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清是怎么回事?中国2000多年历史中三个黄金时代!
【千问解读】
一般说来,历代末帝多是腐败无能的亡国之君,而历代开国,多是富于开拓精神的创业英雄。从他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执政理念和不同的结局中,进一步向我们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至理名言。
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发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
“以史为鉴”通常都是正面积极地告诫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都该走正道,而不能走邪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统一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英明而又富于开拓精神的皇帝。
其中秦始皇就是一位,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矛盾人物,既有大功也有大过。
他最大的功绩是用10多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180多年的混乱纷争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统一全国文字,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沙子南交通,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暴君,“”、修筑长城,加上晚年贪图享受,特别是他的继承人,昏庸无能,在位期间滥用民力,继续大修和驰道,人民不堪重负,随即爆发农民起义。
相传两代,仅仅15年就被群众推翻了。
可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它在中国历史上最最短命的王朝。
无独有偶,与秦朝情况相似的还有中国的。
开国皇帝也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成就卓著的皇帝。
他于公元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开始用考试选拔人才,推行均田制,鼓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减轻租赋徭役,免除盐、酒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生活也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但他的儿子继位后,却大肆挥霍奢侈,,建都城、辟驰道、筑长城,驱使数百万人从事劳役。
更为严重的是,在公元611~614年,三次入侵高丽,耗资甚巨;又常年携大批文武官员、妃嫔歌伎等,四出巡游,任情挥霍,征敛苛重,以致民怨四起,终于在公元618年,也就是在帝位的14年,就被群众推翻了。
其教训发人深省,即为君不为群众办事,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必然走到绝路! 从秦朝到2000多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个: 第一个黄金时代,史称“”,包括的开拓疆域。
从文帝开始到武帝末年,共94年,之后逐渐衰败,最后是专权和称帝。
第二个黄金时代,史称“”,直到“开元之治”,共114年,如果算到“”则129年。
之后,进入衰败期,直至灭亡。
第三个黄金时代是清初的、、三朝,共133年。
之后,就是内忧外患频繁,虽然清政府镇压了“”运动,但也未中兴起来,末期的“”也遭到失败,最后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推翻。
中国历史上的这三个黄金时代,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最强盛而又文采斑斓的时代。
唐代不仅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居世界首位,经济总产值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文化之繁荣也是世界公认的。
唐代共产生了2000多位各具风格的诗人,留下了5万多首诗歌。
、更是整个古代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中唐时期以、为代表,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创造出古代散文的典范精品。
在小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涌现出许多具有很高造诣的文学艺术大师。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奉行开放政策。
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里住有众多的外国使节、商人和留学生。
唐文化依据本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取舍,经过汲取和发扬愈显得丰富多彩。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各国也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斟酌吸收,使本国文化得以获取助益,加速发展。
唐代确是中外文化交流极盛的时代。
辉煌灿烂的唐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
各国人士不顾跋涉的艰难,来到中国,观摩摄取。
前来长安的使者络绎不绝,不仅有亚洲周边国家,而且还有中东、非洲,甚至欧洲国家的代表。
文化交流的盛况前所未有。
据史书记载,日本前后任命“遣唐使”共有19次之多。
日本的遣唐使不同于一般单纯于政治目的使节,而是有意识地前来观摩唐朝的中国文化。
遣唐使官一般是选择资深的通达经史的文臣,使团人员中包括医师、画家、音乐家,并有众多的学问僧和留学生同行。
一次来长安的遣唐使,多达几百人。
从到时代的几次,都在500人左右。
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多位列公卿,参与国政,因而唐代的文化制度也随之介绍到日本。
在长安的外国僧人中,日本僧侣为数最多。
每次遣唐使都有求法僧或学向僧同来,留中国时间久者,往往长达20余年,甚至达40余年。
其中影响较大者,如时智通、智达法师,遣唐使来长安,从玄奘法相,归国后为日本法相宗创始人。
荣和普照法师在开元时随遣唐使来中国,先后在洛阳、长安学法。
荣和普照对日本佛学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他们邀请扬州龙兴寺法僧鉴真去日本,对中日的文化交流却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带去天台宗经典和密宗佛像,在日本讲授戒律,并与随从僧人一起,依唐寺院法式建唐招提寺。
中国的建筑、雕塑术和汉文学、药物学,都因鉴真之东行而传播于日本。
日法师圆仁先后在中国10年,游历诸地,写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也是一部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的历史文献。
唐朝的繁荣昌盛,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密不可分的。
李世民可谓中国封建社会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一代英明的君主。
早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就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见《贞观政要》务农篇)这段话简要地揭示了他的“民为邦本”的思想。
“民为邦本”原是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也是历来所谓“治国大义”。
不少帝王在口头上或者官样文书上也这样叫喊过,但像唐太宗那样切实地加以推行却是寥寥无几。
他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
他的思想逻辑可归结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是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而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
他把国治、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
