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水浒传》流传千古为什么人们独独喜欢武松?
【千问解读】
如果有这么一道调查题目:一百单八将当中,你最喜欢的人是哪位?估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一致的。对,就是。
小时候看过山东电视台1983年拍摄的祝延平版《武松》,后连续成《水浒》一剧。
那时候少不更事,对水浒英雄故事仅仅局限于几个人,如武松、等,对其他人几乎一无所知,对武松的崇拜可谓。
英雄豪气冲天的故事让小伙伴们经常聚在一起舞枪弄棒学武松,提着一对拳头对着墙壁、大树使劲,还经常模仿练习武松的醉拳,甚至曲起两指拿个酒杯假装欲一用力便能捏碎,那情形想来让人。
1998年,央视又拍了一部《水浒传》,其中武松由著名硬汉演员丁海峰饰演。
这是一部比较连贯的影视经典,通过它我对《水浒传》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近期,我第一次静下心来通读了施老先生的《水浒全传》,终于彻底在心中解开了梁山泊的真实面目。
按照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描述,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氏,因在家中排行在二,所以又叫“武二郎”。
武松曾经在阳谷县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
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劝他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
武松最终在征方腊过程中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最后在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而终。
武松在历尽人间险恶后易装上二龙山,并以一名出家人身份终老。
一个杀人如麻的江湖英雄,转变为道行高深的清忠祖师,可以说是慧根深厚。
网络配图 武松的英雄事迹精彩绝伦,激荡人心。
水浒中,他出场是因打伤人在庄上避难,与相逢并结拜为生死兄弟,可以说武松是宋江的早期心腹兄弟之一,是梁山宋江领导集团的嫡系。
之后他返回家乡看望哥哥,接下来水浒传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武松的故事:景阳岗打虎、阳谷县都头、怒杀西门庆、十字坡智斗孙二娘、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聚义二龙山、击杀耶律得重;斩杀贝应夔、方貌等,关于武松的故事几乎占到了水浒整体故事的十分之一,可见武松在施公心目中的重要性。
由于水浒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也可以想象武松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有多么广泛。
武松之所以在梁山英雄榜中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他兼备了古代豪杰侠客的所有特点:一是武艺高强,二是有正义感,第三有责任心,第四知恩图报,第五,第六侠肝义胆,第七有定力,面对美女投怀送抱,还能把持住自己。
有人说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府上老少一百多口,但是谁会认为一个真性情付出的汉子被人陷害逼惨到绝地后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不合情理的呢?在除此之外的各种场合里,武松的表现可以说是冷静的,智慧的。
论武的,景阳岗打虎、狮子楼、快活林、十字坡、飞云浦、鸳鸯楼,身手不凡。
论文的,以上每一个场景中都表现出武松的,有勇有谋,且拿得起放得下。
看飞云浦武松的处理方式,与野猪林的处理方式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武松为人精细果断,不是个前怕狼后怕虎的人。
当然,《水浒传》毕竟是小说,武松的故事也是经过施老爷子精心加工的。
那么,关于武松的故事还有哪些呢? 一、清河人士说 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的《癸辛杂识》,里面记载的“宋江三十六赞”便有武松。
后来在宋人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当中也有武松的事迹出现,这便是《水浒传》中武松的最早文学创作的原型。
依据清河县志等地方志的记载,武松是人士,武艺高强。
为人仗义,见不得别扭事,专爱打,很受百姓的喜爱。
这里还要说到一个与武松关系密切的人,那就是在小说中对武松英雄形象起到反衬作用的。
有考据称,武松和武大郎(生活原型是武植)的确都是清河县人士,但是两人却生活在不同时代,甚至不在同一个村子。
武松出身在离清河县城西南大约八公里处的王什庄,是宋朝人;而武大郎则出生在今清河县城东北三公里处的武家那村,是人。
两人的村子相距有二十多里。
所以说不仅是两人出现的时间,就连出生的地点也不同。
从历载来看,两人根本不是亲兄弟。
网络配图 武植原名吴春来,后随母姓,改名武植,字大郎,生于明朝初期,做过清河知县,有武植墓碑铭为证。
为官清廉,身材伟岸,娶妻,为大家淑媛。
武植少年贫穷,有好友黄堂曾经资助过他,武植官至清河县令。
后来黄堂家中发生火灾,他想要投奔武植谋个,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却始终不提携他。
黄堂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并在回乡路上到处散播谣言以泄心中恶气。
当地恶少余和尚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很快传遍各地,并传到施老先生耳中,被他写进了水浒书中,将潘金莲名声尽毁,也给潘、武两人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潘家和武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二、临安义士说 《临安县志》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
武松原来是一名浪迹江湖的武师,身材高大、容貌非凡,经常在杭州城内卖艺为生,好,行侠义之举。
杭州知府高权看到武松武艺高强,,于是邀请他到杭州府担任公差,充当都头。
不久,武松又因为军功被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
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
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
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
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蔡鋆的狗命。
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
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现在西泠桥边仍有武松墓供人凭吊。
《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对这段故事都有记载。
三、武松一身本事的出处 据《说岳全传》记载,武松是北宋末年武师的徒弟。
周侗是北宋末年、初年的一位武术大师,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
周侗一生高足甚多,他的大徒弟是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不过在《水浒传》中武松从来没有认过这个师兄)、二徒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好像林冲也从来没有认过大师兄卢俊义,且武松对二师兄林冲也并不感冒),至于小徒弟就与他们隔得有些远了。
至于卢俊义、林冲、武松三人之间为什么没有在梁山泊谈论亲情,大概无非是宋江管得太严以致他们不敢相认,或者是周侗在不同时期教了这三个徒弟并且彼此保密了,又或者是在水浒年代他们三个尚未做周侗的徒弟,到了南宋去世后才被人强拉到一起拜师的(这种可能性最大,连武松自己都无法控制)。
武松在少林八年学艺时,得到过周侗的真传,也难怪能凭一己之力将老虎打死了。
网络配图 四、武松单臂擒方腊 武松单臂擒方腊 关于“武松单臂擒方腊”,应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看过原著的人知道,方腊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鲁智深一禅杖打下马来生擒的。
然而在1998年版的水浒传中,却被导演改编成了武松受伤断臂后生擒方腊。
导演既然这么改编,说明他们就是从心底里喜欢武松的,以致于武松身后近千年又抢了鲁智深的功劳。
唯有如此改编,更显武松形象伟岸。
关于鲁智深擒方腊,《水浒全传》原著中也是做了很多铺垫的,鲁智深曾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临别时长老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最终果然是鲁智深追杀夏侯成,生擒方腊。
后来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立时顿悟道:“长老曾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
”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盘。
虽然武松在梁山泊英雄中的地位并不算很高,但他在民间大众的口碑当中,却是一位实打实的大英雄。
关于武松的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但毫无疑问还将继续流传下去,这就是历史趋势、。
所以说《水浒传》流传千古,人们独独喜欢武松是有其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