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汉朝灭亡真的是因为军队强大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之前咱们谈了五个朝代的军事制度,分析了这五个朝代的军事制度在国家衰亡过程中的影响。

本来这个“帝国衰落的军事密码”系列已经收官了,但鉴于上一篇的评论中有好些读者希望能再分析一下汉朝的军事制度,所以,这一篇,咱们将再补写一篇关于汉朝军事制度的文章,通过分析汉朝的军事制度,来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

提出“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观点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所著的《读通鉴论》 说到汉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强汉”。

汉朝之所以会被誉为“强汉”,主要原因,就是汉朝——无论西汉还是,其军事实力都非常强悍,对周边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绝对的压制态势,“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勒石燕然”、“”这些后来为历代王朝的赫赫武功,都出现在。

即使到了王朝走向衰落的晚期,汉军对周边各民族依然形成压制态势,甚至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也能吊打北方,这和其后的晋、唐、宋、明等王朝晚期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汉朝之所以军事上会这么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汉代冶铁技术上的遥遥领先,使汉军得以装备精良的铁制武器和盔甲,从而对冶金技术落后的少数民族形成了技术压制;一个是汉代习武风气浓厚,中原人民普遍练武强身,民风强悍;再一个就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汉代军事制度的作用了。

汉军装备精良、尚武彪悍、制度完善,这是能够建立赫赫武功的基础 汉代的军事制度,可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其基本的军事制度是中央直辖的和地方上的郡国兵相结合的模式。

中央直辖的禁卫军又分为南军和北军,是西汉军队的精锐和核心。

其中南军驻防在长安城南,专门保卫皇宫,而北军则驻防在长安城北,负责拱卫都城长安。

南军士兵来源是由天下各郡国挑选精兵,轮流到长安服役,每次服役两年之后就轮换一批人。

北军士兵来源则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的精壮男丁,每次服役一年,期满后即轮换一批人。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南北军兵油子化的倾向(这一点咱们在前边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二是让南北军统兵将领没有时间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

正因为这个制度设计的巧妙之处,再加上优厚的待遇,西汉的南北军一直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士气和较强的战斗力,而且对的忠诚度也非常高。

晚年发生“巫蛊之乱”时,太子造反,想煽动北军跟他一起攻打皇宫,结果北军无一人响应,汉武帝得以轻松平定叛乱。

由此可见,西汉朝廷对南北军的控制是相当成功的。

陕西杨家湾出土的西汉俑,反映了西汉禁卫军骑兵的雄姿 西汉在地方上的军队被称为郡国兵。

之所以叫“郡国兵”,是因为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既有中央直辖的郡县,也有分封的诸侯国。

诸侯国的军事力量一度十分强大,威胁到了中央政府,时因为朝廷要削藩,结果引发了“”。

这次叛乱被镇压下去以后,诸侯国的力量遭受沉重打击,此后随着汉武帝“”的推行,诸侯国越来越衰弱,最终,各地方的兵力也终于完全收到了中央政府手中。

因为郡国兵正是南北军士兵的来源,所以汉武帝也相当重视对郡国兵的训练。

按照汉朝制度,各郡国男子年满二十三岁,就要开始服兵役。

兵役为期两年,一年为郡国兵,一年去长安充当南北军或去边境充当边军。

兵役期满后可以复员回家,但是遇到紧急战事还要临时再征集入伍。

根据各地的不同地理特点,郡国兵的选拔方向也因地制宜,“平地用车骑(车兵和骑兵),山阻用材官(步兵),水泉用楼船(水师)”,从而保证了朝廷需要的各个兵种都能从郡国兵中征集。

西汉郡国分布图,其中黄色部分为中央直辖的郡,浅橙色为刘侯国,深橙色为异性诸侯国 西汉发展到汉武帝时,北击匈奴,东灭朝鲜,南收南越,平西南夷,开拓西域,可谓武功赫赫。

但是,随着国土的急剧扩大,原先比较稳定的军事制度开始出现了危机。

由于巨大的国土需要大量士兵去守卫,原有的两年兵役期已经明显不够了。

于是,西汉百姓服兵役的时间越来越长,服役的年龄也不断向两头延伸。

居延汉简中就记载,在当地服役的汉军士卒中,年纪最小的只有十五岁,最大的已经五十六岁,完全超出了服役年龄。

这些远离家乡的士卒,往往连续在外边服兵役好几年也不给回家,老的老,小的小,其中的辛酸痛苦可想而知。

除了服兵役,西汉百姓每年还要服一个月的徭役,也就是给朝廷无偿干活。

修长城、建宫殿、挖陵墓、搞运输、开运河……无休无止。

西汉百姓不是在服兵役的路上,就是在服徭役的途中,“,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死于道路以百万数。

