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能够熬死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 孙权最后为什么没有能统一天下

为什么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最后却依然没能一统天下?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
【千问解读】
为什么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最后却依然没能一统天下?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
孙权去世的时候,已经死了32年,已经死了29年,也死了十八年。
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在位,内政混乱。
那边,已经发动了,而且也已经在一年前去世,大权已经落入了司马家手里。
这样看来,三国前期中期的厉害角色,似乎都已经全部被孙权耗死了。
那为什么孙权还是没能一统天下呢? 这其实是因为,东吴的整体国力,相较于魏国,仍是处于绝对弱势的状态。
而孙权本人的军事才能,也没有那么强。
再加上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
尤其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更是矛盾重重。
别说一统天下,能够保证不被魏国灭掉,都已经十分不易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主要是和东吴的历史有关。
末年,吴郡人靠着军功,逐渐身居高位。
恰逢乱政,孙坚率领大军,和其他地方枭雄组成联军,一起讨伐董卓。
虽然这次联合讨董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
但孙坚在战斗的过程当中,却展现出来极强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惋惜后来,作为的部将,孙坚奉袁术命令,去讨伐荆州的时候,不幸身死。
孙坚死后,其长子继承了他的遗志。
先是在袁术麾下任职,然后又继承了孙坚的一些余部,打着替袁术平定江东的名义,前往江东。
当时袁术之所以同意孙策前往江东,主要是因为想要吞掉孙坚的大部分余部。
孙策所掌握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军而已。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
到了江东之后,孙策凭借父亲的威望,很快招募来大量的大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策又趁着袁术身死,大幅扩张,最后成了新的江东之主。
然而就在孙策刚刚一统江东之后没多久,就在一次外出狩猎的时候,被刺身亡。
孙策死后,虽然留下了一个儿子,但因为年龄太小,根本无法继承孙策的位置。
所以最后,大家只能推举孙策的弟弟孙权上位,继承了江东之主的位置。
这一年,孙权仅仅只有19岁。
父兄的相继离世,让年幼的孙权担负起巨大的责任。
不过好在,因为孙策确实给他留下了一套牢固的班底,比如、等。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孙权顺利上位,避免了被架空的风险。
但此时的孙权,却感到十分迷茫,不了解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做。
就是在这时,周瑜给孙权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
鲁肃出身世家,极具才能。
在见到孙权之后,鲁肃帮助孙权,分析了目前的形势。
鲁肃判断,未来北方一定会被曹操一统,所以孙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尽快一统整个扬州,然后再攻略荆州,实现荆扬一体化。
然后孙权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彻底挡住曹操的大军,和曹操实现南北分治。
将来一旦北方出现问题,孙权便可以趁机北上,最终或许有可能一统天下。
鲁肃的这番建议,因为是当时两人在榻上随意交谈的过程当中提出来的,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榻上策》。
《榻上策》对于东吴而言,意义极为重大,这相当于是东吴的战略规划,等同于诸葛亮对刘备所做的《》。
在得到鲁肃的建议之后,孙权终于不再迷茫,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要完成鲁肃提出的战略,显然并不容易。
不管是想要坐稳扬州,还是西进拿下荆州,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孙权对内平定叛乱,牢牢掌控住整个江东地区。
对外则三次对江夏郡的黄祖用兵。
黄祖是荆州牧刘表麾下的大将,实力强悍。
而江夏郡则是荆州的东侧门户,拿不下江夏郡,自然也就谈不上攻略整个荆州了。
最重要的是,黄祖是孙权的杀父仇人。
当年孙坚进攻刘表,便是黄祖将孙坚射杀。
三次进攻黄祖,前后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虽说最后孙权确实拿下了江夏郡,干掉了黄祖。
但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孙权的军事才能,确实十分一般。
五年的时间,才拿下一个江夏郡。
要想按照当年鲁肃的战略构想,拿下整个荆州,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然而,就在孙权刚刚拿下江夏郡后不久,一个剧变发生了。
曹操开始率大军南下。
而且,就在曹操刚刚南下后不久,刘表就病死了。
此时的曹操,已经一统了整个北方,并且挟持了,实力极为强大。
更要命的是,刘表的继承人刘琮,是个软柿子。
面对曹操的大军,刘琮根本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
刘琮的投降,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整个荆州北部。
而且如此一来,曹操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长江以南。
鲁肃的荆扬一体化,凭借长江天险和曹操划江而治的战略构想,便彻底宣告失败了。
