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能够熬死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 孙权最后为什么没有能统一天下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为什么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最后却依然没能一统天下?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

孙权去世的时候,已经死了32年,已经死了29年,也死了十八年。

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在位,内政混乱。

那边,已经发动了,而且也已经在一年前去世,大权已经落入了司马家手里。

这样看来,三国前期中期的厉害角色,似乎都已经全部被孙权耗死了。

那为什么孙权还是没能一统天下呢? 这其实是因为,东吴的整体国力,相较于魏国,仍是处于绝对弱势的状态。

而孙权本人的军事才能,也没有那么强。

再加上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

尤其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更是矛盾重重。

别说一统天下,能够保证不被魏国灭掉,都已经十分不易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主要是和东吴的历史有关。

末年,吴郡人靠着军功,逐渐身居高位。

恰逢乱政,孙坚率领大军,和其他地方枭雄组成联军,一起讨伐董卓。

虽然这次联合讨董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但孙坚在战斗的过程当中,却展现出来极强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惋惜后来,作为的部将,孙坚奉袁术命令,去讨伐荆州的时候,不幸身死。

孙坚死后,其长子继承了他的遗志。

先是在袁术麾下任职,然后又继承了孙坚的一些余部,打着替袁术平定江东的名义,前往江东。

当时袁术之所以同意孙策前往江东,主要是因为想要吞掉孙坚的大部分余部。

孙策所掌握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军而已。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

到了江东之后,孙策凭借父亲的威望,很快招募来大量的大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策又趁着袁术身死,大幅扩张,最后成了新的江东之主。

然而就在孙策刚刚一统江东之后没多久,就在一次外出狩猎的时候,被刺身亡。

孙策死后,虽然留下了一个儿子,但因为年龄太小,根本无法继承孙策的位置。

所以最后,大家只能推举孙策的弟弟孙权上位,继承了江东之主的位置。

这一年,孙权仅仅只有19岁。

父兄的相继离世,让年幼的孙权担负起巨大的责任。

不过好在,因为孙策确实给他留下了一套牢固的班底,比如、等。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孙权顺利上位,避免了被架空的风险。

但此时的孙权,却感到十分迷茫,不了解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做。

就是在这时,周瑜给孙权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

鲁肃出身世家,极具才能。

在见到孙权之后,鲁肃帮助孙权,分析了目前的形势。

鲁肃判断,未来北方一定会被曹操一统,所以孙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尽快一统整个扬州,然后再攻略荆州,实现荆扬一体化。

然后孙权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彻底挡住曹操的大军,和曹操实现南北分治。

将来一旦北方出现问题,孙权便可以趁机北上,最终或许有可能一统天下。

鲁肃的这番建议,因为是当时两人在榻上随意交谈的过程当中提出来的,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榻上策》。

《榻上策》对于东吴而言,意义极为重大,这相当于是东吴的战略规划,等同于诸葛亮对刘备所做的《》。

在得到鲁肃的建议之后,孙权终于不再迷茫,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要完成鲁肃提出的战略,显然并不容易。

不管是想要坐稳扬州,还是西进拿下荆州,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孙权对内平定叛乱,牢牢掌控住整个江东地区。

对外则三次对江夏郡的黄祖用兵。

黄祖是荆州牧刘表麾下的大将,实力强悍。

而江夏郡则是荆州的东侧门户,拿不下江夏郡,自然也就谈不上攻略整个荆州了。

最重要的是,黄祖是孙权的杀父仇人。

当年孙坚进攻刘表,便是黄祖将孙坚射杀。

三次进攻黄祖,前后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虽说最后孙权确实拿下了江夏郡,干掉了黄祖。

但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孙权的军事才能,确实十分一般。

五年的时间,才拿下一个江夏郡。

要想按照当年鲁肃的战略构想,拿下整个荆州,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然而,就在孙权刚刚拿下江夏郡后不久,一个剧变发生了。

曹操开始率大军南下。

而且,就在曹操刚刚南下后不久,刘表就病死了。

此时的曹操,已经一统了整个北方,并且挟持了,实力极为强大。

更要命的是,刘表的继承人刘琮,是个软柿子。

面对曹操的大军,刘琮根本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

刘琮的投降,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整个荆州北部。

而且如此一来,曹操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长江以南。

鲁肃的荆扬一体化,凭借长江天险和曹操划江而治的战略构想,便彻底宣告失败了。

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孙权再次陷入迷茫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突然来访,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麾下的谋士,而刘备当时则相当于是刘表麾下的一个将军。

