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被曹丕逼迫作牛诗的具体经过是如何样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和这两个儿子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千问解读】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和这两个儿子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是不是曹操有偏心谁。
其实曹操的儿子很多,其中最有出息的就是一母所生的曹丕和曹植。
首先曹丕和曹操的关系如何呢?应该说曹操对曹丕是又恨又爱,恨的是这个儿子像自己,会用阴谋,爱的是他这样的性格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的另一个儿子,就是曹冲称象那个孩子,他很小就去世了,曹操对此十分难过,于是曹丕来劝父亲不要过度悲伤,结果被曹操臭骂了一顿,大概意思就是:你高兴了吧,这下又少了一个跟你抢位置的人,我的不幸就是你这小子的大幸啊是不是? 结果这件事给曹丕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在曹操去世后提起这件事都害怕当时父亲的表情。
所以我们可以说曹操是挺厌恶这个儿子的,可是曹丕的个人魅力还是很强的。
历史上的曹丕,是个文武双全的人,而且他从小就跟着曹操在军中生活,这让他的性格很深沉和忧郁,这是曹操欣赏的。
后来曹操对于选谁为接班人犹豫不决,于是他叫来自己的谋士来商讨,他说完自己的意思后,贾诩却一言不发,若有所思。
曹操叫了好几声他才回过神来,问他想什么呢怎么连自己说话都不听。
贾诩却说:“思袁本初,之事也。
”,曹操听完哈哈大笑,因为他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这人都因为废长立幼而亡,所以贾诩是让自己立老大曹丕为接班人。
这里曹操哈哈大笑,其实已经说明他自己心里看好的也是曹丕,只是不好说出口,如今贾诩替自己说出心里话来,他终于觉得松了一口气。
曹丕虽然经常表现得很虚伪或者权力欲很重,可这正是曹操所看好的当君王的条件。
和曹丕不同的是,曹操对曹植格外疼爱,这主要因为曹植出色的文采。
据说曹植小时候写的文章就文采斐然,思想深刻。
曹操看了之后还以为是他找人代笔,结果一试之下才知道这个儿子果然有真才实学。
所以曹植很小就得到了父亲很多地方宠爱,那么曹操有没有想过立曹植为太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建安十九年,曹操带兵出征东吴,让曹植留守。
临走时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当年我刚开始建功立业的时候是二十三岁,回想当初的,直到今天我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到二十三岁了,怎么能不奋发图强呢?”,很明显,曹操这是暗示让曹植努力接他的班。
可是曹植却对自己的行为丝毫不加约束,他喜欢喝酒,而且每次都喝的酩酊大醉。
曹丕身边有一帮能够左右朝政的重要政治人物,而曹植却不知道发展势力。
他的身边只有一批文人墨客,后来有一次曹植和两人喝的大醉,竟然私自打开了司马门,当时司马门是很重要的军事管辖范围,曹操为此十分恼怒。
随后下令杀了杨修,并且对曹植也慢慢失去了信心。
曹操真正放弃曹植是后来的一件事儿,当时魏军大将作战不利,曹操命曹植带兵前去支援。
曹植虽然领命了,可是在临行时却又一次喝的。
这次,曹操彻底对曹植失去了希望,转而考虑立曹丕为太子了。
历来关于曹丕逼迫曹植作诗的故事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七步成诗,七步之内如果不能做成一首诗就要将曹植处斩,可见其心肠歹毒,而曹植不慌不忙,缓缓走出七步,一首诗也已做好。
曹丕听完大感惭愧,可是又不好发作,曹植也因此靠着自己的才华躲过了一次灾祸。
然而心狠的曹丕并没有就此罢休。
后来曹丕做了,有一次他宴请百官,而且还请了自己的弟弟曹丕,曹丕向来就爱喝酒,而且自从曹丕做了皇帝,自己的日子就没痛快过,所以他一杯接一杯借酒浇愁。
看曹植喝醉了,曹丕就故意刁难他。
曹丕转头看向窗外,刚好有两头牛,于是便命曹植以此作诗,但诗中不能含有“牛”字。
曹植一看,窗外两头牛正在打架,而且一头牛眼看就要被另一头牛顶到井里去了,曹植思考了一会儿,挥毫写下一首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