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孙权再次陷入迷茫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突然来访,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麾下的谋士,而刘备当时则相当于是刘表麾下的一个将军。
刘备和曹操有血仇,当年刘备曾在京城图谋刺杀曹操,所以刘备不可能投降曹操。
此时的刘备,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依然还掌有一部分地盘,两万多兵马,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实力。
至于诸葛亮来见孙权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因为诸葛亮的游说,再加上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坚决主战,所以最后,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孙刘联军和曹操打了一场,以弱胜强,最后打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后,原本危在旦夕的东吴,就此。
不过,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却并不是孙权,而是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第一时间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有了自己的核心地盘。
此后刘备又开始攻略益州,最后成功入主。
反观孙权这边,虽然打退了曹操,但荆扬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依然无法实现。
因为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
一部分掌握在孙权手里,另外两部分,则各自掌握在曹操和刘备两家的手里。
掌握在曹操手里的那部分,是很难打下来的。
而刘备手里的那部分,则因为双方的盟友关系,同样无法动手。
孙权倒是也曾想过,绕开刘备,西征入蜀。
然而就在孙权刚刚打算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却突然病逝。
周瑜的突然离世,让孙权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个计划,同时也彻底失去了入主蜀地的可能。
而如果贸然和刘备翻脸,双方的同盟关系告破,届时曹操再次大军南下,吴蜀两家都必死无疑。
思来想去之后,孙权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交州。
交州位于南方,此时并没有被刘备攻占。
所以,赤壁之战后,孙权让交州刺史步骘南征,最后拿下了整个交州。
而后孙权又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两年之后,孙权又率、征讨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在东吴飞速发展的同时,刘备发展的速度,则更加迅速。
就在孙权成功控制江淮南部的时候,刘备已经攻略下了整个蜀地,成为新任益州牧,实力再次膨胀。
反观东吴这边,虽然拿下了交州,但三国时期的交州,根本就是一片,拿下来也没多少价值,人口更是极为稀少。
所以,此时的孙权,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希望能够实现当年鲁肃提出的‘荆扬一体化’的构想。
孙权首先和刘备谈判,希望刘备能够让出荆州。
刘备又不傻,而且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同样意义重大,自然不可能让给孙权。
所以孙权决定,和刘备局部开战。
公元215年,孙权趁刘备攻略汉中之际,让吕蒙突然率兵,奇袭荆州,拿下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刘备自然大怒,当即想要和孙权全面开战。
然而就在此时,曹操率大军抵达汉中。
为了抵抗曹操,刘备不得不优先和孙权重新和谈,双方重新划定地盘。
在这之后,刘备则全力以赴,在汉中地区和曹操战斗。
这次奇袭,让孙权尝到了甜头。
孙权发现,就算自己进攻荆州,刘备为了抵抗曹操,也不敢和自己彻底翻脸。
所以,孙权开始更加大胆,开始图谋拿下刘备所掌控的剩余荆州地区,彻底实现荆扬一体化的构想。
两年之后,机会来了。
刘备在汉中打赢了曹操,但本身实力也折损严重。
为了给益州方向分摊压力,镇守荆州的,决定进攻襄樊,吸引一部分曹魏的注意力。
然而没想到的是,关羽实在是太能打,结果将一场袭扰战给打成了歼灭战,导致双方都不得不出动更多的兵力,关羽的后方,也瞬间变得空虚起来。
眼见关羽背后空虚,恰好此时,曹操又派使者前来游说孙权。
所以孙权干脆,暂时名义上臣服于曹魏,然后派吕蒙奇袭关羽后方。
再之后,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孙权本想劝降关羽,但最后关羽宁死不从,所以最后只能杀了关羽。
关羽死后,蜀汉在荆州的全部地盘,尽数落入孙权之手。
至此,鲁肃昔日提倡的荆扬一体化,终于实现了。
但同时,孙权也和刘备这位盟友,彻底闹翻。
关羽的死,再加上荆州对于蜀国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得刘备决定,调集全国兵力,和孙权打一仗。
孙权万万没想到,刘备竟然真的敢和自己彻底翻脸。
但已经吃进肚子里的地盘,自然不可能再吐出来。
于是,孙权令执掌大军,和刘备进行战斗。
这场战争,史称,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
夷陵之战后,蜀国损失惨重,近乎打光了全部家底。
就连刘备本人,也病逝于白帝城。
在此之前,就在孙权杀掉关羽的那一年,曹操也因病去世。
三位雄主,只剩下了孙权一个。
此后,蜀国这边,刘禅少年即位,由诸葛亮辅政。
魏国那边,上位后,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做了。
曹丕登基后,为了树立威望,也曾率军进攻东吴,但最后却被东吴打退。
而面对曹魏的压力,原本已经火并一场的孙刘两家,不得不再次结盟。
到了这个时候,三足鼎立之势,彻底成型。
三足鼎立,便是谁都奈何不了谁。
曹魏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同时灭掉吴蜀两家。
而从的角度来看,北上打不过曹魏,西进则必然要和盟友蜀国开战。
一旦双方再次开战,曹魏便会再次南下。
这就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面对这种情况,孙权决定,继续执行鲁肃当年的《榻上策》。