刘备和曹操有血仇,当年刘备曾在京城图谋刺杀曹操,所以刘备不可能投降曹操。

此时的刘备,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依然还掌有一部分地盘,两万多兵马,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实力。

至于诸葛亮来见孙权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因为诸葛亮的游说,再加上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坚决主战,所以最后,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孙刘联军和曹操打了一场,以弱胜强,最后打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后,原本危在旦夕的东吴,就此。

不过,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却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第一时间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有了自己的核心地盘。

此后刘备又开始攻略益州,最后成功入主。

反观孙权这边,虽然打退了曹操,但荆扬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依然无法实现。

因为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

一部分掌握在孙权手里,另外两部分,则各自掌握在曹操和刘备两家的手里。

掌握在曹操手里的那部分,是很难打下来的。

而刘备手里的那部分,则因为双方的盟友关系,同样无法动手。

孙权倒是也曾想过,绕开刘备,西征入蜀。

然而就在孙权刚刚打算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却突然病逝。

周瑜的突然离世,让孙权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个计划,同时也彻底失去了入主蜀地的可能。

而如果贸然和刘备翻脸,双方的同盟关系告破,届时曹操再次大军南下,吴蜀两家都必死无疑。

思来想去之后,孙权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交州。

交州位于南方,此时并没有被刘备攻占。

所以,赤壁之战后,孙权让交州刺史步骘南征,最后拿下了整个交州。

而后孙权又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两年之后,孙权又率、征讨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在东吴飞速发展的同时,刘备发展的速度,则更加迅速。

就在孙权成功控制江淮南部的时候,刘备已经攻略下了整个蜀地,成为新任益州牧,实力再次膨胀。

反观东吴这边,虽然拿下了交州,但三国时期的交州,根本就是一片,拿下来也没多少价值,人口更是极为稀少。

所以,此时的孙权,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希望能够实现当年鲁肃提出的‘荆扬一体化’的构想。

孙权首先和刘备谈判,希望刘备能够让出荆州。

刘备又不傻,而且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同样意义重大,自然不可能让给孙权。

所以孙权决定,和刘备局部开战。

公元215年,孙权趁刘备攻略汉中之际,让吕蒙突然率兵,奇袭荆州,拿下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刘备自然大怒,当即想要和孙权全面开战。

然而就在此时,曹操率大军抵达汉中。

为了抵抗曹操,刘备不得不优先和孙权重新和谈,双方重新划定地盘。

在这之后,刘备则全力以赴,在汉中地区和曹操战斗。

这次奇袭,让孙权尝到了甜头。

孙权发现,就算自己进攻荆州,刘备为了抵抗曹操,也不敢和自己彻底翻脸。

所以,孙权开始更加大胆,开始图谋拿下刘备所掌控的剩余荆州地区,彻底实现荆扬一体化的构想。

两年之后,机会来了。

刘备在汉中打赢了曹操,但本身实力也折损严重。

为了给益州方向分摊压力,镇守荆州的,决定进攻襄樊,吸引一部分曹魏的注意力。

然而没想到的是,关羽实在是太能打,结果将一场袭扰战给打成了歼灭战,导致双方都不得不出动更多的兵力,关羽的后方,也瞬间变得空虚起来。

眼见关羽背后空虚,恰好此时,曹操又派使者前来游说孙权。

所以孙权干脆,暂时名义上臣服于曹魏,然后派吕蒙奇袭关羽后方。

再之后,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孙权本想劝降关羽,但最后关羽宁死不从,所以最后只能杀了关羽。

关羽死后,蜀汉在荆州的全部地盘,尽数落入孙权之手。

至此,鲁肃昔日提倡的荆扬一体化,终于实现了。

但同时,孙权也和刘备这位盟友,彻底闹翻。

关羽的死,再加上荆州对于蜀国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得刘备决定,调集全国兵力,和孙权打一仗。

