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曹丕到底在做什么 曹丕为什么不趁火打劫而是隔岸观火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21年,汉昭烈帝率领约五万大军东征孙吴,一时间,长江南岸烽烟再起。

蜀吴两国之间即将爆发大战,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21年,汉昭烈帝率领约五万大军东征孙吴,一时间,长江南岸烽烟再起。

蜀吴两国之间即将爆发大战,北边的曹魏在干什么呢? 此时已死,世子曹丕继位并逼迫禅位于自己,正式登基称帝,史称魏文帝。

称帝之后的曹丕并未选择孙吴,而是隔岸观火,这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曹丕为什么不愿意趁火打劫呢?并不是因为曹魏君臣没想到。

据刘晔分析,趁火打劫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八月,遭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等还,朝臣皆贺,刘晔独曰:“.....吴、蜀各保一州,阴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日矣。

吴亡则蜀弧,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但曹丕思来想去,还是否决了刘晔的提议。

从正常意义上讲,曹丕如果趁火打劫,最有可能出现的的结果就是:孙权一看曹丕趁火打劫,立刻选择向刘备认怂,赶紧派使者求和,然后把不久前吃下去的荆州吐出来。

而刘备呢,一看孙权服软,又担心鹬蚌相争,有可能会让曹丕渔翁得利,也会吃下眼前的利益,继而与孙权恢复友好关系。

事实上,这种事情早就发生过。

当年孙权和刘备争夺荆州,刘备一开始也是各种不服,蜀吴两家陈兵列阵,大战一触即发。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从备求荆州诸郡。

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

”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

”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

尽逐之。

权大怒,遣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但在这个关口,曹操率军攻打汉中,刘备立刻与孙权和谈,并把一部分荆州割给了孙权。

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

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

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曹丕为什么不采纳刘晔的建议?就是担心重演他爹曹操的故事:自己刚一出兵,蜀吴两家立刻和谈,这种仗有什么好打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备之所以敢大呼小叫地进攻东吴,就是在等待这种机会出现。

等孙权面对曹刘两面夹击时,主动和刘备求和。

关羽被孙权偷袭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积极救援呢?不是鞭长莫及,而是不敢救。

因为当时的刘备正在对付曹操,他岂敢与曹孙两家同时开战呢? 说白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与孙权决一雌雄,而是想借曹丕之手敲诈孙权,把荆州夺回来。

这种说法有证据吗?有。

刘备东征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山区。

换言之,刘备是在对自己有利的地形摆好架势,然后做出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孙权你丫等着,我马上来收拾你! 如果刘备真打算与孙权决一雌雄,他就是再谨慎,也只会稳扎稳打。

可结合刘备的表现来看,他一直在稳扎,却从来不稳打,因为他根本不打。

也许有人会疑惑:刘备东征之后,孙权一再向刘备表示愿意和谈,可刘备却置之不理,这是什么道理呢?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孙权表示和谈的诚意不足。

孙权是怎么求和的?按照史书的说法,孙权一再拿关羽说事,让刘备不要因为关羽而做出这种幼稚的事,可刘备就是不听。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

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

”汉主不听。

很多人说这证明刘备对关羽的感情深,铁了心要为关羽报仇。

实际上,刘备对关羽的感情深自然不假,但刘备此番出兵,跟关羽的关系其实不太大。

刘备之所以不愿意与孙权和谈,是因为孙权说来说去都在刻意回避一个事实:荆州。

如果刘备和孙权能够面对面谈,刘备肯定会单刀直入地问他:“荆州问题怎么解决?” 如果刘备屯兵山区,爪牙舞爪地吓唬孙权,没准曹丕一出兵,孙权就会立刻交还荆州部分地区,甚至是全部地区。

这样一来,刘备占便宜,孙权吃亏,曹丕面对蜀吴联军,自然只能灰溜溜地撤军。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丕怎么可能趁火打劫呢? 在当时的曹魏还有一种说法,提议者为王朗,他建议曹丕坐山观虎斗,然后找机会出手。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

