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两大功臣,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对
【千问解读】
对于杨坚来说,刘昉郑译都是大功臣,但隋朝建立以后,这两个人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
一、野心萌动 557年,17岁的杨坚做了的女婿,和北周明帝、唐国公李昞(之父)成了连襟。
独孤信之女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额杨坚 后来的事实证明,找个好媳妇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568年,杨坚承袭父亲随国公的爵位。
同年,周武帝聘杨坚的长女为皇太子妃,杨坚跟成了亲家。
后来的事实证明,给女儿找个好婆家也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578年,帝即位,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作为皇帝老丈人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后升大后丞、右司武,很快转任大前疑。
总之,杨坚在北周的官职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显赫。
北周建立以后,专权十五年,连杀两任皇帝,直到被武帝干掉。
宣帝即位之后,杨坚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是被皇帝用来对抗宇文家族其他人对皇位威胁。
女婿宇文赟昏庸无道,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但也意识到杨坚的危险。
后父大前疑坚,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尝因忿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坚,谓左右曰:“色动,即杀之。
”坚至,神色自若,乃止。
《·卷第一百七十四》 杨坚逃过一劫,为了自保,要求出藩外放,于是被任命为亳州总管。
这个时候,老朋友庞晃建议杨坚起兵自立。
高祖握晃手曰:“时未可也。
” 《·列传》卷十五 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啊。
”野心早就有了,就差一个时机了! 二、祸从始出 属于杨坚的机会来了。
580年5月,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因为脚出了点毛病,还没有成行。
五天以后,宣帝突然病危,不能说话,当天就去世了。
北廷出现了权力真空,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
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
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杨坚辅政。
《隋书·列传》卷三 刘昉郑译为了得到更好的前程,投靠了位高权重的杨坚。
杨坚能入朝辅政,这两个人功不可没,当时的人说“刘昉牵牵,郑译推后”。
但是,他们俩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始,刘昉、郑译议以坚为大冢宰,译自摄大司马,昉又求小冢宰。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两个操盘手安排杨坚为大冢宰主持朝政,郑译自己出任大司马统领军队,刘昉出任小冢宰负责具体政务。
这个计划明显是拉着杨坚出头,而这两个家伙分别掌握着朝廷军政大权,实际上把杨坚架空了啊。
聪明的杨坚有点疑惑,就找到李德林征求意见。
还是李德林老辣,看透了目前的局势: 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要做就做大丞相,掌握军政大权,不这样就不能压服众人之心!杨坚听从了这个建议,当然也看到了刘昉郑译的险恶用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刘昉郑译开了杨坚权相之路,但也在同时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三、临危不受命 杨坚做了大丞相,统领内外军事。
但他的专权,导致了相州总管尉迟迥率先起兵反叛,郧州总管、益州总管王谦等先后响应。
尉迟迥可不是一般人,文帝的女婿,北周文帝的外甥,家世显赫,很能打仗战功卓著,名望地位一向很高,实力也最大。
三总管叛乱,杨坚面临的局势危如累卵,搞不好就会被颠覆。
杨坚派老将对付尉迟迥,在部队开赴前线时接到密报说有将领跟尉迟迥暗通款曲。
这个时候,杨坚接受了李德林的建议,没有临阵换将,并且找一个可靠的有威望的人去做监军。
派谁去呢?少内史崔仲方不去。
又命刘昉、郑译,昉辞以未尝为将,译辞以母老。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杨坚太不爽了。
