间“打秋风”的陋习一度盛行。
清代风流才子李渔,诗词戏曲俱有文名,但是科举屡次失利,为了维持家人体面的生活,早年间就开始奔走于权贵富户之家,依靠募取馈赠维生。
初年,李渔组建了一个家庭昆曲戏班,日常开销甚巨,更是常年带着家眷来往于苏杭、金陵,以各种借口索取财物,有时甚至在友人家一住数月。
按照李渔自嘲的说法,是大半生“终年托钵”、“卖赋以糊口”,其实就是四处“打秋风”,他自称“打秋风”的足迹“几遍其二”,堪称是古往今来最出名的一个“秋风客”。
与民间“打秋风”陋习相比,明清官场上往来奔走的“秋风客”,不仅数量更多,“打秋风”的名目也是层出不穷。
清人萧奭在《永宪录》中描述当时官场“打秋风”的“盛况”说:每当有官员外放任职,就会有昔日的老师、同门、亲朋等各类人等络绎来访,名为拜会探望,实则只是为了上门索取一些馈赠。
风气所至,明清官场非但不以“打秋风”为忤,反而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地方官员上任后需要应付各类“秋风客”,未上任之前则可以四处“打秋风”,借机敛财。
例如,十八年,会试高中,当年返回湘乡老家后就开始外出四处拜客,名义上是向各地亲朋故友报喜,主要目的还是按时俗到处“打秋风”。
据日记所载,道光十八年年底到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曾国藩一共外出四次,拜访的对象形形色色,既有各地曾氏同宗、亲朋故旧,也有本地地方官员与乡绅,还有不少外地的湘籍客商,遍及湘乡周边十余州县,拜访过的人家达到一千二百人之多,共计获得各家馈赠折合白银将近1500两,可谓收入颇丰。
此外,明清官场最为常见的“打秋风”方式,是官员亲属、家丁之类巧立名目、向下级衙门强索财物。
如果说曾国藩这样的“准官员”,借着拜客、以文会友的名义“打秋风”是属“巧取”的话,那么明清官场更为普及的“打秋风”方式,则是的“豪夺”。
明代任淳安时,总督之子路经该地,索要财物不得,一怒之下竟将县里负责接待的驿吏倒吊了起来。
海瑞知道后,佯装不认识总督公子,派人搜检其行装,将里面的金银充入县库。
胡宗宪位高权重,他的儿子一路游玩,到处收受地方官员馈赠的财物,在当时官场不过是平常事,只是遇到素以刚直不阿著称的海瑞才未如愿以偿,但是明清官场像胡公子一样“打秋风”敛财之人比比皆是。
如按《》记载,曾经同样在海瑞那里碰壁的都御史鄢懋卿,每次外出都“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所到之处“要索属吏,馈遗巨万”。
明清官场“秋风病”肆虐,各级官员一边穷于应付上司、同僚处来的“秋风客”,一边巧立名目向下属索要财物。
上行下效,一般的衙役也经常以节庆、生日、衙门添置物品等种种借口,向当地富户“打秋风”,以致官场内外无处不秋风,怪象丛生。
各取所需:权力私有化催生出“秋风病” “打秋风”不过是为了借口索财,自然难免会让人看不起,甚至嫌恨。
李渔自命是风流才子,一生携妻带妾四处“打秋风”,固然有不少达官权贵赏识他的才学,慷慨解囊,但是毕竟也有不少碰壁的时候,因而也常常自感羞愧,觉得自己“面目堪憎”。
至于那些被上门“打秋风”的人,往往是拒之不便、施之不甘,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
明代靖江一位县令有“打油诗”:“马驮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草莱。
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
”明清社会厌憎“打秋风”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既然“打秋风”遭人厌,为何明清社会遍地“秋风”起?个中缘由,其实不难理解。
下面分类来谈: 贪图小利,刘姥姥式的“打秋风”。
传统社会讲人情、重面子,于是不少人或是为生活所迫,或是贪图小便宜,只要能和权贵、富户攀上一星半点关系,便找各种借口上门求取财物。
坦率地说,这类刘姥姥式的“打秋风”只是民间一种陋习,固然让人嫌憎,但毕竟主人还可以婉拒,尚且不至于“秋风”成害。
各取所需,变相索贿式的“打秋风”。
传统社会里,本是“一人得道,”,而明清时期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发展成熟,高度集权于上,官员的考绩、升迁完全操之于上司之手,因此各级官员对于上司的亲朋故旧、亲随家丁都是竭力逢迎,慷慨馈赠,同时视向属吏“打秋风”为生财之道,索求无厌。
显而易见,明清官场这类“打秋风”,不过是让家属、亲等人为掮客变相索贿而已。
上级借“打秋风”敛财,下属借“挨打”行贿,各取所需,奔走在明清官场上各色“秋风客”,其实是在编织着一张遍布官场上下的关系网。
恃仗官威,敲诈勒索式的“打秋风”。
明清社会,地方官府里上至官员家属、下至衙门的书役、差役,都会经常找到各种借口向本地乡绅、富户索要钱财,被“打秋风”的富裕人家,惧怕官府权势,只好馈赠财物以花钱免灾,不仅无法拒绝,甚至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显而易见,这类“打秋风”实际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敲诈勒索,是官大于民、权高于法的直接后果。
因此,从根本上说明清官场“打秋风”的盛行是官员权力私有化的必然结果。
大小官员视手中权力为私有之物,亲属故旧也视之为生财之道,再加上官大于民、权高于法,于是官场内外“秋风”处处,肆虐成灾。
官场如此,上行下效,民间难免形成陋习,“秋风切莫过江来”也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盘点美国NASA近年重大发现,另一个地球/外星人/UFO粉墨登场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诺贝尔奖为什么发不完,诺贝尔奖金还剩多少钱(投资理财/钱滚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