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历史上的南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

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

南梁是历史上真实

【千问解读】

《》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

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

南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

东晋灭亡之后,南朝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梁是南朝第三个朝代,建于公元502年,史称“南梁”,也称“萧梁”。

“大通”是时期使用的年号,即从527年3月至529年9月。

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许是因为大多朝代太过“短命”,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为人熟知。

不过,细读历史后会发现,其实南北朝的精彩纷呈并不逊于风云、盛世大唐。

南北朝,其实南朝和北朝并存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42年时间,即从439年至581年。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的刘宋形成对峙之势,真正意义上的(或狭义上的)南北朝才正式开始。

而581年,代周建隋,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已经结束了。

南北朝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南方,而南方的社会文化要比北方安定繁荣得多。

在北方,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因民族矛盾太过尖锐,一直战乱不止。

的汉化运动促进了胡汉融合,缓解了这一矛盾,使得北魏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不过,自孝文帝去世(499年)后,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社会矛盾再次激化,国势急转直下。

在南梁建国初期,北魏开始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内乱,直至北魏分裂。

而在南方,自、衣冠南渡之后,南方政权成为汉族政权的代表和延续。

虽然出现了“”、“永明之治”等治世,但由于皇权斗争,宗室血案屡见不鲜,政权更迭频繁,致使南弱北强的格局日趋严重。

南梁的开国——梁武帝登基(502年)后,任用贤才,勤于政务,这一局势得以改善。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就发生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

而剧情主要涉及两个时间点,即12年前和12年后。

故事开端:12年前,南梁大通年间,北魏兴兵南犯,大梁的赤焰军林殊(胡歌饰)随父为国出征,却因奸佞陷害、梁帝听谗言,结果七万将士含冤埋骨梅岭。

故事正式展开:12年后,化名的林殊(胡歌饰)已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首领,他再次矫饰身份,化名苏哲,背负着巨大的身世秘密和血海深仇重回帝都,,洗雪污名,同时襄助靖王夺嫡登位。

无巧不巧,历史也在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534年是这两个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

534年(有说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如果以534年为界限,剧中的“12年前”在北魏分裂前,“12年后”在北魏分裂后。

这一节点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也得到体现:12年前,赤焰军对抗的是北魏军;12年后的再两年,赤焰冤案得以昭雪,林殊重披战甲、出征对抗的敌军已变成东魏军。

不过,这样分断南梁历史并不恰当。

北魏分裂确实是历史的大事件,不可能对南梁不产生影响,但南梁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走向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发生有“分水岭”效果的变化。

南梁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应该是525年。

注:历史学家认为,520年是南梁发展的分水岭。

这一年,梁武帝改元普通。

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

525年,萧衍的次子萧综叛梁投魏。

说起萧综,他认为自己是前南齐皇帝(后来的)的亲生儿子,为了不继续“认贼作父”、“为父报仇”,这才变节投魏。

这件事,对于重视皇室血脉、宗室稳定的梁武帝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

萧衍从此更加笃信佛教、不务政事。

此时,萧衍62岁,在位24年。

萧衍 而北魏在位的皇帝孝明帝这一年16岁,是个六岁即登帝位的少年皇帝,在位10年。

一个王朝,幼主临朝,必然导致大臣专政、外戚掌权,进而幼主成年后也不得归政,接下来要么禅位,要么被,最后死于非命。

这条被血泪铺就的死亡之路不知有多少小皇帝走过,可惜能走出“”的却少之又少。

元诩这个幼年登基的皇帝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三年后被胡毒杀。

这个肇始预示着,北魏末世之像已现。

自孙吴政权开始,江南一直物阜民丰,虽几经战乱,但繁华依旧、文风鼎盛。

自梁武帝登基,在他二十多年的下,南梁社会安定,“江表无事”;经济得到大发展,文化也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得以大繁荣。

再加上北方“六镇之乱”(524年),北魏国内政局动荡,南梁外部军事压力减弱,南梁的综合国力已呈鼎盛之势。

然而,“盛极而衰”这句千古谶言,如魔咒般如影随形,任谁也逃不脱、避不过。

北魏乱象尽显,南梁还有多长的路可以走?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开端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电视剧中的梁帝听信谗言,以致赤焰军,是因为昏庸,还是因为猜忌,此时还不得而知,不过历史上此时的梁武帝猜忌心重、昏庸佞佛倒是事实。

