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马教廷要惩戒这个70岁的老头子,被软禁致死!
【千问解读】
1633年6月22日罗马圣玛丽亚修女院大厅,在冰冷的石板上,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艰难的跪倒在地——身子骨不停的颤抖,然而老者的吃力并未引起旁人的注意,一旁10余名衣着华丽的罗马教廷枢机主教恶狠狠的盯着老者,口中咬牙切齿的道:伽利略·伽利莱你可认罪。伽利略·伽利莱1564年生于比萨,按照家族的意愿伽利略成人之后应该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伽利略的大学读的是比萨大学医学系,但伽利略没能耐住学医那数年枯燥的背书,他在大学期间找到了他的新欢——自然科学。
跟处于文艺复兴的所有年轻人一样,伽利略在接触自然科学那刻起,就有一颗挑战“权威”的心,他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不是背背书了事,他要用实践证明那些被奉为“真理”的古代理论是多么的荒唐。
1588年伽利略打响了他在学术界的第一枪,接连发表数篇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目前高中物理教材的重心篇就是以此为基础),且得到了当时欧洲学术界广泛的认可,进而为他赢得了比萨大学任教的资格。
但是伽利略在比萨大学的工作并不顺心,当时比萨大学严格的说依旧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学校,学生拿到的教材中“神学”思想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教廷的人还动不动就来“视察教学”。
而这样的气氛在伽利略看来是在抹杀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动力,因而在1592年伽利略选择了“逃离”比萨大学,前往远离罗马的威尼斯公国。
在那里他进入了帕多瓦大学任教,由于威尼斯公国是以商业立国的独立国家,教条式的宗教气氛相对罗马要宽松很多,伽利略在这里得到了久违的“学术自由”,他可以跟各大学术流派的佼佼者。
1597年伽利略阅读“日心说”的代表作《神秘的宇宙》时被深深的折服,意识到地球真正的运动应该是公转和自转,进而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日心说”支持者。
至于这“坚定”一词从何而来?1604年伽利略抓住的超新星降临威尼斯事件,指着天上那金光闪闪的超新星,不知疲倦的连开了数场演讲,演讲的内容始终只有一个——哥白尼日心说。
1609年7月,他通过对望远镜的改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善的天文望远镜,依靠它伽利略写出了著名的《星空信使》,里面强调了包括月亮在内我们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星体都是不发光的,他们依靠反射太阳光进而让我们看着它金光灿灿——假如读者不信可以给你天文望远镜自己去验证,如此一来伽利略通过铁证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正了名,进而成为“日心说”的领头羊。
与此同时因为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伽利略成为了当时炽手可热的大科学家,1610年春他回到母校成为了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同时还兼任托斯卡纳公国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有了大学和王公贵族的供养,伽利略彻底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开始潜心研究日心说。
然而悲剧的是,由于伽利略个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罗马教廷的传统势力恐惧他将推翻教廷一直坚持的“日心说”,于是卖命的控告伽利略反基督教义,最终教皇保罗五世于1616年直接下达“1616年禁令”,要求伽利略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日心说”否则严惩不怠。
伽利略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因而含着眼泪接受了禁令,但出于对科学真理追求的不死之心,此后数年伽利略在完成自己现有研究的同时,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怎样获取教廷原谅上,努力让“日心说”能在现有宗教框架下合理化。
为此他先后4次去罗马面见罗马教皇,前3次在任的教皇均视他为“异己”坚持“1616年禁令”,第4次去的时候,因为在任的乌尔邦八世教皇是伽利略世交,给了他一个友情价,虽不解除“1616年禁令”,但是准许他写一本“日心说”、“地心说”并立的假设性科普书籍,给出的写作红线是——不能偏袒任何一个学说。