反正长江以南,已经尽数归他所有,荆扬一体化已经实现,接下来就等曹魏内部出现混乱就好了。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孙权也曾趁着曹丕病逝,北上伐魏,但却没有任何战果。
魏国也曾再次大军南下,结果在当中惨败,被孙权击退。
这些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时局。
孙权坐拥长江天险,只要无法攻破长江,魏国就灭不了孙权。
而魏国国力强盛,远非东吴可比,吴国也难以成功北伐。
这种僵持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直到公元241年,魏国没有出现大乱,然而东吴内部,却出问题了。
这一年,孙权所立的太子死了。
孙登的死,对于吴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孙登身为孙权长子,太子之位一直十分稳固,同时也受到群臣的支持。
然而孙登却英年早逝,死在了孙权之前。
孙登一死,东吴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就瞬间凸显了出来。
在孙登去世后,孙权立三子为太子。
然而这场储君之争,却并没有随着孙和被立为太子而结束。
孙权的第四子鲁王孙霸,依然坚定地与孙和竞争。
孙和与孙霸的争斗,很快扩大到整个吴国庙堂。
东吴的大臣们,开始各自站队,形成了两派。
这场夺嫡之战,席卷了整个吴国,无人能够置身之外。
就连当年打败了刘备的大都督陆逊,都因为卷入了这场‘两宫之争’,最后抑郁而死。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东吴内部一直因为这场‘两宫之争’,而内斗不止。
就算是孙权,也没办法平息内斗。
所以,就算蜀国那边,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来蜀国内部朝政混乱至极。
魏国那边,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同样国内混乱不堪。
但此时已经老迈的孙权,却根本无法抓住这些机会。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孙权去世之前,废掉了太子孙和,同时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小儿子为太子。
孙权虽然活得够长,熬死了很多对手。
但其本身军事才能有限,而且吴国执行的《榻上策》,本就是以防御为主。
再加上孙权晚年的时候,那场‘两宫之争’牵扯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也让他无力再对外征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孙权虽然活得够长,却依然没能一统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军方阵到底有多厉害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够横扫六国大军呢
这是一种将军队在野外开阔地上排列成方形阵式。
一般由前军、中军和后军相互嵌套排列而成,方阵平面呈现“回”字形状,可能源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很多学者认为方阵为创造。
《公问对》载:“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考其辞云:四为奇,四为正,余为握奇。
奇,余零也。
” 所谓“握奇阵”,就是将一支军队分为八个小方阵,四正四奇总为八阵,按井字形、环形配置,大将居中掌握,称为“握奇”。
军队环卫前后左右,形成八个活动区。
做到一处受敌,多方可救。
“其形井字,开为九焉,五为阵法,四方闲地”。
认为,黄帝创立的这种方阵是阵的最初形式,后来的就是依据这种八行方阵演变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方阵。
由于缺少史书记载,对于的了解,我们一般依据知识。
1974年,在陵坑中发现大量兵器,其中:一条6.3m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整个长矛接近7m。
不过,让考古学家疑惑的是,这么长的刺杀兵器,一般士兵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 之后,专家进行大胆推测:秦步兵应该用此来组成长矛方阵。
这样一来,长矛的威力才能显示出它集体的力量。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和铍。
戟长约在2.8m,即在戈前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可见,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进一步印证了秦军方阵的存在。
根据考古发现,专家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秦军方阵:秦军方阵,长矛手利用长矛长度优势杀伤敌人,抵车;铍手在长矛手身后,当长矛手的阵型被打乱时,以较小的突击阵型,利用极强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敌人推出去;当方阵陷入混战时,戟手以单兵为单位加入战斗,肃清阵内之敌。
当然,在作战时,如没有短兵相接时,秦军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要知道,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
这样一来,秦军方阵中弩、步、车、骑按规则分布。
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秦军方阵的统帅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资源。
难怪秦军方阵可以一扫六国大军。
随机文章霍金突破摄星计划,找寻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中国有舰载巡航导弹吗,东海10先进程度超战斧(未证实)十大鲜为人知的远古超级生物,比恐龙更可怕动物,远古生物图片大全叶问为什么恨李小龙,预言李小龙是短命种成现实中国古代宫女的等级划分,姑姑是年长的宫女(宫令女官官最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孙权敢定都南京,为什么赵构不敢?