二敌俱不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这首诗比起七步诗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植很巧妙地利用两头牛相斗影射了曹丕对自己的步步紧逼,而且写得很有文采,成功地让曹丕自惭形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杀了三姓家奴吕布留下了张辽?刘备真的有劝一代奸雄曹操杀了三姓家奴吕布吗
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有疑色。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
”——志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记载,为了活命,向求饶道:“你所忌惮的人只有我(无敌自恋),现在我已经对你,天下再也没有忧患了。
你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曹操当时已经面露犹豫之色,在考虑要不要释放吕布。
然而这时候刘备一句话神补刀,葬送了吕布的性命。
刘备对曹操说:“你难道没看到吕布做丁原和手下的时候做的事么?”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吕布能够背叛丁原,吕布,以后也会背叛曹操。
吕布能够弑杀丁原,吕布,以后也会弑杀曹操。
这样的人,曹操还敢用么? 王必的进言 但是献帝春秋却给出了另一种记载: 意欲活之,命使宽缚。
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
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
”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於是缢杀布。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在这个记载中,刘备是始终保持沉默的,吕布当时还对刘备说:“你是曹操的座上宾,我是曹操的俘虏,你怎么不为我说情呢?”曹操笑道:“你怎么不直接和我说,和刘备说干嘛。
”于是都准备放了吕布了。
这时候刘备依旧一言不发,最终导致曹操决意诛杀吕布的另有其人,主簿王必向曹操暗示了释放吕布的弊端:吕布的手下士兵就在附近,如果放了吕布很危险的。
于是曹操只好“遗憾”的对吕布说,你看,不是我不想放你,是主簿不听我的,于是吕布被绞杀。
在此事件中,无论刘备是建议杀吕布,还是一言不发,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肯定没有为吕布说好话。
其实刘备不为吕布说话是可以理解的:当初刘备收留吕布,可是吕布却以怨报德,窃取了徐州。
虽然说之后吕布辕门射戟,化解了刘备的面临危机,但是如果没有吕布窃取徐州,刘备至于屯兵小沛,遭受危机么?徐州是刘备获得的第一个根据地,就这样被吕布的夺取,能不恨吕布么?其实刘备的那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还可以再加一段“与备”。
至于王必的进言。
则代表了曹操集团对吕布的整体态度。
若曹操本人没有杀心,王必小小主簿,真能说动曹操?想必当时劝说曹操诛杀吕布的不只是王必一个人。
献帝春秋只是引用了王必的话作为曹操集团态度的代表。
由此可见,无论是刘备集团,还是曹操集团,都不想吕布活着。
吕布此时已经成为成众矢之,也就在劫难逃了。
曹操欣赏张辽 张辽其实也多次换主公,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人,刘备投靠过的人更是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吕布被称为“三奴”呢?张辽虽然多次更换主公,但是他并没有做任何背叛主公的事情,都是这个主公死了以后才投靠另外一个主公,而刘备本身就是作为客将存在,虽然寄人篱下,与投靠的人并无从属关系,也就不存在背叛了。
曹操欣赏张辽的军事才能,张辽本身并不愚忠,在曹操擒拿吕布以后,张辽率众主动投降的曹操,曹操手下得一大悍将,呢?而且既然准备重用张辽了,更加要杀吕布了,如果留下吕布,总不能让张辽依旧归属吕布吧。
