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军击鼓事件是怎么回事?一代奸雄曹操死后青州兵引发了一场哗变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中的魏书,传中“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 青州军击鼓事件是曹魏的一大重要的转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的东南地区的政策(涉及青,徐,扬三州)。

臧霸何功 汉魏交替间的公案 两年前,在故乡和巴西马忠同学讨论汉魏之间的侯爵制度,顺手把汉魏交替之间曹魏的功臣名将所受爵赏列了个清单,按食邑数排了个序,大家猜猜看,排在前面的都应该是谁? 自建安年间起,截止到文帝末年的部分名将: 八百户 夏侯敦 二千五百户 二千六百户 徐晃 二千九百户 一千二百户 一千二百户 曹洪 二千一百户 三千五百户 三千三百户 臧霸 三千户 三百户 四百户 文聘 一千九百户 三百户 要到明帝时才七百户 吕虔 要到明帝时才六百户 曹休 要到明帝时代才有二千五百户 这里列举了曹魏的主要将领的食邑数情况。

如果排前三名的话,是曹仁、张郃、臧霸。

曹丕篡汉登基,确给功臣都有所加封,但曹仁的三千五,是文帝即王位后一下子加封了两千户,情况很特殊——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数目。

曹丕篡汉登基,确给功臣都有所加封,但最多也就是加了一千户,而且是即“帝”位之后。

曹仁一下子加了两千户,而且是曹丕刚即“王”位,曹仁这个“首富”来得突兀,属于暴发户性质,隐情后述,此不赘言。

然后是张郃,虽然他在文帝朝可以排到老二,但他在时代的功绩怎么也不见得能超越张辽、夏侯这帮人物,在曹丕篡汉前后他的食邑很难超越张辽的二千六百户(即便是张辽,其中一千户还是曹丕称帝后才加上去的)。

不过从历史资料来看,此人此后确有战功,虽无明文记载,增邑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两人,尽管有些问题,但排在前几位,倒也不让人奇怪。

臧霸就奇怪了。

论战功、资历,亲疏,怎么轮不到他排第三。

读史当处处存疑。

仔细考究之下,竟牵出了三国之间一段公案。

曹操去世后,前三国的制衡局面被打破。

趁曹丕忙于整理内部之机,东征,于公元222年夏,与东吴会战于夷陵,蜀军大败,刘备帅残部退守三峡白帝城。

吴将、、宋谦等纷纷要求一鼓作气攻蜀,被断然否决,理由是,曹丕即将攻吴。

而后果如其然,然而曹丕临江,不战而退,又让人大跌眼镜。

这段历史,曹丕的行为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妨碍曹魏统一天下的,就是孙刘联盟,现在孙刘交恶,刘备被大大削弱了,且孙权至少在名义上是服从于曹魏的,无论从道义还是从实利上,曹魏都不该舍刘而击孙——曹丕难道真的是疯了? 如果仅仅从表面来看,是很难理解曹丕的行为的,可当我们把历史串通了来看,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一、曹操死后的洛阳动乱 就当时形势而言,吴、蜀虽然实力较小,但已经过多年整合,内部不存在问题。

而曹魏不同,曹魏本来内部矛盾就比较深,曹操一死,许多矛盾立刻表面化了,如《晋书宣帝纪》说:“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

首先是青州兵。

曹操起家,主要依赖的,就是被他收编的青州黄巾余部,但是这帮人到底是强盗出身,虽随曹操多年转战,仍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曹操也不见得完全任他们——以上所列曹魏主要将领中,居然没有一个是出身于青州黄巾!这和曹军的兵力构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曹操在洛阳去世后,青州兵引发了一场骚动,其中又涉及到了臧霸。

《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云:“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霸遣别军在洛。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 臧霸所部是青徐人,也多是收编的黄巾余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时,臧霸也同时收编了徐州黄巾,《臧霸传》云:“黄巾起,霸从击破之,拜骑都尉。

遂收兵於徐州……”这和曹操的情况是一样的。

由于这两支军队本是同源,所以洛阳的青州兵逃走的时候,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一起逃走了。

洛阳动乱 对于曹丕来说,这是形同叛乱的行为。

但此时他一方面要应对鄢陵侯对他继统合法性的挑战(《贾逵传》云:“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

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

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另一方面,他又要稳定天下人心,还要准备篡汉,对此只好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

《贾逵传》注所引用的《魏略》很能说明问题,“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贾)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

