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拿下荆南四郡后,为什么一定要入蜀呢?
【千问解读】
拿下荆南四郡后,就开始直接攻略蜀地了,他为什么非要入蜀呢?如果他没有入蜀,而是好好经营荆州,历史会怎样发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备之所以非要入蜀,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入蜀是当时他能采取的最佳选择。
如果只在荆州一地发展的话,是绝对无法和东吴、曹魏三足鼎立的。
首先,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刚刚结束的时候。
赤壁之战,刘备和联军虽然打赢了,彻底守住了江南,刘备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
但是,在赤壁一战当中伤亡惨重的曹操,其实并没有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因为曹魏的实力,实在是太雄厚了。
虽然在演义小说当中,三国时代是三足鼎立的状态。
但实际上,当时曹魏的实力,其实要远比蜀吴双方加起来,还要更强。
因为人口。
如果单从地图上来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三国中期尤其是刘备占据了蜀地之后,魏蜀吴三方的地盘相差并不算多。
但在三国时期,北方才是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中心。
曹魏地盘内的人口,是要比蜀吴两家加起来,还要多上很多的。
这就注定曹操哪怕败了,也有的机会。
但是孙刘两家,只要败一次,就无可挽回了。
赤壁之战前,荆州是的地盘,而刘备当时只不过是相当于一个雇佣兵集团的首领。
按照史学家们的推测,在刘表去世之前,荆州的总人口数应该在一百五十万左右,最多相当于整个三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刘表还活着的时候,刘表也不是占领了荆州全境。
孙权击败了江夏太守黄祖之后,几乎占领了整个江夏郡。
所以刘表临死之前,仅能控制除江夏郡以外的荆州。
刘表死后,曹操趁机南下,很顺利的就拿下了荆州的北方三郡。
然后,刘表的儿子刘琮,又以荆南四郡投降了曹操。
至此,除江夏之外,整个荆州,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了。
而当时的刘备,只拥有江夏郡重镇夏口,而孙权则拥有江夏郡的大部分。
这就是赤壁之战前三方的局势。
而在赤壁一战以后,曹操虽然战败,但之前拿下的荆州北方三郡,还是被曹操牢牢掌控在手里。
而且,江夏郡在长江北部的一部分区域,也被曹操收入囊中。
刘备南下取得荆南四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盘。
而东吴,依然只占有江夏郡。
然后,双方很快又展开了南郡之战。
最终的结果,是曹魏再次小败,丢掉了南乡郡的大部分地区,只保留了襄阳和樊城地区。
后来,东吴因为已经占领的南郡位于前线,会直接和曹魏发生战争,所以就将南郡暂时‘借’给了刘备,这也就是所谓‘借荆州’的由来。
此时的刘备,占有荆南四郡、南郡的一部分、江夏郡的一部分。
完整荆州的其他部分,都不在刘备手里。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只凭这点地盘和人口,是绝对挡不住曹魏下次进攻的。
这一点,刘备当时肯定是心知肚明。
所以,唯一的机会,就是赶在曹魏下一次大军南下之前,极力扩大自己的地盘,休养生息,增强自己的力量。
但问题是,接下来该朝哪个方向攻略? 如果想要占领全部的荆州,首先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
刘备等于是需要从整个曹魏手里,抢回荆州的北方三郡,这个难度无疑太大,大到刘备根本就做不到。
而且,当时江夏郡的很大一部分,还掌握在孙权手里。
如果刘备想要收复整个荆州,就只能和孙权翻脸。
这个代价,显然也是刘备承受不起的。
往北,往东,都没有发展的空间。
所以接下来,刘备想要扩张,就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继续南下,去攻打交州;要么西进,取得蜀地。
刘备到底有没有想过南下去取交州,这事真不好说。
不过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备南下取交州,是相当不明智的。
首先,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区。
当时这个地区,是由士燮所辖制的。
今天的广东省,是中国所有省份当中经济最发达的一个。
但是在末年,这地方是真正的,人口少,攻取难度大。
就算刘备费大力气打下来,对自己也没有太多好处,除了地盘更大一点之外,无法迅速增加自己的实力。
而且,当时交州北部地区,是由吴巨控制的。
吴巨和刘备关系不错,算是友军。
想要取得交州,就一定要和吴巨翻脸。
攻占难度大,打下来好处下,还得和友军翻脸。
这对于当时根基不深的刘备而言,显然并不明智。