孙权万万没想到,刘备竟然真的敢和自己彻底翻脸。

但已经吃进肚子里的地盘,自然不可能再吐出来。

于是,孙权令执掌大军,和刘备进行战斗。

这场战争,史称,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

夷陵之战后,蜀国损失惨重,近乎打光了全部家底。

就连刘备本人,也病逝于白帝城。

在此之前,就在孙权杀掉关羽的那一年,曹操也因病去世。

三位雄主,只剩下了孙权一个。

此后,蜀国这边,刘禅少年即位,由诸葛亮辅政。

魏国那边,上位后,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做了。

曹丕登基后,为了树立威望,也曾率军进攻东吴,但最后却被东吴打退。

而面对曹魏的压力,原本已经火并一场的孙刘两家,不得不再次结盟。

到了这个时候,三足鼎立之势,彻底成型。

三足鼎立,便是谁都奈何不了谁。

曹魏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同时灭掉吴蜀两家。

而从的角度来看,北上打不过曹魏,西进则必然要和盟友蜀国开战。

一旦双方再次开战,曹魏便会再次南下。

这就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面对这种情况,孙权决定,继续执行鲁肃当年的《榻上策》。

反正长江以南,已经尽数归他所有,荆扬一体化已经实现,接下来就等曹魏内部出现混乱就好了。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孙权也曾趁着曹丕病逝,北上伐魏,但却没有任何战果。

魏国也曾再次大军南下,结果在当中惨败,被孙权击退。

这些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时局。

孙权坐拥长江天险,只要无法攻破长江,魏国就灭不了孙权。

而魏国国力强盛,远非东吴可比,吴国也难以成功北伐。

这种僵持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直到公元241年,魏国没有出现大乱,然而东吴内部,却出问题了。

这一年,孙权所立的太子死了。

孙登的死,对于吴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孙登身为孙权长子,太子之位一直十分稳固,同时也受到群臣的支持。

然而孙登却英年早逝,死在了孙权之前。

孙登一死,东吴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就瞬间凸显了出来。

在孙登去世后,孙权立三子为太子。

然而这场储君之争,却并没有随着孙和被立为太子而结束。

孙权的第四子鲁王孙霸,依然坚定地与孙和竞争。

孙和与孙霸的争斗,很快扩大到整个吴国庙堂。

东吴的大臣们,开始各自站队,形成了两派。

这场夺嫡之战,席卷了整个吴国,无人能够置身之外。

就连当年打败了刘备的大都督陆逊,都因为卷入了这场‘两宫之争’,最后抑郁而死。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东吴内部一直因为这场‘两宫之争’,而内斗不止。

就算是孙权,也没办法平息内斗。

所以,就算蜀国那边,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来蜀国内部朝政混乱至极。

魏国那边,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同样国内混乱不堪。

但此时已经老迈的孙权,却根本无法抓住这些机会。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孙权去世之前,废掉了太子孙和,同时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小儿子为太子。

孙权虽然活得够长,熬死了很多对手。

但其本身军事才能有限,而且吴国执行的《榻上策》,本就是以防御为主。

再加上孙权晚年的时候,那场‘两宫之争’牵扯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也让他无力再对外征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孙权虽然活得够长,却依然没能一统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夏侯婴能够善终的真相是什么?

能够善终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虽然没有对功臣那么残忍,但是在他手下的功臣能善终的也不多,包括这样的之一,也能得到一个善终名额。

在刘邦身边的人当中,夏侯婴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位,那么,这位刘邦的车夫究竟如何获得善终呢? 夏侯婴跟刘邦混之前,在沛县是县长的司机,后来跟刘邦混之后,又成了刘邦的司机。

作为一位有多年经验的老司机,夏侯婴有两其他人不具备的优点,一个是他的驾车技术一流,一个是他对领导的心思摸得透彻。

刘邦强势出汉中,平三秦之后,纠集诸侯大军56万,内心空前膨胀,在主力部队陷入于军民的之中时,趁机攻打都城彭城。

项羽在齐国陷入苦战,一听后方老巢被刘邦这小子给端了,。

项羽得知刘邦方面有56万诸侯联军之后,决定分出精锐3万,跟他前去攻打彭城的诸侯联军,项羽经过长途奔袭,如神兵天降,瞬间将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刘邦等诸侯联军打散。

