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丢失襄阳城后 王朝为什么快速的灭亡了

【千问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几乎可以称得上蒙宋战争的主力决战了。
对于南宋来说,最为精锐的大军,几乎都被派去了襄阳前线。
而襄阳被攻破之后,南宋最为精锐的一部分大军,几乎就被彻底消灭殆尽了。
此战之后,南宋虽然还有几十万大军,但这几十万大军,基本上就是杂牌军。
和襄阳守军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另外,对于南宋的常见防线来说,襄樊地区更是重中之重。
一旦襄阳丢了,就等于是荆湖地区都丢了。
而荆湖地区丢失的结果,就意味着自此之后,大军可以直接攻击长江防线本身。
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多年打造的长江防线,已经是危在旦夕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襄阳失守,意味着南宋在自己最擅长的战争领域,一样不是元代的对手。
连自家的看家本事,都不是敌人的对手。
这种信心上的打击,远比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为致命。
襄阳丢了之后,几乎等于整个南宋,都彻底丧失了信心。
自此之后,大家在心理上就不认为,南宋还能再挡住元代的进攻。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南宋的败亡,自然就会变得特别快了。
要想说清楚襄阳之战的影响,以及这一战的前因后果,我们还得从当年宋蒙联手灭金的时候说起。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和南宋联手,联合对已经摇摇欲坠的金国,发起进攻。
在宋蒙两国的双面夹击下,本就已经走到王朝末路的金国,自然再难支撑,很快就彻底被灭了。
而金国被灭之后,原本作为盟友的南宋和金国,关系就开始微妙了起来。
按照原本双方的协议,金国被灭之后,南宋有权取回北宋丢失的所有故土。
但是,蒙古帝国这边,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壮大。
所以,在金国被灭数月之后,南宋首先开始行动,派遣大军北上,打算收复商丘、洛阳以及开封。
因为这场军事行动,是发生在南宋端平年间,所以后世便将这场军事行动,称之为端平入洛。
客观来说,当时南宋的整体战略,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
当时的蒙古大军,在灭金之后,已经北撤,并未完全占领金国的地盘。
而对于南宋来说,一旦收复了商丘、洛阳以及开封这一线,便可以趁势依托黄河,组织起一条黄河防线。
只要在最短时间内,组织起这条黄河防线,后面就算南宋和蒙古撕破脸,双方开战。
蒙古大军想要跨过黄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三座重点城池,重新组织起一条有效的防线。
南宋的这个战略规划,虽然确实没多大问题。
但南宋的统治者却忘了,很多计划实际操作起来之后,会和理想状态不太一样。
在这场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当中,南宋很快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一是在蒙金战争当中,战争对北方的漕运体系,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而当时南宋往北方运军粮,最主要的运粮方式,就是漕运。
这个错误的出现,直接导致南宋的精锐大军,在几乎没有军粮的状态下,进入了北方战场。
而这个错误,也成了后来南宋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个错误,则是南宋大军的战斗力,确实要比蒙古大军差太多了。
尤其是在北方战场上,几乎没有的南宋大军,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实在是太吃亏了。
随着南宋的精锐大军,开始逐渐占据洛阳和开封等地,蒙古大军开始翻脸了。
原本按照双方的协议,这些都是南宋应得的。
但蒙古帝国这边,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强大起来。
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时的蒙古帝国大汗,直接宣称南宋违背了盟约,再次指挥蒙古大军南下,进攻南宋。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蒙宋战争,就此开始了。
南宋这边,因为既无粮草,也无骑兵,再加上占领的城池,几乎已经成了一座座空城,根本得不到任何补给。
所以,接下来在和蒙古大军交手的过程当中,南宋大军很快就彻底溃败。
而且,因为这些北上的大军,大都出自江淮地区。
所以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也直接导致江淮地区,变得无比空虚。
南宋在北方战败之后,蒙古大军趁势南下,打算直接一口气拿下南宋。
而接下来的战斗当中,南宋大军虽然打得十分顽强,精神确实十分可贵。
但双方的整体战力,实在是差得太远,所以只能是被横推的命运。
就在这种战争状态下,蒙古大军很快就一路推到了南境之内。
就连襄樊地区,也被蒙古第一次拿了下来。
此时的南宋,已是危在旦夕,灭国已经是近在眼前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蒙古大军的东路军主帅阔出,忽然病死了。
阔出的死,直接导致蒙古东路军的进攻,出现了空档,这就给了南宋机会。