”西汉帝国的赫赫武功之下,却是黎民百姓的、怨声载道。

最终,西汉王朝在深重的内外危机之中走向了灭亡。

电视剧《》中汉武帝发布罪己诏,检讨自己过失的镜头 经过了王莽短暂的新朝的统治,刘邦后代刘秀又建立起了东汉王朝,成为了西汉王朝的继承者。

刘秀建立东汉之初,国家经过了一番大乱,经济较之西汉大为凋敝,国家已缺乏财力维持像西汉那样庞大的军力。

同时,刘秀本身是以地方豪强的身份组织武装,最终夺取天下,他深恐别人也走他的路,所以在军事制度上采取了“省军减政”的原则,尽可能压缩军队规模,减少军费支出。

为此,他把西汉时的郡国兵制度给撤销了,只保留中央直辖的禁卫军。

其兵源大多来自首都洛阳及周边地区,通过募兵的方式征集而来。

而地方各郡县则不再设兵,只在重要地区部署一部分禁卫军。

刘秀认为,这样一来天下就只剩下了朝廷掌握的军队,不会再出现他所忌惮的地方豪强武装崛起的现象了,东汉王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形势比人强,历史的发展最终让刘秀的如意算盘打了水漂。

蒙古国境内发现的东汉军队留下的“燕然山铭文”,这是“勒石燕然”的历史见证 东汉立国之初的时候,由于周边各民族都处于分裂、衰弱时期,同时东汉开国初期军队战斗力也很强,所以对周边总体上是能够压制的,甚至还创下了“勒石燕然”这样的辉煌武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政府对周边各民族一味使用武力的民族政策开始激起了不断的反弹。

在北方,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之后,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击败,远走欧洲。

但是,新崛起的鲜卑人又取代匈奴人的角色,开始威胁东汉的北部边陲;在南方,受到东汉压迫的南蛮发动大规模叛乱,搞得东汉的交趾郡;在西方,发动了反抗东汉统治的大起义,引发了数十年之久的汉羌战争。

由于东汉撤销了郡国兵制度,因此这些发生于边疆地区的战事一爆发,就不得不长距离调动中央的禁卫军去作战。

时间一长,禁卫军也是疲于奔命,不堪重负。

不得已,只能由各州郡的刺史、太守自己想办法在当地募集士兵,以应付战事。

这些本地招募的士兵,由于熟悉地理,加之有保卫家乡的热情,战斗力反而比中央的禁卫军更强。

东汉王朝在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就靠着这些地方军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胜利。

“北虏、西羌斩首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强莫尚矣。

” 汉羌战争示意图,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东汉王朝消耗很大 然而,辉煌武功的背后,却已经埋下了东汉王朝日后危机的种子。

由于地方军队都由刺史、太守自行募集,并不属于“体制内”的武装,所以东汉朝廷既不给他们军饷,自然也无法控制他们,结果,这些军队慢慢就变成了刺史、太守们的私人武装。

这种在宋、明等朝严厉杜绝的现象,在东汉中后期却变成了随处可见的常态,而且越到后期情况越严重,边疆地区的刺史、太守往往都有一支只听自己调遣的私人武装,多的几万人,少的也有几千人。

刺史、太守死了以后,这些私人武装往往又继续效忠主人的儿子,或者转投新的主人。

这种状况,颇有些类似古代日本大名与武士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地方私人武装加起来,其实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东汉朝廷直辖的禁卫军,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佩戴大名家族徽纹的日本武士,他们与大名的关系类似东汉后期私人武装与刺史、太守的关系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太平道领袖张角发动了震动全国的黄巾大起义,上百万深受腐朽的东汉王朝压榨的百姓群起响应,纷纷,烈火燃遍全国十三个州中的七个州。

面对如此汹涌而来的起义浪潮,东汉政府控制的禁卫军根本已经无力对抗。

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又用多年来对付周边少数民族的办法来对付国内的起义者——让各州郡自行募兵镇压。

这也就是《演义》开篇讲看到幽州刺史的募兵告示,引出刘关张的故事的历史背景。

本来,东汉拥有私人武装的主要是边疆地区的刺史、太守,这样一搞,内地的各路豪强也开始合法地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了。

后来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乱世中崛起的那些风云人物——、、、(及其子、)、刘备、……基本上都是借着这次机会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从而开始登上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

等到被镇压下去的时候,东汉帝国的国土上已经是军阀林立了。

没过几年,随着“之乱”引发的进京,以及随后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战争的爆发,东汉王朝终于名存实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空前惨烈的东汉末年大乱世……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东汉灭亡后一千四百多年,一代大儒王夫之在研究东汉历史时,认为东汉时代的鲜卑、西羌等少数民族,对西汉的威胁其实并不算大。

然而,东汉倚仗其武力强大,对这些民族一味屠杀,甚至以将其绝种为目的。

这种以杀戮少数民族为荣耀的行为,其结果就是“人长乐杀之气,无虏可杀而自相为杀”,最终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乱世,造成了总人口损失了90%,连带着又成为了日后五胡之乱的远因。

王夫之因此感慨道:“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但是王夫之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之后几百年,居然还有一群人为“独汉以强亡”而沾沾自喜,引以为汉朝的荣耀,这才真的是“论世者之所深悲也”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常言说: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汉朝灭亡真的是因为军队强大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