1630年伽利略成功完成了一本《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由于情感的偏袒,虽然伽利略尽量平衡“日心说”、“地心说”的平等关系,但出书的时候,书中的充斥着对“地心说”的讽刺。
此书一出整个欧洲社会哗然,那些宗教神学家恨不得要把伽利略,教皇乌尔邦八世门前挤满了要控诉伽利略的教士,面对这样不听话的伽利略,教皇乌尔邦八世愤怒了,立马下令伽利略马上滚到罗马宗教裁判所接受惩戒。
如此一来也就有了文章开头近七旬老者跪地不起的镜头。
经过数次审判,最终伽利略被判处终身软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为什么败走麦城?揭一代武圣的3大谜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代武圣的三大未解谜团。
1、关羽的身世之谜 关羽的身世,史书上一直没说清。
《·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解”hai)人也。
”仅有一句话,用笔吝啬。
这个“解”,指“解州”,古称解梁,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区西南15公里处,现在是一个镇,镇上有“解州关帝庙”,面积是洛阳关林的5倍,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络配图 《三国志》中,没有关羽长辈和妻室的记载,一直到清初年间,解州地方官王朱旦,带领百姓浚修古井时,掘出了关家墓砖,上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
这个地方官很用心,据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的文字记载,家族其实是个文人世家。
关羽的祖父关审,字问之,永元二年(公元90年)庚寅生,居住解州常平村。
此人识文断字,常以《春秋》训其子。
关羽的父亲名叫关毅,字道远。
“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旁结庐守丧三年,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
羽长成后娶为妇,生子关平”。
但关羽究竟有几个儿子,这上面也还是语焉不详。
《三国志·关羽传》中,提到了关羽儿子关平、关兴,但没有提到三子关索。
由此史学界认为,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
再就是《》中的关平,被写成关羽收的义子,说关平原本是关定的儿子,因为关定崇尚关羽的为人,就将关平送给关羽为义子。
若按这种说法,算来算去,关羽仅有一个亲儿子关兴——是这样吗? 专家学者之间争议很大,一直没有定论。
前几年,家住的关羽第五十九代孙关志杰,在互联网上搞了个“关公网”,他说:在如今襄城县的关氏族人中,存有八年(公元1869年)的《关氏家谱》,上载“汉寿亭侯羽生三子”。
香港《大公报》也曾发表一条消息,称“河南省邓州市构林镇官刘家村发现一部《关氏家谱》,其中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后裔由山西迁往邓州的历史。
报道称,该家谱为清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所修,至今已满六十世。
该家谱中明确记载:“汉寿亭侯羽生三子。
”这就是说,关平、关兴、关索都是关羽的亲儿子。
当然,这个最新发现尚未经过专家考证,但至此,我们大致可知关羽的家世和他的身世了。
2、关公战败战死之谜 关公的死是个谜,试想关公这样一个大英雄:斩、诛、温酒斩华雄,自有之勇;,千里走单骑,卓有水淹七军之功。
怎么就败在东吴无名小辈马忠手下呢?马忠者,小将尔,他是的部将,上面还有、等各级领导,他怎么就能于麦城之战中设伏擒获关羽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关羽不是死在马忠手里,也不是死在吕蒙计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死在和不派援军这档子事上。
我们知道三国时的蜀国,虽是刘备一手创建,但诸葛亮、关羽、、等才是这个政权的支撑点。
蜀汉的建立,是以刘备在汉中击败夺取汉中为标志的。
此次大胜后,刘备的实力才可与曹操抗衡,拥有荆州5郡、东西两川、汉中、上庸及云贵等地,手下还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人才济济。
但刘备此时却作出一个叫人生疑的战略:调动镇守荆州的关羽兵团北上攻击曹操,却不派其他蜀军策应协助关羽北上。
结果,58岁的关将军孤军深入,与曹军中的、、等部激战,前后将近3个月,虽然打败于禁、水淹七军、斩了,但还是被曹仁阻于襄阳城下,粮草被烧,兵累马疲,无法破城。
网络配图 最可惜的是,东吴大将吕蒙趁机出兵,袭夺关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荆州。
接着,关部遭到曹、吴两军围歼,,关羽父子被杀。
呜呼哀哉!从关羽出兵北伐到他战死,时间4个多月,他苦战死战,却始终得不到友军支援,上庸地区的和孟达不来支援,张飞、赵云、等部也不见动静。
刘备和诸葛亮,期间没发来一份“中央电报”,没有犒劳和慰问一次前线将士。