我最不喜欢听到的一种评价就是:赵构虽放弃了中原大片的土地,但他保全了赵山,使之能够再延续100年。
像、、魏胜之流,完全不能理解赵构的一片苦心,整天吵嚷着要收复中原、驱逐金寇,一点儿都不顾全大局,真是目光短浅,逞匹夫之勇。
对于这种评论,我想说的是:谁要你保全赵氏江山了?谁要你延续100年了?谁要你顾全大局了?我们要的是活出尊严!哪怕是!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愤青,我也不喜欢动不动就给别人贴上愤青的标签,历史,我们应该理性来看待。
谁说中原就一定要让赵宋来统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才会千秋万代! 宋金战争期间: 你问问被抛弃的中原人民的心声,他们为什么死也要留在家乡? 你问问投降金朝的北方人民,他们为什么会甘愿投敌? 你问问逃往江南的中原人,他们想不想回到北方? 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谁要是敢阻碍他们,他们就会和谁斗争到底!因为,那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地方,那里,有他们最亲的人!乞活军、北府兵、红袄军哪个不是为此而战? 就算是远离战火的江南人民,他们也不想加重赋税,养着一群从北方逃难来的寄生虫! 赵构到底是为了大宋,还是为了他自己,大家自己去思考,今天我只想说一点,就是为什么敢定都建业(今南京),而赵构不敢呢? 孙权当年只有江东六郡的时候,就敢和北方霸主一较高下()。
孙吴建国后,孙权又将都城迁往建业。
那时候,孙吴的地盘不过就是江东六郡加荆州的1/3多一点,而,已经拥有了天下的7/10! 在建业,孙权打了几场漂亮的濡须之战,终于稳定了孙吴的江山,曹魏最终不得不改变策略,从关中打入西蜀,再从西蜀打入荆州,最终包抄江东。
如果不是孙权和刘备的后代无能,三家归晋的时间或许要来得晚得多。
而赵构呢? 群臣多次劝他定都建康(即南京),以坚定大家坚守长江的决心。
可是赵构呢?偏偏躲在风景秀丽的临安(今杭州)笙歌燕舞、歌舞升平。
就像诗人感慨的那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我们姑且不论赵构的策略到底对不对,我们简单来对比一下南宋和孙吴的形势。
南宋的领土远比孙吴要大得多,他们控制着秦岭-淮河一线的南部,基本就相当于当年孙吴和蜀汉的总和。
孙权时期的建业和曹魏就隔着一条长江,说白了就是一个边防城市;而赵构时期的建康前方还有广阔的淮西,谁形势更好,一目了然。
再来看南宋的综合国力,那更是孙吴无法比拟的。
而南宋的对手金朝呢? 金朝才灭亡大辽,强行征兵南下攻宋,中原人民群起抗金,即便沦为金朝占领区,但心还是向着大宋的。
忠不是吗?不是吗(没错,就是全真教的创始人)?魏胜不是吗? 所以,金朝的形势远没有当初曹魏那么稳固!不然,当岳飞大反攻的时候,怎么会兵败如山倒呢? 但这有用吗?没有,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血性,一切都是空谈!这个人就是赵构! 其它我不敢说,就不敢定都南京这一件事,就让我看扁了赵构。
没有哪个伟大的民族,会愿意跟着这样一个人。
随机文章生完龙胎⋯皇帝封她为贵妃还说3字!让甄嬛决定杀了他晋代四大志人小说中国古代艺术简史有关秦.隋朝的灭王和功迹?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