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明面上坐山观虎斗,暗地里跟着刘备一起威胁孙权,命他上书称臣,否则就联合刘备一起打他。

这也是孙权最害怕的事,如果曹魏利令智昏直接出兵,那自然只能割肉求和。

如果曹魏出面威胁,孙权也必须妥协。

基于这种考虑,孙权对曹丕那是极尽示好之能:称臣可以,要贡品也行,要人质我也愿意。

刑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吴王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

昔沛公亦受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象牙、犀角、、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吴。

…吴王曰:“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

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且彼在谅暗之中。

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

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

在这种背景下,曹丕不断勒索孙权,孙权也不断上贡,双方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刘备则继续在山区爪牙舞爪。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打劫东吴不现实,那么曹魏为什么不打劫蜀汉呢? 关于这一点,刘晔也早就说过,打劫蜀汉没机会,因为蜀汉是进攻方,我们打劫他,刘备就会撤军,孙权不一定会出兵追击。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 而且刘备此时撤军,绝不是败退,因为刘备一直在稳扎,却没有稳打。

这样一来,曹魏打劫蜀汉的结果,只能是给孙吴解套,什么好处也捞不着。

对于蜀吴两家而言,无论他们之间有多大的仇恨,都不会丧失理智地全力攻击对方,因为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敌人窥伺。

夷陵之战结束后,本有机会追击刘备,可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曹丕随时可能从东线进攻孙吴。

汉主在白帝,、、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吴王以问陆逊。

逊与、上言曰:“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 从国际层面上讲,曹丕有不趁火打劫的客观理由;从曹魏本国来看,曹丕如此选择也是利大于弊。

此时,曹丕刚登基没多久,并不具备曹操的权威,急需巩固内政。

在这种背景下,曹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如何坐稳皇位”展开。

如果趁火打劫可以大概率收获颇丰,那曹丕一定会出兵,可由于刘备和孙权都是老狐狸,曹丕很难从他们手上捞便宜,自然不愿意把精力放在这方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王好古的评价是如何样的?他是怎么样的一名医学家

外感寒湿,调中解表 寒湿雾露之邪中人,虽可致表证,但对其论治,则非常重视人的“本气虚实”,善用扶正祛邪之法。

若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症见发热,恶寒,汗出,腰背强硬,头项不舒,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脘闷,脉浮紧或缓者,自制神术汤,方取苍术辛苦而温,其气芳香,温燥之中又有散性,既能燥脾胃之湿,又能散风寒之邪,配合辛温之防风、甘草、生姜、葱白以温中燥湿,健脾解表。

并据司天之气的不同,而加主时之药,如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善后;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生地;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藁本;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

如对霜降以后春分之前,伤雾露湿气邪盛者则用神术加藁本汤、神术加木香汤,若内伤冷物兼外感风邪有汗者则用白术汤。

上述方剂可反映出王氏治疗阴证外感,重视固本健脾燥湿的特点,其用药则反映了王氏师门重视升降沉浮的经验。

遣药制方特点 与温补的治则相应,王氏调治阴证,极力反对使用寒凉之品,明确强调:“双解、蜜茶、沐浴,阴证皆不可用”。

即对《伤寒论》第29条阳气来复以后“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的治法也持有异议,认为“先温后下,不可轻用,内别有消息”)。

因此,治疗阴证选方用药,一般多温热辛甘,少有苦寒。

《阴证略例》载方58首,其中温中散寒和破阴回阳的方剂共46首,占总数的79%。

而且,在多数方剂中,常常数味温热药物并用。

其中尤以附子、干姜并用之方居多,达16首。

还有附子、硫黄;川乌、干姜;附子、硫黄、桂心、干姜并用等配伍。

其自制方剂,具有味少量轻,注重健脾温阳的特点。

如治疗内感阴证兼有外感寒湿的神术散,由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五味组成,其用量三钱;而治“伤寒痼冷,脘腹冷痛”的已寒丸也只六味药物所成,方中良姜、茯苓、干姜、茴香四味皆有温中健脾之功。