刘邦化身刘跑跑,一路鼠窜。

没想到的是,项羽对他恨之入骨,不顾其他逃散的诸侯,专门派人追击刘邦。

刘邦被楚军包围,危在旦夕,就在这命悬一线之时,竟然无故刮起一股强风,刮得楚军,刘邦趁机继续逃跑。

在逃跑的过程中,刘邦决定逃亡沛县,接上自己的家眷一起逃跑,否则他怕这一次兵败,家眷落入楚军手中。

只不过天不遂人愿,刘邦没能接到自己的家眷,只好沿途一路逃亡丰邑。

在逃跑的路上,遇到许多逃亡的人,马车疾驰之下,夏侯婴依然没忘记在人群当中去寻找刘邦的家人,流离失所的人们,汇聚成一条杂乱的逃亡大军,在万军之中,夏侯婴还真就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刘邦的儿子和女儿,和鲁元(暂时这么称呼)。

刘盈和鲁元被夏侯婴救上车,刘邦看到自己的子女被找到,十分高兴,内心自然也十分感激夏侯婴。

难道夏侯婴对于刘盈和鲁元的记忆比刘邦还深刻吗?当然不会,刘邦可是他们的亲生父亲,夏侯婴之所以能够找到刘盈和鲁元,那是因为他找得更认真,更知道自己的领导刘邦此刻需要的是什么。

这时候,楚军的追兵赶来,根据《》记载,刘邦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觉得是因为刘盈和鲁元两个孩子上车,导致车速慢了,他害怕被楚军抓住,所以为了逃命将刘盈和鲁元两个孩子给踹下车去。

刘邦踹下去三次,夏侯婴停车捡起来三次。

第一次夏侯婴停车,去救起刘盈和鲁元,可能是出于人性本身的善良,不忍心看到孩子惨死。

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救起刘盈和鲁元,夏侯婴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因为在夏侯婴几次救起来刘盈和鲁元的时候,这期间刘邦动了十余次杀机。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这种杀机夏侯婴当然能感觉得到,但是他还是去救下孩子,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必须要注意。

刘邦为了保命踹刘盈和鲁元下车,说明楚军之危已经迫在眉睫,那么为什么夏侯婴三次停车救起孩子还是能逃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夏侯婴的车技突出。

当时他们的过程中,是在逃命的人群中找到失散的刘盈和鲁元,也就是说他们是在人群中穿行,这需要一定技术。

同时,夏侯婴和刘邦所在的位置,一定可以看到楚军追来,否则刘邦不会急得放弃孩子保自己性命。

在这种情况下,夏侯婴依然下车去救刘盈和鲁元两个孩子因为他有十足的把握,在这场追逐战当中,他能够逃脱。

夏侯婴的信心除了来自于他的车技,还有他对当地路线的熟悉程度,沛县到丰邑,当年他给县长做司机的时候,这是出差经常要走的路。

所以,他才能在三次停止救人之后,依然可以驾驶疲惫的马车逃出骑着战马追击的楚军。

第二,可能只是运气好 按照常理来讲,马车的速度即便没有孩子, 也不可能跑过楚军追击的战马,所以这一次夏侯婴驾车逃脱,极有可能是运气好。

楚军很可能只是出现在刘邦的视野之内,随之就转向其他方向进行追击,并没有发现刘邦。

否则楚军真是季布带队的骑兵,夏侯婴的车技再高,也不可能逃出生天,更何况刘邦的马车极为豪华,在逃跑的乱民当中也十分扎眼,楚军追兵真发现他,很难再被甩掉。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可见,夏侯婴能够逃走的原因主要就两点,一个是他肯定自己救刘盈和鲁元还能逃,一个是夏侯婴肯定,如果楚军发现他们,他救不救刘盈和鲁元都逃不掉。

也就是说,在夏侯婴看来,当时救与不救刘盈和鲁元,对于他们本次逃亡的成功与否其实没什么阻碍。

夏侯婴考虑的是,现在如何做才能在成功逃跑以后获得最大利益,当然是拼死救刘盈和鲁元,这样做不仅可以得到刘邦的重视,最重要的是未来还能得到和刘盈的感激,毕竟这可是嫡长子。