他的一句名言是:“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 从“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出发,必然引申出“农本论”的经济思想。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人离不开衣食,“营衣食”就是要搞农业。
唐太宗从隋末统治者践踏农本的惨痛教训中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就必须把恢复与发展小农经济提到国本的高度,制定了“怃民以静”的方针。
以各种各样的经济措施,如实行均田,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兴修水利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唐太宗在《金镜》这篇诏文中说:“多营池观,远求异宝,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田荒业废,兆庶凋残,见其饥寒不为之哀,睹其劳苦不为之感,苦民之君也,非治民之主也。
”决心不做殷纣之类的“劳民之君”,而要做“治国之主”。
因此,唐太宗能切实地推行重农政策,终于取得了“贞观之治”的成就。
唐太宗在事业上的成功,这和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也是分不开的。
他和的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大臣,政治家,河北馆陶人。
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李密败后降唐,初任太子洗马,马为的心腹,曾献过早除秦王(李世民)的秘策。
,魏征成为阶下囚。
唐太宗慕其出众的才华,不报私怨,出于公心,从治国的大局出发,反而对其日见亲重,初授谏议大夫,后擢侍中,不到7年时间,魏征由仇虏而位极重臣。
如此落落大度,在封建帝王中是极为罕见的。
[$HR getPages$ 魏征也不负太宗的厚望,频加忠谏,劝君从善,不许为非,治国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魏征在职期间,先后向李世民陈谏200余事,反复以隋王为鉴戒,提醒唐太宗,强调:“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他要求国君(李世民)居安思危,兼听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务必使人民得到安静,休养生息。
他敢于不断对太宗犯颜直谏,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魏征死后,唐太宗曾慨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联失一镜矣!” 现在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黄金时代之后就是衰败,或大乱,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从整个中国历史看,黄金时代少,而且较为短暂,动乱时代则较多,而且时间长,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从国际经验看,有人提出“70年现象问题”,指出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早译名为革命组织党),从1928年执政以来,长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曾被世人誉为北大西洋的民主模式。
然而,执政70年后失去政权。
苏共执政72年后解散,苏联也随之解体。
中国国民党连续执政几十年后也失去政权。
上述三党失去政权各有自己的具体原因,但是严重脱离群众,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内部腐败堕落等等,似乎是共同的。
还是唐朝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提出的论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人也。
”就是说,统治阶级自己打倒了自己。
如何跳出“兴衰的历史周期圈”,这是所有的政治家和革命政党普遍关心的问题。
早在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就向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问题。
他说: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都受这一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怪圈。
当时,毛泽东同志回答说,已经找到了,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据薄一波同志说,1949年我军接管北平时,傅作义将军也提出类似的问题。
他说,国民党执政30年就腐化了,结果被人民打倒。
共产党执政30年、40年后会不会也腐化?(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第157页)可见,这个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是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任何执政党都在遇到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2000多年来,许多开国皇帝和末帝兴衰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各国政党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果放松自我约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放弃或放松民主监督,不注意自我改造,生活腐败,不注意听取群众的呼声,接纳正确的意见,就会官逼民反,就会被群众所抛弃。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接受批评,接受监督,能防止错误发生,但唐太宗有时也很难接受批评,忠言逆耳,甚至想杀这个田舍翁。
只愿做自己说了算的统治者,不愿有人监督他,但绝大部分意见李世民还是听进去了,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和实施方略,这就是英明君主与昏聩君主的区别所在。
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执政党政府除了做好国内的事情外,对外还必须奉行与时俱进的积极的开放政策,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吸取和采纳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为发展我国经济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所用。
如果采取妄自尊大的封闭政策,势必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在这方面大清王朝有着惨痛的教训。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创造过“康熙、雍正、乾隆黄金时代”。
鸦片战争前,特别是1820年以前,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当时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35%,国民经济总产值占世界的32.9%。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代,18世纪后半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一次历史机遇,但清王朝和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由于政治腐败,思想僵化,科学停滞,才导致一次次错失重大历史机遇。
英国人用鸦片和炮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一个丧权辱国的时代开始了。
中国自秦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告诫我们,历朝历代,盛世隐忧,君臣陶醉在歌舞升平中,没有意识到隐患,纪纲为之不振,贪污腐败,最后导致灭亡,这几乎成为普遍的规律。
随机文章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88年天空上出现孙悟空,悟空踩七彩云惊现空中(专家已辟谣)德国MG42机枪的威力,半天一把机枪杀死4000人(号称希特勒的电锯)揭秘三峡压新主四川出天子,网络谣言阴谋论骗取不明真相民众我国具有五种地形的省,地大物博的四川是唯一拥有五种地形的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一代奸雄曹操墓发现兵马俑 竟是盗自秦始皇嬴政陵墓地宫?
