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不得善终的太子们:玄武门的后遗症
【千问解读】
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但由于李世民长期以来忙于政事,忽略了对太子的教导,最终导致自己的儿子也成了“废太子”。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生于承乾殿,因此得名。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承乾被封为恆山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被封于中山。
唐太宗即位以后,李承乾被封为皇太子,当时只有八岁,史称其“性聪敏”,唐太宗很喜爱他,曾经试着让他处理政务,看来还处理得不错,后来唐太宗每次出巡,就令太子监国。
李承乾长大以后,开始喜欢声色,慢游无度,害怕被唐太宗发现,不敢暴露自己的行迹,每次临朝的时候,必定要大谈孝道,回到自己的宫里以后,便于群小亵狎一处。
每次有大臣想要对太子进谏,太子必定已经猜到要说什么,于是便临危正坐,引咎自责,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大臣们来不及应答,都以为太子很是贤良。
李承乾患有足疾,行走艰难,当时唐太宗逐渐宠爱魏王,李承乾害怕有废立之事,李泰也自负其才,因此两个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遂各树朋党,开始了一场夺嫡大战。
当时李承乾宠幸一个十余岁的歌童,李世民得知以后大怒,把这个歌童杀死。
李承乾在痛心之余,开始了一系列荒唐的表现。
为这个歌童举办葬礼,让大家祭拜,太子亲为流涕,托有足疾数月不上朝,还让数百东宫侍从穿起胡人的衣服,跳起胡人的舞蹈,鼓角之声,东宫之外都听得到。
当时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等大臣对太子苦苦劝谏,太子并不采纳半句。
李承乾甚至派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人去刺杀李泰,没有成功。
后来李承乾与与汉王李元昌(唐高祖李渊子)、兵部尚书、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反,企图起兵杀入西宫。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造反,李承乾得知此事后对纥干承基说:“我这里距离皇宫也就二十几步远,想造反比齐王还容易。
”正好当时纥干承基也与齐王有牵连,按律当斩,于是供出了李承乾准备谋反的事情。
唐太宗把李承乾关起来,召集司徒、司空、特进、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人商议,最后决定把李承乾废为庶人,迁到黔州,那些叛党大多被杀,东宫的官员则量才录用,总算是宽宏大量。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承乾死于寓所,唐太宗为之废朝,以国公之礼安葬。
这一段公案,我看倒是与、、孙霸父子三人的历史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即兄弟相争,责任在于父亲,既然立了太子,就不要再宠爱另一个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其中生三子:长子李承乾,第四子李泰和第九子。
如果立嫡不立庶,那么太子就应该只在这三个皇子之间产生。
李治岁数最小,而且性格软弱,本来是没有机会立为太子的。
李承乾早早被封为太子,那么李世民就不要去宠爱李泰,让他产生非分之想。
史称贞观十五年,因李泰撰写《括地志》有功,李世民给李泰的赏赐,规格已经超过了太子,还差点让李泰住进武德殿,幸亏一些正直的大臣如褚遂良、魏徵等人及时上奏,避免了李世民的一些昏庸举措,但还是致使李泰潜有夺嫡之意,勾结大臣,与太子各树朋党。
李承乾事发以后,李泰的一些阴谋也暴露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认为如果改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太子这个位置就是可以通过阴谋诡计而得到的了,因此把李泰也关起来,立李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
李承乾在事败之后,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身为太子,还有什么可图的事情?我的,无非是为了应付李泰,谋求自安。
”可见李承乾的作法,实际上是李泰所逼,再深层次地探讨,应该是李世民害了他。
李世民后来也很后悔,史称其欲拔刀自刺,被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人制止,最后是立了李治为太子。
但这一段公案还没有完,吴王也有希望被立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因第二王李宽早死,如果按照年齿排序,李承乾之后就该轮到李恪。
李恪本人也是文武全才,李世民常说他像自己。
在已立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又想改立李恪为太子,被长孙无忌“密争之”。
因为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而李恪的母亲是,是之女,因此长孙无忌为了保住李治的皇位,也为了自己的地位,先是与李世民固争,后来在唐高宗时期借房遗爱谋反之事牵连到李恪,把他杀死。
不料再后来的心腹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最后被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流放岭南,并逼迫自尽,虽说死得冤枉,可谁叫你先冤杀别人来着? 随机文章司马迁帮谁辩护遭到宫刑呢?牧师的蓝洞天坑,世界上最深的盐水天坑(深达202米)中国天宫一号即将烧毁,外媒鼓吹天空一号失控将坠落城市(嫉妒)中国突破20倍音速导弹,6806米/秒1小时绕地球一圈(无法证实)外星人头颅在河北出土,两双眼睛八个脚趾(外星人被祭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儿晋阳公主为什么未笄而逝?