相比之下,进击蜀地,就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了。
蜀地易守难攻,而且相对来说,要比交州富饶很多,人口也要更多一些。
最重要的是,就在刘备刚刚拿下荆南四郡后不久,张松来了。
原本益州想要派张松去和曹操沟通一下,准备投降曹操。
结果阴差阳错之下,曹操把张松给得罪了。
张松一气之下,回蜀劝说刘璋和刘备联合,迎刘备入蜀。
对于刘璋来说,张松显然是一个大叛徒,而且是一个彻底改变了三国走向的叛徒。
如果不是张松,蜀地本应该是由曹操拿下来的,然后由蜀地攻入荆州,先灭刘备,再灭孙权。
但对于刘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入蜀的天赐良机。
就这样,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就开始直接攻略蜀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手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才而楚霸王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一人而已,这又是为何呢?刘邦有什么吸引力,竟然能够让各地群雄纷纷归附呢? 项羽死的时候三十一岁,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日子,还有大把的时光,推算起来,项羽刚随叔父在会稽郡起事的那会儿应该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能够领兵打仗,还能以一战成名,威震诸侯,着实是一个出色的将领。
项羽是楚国贵族项燕的后裔,他不仅有着高贵的身份,还比刘邦年轻有朝气。
刘邦的岁数都可以做项羽的父亲了。
和一个大自己那么多的长者来较量,其实就相当于是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较量,最后还是老奸巨猾的刘邦赢了。
先不说项羽年轻气盛难免有些,我们就说项羽和刘邦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必然是迥然不同的。
项羽少年成名,从小就没有过过苦日子,自从巨鹿之战威震四方之后,他经历的战争几乎旧没有失败的。
就连刘邦撕毁盟约搞突袭,项羽也能完全抵抗住,并且反包围了刘邦。
就是因为项羽受挫较少,不懂得遮掩锋芒,所以成为所有诸侯的眼中钉,成为大家共同的消灭对象。
后来项羽战败,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回到江东,将来再回来战斗就可以了。
可是傲气如项羽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失败就是失败,他绝不苟且偷生,于是举荐自刎。
这正是项羽骜不羁的性格而导致的失败。
项羽尊范增为亚父,但是却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亚父和刘邦有着亲密的关系,其实就是因为项羽年轻,经历少,所以容易受到迷惑,识人不清。
陈平:“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就这么几个人项羽还用得的,气坏了亚父范增。
刘邦所具有的恰恰是项羽所不具备的,刘邦很会搞那一套。
当初他负责押送刑徒,但是这些壮丁到了半路就已经跑了很多了,于是刘邦干脆就将所有人都放走,还说自己也要跑路了。
一句话就将官员和刑徒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了落难的盟友关系,一下子就亲近了不少。
这些刑徒中难免有很多讲义气的人,他们就说愿意跟随刘邦,大家一起起义,于是乎他们就成为了刘邦起事的基本力量。
后来刘邦投奔了项梁的队伍,继续反秦。
刘邦和夏侯婴的事情就体现了刘邦有担当,能够担得住事,这可是老大哥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刘邦误伤了夏侯婴,可是按秦律,刘邦是亭长,伤了人要从严判刑。
他吃了一年多的牢饭,受了很多酷刑却愣是没供出夏侯婴。
出狱后,刘邦和夏侯婴的关系更铁了,夏侯婴对刘邦也无比忠心。
在洗脚的时候见英布,令英布感觉大受羞辱,可是英布回到住处却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刘邦这个老大的排场一样,说明老大心里自己还是很受器重的,也就不再追究这件事。
姜还是老的辣,刘邦这招一下子就收服了英布的心。
还有从刘邦请来当大将军的事,也很能体现刘邦收服人的手段高明。
他对韩信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要好。
刘邦的手下跟着编草席兼吹鼓手的,给人养马驾车的夏侯婴,屠狗的,还和县里的官吏关系不错,自己也做了个亭长,所以说刘邦的群众基础是很好的。
在现代的话,刘邦就是妥妥的黑白通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鸿门宴中楚霸王项羽不杀汉高祖刘邦,背后有何真相?