秦始皇嬴政不停开疆拓土的真相是怎么回事?是自卑心在作祟?
但另一方面夹说,他的生命又只属于青春,只属于建功立业、开拓疆土和永无穷尽的征服。
当天下统一、海内平定、人民,他的敌人、对手和对立面逐渐消失,他的生命就变成了一个空壳,显得毫无意义。
然而,他向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之辈,他不能容忍停止、寂静,不言爵忍生命的虚度、空耗,他要继续建功立业,创造人间奇迹。
于是,他横征暴敛,滥发谣役,修建庞大的宫室。
据说秦阿房官规模宏大,建穿雌伟,“覆玉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二川溶溶,流人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鳗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宫内可容纳十万余众。
赢政修建如此宏大的宫室与其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事乐欲,不如说是一种“自比天高”的膨胀欲所致,乃是抑郁人格者的独特作为。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赢政坐着由六匹马挽驾的金银车,后面簇拥着一大批文武官员、近侍宠臣、皇后殡妃,开始了他的长途巡游。
每到一处,立石刻碑作为纪念,石碑上盛赞他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威严,充分表现出他自大狂的特性。
他在泰山封一裸为他遮雨的松积伪“五大夫……因嫉妒湘山祠两位美貌贤惠的女子――湘神,下令伐尽湘山树木,火烧湘山祠,馈赠她俩一座光秃秃的小山。
赢政的第三次出巡触目惊心,韩国姬公子()收买的刺客从山上飞下一柄120斤重的大铁锤,将一辆副车击得粉碎。
在荆柯刺秦十年之后,死亡又一次以激烈、残酷的形式走到他的面前。
对死亡的忧虑使赢政不胜感慨,他获得了一切,征服了一切,可他征服不了死亡。
死亡通过疾病正在逐步摧毁他强壮的肌体。
网络配图 就在遇刺的前一年(公元前219年),他巡行到齐国故地,齐人徐市()等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菜、方丈、赢洲三座仙山,山上居住的仙人手中有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
于是,他派徐市率领数千童男童女下海寻觅仙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建功立业与死亡恐惧之间的紧张。
徐市一去不回,渺无音讯。
赢政又派方士卢生去寻找羡门、高誓两位传说中的古宁钊山,派韩终、侯公、石生去寻觅长生不老的仙药,仍然没有结果。
卢生对赢政说:“臣等求灵芝、奇药和神仙,经常碰不见,因为物类中有忌害。
按照神仙方术,作为人主的必须微仔以避恶鬼,避开恶鬼真人方至,希望陛下所居的宫室,不要为人知晓,这样,才能求得不死之药。
”。
于是,赢政下令把成阳附进200里内的270所宫观用天桥、角道互相连接。
他自己在这众多的宫殿里行居不定,有敢说出他居室的,立刻处死。
一次,赢政来到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走出宫室,随行的车骑众多,他很不高兴。
后来,有人把这话告诉了丞相,丞相就减少了相随的车马。
赢政知道后,认为是宫中侍从泄漏了他的话,一一审问,无人服罪。
他下令逮捕当时在场的所有的人,一律杀掉。
此后,他的行踪就再没有人知道了。
网络配图 赢政的暴决残忍,使许多方士儒生惊恐不安。
为他寻仙药的、卢生在一块儿商议说:“始皇为人,天性刚厦自用,起自诸侯,兼并了天下,称心得意,为所欲为,自以为从古至今没有能胜过他的人。
他重用狱吏,博士虽有70余名,只是凑数樱设,并不任用。
皿相和大臣都接受成命,唯上是从。
皇上乐于以重刑、杀戳树立威权,天下持棒禄的官吏畏罪伯事,不敢尽。
忠直言,皇上察觉不出自己的过失,日益骄横,臣下数衍了事,苟求容身之地。
按照法律,如果献方不灵验者要立即处死,这如何是好……” 他们索性逃走了。
赢政得知自己受骗,大发雷霆。
他说:“拟召徕方士游览各地,寻求奇药,奇药未得,不辞而别,徐市人海寻仙,花费数万,仍未所得,只是空空地每天听他们互相告发非法牟利。
卢生等人我平日十分敬重,赏赐甚厚,如今不仅逃走还请诽谤联!”, 他下令把咸阳的一帮儒生捉拿归案,严加审问,追查诽谤者,那班儒生经受不起严刑烤打,互相告密开脱自己。
赢政亲自圈定了460余名儒生,以“妖言”“讨卜谤”罪活埋。
这就是“坑儒”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