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 《徐宣传》则云:“或言易诸城守,用谯沛人。

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

’”曹丕说徐宣是“社稷之臣”,不是说这话的本意对,而是说徐宣明白必须安抚人心的现实。

话虽如此,但这样的情况下,曹魏政权不能不重用谯沛人,前述曹仁同志一下子增加了两千户食邑,接掌南线全军指挥权(《曹仁传》:“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但一时的权宜之计,不等于曹丕对该行为的认同——请同学们记住,古往今来,任何对最高权力的挑战,都是会得到最激烈的反馈的。

二、臧霸的地位和态度 臧霸,泰山华县人,十八岁起就亡命做强盗,后投靠陶谦,击败徐州黄巾军,并收编其余部。

此人孝顺忠勇,很讲义气。

曾帮助和曹操作战,吕布败亡后,他又归降了曹操。

在曹、袁官渡决战前,曹操统治区人心惶惶,到处发生叛乱,臧霸多次袭击控制的青州,为曹操消除了侧翼袁军的威胁。

曹操一度将青、徐两州至海间的广大区域,在名义上交由臧霸管辖。

臧霸以及情况相同的孙观、孙康、吴敦等人,尽管支持曹操,也没有政治野心,但割据色彩很重,在群雄混战的时代,曹操对此无暇顾及,只能要求形式上的统一,尽力拉拢他们为己所用,但当群雄被翦灭殆尽后,曹丕已经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统一,而开始追求事实上的统一了,这时候,曹丕和臧霸的矛盾,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

这就相当于近代史上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

谈到臧霸的部队,还必须指出的是,青徐水军,是曹魏水军的主力,是曹魏对抗东吴必须仰仗的重要力量。

从曹操时代以来,曹魏对事实上割据青徐的臧霸势力,一直是优容的,一方面,固然是要借用臧霸的威望和实力,另一方面,臧霸自身对曹魏是忠诚的,为人也低调。

因此曹魏对臧霸的态度是厚宠其爵位,渐夺其实权,使用的完全是怀柔手段。

如果不是曹操死后发生的青徐兵“鸣鼓擅去”事件,对臧霸这样老实人,曹丕还真有点下手。

但这一事件,将原本缓和的矛盾突然激化了。

臧霸自建安十一年为徐州刺史后,史料未见有升迁之记载,而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后,臧霸立刻“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后,都督青州诸军事”——同学们请注意了,突如其来的升迁,往往不是好兆头。

关于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问题很严重。

臧霸本是徐州刺史,都督青州就应该移节——把你从你的根据地调出去,是政治斗争中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杀头甚至是灭族的信号——但直到本年十月的《魏公卿上尊号奏》里,臧霸的头衔仍然是“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到底是史书写错了,还是被臧霸赖掉了,谁也说不清楚。

前面已经谈过,此时“用谯沛人”成了曹丕新政心照不宣的主题,曹仁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而曹休则一年之内迁官四次,其中三次和臧霸有关。

第一次是中领军转领军将军,为青徐兵“鸣鼓擅去”事件善后;第三次是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在臧霸和东吴之间打进一个锲子,一方面防止东吴的异动,另一方面也提防臧霸出问题;第四次是“都督青徐”,赋予曹休在青徐两州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而臧霸呢?他显然也察觉到了曹魏对自己的不信任,换个人恐怕就真的反了——但是臧霸真的是个老实人。

他首先和曹休搞好关系,非常坦诚,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对东吴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主动请缨为前锋。

臧霸老实,但老实人不等于是傻子。

他表明忠于曹魏的立场,但仍然希望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青徐现状——实在不能保留现状,退而为富家翁也可以。

总之一句话,在与曹魏妥协的前提下,尽量多争取自我利益。

三、对三国格局的深远影响 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六月,魏王曹丕亲自南征,但这次南征并未和东吴发生军事冲突,前锋满宠的部队也只到达了今江苏高邮境内——如果这真是针对东吴的军事行动,方向就不太对。

长期以来,曹魏和东吴交手,一是在荆州的江陵沿江段,如;一是在合肥的巢湖一带,如逍遥津之战。

因此,从表面来看,这是曹魏针对东吴的防御性演练,但从其实质上讲,固然也有为以后的军事行动进行演习的目的,但一次军事演习有必要让刚即位的魏王曹丕亲征? 因此,可以认为,这是曹魏因年前“鸣鼓擅去”事件,而对青徐地方势力采取的一次试探性行动。

