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农名起义中屡立战功的洪承畴,为什么能得到皇太极和顺治帝的赏识?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大家好,说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洪承畴,文人出身,爱读兵书,明四十四年,最初不过做些文职之类,直至二年,义军王左挂进攻宜川城堡,三边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督粮参政洪承畴领兵出战,结果俘斩三百余人。

此战,成为人生首次血战。

顿时,洪承畴名声大噪。

他因此被朝廷授为延绥巡抚,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杨鹤提出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策略,使朝廷下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王左挂降而复叛,洪承畴一改上司力谏中央建立的招抚为主的既定政策,剿而杀之。

杀了王左桂后,洪承畴又同总兵杜文焕在清涧县大败,引起朝廷主剿派对杨鹤的招抚大计提出抗议,联合控告没有起到真正的防患作用,反而使义军首领时降时反,最终酿成几近席卷大半个之大祸。

下旨,将杨鹤罢官下狱,升洪承畴为三边总督。

洪承畴再接再厉,连续剿灭有功,被朝廷嘉奖:仍任三边总督,加、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等地军务。

书生报国的洪承畴,拼军功创拼成收获巨丰,成为了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统帅。

是时,农民军聚集陕西有二十余万人。

高迎祥自称闯王,为高部大将,力量最强。

洪承畴调兵遣将,兵出潼关,在河南信阳集结诸将,准备对义军实行大规模围剿,迫使各路义军分兵奔还陕西,张献忠与高迎祥会师。

洪承畴在乘胜追击途中,也损兵折将。

总兵曹文诏遇伏,因救援不及而被迫自杀。

有人向崇祯帝报告,洪承畴统辖太广、势难兼顾,于是朝廷下令:以统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明军;洪承畴专管关内兵。

权力小了,辖区窄了,洪氏发威了。

他授计陕西巡抚在陕西周至黑水峪设伏,将作为十三家七十二营民变队伍之首的高迎祥就擒,押至京师,凌迟处死。

李自成成为新闯王,但洪承畴还是多次打得李自成等大败而逃。

崇祯十一年六月,洪承畴令在潼关设伏邀击,大败李自成,使之仅带刘宗敏领十七骑逃入陕南商洛山中。

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清兵犯边,辽东危急,明军防御不济。

崇祯帝急调常胜将军洪承畴救火,出任蓟辽总督。

崇祯十二年初,洪承畴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两镇合兵,拯救辽东危局。

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春,洪承畴率宣府总兵、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路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

清太宗不顾鼻子出血,经过六天急行军到了松山,亲率大军进攻,不意碰到了比更难对付的洪承畴。

袁崇焕善于守城,借助红衣大炮,逼退过和皇太极。

洪承畴的军事能力要远强于袁崇焕,以兵分力弱,主张持重以待。

两军在松锦相持不下。

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写信激将洪承畴贸然出兵。

陈新甲虽很有才干,晓习边事,但仍以以前清军实力评判新的战局。

他与司礼监王德化关系密切,洪承畴无法抗拒命令,只好要与清军。

然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

最后十数万人,因为各自指挥而很快。

洪承畴派六千兵丁夜袭清军,又被击败,最后死守松山孤城半年后,粮食殆尽,援兵不至,清军破城,承畴被俘。

洪承畴之败,并非败于军事才能和战争心理,而是受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致使最后在松山一战中彻底失败,被敌俘虏。

清军乘胜进攻,残杀曹变蛟,迫降,相继拿下锦州、塔山、杏山。

明军声势浩大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2 皇太极大费周章,冒着被传闻出卖小老婆色相的流言蜚语,降服洪承畴。

而他生前却只是对洪承畴表面恩礼有加,将他安排隶属自己亲率的镶黄旗汉军,但只做明朝国情咨询,不委任实际职务,大部分时间将洪氏软禁在家,不使之外出活动。

或许是洪承畴出工不出力,同意与满人进行政治合作,但并未做到知无不言。

好在崇德后期,太宗因宸妃过世,情伤过重,无心南下,一年后暴卒。

即位,睿王摄政,统兵破关,洪承畴随征。

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陷北京。

不知洪承畴是哀故主之惨死,还是怒败将之骄纵,他先拍的马屁“我军之强,天下无敌”,接着切入主题献策:“宜先布号令,示此行特扫乱逆,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

其开门归降者,及为内应立大功者,破格封赏。

法立令行,此要务也。

”洪氏“三不”禁令和“二赏”政策,虽然为清军入关攻占燕京,招来了不少与洪氏为伍的贰臣同类,但对尚武野蛮的兵疯狂杀戮,起到了很好的节制作用。

摄政睿亲王接受了洪氏建议,并采纳了他如何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策略。

多尔衮下令,明朝降臣仍任原职,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遂为内秘书院。

明朝覆灭,故主已亡。

洪承畴即便对满人再有仇恨心理,也只能对新朝忠诚效命。

顺治二年五月,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

危难之中,多尔衮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敕赐“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大印,给予便宜行事大权。

后来,洪承畴丁父忧,朝廷准其回家守制,并未罢黜其秘书院大学士一职。

归来时,摄政王对其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并让他出任太宗实录总裁官、会试正考官,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虽然这些都是暂时性或荣誉性虚职,但也是书写国史、选拔人才的政要大事。

3 洪承畴得多尔衮信任,但他善于站政治队。

顺治帝亲政后,立马命洪承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相继调任弘文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授命其太保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敕谕抚镇以下咸听节制,攻守便宜行事。

满兵当留当撤,即行具奏”。

此时洪承畴已六十一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

一个前朝降将,被顺治帝如此倚重,付与重大兵权,实属罕见。

虽然在定鼎中原之际,洪承畴没有做到大将军,但论其此时的权力,比一个大将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经略西南、追击李定国孙可望时,可以节制满、汉两路大将军王,直接向顺治帝回报信郡王兼安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平西王兼平西大将军吴三桂的战况。

直至顺治十七年正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才奉旨解任回京调理,仍任大学士,至新立时乞休。

退休前,洪年近古稀,四辅臣不能立即拍板,召集群臣大讨论,叙招抚经略之功,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准袭四次,允其致仕。

著名的三藩,最初驻守地方,也是洪氏建议。

洪承畴奏请推荐原任大学士李率泰为两广总督,与平南王、靖南王驻守广东,顺治帝应允,又给他铸给“经略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内院大学士”印。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也是洪承畴回京前的请示所成。

至于后来三藩坐大,酿成席卷全国的战乱,是洪承畴病逝八年之后的事情了。

但是,他建议三驻守两广、云贵,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确实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而清朝对他们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让他们独承方面之任,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刘健《庭闻录》卷四《开藩专制》),这是最终酿成大祸的客观原因之一。

萧一山在《通史》第一卷中说:“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论政治出身,范文程投效时只是一个,不如洪承畴等为明朝高官重臣,故而算不上真正的贰臣。

而洪承畴作为贰臣,在顺治后期为清军经略中原、,可谓是立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在明末农名起义中屡立战功的洪承畴,为什么能得到皇太极和顺治帝的赏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