当我们读《三国演义》时,从第七十三回的《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到第七十七回的《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在如此长的篇幅内,就只见关公兵团在那儿死打硬拼,不见整个蜀汉“国军”的踪影。
刘备、二人,均不顾关羽年事已高,竟让他孤军深入,活活战死!仗怎能这样打!这是谁的战略部署?但《三国演义》作者一味“尊刘(备)贬曹(操)”,根本不提刘备的过错,却费尽笔墨,写了关公死后几次显灵的无聊事——人都死了!再怎么显灵、托梦、眨巴眨巴眼睛,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刘备、孔明安排关羽去袭樊城以及后来听任关羽自作主张,左冲右突,到底是什么意图呢?为啥让关羽冒恁大的风险呢?我们读《三国》,于是实在是想不明白!现在只能这样理解:关羽平日不甚听孔明的话,孔明想教训一下关羽,就坐山观虎斗,任他去折腾,结果断送了关公性命。
关公是不是刘备、诸葛亮的牺牲品?这是一个谜。
3、关公首级葬地之谜 1996年6月,偃师学者康仙舟、高献中、王西明合著了《洛阳地名探源》一书。
书中专辟一章:《葬关羽首级之地——关庄村》,开篇写道:“关庄,在佃庄乡东北的洛河南岸,濒临207国道,因这个村庄建在关帝冢旁而得名。
”但关庄村没有一户的,但当地老百姓说:这里原有一个大冢,名叫关帝冢,并有较大关帝庙一座。
冢前有明嘉靖时立的石碑,高六尺,厚六寸,上刻:“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帝之墓。
” 佃庄人认为:关庄村才是关公首级的真正埋葬地。
理由是:关羽被东吴杀害后,东吴怕刘备兴兵报仇,就把关羽首级献给曹操。
曹操识破东吴诡计,把首级配上檀香木身躯,葬于洛阳城南门外。
佃庄人强调:三国时曹魏都城洛阳,并非现在的洛阳城,而是在洛阳与偃师市的交界处,即那个被国家定为一级保护单位的汉魏故城。
关庄村在汉魏故城东南一华里,正是史书上说的“洛阳城南门外”,与史实吻合。
经打听,知道现在的关庄村,本名潘凹村,后迁至关帝冢西。
全村没有一户,却因关帝冢而改名关庄。
这里的关帝冢,由一冢、一土石寨两部分组成。
土石寨即关羽墓地,30亩大小,圆锥形,15米高,沙土堆起,四周建寨墙。
1979年雨季,关帝冢塌陷,洛阳队组织发掘。
发现墓的石门半开,门旁有一完整人骨架。
考古人员讲:这是宝物盗出后,上边的人为了独吞,就把同伙活活埋在下边了。
此墓虽经盗掘,但出土文物不少:大量的双铢币、陶器猪羊等,都是文物。
最让人吃惊的是,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发现一颗人头骨!关庄人大呼:这不是关羽的头是什么? 于是有人以“dianzhuang”为笔名,在网上《大河论坛》发表文章,呼吁人们重视这里的关帝冢。
作者在文中称他见过此墓,规模十分宏大,墓门朝西,墓道足足有30米长。
两扇石门,每扇都有千斤重。
他说墓门正面刻有硕大虎头牌,表明关羽是五虎大将之首;背面刻人物鸟兽图,造型优美,用水冲洗后再看,图象栩栩如生。
网络配图 大封关羽,大修关帝庙,把关羽当神敬。
据关庄老人讲:当时祖籍关庄村的郝很得宠,让他奉旨回乡修关帝庙。
但他私心作怪,怕把庙修在关庄村,信众进香朝拜时,会成为村中一大负担。
于是假公济私,移花接木,把现在洛阳城南20里的鲍将军墓修成了“关林”。
历史错案,就这样由郝太监一手造成!关庄人十分不满,辈辈相传,都骂郝太监。
关林管理处表示:研究历史,最讲实证,《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关公首级葬地,人们所说的曹操把关公首级“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这件事,本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上的一句话——这已经很清楚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当时看到的洛阳城,绝非是曹魏时的洛阳城(汉魏故城),而是明代的洛阳城,而明代的洛阳城,不就是现在的洛阳老城一带吗?那么,曹操把关公的首级,“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不正是今天的关林这个位置吗? 关林管理处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正统,皇家认定的就是正统的,而民间传说和野史,没经证实,不足为凭——洛阳关林自明代以来,早已为天下人所共知,这里就是关公首级所葬地!所以才可配上“关林”二字。
历代皇帝谴官来洛阳祭拜关公,都是在关林展开活动,并未见过在其他地方祭祀的。
关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英雄人物,他是忠、义、信,的代表,所以有很多后人都祭拜他,而关羽的未解谜团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希望我们可以早日完全破解这些谜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宰相向帝王保举郑颢做驸马,郑颢为什么还不情愿?