萧衍“佞佛”,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自登基就开始大肆宣扬佛教、兴建佛寺,甚至几度舍身侍佛。

不说他佞佛靡费多少钱财,但南梁国内佛教盛行、佛寺遍地确是事实,“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点都不夸张。

所谓“上有所行,下有所效”,萧衍佞佛使得南梁上至达官、下至小民无不崇佛信佛。

萧衍如此崇扬佛教,究竟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宗教热情,或者是因为厌倦尘世,。

不过,由此间接导致南朝社会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民风的败坏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举国的“弥陀”声中,民心日趋“慈懦”。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南梁就像是一个口念佛号、手捧金子的走在大街上,面对强盗,只有被觊觎掠夺的份儿。

南梁与北魏对峙二十多年,面对出身马上的胡族铁骑,难道是用佛理劝敌人“放下屠刀”的吗?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可南梁却依然沉溺于盛世浮华的旖旎中,大梦未觉。

534年,南北朝历入一个关键节点。

这一年,北魏孝武帝不堪专权跋扈,讨伐不成,逃往长安,投奔。

高欢在与百官商议后,立为帝,即孝静帝,北魏分裂。

其实此时,北魏并不能算正式分裂。

因为,元修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不管真正的情势如何错综复杂,说到底,“胜者王侯败者寇”,元修已经形同废帝。

一个形同废帝的皇帝去投奔地方军阀,身负逃亡烙印,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皇权、代表国家呢?不过,话说回来,高欢拥立的元善见就那么不受质疑吗?当然不是。

在很多人看来,元修才是皇帝,元善见只不过是高欢拥立的“伪帝”而已。

所以说,这个时候,北魏是处于情况暧昧、前途未明的时期,只是北魏内部的争权夺利,不是两个国家的对立争斗。

如果元修成功回归,那叫“卧薪尝胆”;如果事败身死,也不过是“我方唱罢你登场”,北魏还是北魏。

结果,历史并未如这两种假设那样发展…… 同年十二月,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而被宇文泰毒杀。

第二年(535年),宇文泰立为帝,年号“大统”。

这下好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权臣拥立的,一个是军阀拥立的,地位相当,谁也不比谁“高贵”。

这时才真正是两个政权的对峙,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争权夺利。

所以,北魏此时(535年)才算正式分裂。

也许是北魏分裂的消息令萧衍,也许是元宝炬登基的年号让萧衍受到刺激,萧衍在同一年(535年)将年号改为“大同”,寓意“天下大同”。

在梁武帝看来,北魏“”就等于“由强变弱”,对南梁来说是大大的好事——以前对付北魏都没啥问题,现在“一个馒头掰两半”,还不是“想吃谁就吃谁”!萧衍觉得,汉人统一中原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很有可能超越(刘宋开国皇帝)以及、庾亮、殷浩、,成为北伐成功第一人。

可惜,萧衍错估了敌人,也错估了自己。

此时,萧衍72岁,在位34年,已经进入他执政的晚期,距离他最后被囚饿死台城还有14年。

注:台城,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和皇宫所在地,位于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

“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

北魏分裂,东魏、西魏自然各有各的“家务事”要忙,暂时无暇理会这位老人的“勃勃雄心”。

为了牵制西魏,东魏方面甚至主动向南梁示好,双方互使不断。

而东、西魏双方则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权利,也为了尽快结束对峙、恢复安定的局面,都地想消灭对方,甚至在元宝炬登基的当年(535年)就爆发了一场大战——小关之战。

北魏分裂,东魏占据了原北魏绝大部分富饶之地,在土地、人口、矿产资源等方面明显优于西魏。

这些资源在北魏分裂前是全国共享,分裂后却只是东魏独享,所以,北魏分裂时,东魏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居三国之首,在军事上也颇占优势。

但小关之战,高欢败北,这一优势便不存在了。

537年,沙苑之战,高欢再次惨败。

自此,东、西魏攻防态势逆转,西魏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稳住阵脚后开始东进和南图。

538年,为了摆脱对东魏的弱势地位,西魏宇文泰主动求战,爆发了第三次大战——河桥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代名城汉魏洛阳毁于一旦,至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日后隋唐的洛阳城是建在汉魏洛阳西边的新城)。