我有难处了,你们两个家伙却要找理由躲到一边,是怕引火烧身?还是怕我垮了要给自己留个后路?可以想象杨坚是何等的愤怒,回头一定要清算这两个逃兵! 幸亏有髙熲挺身而出,配合韦孝宽很轻松解决了尉迟迥,不到四个月,全国的叛乱也很快剿灭,当初杨坚对庞晃所说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581年2月,杨坚登基称帝,隋朝建立。
四、罪不容诛 先说刘昉。
这个人生性狡猾,靠父亲的功勋才有机会侍奉宇文赟,以善于逢迎而得到赏识,宇文赟即位以后,他出入宫廷,宠幸。
杨坚当权以后,刘昉成为丞相府司马,而且帮杨坚搞定了有实力的汉王宇文赞。
但是,刘昉在平叛中不光当了逃兵,而且 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
《隋书·列传》卷三 天天饮酒作乐,啥事也不管啥心也不操,似乎在隔岸观火,杨坚对刘昉的怨恨在一步步加深。
所以,杨坚建立隋朝以后,虽然升刘昉为柱国封舒国公,但就不给实职,把他晾在一边。
刘昉自认为是佐命元勋,中途被疏远,心里虽然不安,但却不知道收敛。
最后,郁郁不得志的刘昉,竟然勾结同样不得志的赋闲将领、宇文忻,伺机谋反。
还说自己的姓是“卯金刀”,名是“一万日”,的应该当皇帝,而且是一万天。
587年,刘昉因为谋反被处死。
五、网开一面 再说郑译,他出自官宦世家,因为跟宇文赟关系好,在宣帝时期跟刘昉一样受宠。
郑译跟杨坚有同窗之谊,并且倾心交好杨坚,当杨坚受到宣帝猜忌时,郑译帮杨坚取得出任扬州总管的机会。
杨坚成为大丞相后,任命郑译为柱国、相府长史;在平叛三总管叛乱后,任命他为上柱国,并恕他十次死罪。
后,郑译得到很多赏赐,家人都封官进爵。
杨坚虽然采取措施,但同窗之情还在,也只是把郑译削职为民,给了他一本《孝经》,责令他读熟,并且让他跟自己的母亲住到一起。
郑译后来还恢复了爵位和官职,还成了一个有所成就的音乐家而得以善终。
刘昉郑译两个人是靠逢迎宣帝而受到宠信,本来就是没有底线的阴谋家和政治投机分子,他们的忠诚度是不牢靠的。
杨坚作为权相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他的头脑是清醒的,也不希望他的朝廷再出现当初的专权行为,那就不可能给他们实权。
而当上皇帝的杨坚,对法律的极为重视,制定了新的刑律来彰显、巩固皇权,他不能容忍任何的行为,对功臣的制裁也起到示范和儆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是哪位?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
建文帝登基后,李景隆也深受建文帝的信任。
建文帝登基几个月后,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各个诸侯王的权力,不久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等相继被废。
燕王朱棣就成了一下个目标,朱棣自知无法逃过此劫,在手下谋士道衍的建议下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着战争准备。
而此时的建文帝却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准许朱棣在南京作人质的几个儿子回到他身边 ,这让朱棣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变。
因为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所以此时的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
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上阵。
朱棣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耿炳文。
耿炳文被击败之后,黄子澄便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建议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执掌平叛大军。
同年八月,李景隆被建文帝拜为大将军,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
朱棣听说五十万大军的统帅是李景隆时,不仅不害怕,还对李景隆十分轻视,面对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毫不担心 ,只命世子带领一万守军留守北平,自己率精锐兵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
不久李景隆便率领军队包围了北平,在攻城的当天晚上便被城内守军夜袭,幸亏都督是一个有点能耐的人,他料定到对方夜袭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同时认准了张掖门的防守薄弱,率军进攻张掖门,眼看快要攻破城池,李景隆却因为害怕被手下抢了风头,命令鸣金收兵,导致。
几个月后,朱棣回师北平,他与李景隆一战,李景隆大败,最后只得抛弃物资,连夜撤退。
建文二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当即领兵援救大同,可等他赶到大同时,朱棣早已退兵,李景隆无功而返。
接连的失败并没有让建文帝怪罪于李景隆,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汇合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
