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托孤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谁?这两人用来制衡他
【千问解读】
后,蜀汉元气大伤,托孤,这番言辞是真性情还是权谋?听慢慢道来。刘备 三国演义原文书中提到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刘备白帝城托孤 从此文中不难看出,刘备说言感人至深,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权利,且言明若没有才能,便要诸葛亮取而代之。
表面上看刘备有心让贤,这一做法也符合他所到夷陵之战一路走来的人设,但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刘备说此番话时,蜀国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被曹魏和孙吴吞并的危险,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本,只能安居一方,厚积薄发。
而诸葛亮善于治国这点是刘备心中清楚的,这是在给自己儿子拉上一个强力的帮手。
刘备出征东吴 其二、刘备此次出征东吴,益州内部是反对的,果然一败涂地,这让百益州势力都对刘备有了十分反感的情绪,若此时刘禅继位,必定会遭到益州势力的阻扰。
若想刘禅能顺利继位最好的方式便是转移注意力,而让诸葛亮独揽大权,造成一个权臣形象。
一、可保证刘禅在自己去世后不至于没有自己的人,二、让诸葛亮打压益州派系,彻底得罪死益州势力,避免诸葛亮和他们,谋权夺位。
刘备和诸葛亮 其三、儒家讲究忠义,所以“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夺权不是“适者生存”,而是谋反叛逆。
刘备临死之前说出那么一番话,也许是上位者笼络人心的手段。
他让诸葛亮知道自己对他多么看重,多么信任他,从而激烈诸葛亮为蜀汉奉献,为蜀汉的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
刘备托孤大臣 说刘备笼络人心也好,真情流露也罢,至少太能做的都做了,权谋只有对于同等智慧的人才能有作用,如果换做、、之流,或许前脚刘备刚说出你可取而代之的话,后脚他们就当真了,直接把刘禅赶下王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刘备超强的识人只能,看透了诸葛亮的志向和抱负。
而诸葛亮也知道刘备的用意,自然愿意接受,能做到如此默契的君臣二人,亦可谓之天下少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