阔出死后,南宋这边趁势进行反击,以南宋为首的一众大将,经过奋力拼杀之后,迫使蒙古东路军暂时后撤。
而随着东路军后撤,原本在四川地区进展神速的蒙古西路军,也不得不撤退了。
就这样,原本差点被打到京城的南宋,终于还是艰难地守住了。
但同时,谁都了解,蒙古大军的下一次到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运气这东西,不可能总是在南宋这边。
如果蒙古大军再次南下,到时候南宋又该拿什么去抵挡呢? 就在这个时候,以孟珙为首的一些军中老将,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既然端平入洛行动失败,组织黄河防线肯定是不可能了。
那接下来,何不以长江天险为根基,组织起一条长江防线呢? 在孟珙的主张下,很快,南宋开始迅速布置这条长江防线。
在这条防线当中,南宋依托长江,抵抗蒙古大军南下。
不过,想要守长江的话,就必须在长江以北占据一部分地盘。
不然的话,蒙古大军随时可以进攻长江,那这条防线被突袭攻破,几乎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
长江下游地区,自古有着守江必守淮的说法。
所以,江淮地区,南宋是必须要占领的。
而长江中游这边,最关键的便是荆湖地区。
只有占据了整个荆湖地区,南宋才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
而守荆湖的话,襄阳就是重中之重了。
至于长江上游,则是直接和四川地区相连。
南宋在四川那边,也是进行了大量的战斗。
随着这条防线成型,接下来,当蒙古帝国重新选好主帅,再次进攻南宋的时候,蒙古帝国就没那么好打了。
首先,江南多河流。
蒙古大军最擅长的是骑兵作战。
而骑兵在南方这种河流遍布的地形下,根本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
至于四川那边,蜀地多山,自古便有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这种地理环境,更不符合蒙古大军作战。
反倒是南宋大军,在南方擅长水战,在蜀地又有本土作战的优势,优势实在是太大。
所以,当蒙古大军再度来袭的时候,这时面对的南宋,就仿佛成了一个刺猬,根本无从下手。
于是,在之后的整个窝阔台时代,蒙古大军虽然一直在进攻南宋,但却始终没有什么战略性的进展。
当然,在此期间,蒙古大军还是靠着自己彪悍的战斗力,拿下了不少城池,进一步压缩了南宋的战略回旋空间。
不过,就在蒙古帝国这边,刚刚取得一点优势之后,窝阔台忽然死了。
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内部,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汗位争夺战。
此后的十年当中,蒙古帝国内部,先是由窝阔台的妻子掌权,然后汗位又被窝阔台的长子继承。
但贵由刚刚上位三年之后,又病重去世。
而贵由去世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内乱。
最后,经过数年的汗位争夺战之后,窝阔台四弟家的大儿子,成功夺得汗位,成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
直到这个时候,蒙古帝国才得以再次抽出足够的精力,去进攻南宋。
不过,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这边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长江防线沿线的几个关键城池,被打造得几乎如铁桶一样,进攻难度极大。
而接下来,当蒙哥率领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也没取得多大进展,最多就是进一步压缩一下南宋的战略空间而已。
所以,后来蒙哥不得不换了个思路,直接绕道往更南方打,先去云南灭了大理,然后再从云贵高原这边,开辟第三条攻宋的路线。
当然,就在蒙古大军刚刚取得一点成果之后,蒙哥本人,却在进攻四川钓鱼城的时候,意外战死了。
而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陷入了汗位争夺战。
而南宋这边,也因此再次得到了几年的喘息之机。
直到十年之后,蒙哥的弟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后,忽必烈开始正式指挥蒙古大军,再次进攻南宋。
以上这些,就是襄阳之战的全部时代背景。
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襄阳之战的特殊性,才会被拔高到那个程度。
公元1267年,蒙古大将,率兵进逼襄阳。
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自此拉开了帷幕。
有着之前数次进攻襄阳的经验,此时的蒙古高层深知,想要攻下襄阳,绝不是单靠人命去填,或者单纯猛攻就能拿下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绝襄阳和外界的联系,切断襄阳的补给线。
襄阳本身并非产粮地,一旦补给线被切断,用不了多久,襄阳本身补给耗尽,自然不战而降。
所以,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切断襄阳的补给线。
而在南方水道密布的战场上,想要切断襄阳的补给线,就势必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
对此,蒙古高层早有准备。