一则炫耀军威,施行吓阻,二则检验地方势力的态度,为当年十月份曹休“都督青徐”在实力上作铺垫。

公元222年,即曹丕篡汉后的魏黄初三年九、十月间,西线吴蜀刚刚结束,正如陆逊所预料的那样,曹魏三路大军攻吴。

《吴主传二》云:“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 魏军西线、中线的进军路线一如既往,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东线魏军,则对东吴造成了较大威胁,以至于孙权卑辞上书曹丕请和,但因曹丕坚持要求孙权送其长子为人质,谈判破裂。

臧传引《魏略》云:“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

’”此战中,和臧霸关系良好的曹休果然依照臧霸的方案而行,《吴主传二》云“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臧霸确实是想做出点成绩,让曹丕不再猜忌他。

曹休一面批准臧霸的作战计划,一面向曹丕汇报,这边取得了作战胜利,那边曹丕却在犯嘀咕,臧传引《魏略》云“休言之於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魏略》不能成为正史,恐怕也和它这种直来直去的笔法不无干系,同样一件事,《三国志》就说得委婉的多) 关于曹丕犯嘀咕,也有史料可资,《董昭传》云:“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原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

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

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

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

’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

” 可见曹丕此次南征,其目的不在于深入吴会,平灭孙吴,而是在于根本解决臧霸的军事实力。

所以董昭的话说得非常聪明,轻轻点明了臧霸的心态不过是“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话虽不明说,但说出来,大家都明白。

董传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完全抹煞了臧霸渡江作战的胜利——而承认这一胜利的,居然是来自敌方资料的《吴书》。

此次南征,中路曹仁几乎没动静,西路夏侯尚年轻气盛,小打了一下,胜负不大,只有东路,在臧霸的策划和实施下,对东吴形成了威胁性攻势。

而同在东路的名将张辽,带病出征,死于江都,此战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可怜的臧霸! 曹丕此次攻吴是假,借机抚平青徐二州是真——内部尚未平定,他哪有能力去窥视江左?所以说,曹丕并不是疯子,虽然比不上他爸爸,但他也算是够狡猾的了。

曹丕夺取臧霸兵权这一节,《三国志*臧霸传》写得很委婉:“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於洞浦,徵为执金吾,位特进。

” 此后,臧霸就老老实实地呆在洛阳备位充数,当曹丕的军事顾问,“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

”大概曹丕自己也觉得对不起老实人,对臧霸相当优厚,到曹丕末年,臧霸食邑竟达到三千户,比张辽、徐晃都高。

明帝即位,又增邑五百户,共三千五百户。

臧霸在明帝年间去世,谥号是“威”,与于禁的“厉”比起来,算是很不错了。

在用人不疑上,曹丕不及乃父多矣。

但他完成了北中国从形式上到实质上的统一,给司重新建立大一的统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在推动历史的前行上,还是做出了贡献的。

历史的前行,常常是要践踏一些花花草草的,就花草本身而言,固然是悲哀,但这却是历史前进中必不可少的代价。

如果我们不能免于付出,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这一切呢? 对于曹魏的内部问题,孙刘心里当然都很明白。

刘备敢于倾国而出攻击东吴,就是料到了曹操死后曹丕还很要花些时间来处理这些事务,无暇打击蜀国;而陆逊当然也明白,曹丕肯定会以攻击东吴为借口进行佯动——若他手里的东吴主力陷到三峡里去了,曹丕在东线的佯动也完全可能变成真正的攻势。

事实上,当曹丕接到臧霸渡江取胜的捷报后,确实也一度由“驿马诏止”变为了“诏敕诸军促渡”,所幸陆逊及时回防,曹丕看占不到便宜,才真正撤军。

而刘备也能看到这一点,《陆逊传》引《吴录》云:“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

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 而曹丕的佯动,也令吴、蜀两国清醒过来,迅速调整心态,重新结成了联盟。

正因为三国的智者都能比较清楚地预测明天,所以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这才刚刚开始。

所以,、陆逊、们才能够在历史的星光下,上演那伟大的篇章。

当最明亮的星陨落的时候,不要为他叹息,正是这往来代谢,才成就了古今。

当你讴歌那璀璨夺目的光芒时,也请不要忘记了茫茫天幕上那些不显眼的小角色,每一颗划过黑暗的流星,都在述说着故事。

随机文章葡萄牙马德拉丰沙尔机场,跑道建在70米高立柱上一百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看任何事物只是一个点(纯猜想)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苏联最具野心航天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太空船对付美国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的发迹秘诀:先吞并起义军旧部积蓄实力

