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如何提高行政效率:让大臣跪着“承旨”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军机处为独有,首创者乃帝。

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有此动念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荡平。

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

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

网络配图 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

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

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

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

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

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

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

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

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

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

如今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

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

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军机处如何高效办公?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

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年间最终被裁撤。

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词书画。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网络配图 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

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

雍正追求高效。

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

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

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

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

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

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

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

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

四年(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

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

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

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

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

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

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

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

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

比如说他们会在膝盖处用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

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

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

网络配图 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

“密”,是军机处的最大特点。

军机处成立后,雍正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宫女,都严禁私入。

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

15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

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

孰知,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

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

以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

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

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

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

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

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也会想法子补救。

慢慢地,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

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

例如年间的,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为了避免自己被内阁蒙蔽,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皇帝亲信秘密地直接呈递报告,皇帝通过秘密报告,掌控全局。

奏折绕过了内阁,这保证皇帝不受干扰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力集于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

他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各省督抚、藩、臬、提、镇,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

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密折与朱批,由特制匣子传递。

大臣与皇帝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

即便如此,雍正还要谆谆叮嘱臣下不要泄露密折内容。

鄂尔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宠臣之一,雍正在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诫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

就是朱批过的奏折,雍正依然不放松,还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时间内交回宫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录留底,否则严惩不贷。

网络配图 那么,朱批后的奏折是如何到达具奏人手中的呢?靠军机处。

军机处收到朱批奏折后,先由军机章京将奏折连同朱批誊写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则密封装好,直接传给上折大臣。

有些折子,皇帝当天没有考虑周全,就“留中”不发;另一些极为机密的,只录“另有旨”,连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借着军机处“以一人治天下”,同时也将重担放在肩头。

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

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谕中感慨地说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经是勤政的楷模了;而朕,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过之。

白天,雍正帝接见大小官员,披览章奏;晚上在青灯下,还要阅读各地的密折,多至二三十件。

据统计,雍正当政十三年,至少批阅过奏折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了千余万字的批语。

与康熙和不同,雍正从未南巡锦绣江南围猎木兰围场。

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机器。

君主集权的背后就是放弃休息、勤于政事。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大位传给宝亲王,新帝年号乾隆。

在乾隆皇帝时,军机处彻底成了皇帝的左右手,军机大臣彻底成了皇帝的高级秘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古时候是如何称呼糖尿病的 古人又是如何医治糖尿病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糖尿病,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糖尿病在古代叫作什么?古人在面对糖尿病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医治的? 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中医中称为消渴症,对其最早记载,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其对消渴症的描述:“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

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而在西方国家,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书写在纸莎草上的文献上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

或许这应该是学上,追溯到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

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试图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描述糖尿病。

直到1675年糖尿病才被命名,那年英国托马斯·威廉(1621~1675年)医生描述病人的尿“甜如蜜”。

到了1815年,法国化学家谢富勒尔才从患者尿液中证实那是葡萄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分解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检测出葡萄糖,这意味着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没能被有效分解,以提供身体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

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地分解,一方面肌体无法得到充足的养料和能量,体重下降,患者身体日益虚弱。

另一方面体内的脏器和组织受到高血糖的腐蚀和侵害,逐渐丧失功能。

糖尿病不可怕,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才可怕 糖代谢的紊乱又进一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因为免疫功能减弱,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感冒、肺炎、肺结核等各种感染疾病,而且不易治愈。

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所以面对糖尿病,糖友们切勿掉以轻心,它是个慢性杀手。

我们需得尽早检查出糖尿病,尽力控制糖尿病,预防或是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雍正如何提高行政效率:让大臣跪着“承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