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发小,开国后就投靠匈奴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这场毫无胜算的王权争夺战中,手下的兄弟立下了。

可以说刘邦的皇位是在众人的信任上建立起来的。

其中作为与刘邦住同乡,生同日,学同师的发小卢绾来说,刘邦一直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之人,刘邦对他十分信任。

但在刘邦死后,刘邦的这位发小卢绾却投降了匈奴,与大汉为敌。

不禁让人感慨为何刘邦如此信任的人还要背叛他,究竟是刘邦做错了什么还是卢绾?这对曾经情同手足的兄弟为何? 一刘邦与卢绾到底有多亲 最好的总要留给自己最亲的人,但有人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于刘邦来说虽然手下对他忠诚的人很多,但并不代表刘邦与他们都亲近,人这一生可以分为四种关系,近而不亲,亲而不近,不近不亲,既亲且近。

刘邦和卢绾的关系也属于第四种,既亲且近,为何这样说,首先卢绾自幼与刘邦一起长大且卢绾的父辈与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关系十分亲近。

《》原文: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卢绾影视剧形象 从《史记》的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卢绾从小就与刘邦十分亲近,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之间,两家人互亲互爱。

再来说刘邦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核心成员基本都是由沛县老家的人组成的,如、、等人,但是唯独卢绾是这些人不能比的,虽然同为老家沛县的人,但卢绾却是其他人不能比较的。

《史记》 从东击,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髃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我们史记上这段简短的描述可以进一步得知,卢绾到底与刘邦有多亲,上面的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卧室,这些都是萧何,曹参等人不能及的,由此可以看出卢绾才是刘邦最亲近的人。

二野心膨胀,误入歧途 刘邦与卢绾的关系不用讲,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西汉开国以后,刘邦为了稳定当时的统一局面不得不下令分封诸侯,一共分封了八位,楚王、淮南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闽粤王亡诸、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而萧何,卢绾等人未被封侯,而是留在了京都任职。

在汉五年七月的时候,燕王臧荼起兵谋反,刘邦亲自率军讨伐(此时刘邦已称帝)。

刘邦借此机会,命卢绾随行,叛乱平息后,燕王位置空缺,卢绾顺理成章地被封为了燕王。

至此,刘邦的好哥们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封土,成为了一方诸侯,可以说刘邦也算是了。

十一年,秋天,异侯王陈豨在代地反汉。

刘邦再一次亲率大军到邯郸,从南面进攻陈豨。

派燕王卢绾率领大军从的东北方向攻打陈豨。

也正是这次叛乱让卢绾再也无法回头,步入了歧途之中。

三诸侯反叛,君臣疑惧 在平定陈豨叛乱时,卢绾却做错了决定,在刘邦与陈豨之间选择了陈豨,因为虽然刘邦卢绾情同手足,但是他们不仅是兄弟关系,他们还是君臣关系。

先说异性诸侯王为何纷纷反叛刘邦,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韩信,为什么说是韩信呢? 因为韩信是开国以后杀掉的第一个功臣,而且是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就将韩信贬为了淮阴侯,不久后又以韩信谋反的罪名将韩信处死,并夷灭三族。

这对于其他异姓诸侯王来说是一种威慑更是警报。

不得不让众人感到,刘邦有一丝要的意思。

这同样也是卢绾所担心的,所以卢绾一方面与陈豨联络,另一方面还与匈奴勾结,希望从匈奴方面得到帮助,稳固燕王位置。

卢绾要的其实并不多,就想安安稳稳地做好自己的燕王,但他站错了队伍。

在手下使者张胜的劝说下决定反叛刘邦,卢绾的反叛其实都是因为君臣之间的疑惧,疑,双方都互相怀疑,惧,二人又都害怕,刘邦害怕自己的好哥们背叛自己,毕竟以前的好兄弟们接连背叛。

也是对刘邦不小的打击,还有就是卢绾对刘邦的恐惧,害怕代国陈豨死后下一个就是自己燕王卢绾。

就这样卢绾与刘邦这对曾经的手足兄弟之间就出现了裂痕。

四为求自保,却无后退之路 卢绾与刘邦之间,毕竟还是有感情存在的,其中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卢绾曾经怀疑使者张胜投降匈奴,还为此向刘邦举报要求灭其全族。