于1328年出生在今安徽凤阳的锺离大平乡孤庄村,父亲本是给地主种田的佃客,他自幼家境不好,童年时给地主放过牛,后来在家乡的寺院出家,做过四处流浪的游方僧。

当元末天下大乱,烽火连天之际,他为了自保,于1352(至正十二年)年投靠了濠州的起义军,因在起义军中表现出色而深受首领郭子兴的赏识。

不久,郭子兴乾脆招了朱元璋做女婿,从此昔日的放牛娃便改头换目,成了军中有身份、有地位的「朱公子」。

郭子兴于1355年(至正十五年)死去。

为了避免被别的割据势力吞併,军中大多数将领认为应该加强与白莲教的联繫,借北方红巾军的旗帜以为声援。

不过,他们只承认韩林儿、刘福通为名义上的领袖,这支军队基本上凡事皆自作主张。

朱元璋已升为和州元帅,成为的将领。

他在多年以后回忆起自己招兵买马、努力扩充势力的情况:「初起兵时,投靠我的士卒无论是一二十人,还是数百人,我都对他们亲如兄弟,爱如骨肉,予以恩抚,无不尽心」,最终形成了一支凝聚力比较强的军队。

其后,他与同道中人一起挥师渡江,占据南京,在江南建立了地方政权。

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与小舅子张天佑在攻打南京时双双战死,让朱元璋一下子成了军中眾望所归的带头人。

这时军队中的成员比较复杂,主要分为朱元璋嫡系、郭子兴旧部与巢湖水军三个派系,其中朱元璋嫡系部队有二万多人以上,最早的骨干分子是、等淮西老乡,后来陆续收编了冯国用、、胡大海等人作为亲。

郭子兴的旧部属为数不少,总共超过万人,由宿将邵肆、邵荣统率。

而「拥眾万余,船千艘」的巢湖水军在渡江之前才归附,这支以廖永安、廖永忠、俞通海为首的部队为朱元璋征服水网密布的江南提供的极大的便利。

随着根据地越来越大,各种徵兵的方法也层出不穷,部队的编制自然也变得更多。

朱元璋为了有效地把政权与军权集于一身,不断使用、重新调整人事关系与分配权力等手段,逐渐达到了目的。

朱元璋大权在握,便从严治军,他讲究号令统一,要求不同的部队在战时应该互相配合,做到「手足相卫、羽翼相蔽」,为了严明军纪、令行禁止,他赏罚分明,对于有功者「虽憎必赏」;有罪者「虽爱必罚」。

他认为两军相争,杀敌主要靠士兵,而「兵不贵多而贵精」,「多而不精,徒累行阵」。

可是精兵的重要性又比不上良将,因为「任将非人,则兵必败」,所以「两军之间决死生成败之际,有精兵不如有良将。

」为此,他对将领的选拔特别重视,强调必须「因材而受职」,最好是符合「有识、有谋、有仁、有勇」的标准。

由此可知,他的军队名将辈出,绝非偶然。

自从红巾军起义的十多年来,的主力一直集中于长江以北打大仗、拼消耗,这就给了江南群雄各显身手之机。

高瞻远瞩的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不断向外围扩张,他在驱逐元朝留守于各地的时,任用了大量元朝的旧官吏与儒士,共图大业。

其中着名的有、、朱升等人。

他们採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派遣部队开荒屯田,储备粮食,发展经济以,逐渐成为南方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权。

屹立于江南的朱元璋,其最危险的对手不是来自于元军,而是陈友谅与张士诚这两位起义群雄。

陈友谅出身于一度在长江两岸的南方红巾军,他于1360年(至正二十年)五月在江州弒杀了首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

此种篡权夺位的行为难以服眾,军中将领不少纷纷离去,儘管如此,长期纵横于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其势力决不容小覷。

而以贩私盐为业的张士诚于1353年(至正十三年)在高邮城下险胜「百万」元军之后,向江浙沿海地区发展,打下的地盘也颇为可观,他在此期间出于养晦韬光的目的表面上接受了元朝的招安,但与蒙古贵族统治阶级仍然是同床异梦。

据说上述两人在战时都可以动员「数十万」之眾,致使坐镇南京的朱元璋陷入「左右树敌」的不利状态,因为他就夹在两个对手中间—陈友谅在西边,张士诚在东边。

恰巧在此时,表面忠于元朝的军阀察罕贴木儿攻克了北方红巾军的大本营汴梁,接着乘胜追击,大举南下山东、觊觎江南,大有「」之势。

察罕贴木儿一旦南下,首当其衝的必然是名义上听命于北方红巾军的朱元璋,而不可能是被朝廷招安的张士诚,更不可能是远在长江上游的陈友谅。

俗话说:「英雄难敌四手」,更何况朱元璋位于南京这个面对三个强敌,情况已经危险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南下山东的察罕贴木儿突然被降将暗杀,此后元军内讧,在北方混战数载,无暇顾及其它。