后来,夏侯婴和刘邦等人,果然成功逃脱,刘邦对夏侯婴进行封赏。

后来刘盈继位成为,母子二人对夏侯婴十分感激,对他荣宠有加,还将京城最好的宅子赐给夏侯婴,命名为“近我”,彰显夏侯婴与皇权亲近之尊。

刘盈驾崩之后,他的儿子成为皇帝,实际上依然是吕后掌权,在吕后掌权的15年中,势力逐渐增强,引起一些老臣的不满,但是一直敢怒不敢言,直到吕后去世之后,和跳出来匡扶汉室,要立刘盈的弟弟为皇帝,为了名正言顺,就谎称刘盈膝下无子,只能由弟弟继承皇位。

刘盈明明有刘弘在内5个儿子在世,却被众臣说成刘弘是民间找来冒充皇子的傀儡,就这样被赶下了皇位。

至于刘盈其他四个孩子,自然也都是“冒充”,都被一众老臣击杀。

而这个动手的人,不是周勃也不是陈平,而是夏侯婴。

夏侯婴明明曾经冒死救下刘盈,为什么又在他死后亲手杀了他的四个儿子,杀了刘邦的四个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夏侯婴冒死救下刘盈,是在赌当时可以逃生,所以在刘邦面前表现出对主子和少主子忠孝。

而如今,夏侯婴在群臣反对诸吕的时候,又亲手杀死刘盈的四个儿子,看似前后矛盾很大,其实不然。

夏侯婴救刘盈是为保全自己,为自己谋利;夏侯婴杀害刘盈四个孩子,依然是为了给自己谋利,因为在刘盈生前,他深得恩宠,受到吕后母子的格外照顾。

如今消灭诸吕的行动开始,夏侯婴却一反常态站到群臣的阵营中来,他的行为受到了质疑,乃至不为群臣所容。

为了能够表达自己的诚心,夏侯婴才迫于形势亲手斩杀刘邦的这四个孙子,作为保全自己的手段。

夏侯婴杀了救主之后,紧接着就去代王府迎接刘恒,奉他为新的皇帝,而夏侯婴自己呢?则继续做他的太仆,真可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太仆夏侯婴啊。

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夏侯婴的这种敏锐的嗅觉以及狠辣的手腕,最终在西汉政权里,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获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孙权手下没有很出名的谋士吗?

不管是作为的一方独立诸侯,还是一国,都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孙权手下战将也是人才济济,但却有一个怪现象,孙权手下好似没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谋士。

是孙权手下没有谋略人才还是我们被某种假象所迷惑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江东的事业多次中断 谋士和武将不同,武将跟着上司冲锋陷阵,胜利了升官发财,失败了更多的可能是命丧沙场,或者是被俘、被追责。

不过,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要么是跟着主公从弱到强一步步升上高位,要么是手里有兵新主子不得不借用这部分实力,但谋士不同,他们往往是先选择后行动,也就是看好了这个主公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然后再选择投奔,如果不被其重用,他们往往会选择隐居。

的事业开始于,但孙坚在讨伐不久后就在和的作战中阵亡了,整个集团也就分崩离析了。

也就是说,孙坚虽然被看做是东吴事业的第一代主人,但他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集团直接传承下来。

江东事业真正的奠基者是。

孙策从初平二年(195年)经同意独立带兵开始,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这时候他虽然势力猛增,但名义上还是属于袁术的属下。

从袁术称帝,他脱离袁术集团开始,到他被杀(200年),前后只有四个年头。

即便是从他起兵开始,前后六年间也是忙于征战,因此,招揽的人才也多数为武将,这在时间和精力上也限制了他对谋略型人才的延揽。

又因为这时候手中有个,有些人并没有深入了解他从而看好他,如、华歆等人。

当然了,孙策还是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他的谋略型人才少,不是没有。

孙策临终把江东交给弟弟,并说,举贤任能,使其各自,以便保卫江东,这是孙权的强项。

但是,孙权接受的,能够归集团控制的,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郡,即便是这样,孙氏集团和当地的士族人才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君臣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也就是还在对孙权进行观望。

另外,江东这个孙氏集团成型较晚,因此他不得不向手里有皇帝的曹操称臣,所以,他想在天下招揽人才,也同样会增加难度。

尽管如此,江东还是有非常优秀的谋略型人才的。

如、、张纮、虞翻等等。

孙权的四任都督都是文武双全之人 不过,以上四人好像并没有多少有名的智计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倒是东吴的四任都督好像都是个顶个的智谋之士。