虽然西魏先胜后败,损失巨大,最终退出了洛阳地区,但东魏损失了莫多娄贷文、高昂、宋显等将领,在西魏败退时也无力乘胜追击。

此后,双方进入长达5年的“休养生息”时期。

再说回《琅琊榜》…… 若以大通元年(527年)为时间起点计算的话,12年后的539年,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正式展开。

历史上的539年,南梁处于大同年间(535年—545年),皇帝萧衍76岁,在位38年。

这一时期,南梁官僚腐败,社会风气奢靡。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战争持续,大量百姓破产破家,男丁为避兵役徭役甚至出家为僧,以致劳动力缺乏、兵源不足。

南梁在此种情势之下,经济衰退、战事不利,频繁加重赋税、征兵征粮,而世家大阀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土地兼并,致使更多的百姓逃亡隐匿。

如此恶性循环,再加上萧衍本人又笃信佛教、不务政事,南梁颓像已现。

而这一年,东魏孝敬帝元善见将年号由“元象”改为“兴和”。

元善见是个年仅16岁、在位才6年的傀儡皇帝,东魏政权完全掌握在权臣高欢手中。

说几句题外话: 东魏是个短命的王朝,从534年到550年,仅存在17年,之后高欢次子篡位称帝,建立。

北齐,大家都知道,就是电视剧《》所依托的历史朝代。

而、就是北齐的第三任、第四任皇帝。

电视剧《》讲述的也是北齐。

历史上,北齐的兰陵王貌美才高且勇力过人,乃北齐名将,东、西魏之间爆发的第四场大战——“”(543年)就是高长恭的成名之战!后因功高震主,兰陵王被国君猜忌,最终被赐死。

这个国君是高湛的儿子、高长恭的堂弟,北齐的第五任皇帝。

还需要提一提的就是——539年时,高演、高湛都已经出生了!只不过,他们还都是小孩子(高演五岁,高湛四岁)。

而他们的侄子高长恭将在两年之后(541年)出生。

两年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将要降临人世,那就是杨坚!杨坚虽然还没有登场,不过杨坚的父亲杨忠此时(539年)正在西魏跟随宇文泰征战沙场。

这时的杨忠还只是个“偏将”(征西将军),远不如李弼、独孤信等人官高爵显,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将会一扫六合、统一吧!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除了提到大梁、东魏,还提到(饰)、率军抵御的大梁南境的强敌“大楚”。

“楚”这个国号,时期有,时期也有,南北朝时期并没有。

南梁疆域图 看看南梁地图,南梁疆域非常广阔。

简单来说,洛阳(或者洛水)及淮水以南都是梁的领土,包括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还有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水以南地区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包括海南。

南方都到海边了,哪来的敌国?历史上,南梁的外敌,前期是北魏,后期是东魏和西魏。

看来,电视剧《琅琊榜》对原著的改编,在时代背景方面,既有对历史的参照,也有虚构的架空;既与原著有所区别,又与历史有所不同。

故事依托的时代背景并非真正的南梁!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在12年后的又两年(541年)以林殊战死沙场作为结局。

当然,南梁、东魏、西魏三国的历史并不会就此完结。

543年,邙山之战,西魏大败。

547年,东魏高欢病死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家中。

547年,梁武帝萧衍第三次舍身出家。

548年,之乱。

549年,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建康台城深宫。

550年,东魏灭亡,北齐建立。

556年,西魏宇文泰病死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557年,西魏灭亡,建立。

557年,南梁灭亡,建立陈朝。

581年,杨坚代周建隋。

589年,陈朝灭亡,南北朝结束,中国再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随机文章abc法则沟通三原则,新业务员必须掌握的黄金沟通方法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为什么中国没有龙卷风,美国是龙卷风之乡/每年会发生2000多起龙卷风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进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的《世范》可能更比颜之推的《家训》少些道学气。

清新雅致、能沁人心脾的作品总是更具有亲和力的。

概述 《袁氏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开明,甚至敢于反传统。

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的原则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学究那样,把“”、那一套伦理强加在人们头上。

譬如,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

即便是家中的长辈,也要以自己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压服别人,子女也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