那我们的主人公郑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在电视剧和小说中,女婿的最高境界基本都是做驸马,所谓“夜,金榜题名时”,考中状元、做的更是书生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多年寒窗苦读一朝登科及第的士子们鲜少有人愿意去做这个驸马爷。
尤其是中了状元去做驸马的,几千年历史中也只有一个,还是被逼的。
这个不情愿的驸马名叫郑颢,是官宦世家荥阳郑氏子弟,他祖父做过唐宪宗时期的宰相,父亲也曾官至,出身可谓优越。
更可贵的是,郑颢没有沾染当时纨绔子弟的风气,自小为人正直低调,一心求学,每日挑灯苦读只为凭自己的能力。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郑颢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被钦点为文科状元。
即位后,觉得郑颢这个右拾遗工作很卖力,便提拔他为。
郑颢升职后更加信心满满,写信回家报喜的同时,还让家人着手准备自己和未婚妻的婚礼事宜,许诺等这边安排的事忙完,他就请假回去完婚。
巧合的是,唐宣宗有个爱女万寿公主也在择婿,而且挑来挑去,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万寿公主曾以身救过唐宣宗的命,宣宗一直对她宠爱有加,自然不舍得将她随意出嫁,便找来宰相白敏中商量。
白敏中接到物色驸马的旨意后也是十分头疼。
门阀观念重,很多士族大家看不起陇西这个皇族,加之早期的公主生活作风过于开放,以至于王公贵族之家根本就不愿意让自家子弟做驸马。
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以崔、卢、郑、王、李为首的山东名门望族就不屑于皇族通婚,屡次拒绝唐太宗嫁公主的美意,气得唐太宗特意下旨修了一本《氏族志》,昭告天下“李”姓才是天下第一姓氏,但效果甚微,那些名门望族们依然我行我素。
唐高宗时期还曾下旨,明令禁止山东崔、卢、郑、王、李等士族大姓之间不许通婚,可这些望族们宁愿天黑了娶亲嫁女,也依然不愿意和皇室联姻。
到时期更是夸张,不仅王公贵族们不愿意娶公主,唐玄宗想把妹妹许给当时有点名气的术士老都被拒绝了,唐朝公主们的难嫁程度可见一斑。
身负重任的白敏中在京中千挑万选、左右掂量,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发现翰林院的郑颢比较合适,便报了上去。
郑颢既出身官宦世家,又年轻有为,长相也颇为俊秀,唐宣宗和万寿公主都十分满意这个人选。
可派去翰林院的宫人却来回报,郑颢已经请假回老家结婚了。
万寿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又急又伤心,唐宣宗自然看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失望,便命白敏中无论如何要把郑颢变成驸马。
事已至此,白敏中只好急忙派人带着帖子去追人,已走了大半路程的郑颢接到帖子时一头雾水,但白敏中是当朝宰相,又在帖中写的是有急事相商,虽然很不情愿,但他也不敢怠慢,便掉头回京。
谁知郑颢刚到京城就接到圣旨说要给自己和万寿公主赐婚,先不说他已和卢家小姐有婚约,单尚公主这回事就已经会让自己堂堂一状元成为天下士子们的笑柄了。
白敏中自然知道郑颢的心思,于是特意将他堵在了觐见皇帝的宫门外。
百般劝说无效后,便以郑颢的家人和心爱的卢家小姐为筹码,威胁他若不答应这门婚事,得罪了皇帝,肯定没那么轻松收场。
郑颢虽出身官宦世家,但他们这脉只是山东郑家的分支,这边皇帝已经下旨昭告天下,若自己再违抗,郑氏家族未必会为自己与皇室正面相抗。
为了保护家人和青梅竹马的未婚妻,郑颢只好郁闷地答应了这个赐婚。
苦读十年好不容易高中状元,又勤勤恳恳工作了这么久,只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挣个好前程,如今成了个主要职责是负责取悦公主的驸马,郑颢的内心是十分不情愿的。
加之万寿公主刁蛮霸道,成婚之后二人之间一点夫妻感情都没有,再想想被自己悔婚的心爱的卢小姐,郑颢更是悲愤交加。
可再气愤,郑颢也不敢找皇帝和公主撒气,于是牵线的白敏中便成了他的眼中钉。
郑颢整日盯着白敏中的一言,时不时就给唐宣宗上书打小报告弹劾,所有和白敏中关系密切的人,也成了郑颢的盯梢对象,只要稍有差池,他就会抓住机会大做文章,白敏中的好几个得意门生和家族子弟都因此被降职,就连白敏中自己也被搞得。
幸好唐宣宗还算明智,知道郑颢和白敏中二人之间的恩怨归根结底是自己的赐婚引起的,在郑颢三天两头的弹劾下仍然保持对白敏中的信任。
后来白敏中外放边关多年没回京,郑颢才渐渐停止了对他和其亲信的各种攻击。
牵线红娘做到白敏中这个份上,也真是够悲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