但后来又在张胜的劝说下,改变了注意,随后又向刘邦打了圆场。

但是此时刘邦在匈奴的降军口中得知卢绾与匈奴互通的消息,并派遣大将樊哙挂帅(后改为)去讨伐燕王卢绾。

此时的卢绾还没有决定真的投降匈奴,当是卢绾听说刘邦生病后,还率领家眷亲信等千人去往长安,希望等刘邦病好以后亲自和刘邦说清楚,但是没有等到刘邦痊愈,四月份刘邦就死了。

而当时朝中是当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以各种理由杀掉异姓诸侯王和曾经的有功之臣。

迫于这种情况,本来就是想自保,依靠匈奴人的力量,坐稳燕王的位置,最后误会没解开,反而要面临灭顶之灾,不得不带领亲人投靠匈奴,投降匈奴后,匈奴人封卢绾为东胡庐王。

公元前194年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

曾经这样评价卢绾和韩信 韩信、卢绾并不是一向积德累善的世家,而是侥幸于一时随机应变,以欺诈和暴力获得成功,正赶上汉朝刚刚建立,所以才能够分封领土,南面为王。

在内由于势力强大而被怀疑,在外倚仗着外族作援助。

因此,日益被疏远,自陷危境,走投无路,,最终迫不得已投奔匈奴,难道不可悲吗 也许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归宿,这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而是我们社会中的人心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利益和金钱面前变得贪婪,变得失去本性。

或许只有等到人生已是末路时,脑海中才会想起我们曾经是朋友,我们曾经是血缘关系的亲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要说起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我们可能会首先想到和,但是要是说到流氓程度,朱元璋跟刘邦可是没法比,刘邦这一身流氓习气,就算是做了皇帝还是丝毫没有改变。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有几个儿子,他们的结局都如何样呢?

八个儿子悲惨命运。

汉高祖刘邦原配夫人皇后,据《》记载,刘邦的妻子有:正宫皇后吕雉、最宠爱的、的母亲,此外还有管夫人、赵子儿、故张敖美人、、万石君的姐姐等八人。

刘邦与她们共生育了8个儿子:庶长子(封齐王)、二子(即孝惠帝)、三子(封赵王)、四子(即文帝)、五子刘恢(封)、六子(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

他们的命运有时如何的呢? 1、齐王刘肥---险些被杀,但结局完好 刘肥是刘邦最大的儿子,刘邦尚未结婚的时候与曹氏相好,生下刘肥。

因是庶出,没有被立为太子。

刘肥的父母死的早,刘邦对这个没父母的孩子很同情也很关爱,觉得应该补偿他一些,让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父爱,所以,没尽过父亲职责的刘邦对这个儿子的封赏异常大度。

高祖六年立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是刘邦儿子中封王最早占地最广的一个。

孝惠二年,入京朝见,皇后吕雉对他一点感情都没有,觉得这个野孩子不应该得到那么大的土地,给他倒了杯毒酒,哪知毒酒被惠帝拿起来要喝,吕雉吓坏了,赶紧夺下惠帝的杯子,这一举动预示着什么,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刘肥回到宿舍,急的团团转,心想,这下完了,这吕雉不疼我,要我死,那还不容易吗?他的内史是个有主意的人,让他把城阳郡作为礼物献给(吕雉的女儿),结果后妈一高兴,才放他回国。

齐王肥肥在位13年,于孝惠六年去世。

他的封国曾经被瓜分,孝文帝即位,封肥肥的七个儿子为王,被一分为七,再后来全部收归中央。

2、惠帝刘盈---仁弱的天子 惠帝是刘邦的嫡长子,吕雉的亲生子,汉高祖十二年,刘邦驾崩。

17岁的刘盈即位,吕雉为太后。

刘邦在位的时候总觉得刘盈不像自己,欲废长立幼。

为保刘盈地位,曾请教,张良出谋,请来了“商山四皓”辅弼,也不知这“商山四皓”有何能耐,史书未作介绍,老刘一看,这小子还挺有能耐,我一直请不动的世外高人,他能请来,刘邦才打消废立的念头。