随机文章圣马丁朱莉安娜公主机场,飞机在头顶10米高掠过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出处,英格兰修士提出的理论引发文艺复兴宇宙白洞和黑洞有什么区别,黑洞吸入白洞吐出/白洞未被证明北极和南极哪个更冷,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寒冷(海拔高/最低-90℃)揭秘太阳系中柯伊伯带隐藏了什么,太阳系的保护层和太阳系的起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华歆:三国时期被低估的曹魏重臣
然而,正史中的华歆却是曹魏政权的核心支柱,其政治智慧、清廉操守与战略眼光,远非小说所能涵盖。
本文将结合史料,还原华歆在三国时期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一、从名士到重臣:华歆的仕途轨迹 华歆(157—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
他以孝廉入仕,早年与管宁、邴原并称“一龙”,其中华歆为“龙头”。
其仕途关键节点包括: 豫章太守:任内“为政清静不烦”,深受百戴,扬州刺史刘繇死后,豫章民众竟守候太守府外数月,不愿其离职。
尚书令:官渡之战后,被曹操征为议郎,后任尚书令,成为曹魏决策层核心成员。
相国、司徒:篡汉时,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献上玺绶,奠定曹魏合法性;曹魏建立后,任司徒,位列三公。
太尉:即位后,升任太尉,晋封博平县侯,终成曹魏元老重臣。
二、华歆的政治贡献:清廉与谋略的典范 华歆的贡献远超“仪式主持者”的标签,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1. 清廉自守,德行楷模 华歆一生“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曹丕赏赐的财物,他转赠亲朋,以至“清贫无人能及”。
《》中“割席绝交”的故事虽将其描绘为贪财小人,但史书记载他“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2. 战略眼光,治国之才 魏明帝时期,多次北伐,华歆上疏《止战疏》,主张“修文德以怀远人”,反对盲目征战。
他提出“今虽虚耗,未有饿殍暴骨之惨,而欲以宇内自私,其可乎?”劝谏皇帝重视民生,避免穷兵黩武。
此疏深刻影响魏明帝决策,恰逢秋雨,被迫退兵。
3. 稳定朝局,调和矛盾 华歆议事“持平,终不毁伤人”,以客观中立著称。
曹操时期,他制止冀州刺史废的阴谋;曹丕即位后,他建议让位给名士管宁,展现其不恋权位的品格。
三、被误解的华歆:小说与史实的撕裂 华歆的形象在后世被严重扭曲,主要源于两类记载: 《世说新语》的道德审判 书中“割席绝交”的故事,将华歆描绘为“嗜财如命、爱凑热闹”的小人。
然而,管宁与华歆的价值观差异,实为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碰撞,而非个人品行优劣。
《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 罗贯中为突出蜀汉正统,将华歆刻画为逼宫的“黑脸角色”。
例如,华歆率兵搜捕时“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此情节无史实依据,纯属虚构。
正史中的华歆,实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器”:他既无的悲剧色彩,也无的毒士之名,却以清廉、谋略与德行,成为曹魏“三公”的典范。
四、华歆的遗产:被低估的治国之才 华歆虽未立下赫赫战功,但其政治智慧与道德操守,对曹魏政权影响深远: 制度建设:任尚书令期间,他参与制定曹魏律令,奠定“”基础。
人才选拔:推荐郑冲、王沈、荀顗等名士入仕,为曹魏储备人才。
文化传承:著有文集三十卷(今佚),推动儒学复兴,主张“经学考试合格”方可任官。
结语:还原历史中的华歆 华歆的一生,是名士与重臣的双重写照。
他既非《三国演义》中的奸臣,也非《世说新语》中的小人,而是以清廉、谋略与德行,成为曹魏政权不可或缺的支柱。
其被后世误解的根源,在于小说与史实的撕裂,以及儒家道德观对政治现实的简单化解读。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华歆或许不够“耀眼”,但他的存在,恰如曹魏政权的“定海神针”。
正如史家孙盛所言:“真正的大雅贤人,处世之道在于观察时势——非太平之世则隐,太平之世则仕。
”华歆以七十五载人生,践行了这一处世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