使得南方的朱元璋顿时解了燃眉之急,得以松一口气,腾出手来逐一解决陈友谅与张士诚。

这位未来的开国不但在战略上胜人一筹,而且看人的眼光很准,他正确地判断「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者野心勃勃,喜欢惹事生非;而「器小」者则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据此,他决定把陈友谅列为首先打击的目标,事实也是这样,当他西征陈友谅,与对手在鄱阳湖大战时,保守的张士诚果然没有出兵从东边夹击。

一些歷史学家认为, 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一生之中经歷的最险恶的一战。

此战,他亲自带领二十万水陆大军沿着长江直上,开进鄱阳湖,与倾巢而出的号称「六十万」的陈友谅所部在湖中打了个你死我活。

朱元璋的战船虽然比不上陈友谅所部可以乘载千人以上的战舰,但凭着机动灵活的特点,採取了让火器与冷兵器混合在一起轮流射击的新战术,战时,先用火铳、火炮、燃烧性火器与弓弩等远程兵器攻击对方木制战舰、尽量烧杀对方人员,再进行「接舷战」,让军中壮士舍命登上对方的战舰展开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因而屡屡告捷。

断断续续地打了三十六天,终于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此战之后整个中国没有一支舰队能够与之相媲美,无论是龟缩于浙东沿海的张士诚,还是早已衰落的元朝水师,都不敢撄其锋。

假设朱元璋首先征伐的对像是张士诚,则东征之师极有可能会遭受到野心家陈友谅的乘机夹击,后果必然不甚设想。

实践证明,朱元璋制定的先徵陈友谅、后徵张士诚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他解决了陈友谅、就轮到缩头乌龟张士诚了。

在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打响的消灭张士诚的战争中,最出锋头的不是水师,而是陆军。

由于张士诚尽量避免野战,而把兵力用于守御据点,所以,一系列的攻坚战成了最大的亮点。

朱元璋军队连陷湖州、杭州等要地,于同年十一月杀向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今江苏苏州)。

围城的二十多万部队在城的周围挖起了互相连接的长壕,筑起了数不清的堡垒,并搭起了大批高达四丈、分成三层的敌台,每一层里面都放置着弓弩与火器,日夜发射不停,对守军进行火力压制。

同时,还动用了数以千计的攻城器械,其中包括二千四百多门最先进的将军筒(火炮的一种)、二百四十多具襄阳炮与二千四百多具七梢炮(襄阳炮、七梢炮都是抛石机)。

淋漓满目的重兵器把平江城轰了个。

第二年的九月八日,城被攻破了,在巷战中,数万困兽犹斗的残兵败将或死或伤,剩余的与张士诚一齐成了俘虏。

此役充分证明瞭朱元璋所部无可质疑的攻坚能力。

当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最危险的对手被各个击破之后,物產丰饶的江淮地方就成为了囊中之物,而北伐中原,问鼎天下的条件也成熟了。

随机文章美国版花木兰!为了参加独立战争22岁的她女扮男装上战场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43级/100级地震可毁灭地球吗?43级就可以震毁宇宙(100级是要上天)NASA和spacex火星计划对比,NASA将在2033年实现人类登陆火星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录取分数线2025是多少?附最低分

2025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录取分数线预计在510分及以上,在各省录取最低分存在一定差异,如:2024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在内蒙古录取最低理科518分。

一、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录取分数线2025是多少2025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录取分数线要在高考招生录取结束后才会公布,目前只能通过往年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从下方整理的内容来看:安徽省外考生预估510分左右能上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下面是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2024年录取分数线各省汇总,一起来了解下吧。

省外:最低518分2024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在省外录取分数线是518分,录取分数线最低在内蒙古理科。

二、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简介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专门培养炮兵和防空兵专业技术人才的军事学府。

学院拥有深厚的军事教育底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炮兵和防空兵指挥与技术人才。

学院配备先进的炮兵和防空武器装备,提供专业的军事课程和实战化训练,致力于提升学员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

作为军队的重要教育基地,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在培养新时代军事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青州军击鼓事件是怎么回事?一代奸雄曹操死后青州兵引发了一场哗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