惠帝即位后,虽没有多大建树,但政治也还较清明,社会也还算稳定。

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期间处处受母亲牵制。

在太后剪除异己的时候,成功的保护了大哥,但保护三弟(赵王如意)却失败。

吕太后毒杀赵王如意,将如意的母亲戚姬变为“人彘”(zhi)。

还故意招来儿子刘盈观看,刘盈看到血淋淋一个怪物,像是一个人,但没有手足,头发被拔光了,嘴巴一张一合的,说不出声音,眼睛就是俩血窟窿,细问才知是,当即对母亲表示了不满,这顿惊吓使他受到极大的刺激,以后也无法工作了,终日饮酒,最后抑郁而终,享年仅24岁,在位7年。

惠帝死后,吕后看谁都不顺眼,让谁做皇帝都不放心,结果扶持了野做傀儡,自己做了8年的的女皇。

3、赵王如意---下场最悲 刘邦被封汉王的那年,在定陶与戚姬相识,戚姬也挺有手段,很快被选为贵妃,赵王如意就是戚姬的儿子。

刘邦看见刘盈软弱无能,心想,这孩子他爹娘都是人中精英,怎么这孩子谁都不像呢?如意到是有他爹的风范,他娘戚姬又一个劲地要求立如意为太子,我也有此想法,但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能我自己说了算。

结果召开常委会的时候遭到等大臣的反对,张良又为吕后献计聘来世外高人辅佐刘盈,看来废长立幼行不通,只好封如意为赵王与其母离京去赵。

刘邦临死时怕日后吕雉为难这对母子,故意派与吕雉有恩的周昌往任国相,以此来保护如意母子。

刘邦死后,吕雉将戚姬视为情仇,刘如意视为政敌,借机征召赵王入朝,想斩草除根,周昌早知吕雉的意思,三次征召都被他硬顶了回去。

吕雉也没办法,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

刘如意对这个泼妇大妈的旨意不敢抗命,只好来到长安。

好在吕大妈虽狠毒,刘盈哥哥却天性善良,想方设法保全三弟的性命。

吕雉想在城外下手,结果刘盈亲自出城迎接,然后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

但是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刘盈因有早起习射的习惯,看到十四岁的弟弟还在酣睡,不忍心叫醒,就将弟弟留在皇帝寝宫,等到刘盈回来准备换服装上班的时候,躺在龙床上的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而死。

如意的妈妈也被吕雉残害成了“人彘”,在茅坑里爬了三天,受尽折磨屈辱死去。

4、刘恒---使西汉得以维系的皇帝 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

大臣们诛灭吕氏集团的时候,他没有参与,却一直在观望。

、等临时中央开会讨论,觉得最合适做皇帝的还是代王刘恒,便派人前来迎接。

刘恒身边的人都是些谨小慎微的人,认为这些大臣都身经百战,不能轻信。

只有中尉宋昌竭力支持代王进京。

代王与母亲薄太后商量,最后求助于占卜,又派人前往京城打探虚实,证实确凿以后才动身。

路上,那个支持代王进京的中尉跟刘恒同座一辆车子,宋昌从此开始荣耀。

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

对内,实行农业改革,两次减免田租税,减轻农民负担,还很重视宣传媒体抄作,亲自耕种,以示表率,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法制改革上,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刑苛法;在组织人事改革上,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在生活作风改革上,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自己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命令皇后和的裙子不能拖地;在财政和城市建设改革上,他紧缩银根,不乱花一分钱,不搞形象工程;他在殡葬制度改革上,反对厚葬,规定自己的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

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居和刘长的叛乱,接受了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西汉统一。