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
贞观十年(636年)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
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
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
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
名字含义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
明达一词,是常用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
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
象征智慧,对世事了悟通达。
太宗为公主取字“明达“许是公主聪慧伶俐,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寄望。
网络配图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
《》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具体说来,兕就是小独角犀,十分凶猛壮硕。
唐太宗夫妇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必是出自父母爱女之心,希冀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象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封号晋阳 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地理志》记载:北京太原府……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
“可知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唐太宗亲历隋乱,起兵太原,晋阳对于他而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慈父亲养 晋阳公主李明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对于皇后所出子女唐太宗自然也是,各类偏爱事迹不胜枚举。
贞观十年(636年)晋阳公主“始孩“之时,长孙皇后离世了,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
正因为唐太宗这一空前之举,史书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抹温情:“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亲自抚养的公主。
游地思母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晋阳公主还在始孩,因年幼还不明白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朝夕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父亲固然疼爱她,但也无法代替母亲的爱,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
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女儿,公主闻之,总是不胜哀泣。
网络配图 临摹父书 晋阳公主从小长在唐太宗跟前,父女感情非常深厚,互动也十分温情。
太宗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
耳濡目染之下,晋阳公主对书法也很爱好,尤其是父亲最擅长地飞白。
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
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
文德之影 晋阳公主性情温婉机智,聪慧伶俐,因此即便还是个孩子,就已能做到“未尝见喜愠色“。
唐太宗脾气刚烈,一直在他身边长大的晋阳公主对父亲极为了解,大臣有时会触怒太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晋阳公主便和她母亲一样,总是慢慢地消掉父亲的怒气,再为挨训的人徐徐辩解。
在女儿的劝慰之下,太宗的怒气也消弥无踪。
因此,“省中“大臣们多蒙公主的恩惠,十分喜爱她。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尚不识“,保护大臣,劝解父亲的方式却如出一辙,或许也是上天对太宗痛失爱妻的一种补偿。
舐犊之爱 晋阳公主与晋王自幼被唐太宗带在身边抚养,朝夕相处,兄妹俩感情自然深厚。
随着年岁渐长,李治慢慢长大,有时要出宫办事,每次晋阳都要送到虔化门,然后的哭泣道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十四岁已是成人之年,尽管因为太宗的溺爱,一直不曾出宫居住,但也要开始上朝参政了,而眼看着穿上朝服的哥哥要离开自己,晋阳公主舍不得放开哥哥的衣角,哽咽着对父亲说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我们身边了吗?“唐太宗看到一双儿女如此惜别,顿时忍不住涕泪满面。
未笄而逝 如无意外,公主的一生,原本应是这般,在父亲的疼爱兄长的呵护下成长,待到婷婷玉立再成就一段良缘。
然而世事无常,身在富贵宠爱之中的晋阳公主,却在金钗年华,未及良人到来便病殁了。
或许这就是诗歌所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文皇思女 日数十哀网络配图 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唐太宗悲痛异常,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身体急速消瘦,文武大臣见状非常担忧,纷纷进谏劝慰皇帝节哀。
唐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
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太宗深切念女之情昭然可见。
北宋的庄绰在《鸡肋编》评价说,太宗见长孙顺德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无刚气,因而嘲笑他,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忘了当初的“无刚气“之语!“岂不以儿女牵爱乎“一语道破,道理一直都懂,却永远学不会,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
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唐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命令他们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公主的往生祈祷。
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封邑上的实封只能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从此处可知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
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
人物评价纵观晋阳公主一生,虽然幼年丧母,但却有父亲的抚养,兄长的爱护,成长之路受尽尊宠。
而晋阳公主自身又是温柔伶俐的性格,不曾因皇帝父亲的骄宠而任性妄为,观其思念亡母,临摹飞白,解围大臣,可知其才行智慧。
公主如若长成,必会是一耀眼的皇室。
虽然天不假年,但晋阳公主如此顺遂幸运的人生,出众的品行智慧,也可稍稍弥补了早逝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