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历史上的南梁
【千问解读】
《》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
南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
东晋灭亡之后,南朝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梁是南朝第三个朝代,建于公元502年,史称“南梁”,也称“萧梁”。
“大通”是时期使用的年号,即从527年3月至529年9月。
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许是因为大多朝代太过“短命”,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为人熟知。
不过,细读历史后会发现,其实南北朝的精彩纷呈并不逊于风云、盛世大唐。
南北朝,其实南朝和北朝并存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42年时间,即从439年至581年。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的刘宋形成对峙之势,真正意义上的(或狭义上的)南北朝才正式开始。
而581年,代周建隋,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已经结束了。
南北朝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南方,而南方的社会文化要比北方安定繁荣得多。
在北方,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因民族矛盾太过尖锐,一直战乱不止。
的汉化运动促进了胡汉融合,缓解了这一矛盾,使得北魏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不过,自孝文帝去世(499年)后,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社会矛盾再次激化,国势急转直下。
在南梁建国初期,北魏开始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内乱,直至北魏分裂。
而在南方,自、衣冠南渡之后,南方政权成为汉族政权的代表和延续。
虽然出现了“”、“永明之治”等治世,但由于皇权斗争,宗室血案屡见不鲜,政权更迭频繁,致使南弱北强的格局日趋严重。
南梁的开国——梁武帝登基(502年)后,任用贤才,勤于政务,这一局势得以改善。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就发生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
而剧情主要涉及两个时间点,即12年前和12年后。
故事开端:12年前,南梁大通年间,北魏兴兵南犯,大梁的赤焰军林殊(胡歌饰)随父为国出征,却因奸佞陷害、梁帝听谗言,结果七万将士含冤埋骨梅岭。
故事正式展开:12年后,化名的林殊(胡歌饰)已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首领,他再次矫饰身份,化名苏哲,背负着巨大的身世秘密和血海深仇重回帝都,,洗雪污名,同时襄助靖王夺嫡登位。
无巧不巧,历史也在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534年是这两个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
534年(有说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如果以534年为界限,剧中的“12年前”在北魏分裂前,“12年后”在北魏分裂后。
这一节点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也得到体现:12年前,赤焰军对抗的是北魏军;12年后的再两年,赤焰冤案得以昭雪,林殊重披战甲、出征对抗的敌军已变成东魏军。
不过,这样分断南梁历史并不恰当。
北魏分裂确实是历史的大事件,不可能对南梁不产生影响,但南梁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走向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发生有“分水岭”效果的变化。
南梁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应该是525年。
注:历史学家认为,520年是南梁发展的分水岭。
这一年,梁武帝改元普通。
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
525年,萧衍的次子萧综叛梁投魏。
说起萧综,他认为自己是前南齐皇帝(后来的)的亲生儿子,为了不继续“认贼作父”、“为父报仇”,这才变节投魏。
这件事,对于重视皇室血脉、宗室稳定的梁武帝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
萧衍从此更加笃信佛教、不务政事。
此时,萧衍62岁,在位24年。
萧衍 而北魏在位的皇帝孝明帝这一年16岁,是个六岁即登帝位的少年皇帝,在位10年。
一个王朝,幼主临朝,必然导致大臣专政、外戚掌权,进而幼主成年后也不得归政,接下来要么禅位,要么被,最后死于非命。
这条被血泪铺就的死亡之路不知有多少小皇帝走过,可惜能走出“”的却少之又少。