对外,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同时,加强边防力量。

汉文帝在位23年病死于。

其子继位,即景帝。

5、梁王刘恢---悬梁自尽 刘恢,初封梁王,前180年刘友死后,改封赵王。

封王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现在长大了突然改封赵王很不乐意。

主要的原因是赵地不吉利,前面两任赵王都死于非命,他觉着前景凶多吉少。

太后又令他娶的女儿为王后,这位吕氏王后仗恃太后的淫威,根本不把刘恢放在眼里,非但不让刘恢亲近其他王妃,甚至不让刘恢探望女儿。

到处派“眼线”监视刘恢的举动。

刘恢一忍再忍,可总归是个男人,血性上来了就顶撞了太后的这位侄女。

这个女人的歹毒绝不亚于她的姑姑吕雉,她用暗杀的手段杀死了刘恢的宠妾和女儿,面对的政治暗杀行为,刘恢悲恸异常,心想,自己大小还是个王吧,怎么现在倒像个王八,他除了愤怒,就是绝望。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解下了自己的裤带,套上自己的脖子,呜呼哀哉了。

太后听到消息,心中高兴,她想,这正是她要的结果,死掉一个王,不仅腾出一个王位,还少了一个对手,于是,顺理成章地把侄儿吕禄封为赵王。

可赵地的霉运并没有因为王换了姓氏而改变,吕禄的下场照样步前面几任的后尘。

6、淮阳王刘友---被活活饿死 刘友初封淮阳王。

刘如意被毒死后,吕雉将他迁到赵国为赵王,并将吕族的女儿塞了给他做王后。

你说这吕雉是不是有病,自己嫁了刘家,就让家族里的女人都嫁刘家,她自己嫁了刘邦又怎样呢?刘邦整天在外吃喝嫖赌的,根本不管家里人的死活,吕雉年轻时吃的苦受的罪还少吗?老六刘友对这位吕王后没有点感觉,不喜欢还不能不要,只有敬而远之。

将吕王后去和自己喜欢的妃子卿卿我我,结果惹得小吕雉盛怒之下回了娘家,向老吕雉诽谤自己的丈夫意图谋反。

谋反是最大的罪行,吕雉岂能放过,将刘友召至长安,予以囚禁,不给饮食。

刘友被活活饿死。

临终时作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

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讬天报仇。

” 7、淮南王刘长---来路不正死的蹊跷 刘长是刘邦搞“一 夜情”的产物,怎么这么说呢?以前的赵王是张敖,刘邦路过赵国的时候,张敖为巴结皇帝,将妃子进献给刘邦,其实就是攻关或暂时租借。

那曾想,老刘皇帝是个神枪手,一夜的耕作就有了收成,赵妃怀孕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赵相谋反,张敖自然受连累,全家被羁押。

赵妃想通过吕后的相好让吕后知道她有了皇帝的骨肉,这吕后是什么人,自然给瞒了下来,赵妃感觉无望,生下刘长后就悬梁自尽了。

刘邦觉得这个孩子可怜,就交给吕后抚养,吕后对他也算可以,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淮南王。

在吕雉剪除刘氏子孙的时候,刘长是唯一的幸存者,大概因为其母没有与吕后,加上从小在吕后身边长大,吕雉再毒,抚养了他十几年也有感情,另外,刘长年龄又小,对吕氏构不成威胁。

吕雉一死,刘长也长大了,他对以前的事开始报复,借故打死了审食其,还细数了审食其该杀的三条理由,文帝刚刚登基,并没有治他的罪。

这令他更加骜不逊,也怪他年轻,到底不知道江湖的险恶。

常常与文帝坐在一个车里去打猎。

回到封国后,又不愿意遵循汉朝的法令和制度,处处模拟天子的威仪,后来干脆与匈奴、闽越首领联合,图谋叛乱。

文帝不忍心杀他,废了他的王位,发配到边远的蜀地,结果死在半道。

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病恶死;一说是朝廷派人杀死。

反正24岁的小命就此了结。

8、燕王刘建---绝后 刘建天资聪颖身材长相是儿子中最像老刘的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老刘对他很疼爱,封为燕王。

可是,他没有他爹的运气好,在一次围猎中,竟被一只疯狂的狐狸给抓伤,那知这狐狸带有狂犬病毒,传染了刘建,后来,他在疯狂可悲的哀鸣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燕王虽然年轻,尚没有正式迎娶王后,但和他爹一样是个情种,已经有了儿子。

刘建死后,吕雉为了让吕氏分得刘家天下,秘密派人杀了刘建尚在襁褓的儿子,刘建绝了后代,爵位自然废除,封国却成了吕家的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卢绾: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发小,开国后就投靠匈奴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