《》中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战”,项羽的优柔寡断导致逃脱,以至有了后面的“”。
我们有这样的判断,基于2000年的上帝视角,若我们身处其中,便会发现历史从来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反秦义军中项梁算是早期的那拨人,前期的胜利让项梁轻视章邯,导致自己兵败被杀。
项梁一死,楚军群龙无首,按说楚军是项梁拉起来的队伍,子弟接收权力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这时候出现了意外,横插一手接过了楚军的指挥权。
项梁当初听从的建议,找来熊心当名义上的君主,实际上的傀儡。
项梁一死,项氏没了掌控实权的人,熊心夺权的机会就来了。
熊心占据大义,他插手楚军的人事安排是天经地义。
熊心安排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中将军,范增为下将军。
这一手安排就体现了熊心的野心与手段。
宋义是楚国旧贵族,跟项氏这些新兴的贵族自然不是一条心。
熊心用宋义,便是拉拢旧贵族来抗拒项氏新贵族。
楚军毕竟是项梁拉起来的队伍,没有项氏的人实在说不过去。
熊心就安排毛头小子项羽当个“二把手”,想来控制这年轻人比较容易。
下将军范增是项氏旧部,对熊心有拥立之恩,熊心如此做也算是投桃报李,最起码能安抚项氏旧将,让他们默许自己的夺权行为。
从宋义顺利接管大军,前去支援赵军的情况来看,熊心的安排成功了。
宋义掌握大军权力,不代表将这支军队完全纳入自己的掌控。
宋义到达前线后便停止前进,这是在为自己收缴军中权力做安排。
看着军中权力一点点被宋义夺走,项羽急在心里,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劝说宋义进攻,希望借战争来打断宋义集权过程。
宋义当然不会同意,更是直接下令:“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这命令是专门针对项羽的。
项羽看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了。
在一天早上,项羽趁着独自拜见宋义的机会将他杀掉。
项羽借用的是义帝熊心的名义来行事,将宋义定为叛逆,毕竟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威望的。
当项羽派人将这件事报告给熊心的时候,熊心知道自己的谋划落空了。
不过熊心还有办法,让项羽去与秦军火拼。
项梁都打不过章邯,你小小的项羽会是章邯、二人的对手?熊心允许宋义止步不前,那是因为这符合熊心的利益。
他直接命令项羽攻打秦军。
项羽夺取楚军大权的手段并不光彩,从而导致他的地位并不稳定。
项羽无资历、无经验,除了项氏子弟的身份外一无所有。
项羽必须赢一场漂亮的战斗,否则熊心便有借口收拾他。
项羽的,既让士兵无退路,也因为他已经无退路。
赢了,项羽自此树立无上威望,败了,估计也就死了,没什么好考虑的。
破釜沉舟是项羽的一场生死豪赌! 项羽战胜了章邯,也赢得了诸侯的畏惧。
这时候的项羽已经不仅仅是楚军的首领,更是诸侯的首领,一战收获如此之大,恐怕也是项羽没有想到了。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熊心放弃自己夺权的意愿吗?当然没有,谁会甘愿放弃手里的权力。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都不过是一介庸人罢了。
失去军权,诸侯都慑服于项羽,熊心还有什么手段?当然有,那就是西路的刘邦。
项羽出击秦军的同时,刘邦已经率军进入关中。
攻击秦军前,熊心曾说,先入关中者为王。
身为反秦义军的首领,他的话自然便是圣旨。
刘邦拿下关中,防守,自然是打算当“关中王”。
他也有这个实力,作为首个进入关中的诸侯,刘邦势力扩张是极其迅猛的。
关东诸侯都已经投靠项羽,刘邦却有着与项羽斗一斗的资格,也仅仅是有资格而已。
鸿门宴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他为刘邦提供了消息,为刘邦的“存活”创造了条件。
另一个是范增,他想要杀掉刘邦。
为何同为项氏阵营,两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假设项羽杀掉刘邦,首先他会失去诸侯的“拥戴”,让诸侯人人自危。
其次,项羽的行为会让熊心有了接收刘邦势力的借口,或者刘邦的势力被某个野心家掌控。
最后,项羽会失去大义,毕竟刘邦是熊心承认的“关中王”。
诸侯实力虽比不上项羽,若他们联合起来也让项羽头疼。
项羽杀刘邦百害而无一利,项伯看出了项羽的处境,率先沟通刘邦。
刘邦一点就透,果断认怂让出关中,老老实实的当项羽的小弟。
至于范增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熊心,还是项羽,那只有天知道了。
之争的胜负不在鸿门宴,而是背后的权力博弈。
项羽上有熊心,下有各路诸侯,若他贸然杀掉刘邦只会让熊心与其他诸侯联合,对项羽极其不利。
刘邦虽然势力发展迅速,但仍不是项羽的对手。
他果断装怂,对项羽的各项安排毫无怨言。
这样听话的人,若你是项羽,你会杀吗?刘邦不是项羽的首要危害,熊心才是。
刘邦是熊心对抗项羽的后手。
熊心一方面宣布先入关中者为王,一方面拒绝项羽攻打西线。
他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牵制项羽的“关中王”。
所以啊,不要小看任何人,哪怕是个傀儡,也有反咬一口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