先说。

前,他对孙权说的一番话,既有政治上的对比,又有双方军事上的优劣分析,完全就是一份东吴国的全国动员令。

仅凭这一点,三国有几个谋士有这般见识!次说。

说起赤壁之战,东吴当时已经笼罩在投降的烟雾之中,是鲁肃先于周瑜给孙权说明了利害关系,那就是东吴人人都可以投降,只有你孙权不能够投降,然后才有了周瑜一番说辞,坚定了孙权的信心。

还有一点,初次见到孙权,鲁肃就有一个“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榻上对”,人们更是把这一事件和的“”相提并论。

再其次说。

在和争夺长沙、零陵、桂阳的战斗中,两郡“移书归服”,零陵诱骗用计,撤退中,等于是白得一郡。

尤其是和关羽争夺江陵之战,“白衣过江”是获胜的关键,而这一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智谋。

最后说。

取胜,三国三大战役占有其一,但陆逊在当中表现的并不是勇,而是智计。

文学作品中把他塑造成而不是赳赳武夫,看中的也就是这一点。

以上几人,如果他们跟随的是孙策或者是曹操,恐怕成为谋士会同样优秀精彩。

赤壁之战后,孙权变得气量狭小,也限制了人才的涌现。

既然以上四人作为武将出现,这也不用再说什么了,那么,东吴处在谋士之位上的人为什么不太出彩呢?这应该还是孙权的原因。

孙策去世,这是江东事业的大变局,一些不该出现的矛盾也同时爆发,孙权刚接手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日子非常艰难。

不过,孙权不但安定了内部,还在哥哥的基础上让江东更加的扩张,也不失为一世青年英雄。

赤壁之战,孙权决心抗曹,以弱胜强,这不仅稳固了江东的基业,也促成了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也难怪曹操感叹“生子当如”。

不过,赤壁之战的胜利,却让孙权变得自大,气量的狭小又限制了人才的涌现。

比如说张昭,他不仅是的,还是他孙权的顾命大臣,地位丝毫不逊于蜀汉国的诸葛亮。

孙策时期,他把张昭必做自己的,临死又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

有一种说法,孙策有话,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江东之事您张昭自己就接过来吧!这和对诸葛亮托付时说的话几乎是。

孙策死后,张昭率领群臣把孙权扶上位,然后对上告诉朝廷,对下发布通告。

孙权啥事也不干,张昭又劝他赶紧出来视事,这才让江东孙家的旧部有了归属感。

也就是说,孙权能够顺利接班和稳定江东,张昭功勋卓著,无人能够替代。

就是这样一个人,只因为赤壁之战前主张“权迎曹操”,孙权从此弃之如敝履,更有甚者,当说服不了人家的时候,竟然威胁说:“我担心会失手杀了你!”张昭在大战之前固然属于“投降派”,但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此时的天下形式和鼎力后各自建国的时候不一样;二是受到排挤的张昭对孙权仍然是忠心不二。

曹操陈兵江北,志在吞吴,张昭考虑力量对比悬殊,确实不如周瑜鲁肃,但你孙权本身就是接受人家曹操的封号,又没有一个明确态度,你让属下怎样想?再说了,后来江东日子过安稳了,你不是又向曹操称臣了吗?更重要的是,张昭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恐怕还真是更多的为了你孙权。

张昭是徐州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想回到“朝廷”,曹操都会给他一个不错的待遇,可人家就是不走。

这就像张昭自己说的那样,是你哥哥、母亲临终把你托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我所以有话就说,是要尽臣子的忠心和气节。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要么不说话,要说就有十分把握的简雍才能当上丞相。

孙权要治大臣的罪,逼着诸葛瑾表态,他说,我也有罪,因为我平常没有规劝好了他。

只有像诸葛瑾这样谨慎之人,也才能够善终吧!反过来,魏文帝设立座位等待归来的人(虞翻)只能被流放,为已立太子说两句公道话的上大将军、丞相(陆逊)只能是被训斥气死。

这样的政治环境,又怎能利于谋略人才的成长? 总起来说,东吴既有谋略型人才又是大将这样一种特殊状况的假象,也有后期政治环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真相,真真假假,也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做出评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孙权能够熬死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 孙权最后为什么没有能统一天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