元诩这个幼年登基的皇帝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三年后被胡毒杀。
这个肇始预示着,北魏末世之像已现。
自孙吴政权开始,江南一直物阜民丰,虽几经战乱,但繁华依旧、文风鼎盛。
自梁武帝登基,在他二十多年的下,南梁社会安定,“江表无事”;经济得到大发展,文化也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得以大繁荣。
再加上北方“六镇之乱”(524年),北魏国内政局动荡,南梁外部军事压力减弱,南梁的综合国力已呈鼎盛之势。
然而,“盛极而衰”这句千古谶言,如魔咒般如影随形,任谁也逃不脱、避不过。
北魏乱象尽显,南梁还有多长的路可以走?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开端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电视剧中的梁帝听信谗言,以致赤焰军,是因为昏庸,还是因为猜忌,此时还不得而知,不过历史上此时的梁武帝猜忌心重、昏庸佞佛倒是事实。
萧衍“佞佛”,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自登基就开始大肆宣扬佛教、兴建佛寺,甚至几度舍身侍佛。
不说他佞佛靡费多少钱财,但南梁国内佛教盛行、佛寺遍地确是事实,“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点都不夸张。
所谓“上有所行,下有所效”,萧衍佞佛使得南梁上至达官、下至小民无不崇佛信佛。
萧衍如此崇扬佛教,究竟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宗教热情,或者是因为厌倦尘世,。
不过,由此间接导致南朝社会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民风的败坏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举国的“弥陀”声中,民心日趋“慈懦”。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南梁就像是一个口念佛号、手捧金子的走在大街上,面对强盗,只有被觊觎掠夺的份儿。
南梁与北魏对峙二十多年,面对出身马上的胡族铁骑,难道是用佛理劝敌人“放下屠刀”的吗?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可南梁却依然沉溺于盛世浮华的旖旎中,大梦未觉。
534年,南北朝历入一个关键节点。
这一年,北魏孝武帝不堪专权跋扈,讨伐不成,逃往长安,投奔。
高欢在与百官商议后,立为帝,即孝静帝,北魏分裂。
其实此时,北魏并不能算正式分裂。
因为,元修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不管真正的情势如何错综复杂,说到底,“胜者王侯败者寇”,元修已经形同废帝。
一个形同废帝的皇帝去投奔地方军阀,身负逃亡烙印,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皇权、代表国家呢?不过,话说回来,高欢拥立的元善见就那么不受质疑吗?当然不是。
在很多人看来,元修才是皇帝,元善见只不过是高欢拥立的“伪帝”而已。
所以说,这个时候,北魏是处于情况暧昧、前途未明的时期,只是北魏内部的争权夺利,不是两个国家的对立争斗。
如果元修成功回归,那叫“卧薪尝胆”;如果事败身死,也不过是“我方唱罢你登场”,北魏还是北魏。
结果,历史并未如这两种假设那样发展…… 同年十二月,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而被宇文泰毒杀。
第二年(535年),宇文泰立为帝,年号“大统”。
这下好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权臣拥立的,一个是军阀拥立的,地位相当,谁也不比谁“高贵”。
这时才真正是两个政权的对峙,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争权夺利。
所以,北魏此时(535年)才算正式分裂。
也许是北魏分裂的消息令萧衍,也许是元宝炬登基的年号让萧衍受到刺激,萧衍在同一年(535年)将年号改为“大同”,寓意“天下大同”。
在梁武帝看来,北魏“”就等于“由强变弱”,对南梁来说是大大的好事——以前对付北魏都没啥问题,现在“一个馒头掰两半”,还不是“想吃谁就吃谁”!萧衍觉得,汉人统一中原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很有可能超越(刘宋开国皇帝)以及、庾亮、殷浩、,成为北伐成功第一人。
可惜,萧衍错估了敌人,也错估了自己。
此时,萧衍72岁,在位34年,已经进入他执政的晚期,距离他最后被囚饿死台城还有14年。
注:台城,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和皇宫所在地,位于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
“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
北魏分裂,东魏、西魏自然各有各的“家务事”要忙,暂时无暇理会这位老人的“勃勃雄心”。
为了牵制西魏,东魏方面甚至主动向南梁示好,双方互使不断。
而东、西魏双方则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权利,也为了尽快结束对峙、恢复安定的局面,都地想消灭对方,甚至在元宝炬登基的当年(535年)就爆发了一场大战——小关之战。
北魏分裂,东魏占据了原北魏绝大部分富饶之地,在土地、人口、矿产资源等方面明显优于西魏。