《袁氏世范》记载的一些经济生活细节,也可补充历史的空白,如当时开化农村的借贷,往往借一还二,这种高利贷太过不仁。

不过,在宋代社会,大钱生小钱的观念深入人心。

《袁氏世范》卷一说,有人与兄弟子侄共同生活,他自己私财独多,怕将来被均分,就买金银之类收藏。

袁采认为这是非常笨的做法。

有了钱与其买金银,还不如购置产业搞经营,或者典质放债,十年中间,所得之利息必大大超过本钱。

到兄弟分家时,父辈留下的那一点产业,就只是经过滚动后的财产的一小部分了,利己利人,? 思想特色 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袁氏世范》包含有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和训俗的内容、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研究《袁氏世范》,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随机文章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ufo为什么越来越多,丘吉尔猜想外星文明或许真的存在(未证实)女人脸上哪些痣不能动,点掉之后失去富贵命/为了美丽得不偿失详解朱常洛怎么精流不止,十天临幸百名美女精尽人亡春秋墨家巨子是什么意思,墨家的最高首领可号令所有墨家子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通儒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中后期至末年(1763-1820),已形成了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

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 精心治《易》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部经传之首。

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传》《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以专治《易经》《》为著。

其于《易》学着力最多,后期家设读《易》治《易》命名的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且自青少年起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赖以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辉煌成就。

焦循治《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曾祖父文生公焦源深研于《易》,以《读〈易〉图》传世。

祖父鉴千公焦镜、父佩士公焦葱俱好以《易》;因循祖母王孺人的祖父王方魏承祖纳谏翁之学,一生善《易》,并以《易》授徒,故焦循祖、父俱闻外家《易》说。

到焦循治《易》,则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扬后世。

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是大著《易学三书》,凡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

此外著《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

又有治《易》之余,遍览诸典籍累积卓识而撰的杂著《易余籥录》二十卷。

其《易》学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令世人瞩目。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

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以及运用“天元术”、“齐同”,是焦循援入《周易》研究的三个主要数理法则。

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经》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对联,对联都是自己撰写,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 焦循依次给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

从中既可见他以儒家经学承继家学世业的殷切期望,先命名长孙为“授易”,也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好学深思 读书执理 博览载籍、博闻强记,善于读书、识力精卓,皆是通儒焦循治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父母亲、戚良良好教育与学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爱学习。

三岁时,嫡母教以书数,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多置纸笔,令临摹写字。

时舅母、表叔王容若,皆以字音反切相授。

五六岁,谢氏并授以唐人绝句诗。

六岁入塾读书,从学于表兄范徵麟,学《诗》,辨别音韵。

当年三月,父佩士始教其吟咏《毛诗》。

十岁前,表叔王容若又授以《诗》和书数,使他习九九,好算学;且常说古孝悌忠烈故事,对焦循忠孝仁义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一岁范表兄以爱国诗人编《文章轨范》为蓝本,要求焦循读古文,教他应善于从中寻规律,求大义。

于是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尤偏好文。

族父熊符受循父所托,训导焦循学诗赋,常为他改诗,并授以“六书”之学。

焦循后来以“六书”之假借、转注独辟治《易》途径,当发端于此。

十二三岁时,好为小诗,父教以唐司空图《诗品》,嘱咐循:“作诗必知诗之品。

读《诗品》又必知作《诗品》者之品。

”焦循谨记父训。

十四岁受父亲之教,焦循开始学习撰古文,特善钻研作文之法。

此前除学习诗文辞赋外,已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

十七岁,应童子试,即取为补学生员。

正是在他复试时,得到督学江苏来到扬州的侍郎赏识,谨记其嘱咐:“识之!不学经,无以为生员也。

”焦循未辜负刘公期望,从此专心学经。

十八岁时又入著名的府城安定书院肄业三年。

从青少年起,焦循就孜孜不倦于博学求知,作诗习文,为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

他也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记道:“府君性俭约。

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

”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亏赖以贤妻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

此外,焦廷琥言:“府君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必手录之。

或友朋以著作来者,无论经史子集以至小说词曲,必详读至再至三,心有所契,则手录之。

如此者三十年,所录者盈二尺许。

”可见,焦循不仅广博阅读,也是一个善读书者。

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还表现在教季弟徵上,“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

“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

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每按讲章,常疑之不以为信。

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毛诗·三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

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

”其学术著作《晓庵遗书》《学春秋随笔》《春秋说》《音学五书》《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后案》《古文尚书集注音疏》《历算全书》《赤水遗珍》等四十八部,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