王好古博通经史,广览医籍,是金元时期重要的医家,也是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

王好古在张元素脏腑辨证及李杲脾胃学说的影响下,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繁引诸家之言,独阐阴证之辨证治疗,从而把散见于历代著作中零乱而无条理的有关阴证的论述,整理发挥成为具有辨证施治体系的一门独特学说,这是中医学理论在金元时期的一大发展,对后世研究阴证有莫大的发。

王好古论阴证,重视内因,不囿于伤寒外感之说,提出了内感阴证理论,并阐发了以太阴内伤虚寒为主的阴证学说,使阴证的辨证论治从伤寒外感阴证,发展到内伤杂病阴证,大大扩充了阴证的范围,从而把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结合起来。

阴证学说既是对仲景学说的发展,又补充了东垣脾胃内伤详论“热中证”之未备。

其主张温补脾肾,对明清温补学派医家深有影响。

随机文章【海狮欧洲史】序:欧洲史上最瞎的第一场暗杀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外道魔像打得过九尾吗,九尾一半力量可吊打佩恩放出的魔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民国时期的大洋现在值多少钱是怎么回事?相当现在的多少

我们在中学学习历史的时候,老师都会讲到关于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民国的成立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如果中国的历史中没有民国的出现,很难想象我们现在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故事,如果你有时间慢慢观看这些故事,绝对能发现很多好玩的事。

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看过关于民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大洋了吧。

很多作品中都曾有过它的出现,像在某部作品当中,里面男主角胸口怀揣着的大洋还救了他的一命。

虽然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大洋在民国时期有多么的重要了。

对于大洋有很强好奇心的小伙伴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民国时期的“大洋”,现在到底价值多少钱?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洋在当时大家都称它为“袁大头”,很多现代人都好奇如果按照当时的比率来计算,当时的袁大头可以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

如果要进行这一换算,就必须先了解当时民国时期的社会情况。

学过历史我们都知道,民国时期的社会非常的动荡不安,因此很多地方的物价都是一直升升落落,没有一个基本的数额,但、至少会有一个大致的平衡。

好比民国时期的包子如果是一文钱一个,现在的包子一块钱一个的话,一块大洋差不多能买一千个包子,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块钱。

因此能够看出当时的大洋是值很多钱的,它有很强的购买力。

根据民国时期上海的文献所记载来看,当时每旧石米需要花费四个大洋来购买,把每旧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178斤,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70元。

而过了十年之后,每旧石米就需要六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以买到30多斤的大米,对于穷苦的家庭来说也足够家人吃上还一阵子了。

虽然这时候大洋的购买力下降了,但依旧能值很多钱。

如果把大洋放在现在的市场来销售,又会值多少钱呢?根据目前的市场调查的结果得知,现在市场上的大洋价格在500至2000元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大洋的逐渐减少,大洋的价格肯定会继续增值,还是可以值得大家用来收藏的。

但是在购买时一定要分辨袁大头的真假哦,不要花了很大的价钱却买了一个假货,让你对收藏从此失去信心,所以啊,千万记得到正规的古董店去购买,不要轻信街边路人的诈骗,栽了跟头。

现在的物价水平绝对不是能和民国时期的物价水平来比较的,我们都知道那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普遍较为困难,很少有家庭是能够餐餐大鱼大肉,加上社会的不安定,有多少人是饿死在街头,好在我们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度过了那样一段艰难的时光,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若是再回到那样的时光肯定会让很多人不适吧? 尽管大洋的时代已经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流通着的货币,现在的袁大头只能当做收藏品拿来收藏,依旧有很多人会在古玩市场买袁大头。

时代的产物能给那个时代的人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品质,这不就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现在所用的流通货币会有巨大的改变呢! 随机文章杭州萧山机场不明飞行物致航班延误,非导弹和普通飞机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大天使米迦勒是谁,最早与撒旦对抗的英雄(性别恐不男不女)揭秘古代真正的美人鱼图片,因自相残杀而灭绝的美人鱼(古代海怪)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夷陵之战是曹丕到底在做什么 曹丕为什么不趁火打劫而是隔岸观火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