这些资源在北魏分裂前是全国共享,分裂后却只是东魏独享,所以,北魏分裂时,东魏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居三国之首,在军事上也颇占优势。
但小关之战,高欢败北,这一优势便不存在了。
537年,沙苑之战,高欢再次惨败。
自此,东、西魏攻防态势逆转,西魏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稳住阵脚后开始东进和南图。
538年,为了摆脱对东魏的弱势地位,西魏宇文泰主动求战,爆发了第三次大战——河桥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代名城汉魏洛阳毁于一旦,至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日后隋唐的洛阳城是建在汉魏洛阳西边的新城)。
虽然西魏先胜后败,损失巨大,最终退出了洛阳地区,但东魏损失了莫多娄贷文、高昂、宋显等将领,在西魏败退时也无力乘胜追击。
此后,双方进入长达5年的“休养生息”时期。
再说回《琅琊榜》…… 若以大通元年(527年)为时间起点计算的话,12年后的539年,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正式展开。
历史上的539年,南梁处于大同年间(535年—545年),皇帝萧衍76岁,在位38年。
这一时期,南梁官僚腐败,社会风气奢靡。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战争持续,大量百姓破产破家,男丁为避兵役徭役甚至出家为僧,以致劳动力缺乏、兵源不足。
南梁在此种情势之下,经济衰退、战事不利,频繁加重赋税、征兵征粮,而世家大阀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土地兼并,致使更多的百姓逃亡隐匿。
如此恶性循环,再加上萧衍本人又笃信佛教、不务政事,南梁颓像已现。
而这一年,东魏孝敬帝元善见将年号由“元象”改为“兴和”。
元善见是个年仅16岁、在位才6年的傀儡皇帝,东魏政权完全掌握在权臣高欢手中。
说几句题外话: 东魏是个短命的王朝,从534年到550年,仅存在17年,之后高欢次子篡位称帝,建立。
北齐,大家都知道,就是电视剧《》所依托的历史朝代。
而、就是北齐的第三任、第四任皇帝。
电视剧《》讲述的也是北齐。
历史上,北齐的兰陵王貌美才高且勇力过人,乃北齐名将,东、西魏之间爆发的第四场大战——“”(543年)就是高长恭的成名之战!后因功高震主,兰陵王被国君猜忌,最终被赐死。
这个国君是高湛的儿子、高长恭的堂弟,北齐的第五任皇帝。
还需要提一提的就是——539年时,高演、高湛都已经出生了!只不过,他们还都是小孩子(高演五岁,高湛四岁)。
而他们的侄子高长恭将在两年之后(541年)出生。
两年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将要降临人世,那就是杨坚!杨坚虽然还没有登场,不过杨坚的父亲杨忠此时(539年)正在西魏跟随宇文泰征战沙场。
这时的杨忠还只是个“偏将”(征西将军),远不如李弼、独孤信等人官高爵显,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将会一扫六合、统一吧!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除了提到大梁、东魏,还提到(饰)、率军抵御的大梁南境的强敌“大楚”。
“楚”这个国号,时期有,时期也有,南北朝时期并没有。
南梁疆域图 看看南梁地图,南梁疆域非常广阔。
简单来说,洛阳(或者洛水)及淮水以南都是梁的领土,包括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还有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水以南地区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包括海南。
南方都到海边了,哪来的敌国?历史上,南梁的外敌,前期是北魏,后期是东魏和西魏。
看来,电视剧《琅琊榜》对原著的改编,在时代背景方面,既有对历史的参照,也有虚构的架空;既与原著有所区别,又与历史有所不同。
故事依托的时代背景并非真正的南梁!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在12年后的又两年(541年)以林殊战死沙场作为结局。
当然,南梁、东魏、西魏三国的历史并不会就此完结。
543年,邙山之战,西魏大败。
547年,东魏高欢病死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家中。
547年,梁武帝萧衍第三次舍身出家。
548年,之乱。
549年,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建康台城深宫。
550年,东魏灭亡,北齐建立。
556年,西魏宇文泰病死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557年,西魏灭亡,建立。
557年,南梁灭亡,建立陈朝。
581年,杨坚代周建隋。
589年,陈朝灭亡,南北朝结束,中国再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随机文章abc法则沟通三原则,新业务员必须掌握的黄金沟通方法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为什么中国没有龙卷风,美国是龙卷风之乡/每年会发生2000多起龙卷风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