结果再次被燕军击败,只得撤回德州,不久又退至济南。
同年十月,建文帝将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却没有怪罪于他。
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建文帝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
朝中大臣纷纷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
建文帝对此一概不听。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 。
建文帝不知所终。
等到朱棣登基为帝后,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
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后来的李景隆多次被弹劾,但是明成祖都没有杀李景隆,这让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李景隆是朱棣派往建文帝身边的间谍。
随机文章溥仪吃个「开胃菜」!为何宫女也会害羞?这嗜好不寻常中国重庆小寨天坑,深达666.2米的天下第一坑详解c5运输机和c17的区别,造价3亿美元的C17性能更优埃隆马斯克spacex和NASA的关系是怎样的,spacex获取大量航天订单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人类成囚犯/地球成监狱(上帝是外星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六卿渊源是什么?两个是功臣,两个是公族
也就是晋献公的宠妻骊姬借助晋献公的力量,逼迫晋献公的儿子们外逃,之后当时晋国大夫荀息以计谋消除了这次晋国之乱,迎立晋国公子回国,一代霸主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也正是因为”骊姬之乱“的影响,晋国后世的公子们均不得留在晋国,成为了晋国的现状。
晋文公雄才大略,先后任命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文臣武将为心腹,成为影响当时晋国朝政军事的主力军。
从此之后,这些卿大夫的后代们,渐渐的架空了晋国公室,俨然成为了晋国的主人。
晋文公、两朝霸主,尚且能控制这些卿大夫,而自晋灵公之后,六卿氏族不断壮大,再加上晋灵公宠信奸佞,晋国公室慢慢被架空,成为同周天子一样的”空壳“国君。
不过我们称之为的大夫,最早的时候是十一个家族。
分别是:狐氏、先氏、、、、、、智氏、、和。
而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分歧,狐氏、先氏、郤氏、胥氏均没有挺过5代人,便匆匆在春秋历史上离场。
之后的栾氏备受六卿联合打击,也逃离了晋国。
于是,便有了之后我们熟知的晋国六卿:韩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范氏和赵氏。
之后,又有两家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范氏与其他五家关系闹僵,逃到了,之后成为了我国的始祖,就是范氏的后代,中行氏与栾氏、范氏一样,成为了之后其他家族的眼中刺,也逃离了晋国。
之后的晋国卿族只剩下了四个韩氏、智氏、魏氏、和赵氏。
然后就是越王称霸直逼中原,让传统霸主晋国备受羞辱。
当时的主政卿族智氏希望通过扩大公族的力量,来强大晋国。
自己率先拿出一个万邑之城献给晋国公室,然后让其他三个家族纷纷效仿。
不过当时的赵氏拒绝了智氏的请求。
于是,产生了晋国内部的一次大战——晋阳大战。
这场大战成为了”“的前奏,战争结果,魏氏韩氏反戈智氏,帮助赵氏灭掉了强大的智氏。
这就是晋国六卿的具体来源。
不过,这六个大家族的渊源有来自哪里呢? 首先说一下影响最大的智氏,智氏来源于晋献公时期的名臣荀息,就是那位假道伐虢的提出者,帮助晋献公打开了晋国与当时中原的大门。
智氏来源于荀息一辈,荀息之孙荀首,便是智氏的奠基人。
与智氏同为一宗的是中行氏,始祖同样是荀息,是荀息嫡长孙,当时荀林父任中行之将,以官名为姓。
作为战国时期的三雄——、和。
魏国的起源来自于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后代因功劳显著,被晋献公封在了魏这个地方,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
韩国本就是晋国的公室,不过有一段时间家道中乱,成为了赵氏的家臣,之后又成功崛起。
而赵国的先祖与秦国为同宗,恶来是秦国的先祖,恶来的弟弟季胜便是赵国的先祖,之后的赵氏以晋国功臣的身份慢慢壮大。
而被我们所忽视的范氏,当时的先祖杜伯本是周王室的卿大夫,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被周王所杀,其子隰叔逃到晋国,在晋国任刑法天象方面的官,之后被封在了范地,慢慢壮大,成为了范氏。
随机文章光绪皇帝原来这么叛逆!慈禧许给他的妻子竟然终身都不碰汉武帝手下李陵逞凶斗狠明朝皇帝朱允是谁?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银河系是不是整个宇宙为什么,银河系是宇宙中一粒尘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