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以至付出年寿不永的生命代价。

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五岁时,春三月,焦循“遘寒疾”,重病昏卧垂绝者七日。

他事不复知,惟《周易·杂卦传》一篇往来胸中,明白了析,曲折毕著,平日用力之浅深,嗜好之诚伪,于此时验之。

昏厥醒来,遂一心专于《易》。

为探其真理精义,焦循痴迷执着其中,尽弃科第仕宦之心,不惮寒暑,不与世俗酬接,而于参五错综中,引申触类,豁然贯通,尽改旧稿,更创新篇。

尽管日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好,脾病时发,并屡发足疾,疾发时痛彻骨,然而他咬牙坚持治《易》不辍。

五十岁时,又作《告先圣先师文》发誓明志,尽屏他务,专理《易》经。

且自立一簿,以稽考其业。

最终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十四岁时成就《易学三书》书稿。

次年自二月二十日起,焦循手写《雕菰楼易学》四十卷,先《图略》,次《通释》,次《章句》,至九月十二日,写完全帙。

还不时校改之。

数十年学《易》、治《易》,足见其艰辛、勤苦、执着和严谨。

《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

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70万言。

《孟子正义》既显乾嘉“朴学”之风,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显微言大义,而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

焦循从九个方面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

1.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人能知,故善。

3.人可教而明,故人性善。

4.人知情有欲求精妍,故性善。

5.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所以人性善。

6.人知尊贤采善,故人性善。

7.人有神明之德,故性善。

8.人知权善变,故人性善。

9.人可“旁通”情欲,所以性善。

他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以赞扬、申明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

人生信条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不可缺少的家风重要内容。

父佩士公曾对焦循说:“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让为法。

”循玄祖仰湖公文科,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爱著称,常救无辜于水火之中,清正廉洁,未尝妄受一钱。

高祖震鸣公明旸,行二,为人忠厚礼让,曾与三兄弟析居。

既而诸兄弟疑其产厚,以其多得财产为由,要求再分其产,索承分田补之。

明旸认为自己所得本来就是先人所赐,所以满足诸兄弟所愿,而不与计较。

曾祖父文生公源,性情醇笃,莫与人争。

曾祖母卞孺人,生于富饶之家,幼年惟知作诗及画。

既归循曾祖,诸嫂嫉孺人奁厚,又笑其不能针黹,迫之分家,分以瘠田,且以先世之债委与曾祖。

孺人尽以钗珥偿债。

时仅薄田数十亩,孺人与文生公躬耕自给,并达高寿,子孙林立,家业复旧。

孺人还时以钱谷周恤诸侄,而不念旧憾,亲戚乡邻奉为家范。

祖父鉴千公镜,生性厚实,广施仁爱,从不与人计较得失,甚至以德报怨,深受乡邻爱戴。

焦循《先考事略》引父言云:“吾族自(明)永乐间聚处于湖,分上下两庄,今惟吾屋尚存。

”“(父)指楼屋曰:"此嘉靖间物,得不拆者,忠厚退让所积而留也。

" 焦循父佩士公葱,以咯血病,应小试一次,即纳粟为太学生。

予。

族姓亲戚有待以举火者,死丧济以棺敛之费,于孀妇孤子周之尤力。

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闹饥荒,出粟救济穷困者。

时焦循六岁,亲见之。

父承祖遗田八九百亩,以施故,家渐落,仍不懈施舍穷人……家既中落,复屡值凶岁,循父乃称贷于人,将到期,卖田以偿贷。

适亲戚有丧事,循父怅然曰:“吾尚有田卖,不可使亲戚无所殡。

”分而予之。

循父性情和易,无疾言厉色,间或有横逆至,受而不报。

居家俭约,衣裘器物,与亲戚朋友共享用,不还者未尝往索,往往至损坏而后归之,也未尝脸有难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循父为自己占卜预测未来,测知自己气数将尽,于是从家中取出多年他人欠自己的“数千金”债务和十几年前买族人房屋的凭据,全部烧掉,凡欠别人的债务一律还清,惟恐子孙日后逼人还债或欠他人之债不还,有失忠厚之道。

(见《先考事略》,《雕菰集》卷二十三) 查阅史料,家族并未传有治家规范要求的完整文本,但焦循父留下了一些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

如:“昨闻谈科名者,有"敲门砖"之说,谓不必根柢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

余为之骇甚!……乃以骗为名,不愿子孙之效之也。

”“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

”“可知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

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

”“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zhì,嫉妒)心。

”“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

”“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

”……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

从焦循玄祖、高祖、曾祖,到祖、父,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并传承给焦循及其子孙辈。

其中先父佩士公的言传身教更给焦循以深远的影响。

“忠厚退让”,焦循则增一“廉”字,为“忠厚廉让”。

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予爱之敬之”的青年所求,书写一联,馈之:“书读秦汉已上,家在廉让之间。

”焦循与人交往,忠心耿直,诚挚质朴,是非分明,且善于引导,诲人不倦。

如焦廷琥言:“府君与人交,不徒在言语仪接不蹈涉虚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与世疏而真笃之意挚如也。

辨论是非,必正色庄论,务使明晰。

人有所质,必忠告善导之,穷流溯源。

有所叩,则娓娓不倦。

”焦循既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又践行厚道,与人为善,对己能多做自我批评,不仅为人如此,为文治学亦如此。

焦循生性俭约,淡泊仕途与名利。

以清廉自束。

嘉庆六年(1801)应乡试获取举人的出身资格,但他却自嘉庆七年会试下第后,不再应和出游,奉母家居、授徒为生,尤读书著书不辍。

总之,以“忠厚廉让”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展现与最切实的践行。

知行诚笃 大儒曾赞通儒焦循:“君性诚笃直朴,孝友最著。

恬淡寡欲,不干仕禄。

居恒布衣蔬食,不入城市,惟以著书为事,湖山为娱。

”焦循高足弟子,阮元从弟阮亨亦云 :“焦里堂先生,学行诚笃,尤精推步(按古称推算历法)之术。

四十外足不入城,筑雕菰楼,藏书数千卷。

著《北湖小志》《雕菰集》《易学》《孟子义疏》行世。

”所谓“君性诚笃”、“学行诚笃”的赞语与焦循终生为之信守和践行的“知行诚笃”相一致,并是其形象性格、卓行和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知行诚笃”,则为其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焦循一生除青壮年时期应岁考、乡试、多次往来于扬州、泰州、南京之间外,曾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五年、六年、七年,即33岁至40岁时,接受先后任浙江学政、巡抚的阮元邀请入幕参予衡文校士、编书等务,而二往山东、七游浙江;嘉庆七年参加会试一上京师。

多次出行和览游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活动,极大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焦循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同时也因此广交了文人学士、同道师友,切磋诗文,探讨学术,相互促进,大有裨于自身学术的精进,而成就了部分著述,又即兴赋下不少诗词文篇章,更为他今后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焦循尝说:“循往年家居,每岁诗不过数首,去年游齐鲁,半年得诗五十首,今游吴越,半年得六七十首。

盖山川旧迹与客怀相摩荡,心神血气颇为之动,动则诗思自然溢出。

境与时不同,则诗思亦异。

” 至于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则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核心要义和集中体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学家焦循深知文章的重要功能、作用,而特把研治经学之文提高到压倒一切文章的地位。

他说:“文何用?有用之一身者,有用之天下者,有用之当时者,用用之百世者。

科举应试之文,用之一身者也;应酬交际之文,用之当时者也。

二者之于文,皆无足重轻。

若夫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纪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下也。

然必仕而在上,有才艺足以达者任之。

布衣之士,穷经好古,嗣续先儒,阐彰圣道,竭一生之精力,以所独得者聚而成书,使《诗》、《书》、六艺有其传,后学之思,有所发,则百世之文也。

”这是焦循一生探《易》理、治经学、安身立命学以致用的形象写照。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

其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

据学者基本统计,著述达九十一种,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字。

在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

焦循对其子孙能够传承并弘扬焦氏祖传家风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强烈迫切。

嘉庆二十四年(1819),焦循于枕上作七律:“梦中亲友未凋零,笑语方温梦又醒。

鬓雪半因陈籍白,眼花时共远山青。

烈风窗外鸣鸦鹊,活火铛边煮术苓。

且喜雏孙初学咏,吟声不与岁华停。

”幼孙吟声不断的景象,蕴含着他对“书香”延续,家学后继有人的期待和喜悦。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辞世的焦循,呼子廷琥于榻下,谆谆嘱以后事。

曰:“吾之病不能起矣。

汝宜绩学,子孙宜读书。

惜诸孙尚未成立。

然长孙授易年十四,粗习属文之法;次孙授书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试贴,伊亦稍稍能领会;三孙授诗尚幼;俱宜教诲之,使勿坠先业可也……”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作为焦氏祖训、焦循家风的精义蕴含,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历史上的南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