在正式进攻南宋之前,忽必烈就已经下令,命人开始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在整个蒙古帝国的专项突破下,蒙古水军的战斗力,被迅速提升了上来,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所以,此时的蒙古帝国,想要打断襄阳城的补给线,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除此之外,早在数年之前,忽必烈便采取了麾下谋士的建议,对南宋在荆湖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行贿,希望双方休战期间,蒙古大军可以在襄阳周围,修建榷场。
所谓榷场,就是指双方进行贸易的一个边境市场。
原本这倒也不算什么,但蒙古帝国建造了榷场之后,又以防盗为名,在榷场周围建造城墙,直接将榷场打造成了一座小型城池。
于是,就这样,蒙古大军兵不血刃,便在襄阳城的防御圈内部,建造了一座战争堡垒。
有了这座战争堡垒之后,蒙古大军后面再想围困襄阳,或者与南宋对峙,就容易太多了。
不得不说,南宋的灭亡,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都到了这个份上,南宋竟然还有高层,贪图敌方的贿赂,直接允许敌方在自家眼皮子底下建城。
这样的南宋,不亡才怪呢! 而当阿术率军抵达襄阳前线后,首先便率军入驻了这座榷场城池。
有了外围城池的防守,蒙古大军便可以长时间和襄阳守军对耗,而无需撤退。
至于襄阳守军这边,眼见蒙古大军主力开始逼近,也没有能力反击,只能继续坚守襄阳城。
而在这一年六月,南宋方面,派遣五万大军,护送军粮进入襄阳。
但在军粮入城期间,阿术却识破了南宋将领的计策,直接从水陆两线进攻,一口气击溃了这支补给大军。
这一战之后,蒙古大军趁势在襄阳城西侧,建造了第二座城池,堵住了宋军从汉水增援襄阳的道路。
与此同时,蒙古大军又向襄阳城的东侧进攻,并且在襄阳城的东侧,成功再次筑下一城。
至此,襄阳城已经是三面受敌,三面被蒙古大军封堵的局面了。
对于这个局面,南宋将领自然也了解有多危险,所以便开始准备反击。
一年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率军进攻襄阳西线,打算冲破蒙古大军对汉水的封堵,但最后却被蒙古大军击退。
此后不久,南宋援军又出动两千艘战船,打算一举突破蒙古大军封锁,为襄阳运输补给。
但遗憾的是,同样被蒙古大军击败了。
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南宋又两次援救,打算突破蒙古大军的包围圈,为襄阳守军运送补给。
但结果,这两次救援,同样也被蒙古大军击退了,最后反倒是死伤惨重。
客观来说,此时的襄阳,其实还没有彻底被蒙古大军围死。
如果南宋这边,全力救援的话,其实是有很大的成功可能。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的内部斗争,却成了压垮襄阳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南宋在位的,是个典型的昏君,根本不问朝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手里。
而贾似道又是一个出了名的奸臣,内斗是行家,外斗则是怂包。
贾似道掌权期间,虽然多次组织宋军,增援襄阳,但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一些小心思。
比如说,襄阳城内的守将,和他不是一个派系,后来增援襄阳的大将,也和他不对路。
因为这个原因,贾似道便给他们设置重重障碍,生怕他们立功。
而贾似道的亲信增援时,贾似道全力支持,但亲信的能力又不够。
于是,就这样,南宋错失了增援襄阳的最后良机。
几次增援失败后,蒙古大军则是步步紧逼,继续建造城池。
一年多以后,蒙古大军已经在襄阳城周围,建造了十多座城池,彻底封死了襄阳地区。
与此同时,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了元代。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蒙古大军也可以称之为元军了。
随着襄阳地区被彻底包围,接下来,蒙古大将阿术,开始率军进攻汉水北岸的樊城。
樊城和襄樊之间,只隔了一条汉水,向来是存亡与共。
一旦樊城丢了,襄阳的陷落也就成了定数。
在元代大军的围攻下,樊城守军很快不敌,被迫退入樊城内城,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但是,即便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仍是没忘了内斗。
当时南宋在荆湖地区的最高指挥官芝,甚至调不动麾下的大将,只能去募集民兵作战。
在这种战斗条件下,宋家想要打破元军的封锁,自然是。
如此,在彻底包围了襄樊地区一年多以后,襄樊地区的补给,已经彻底断绝。
与此同时,忽必烈又从中亚那边,调来了几位阿拉伯兵器大师,为元军改进了投石机。
改进之后的投石机,威力倍增,可以直接攻破襄阳城墙。
这就为元代大军最后的进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273年正月,元军正式发起了总攻。
在改进投石机的帮助下,元军最后攻破了樊城。
而樊城被攻破之后,襄阳就成了一座孤城,再也没有抵抗的能力了。
于是不久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终于放弃了抵抗,彻底开城投降了。
对于南宋政权来说,襄樊地区的丢失,无疑是致命的。
自此之后,元军可以直接进攻长江。
而且,从之前襄樊之战的战况来看,元代水军的战力,也逐渐赶了上来,可以和南宋水军正面战斗。
如此一来,南宋最后的一点水上优势,也没了。
另外,在之前数十年的经营当中,南宋为了打造一座坚固的战争堡垒,几乎已经称得上是倾尽全力。
在这种条件下,襄阳城已经被建造的坚固到了极点。
但即便是这样的襄阳城,依然挡不住元军的。
那南宋的其他城池,又怎么可能挡得住呢? 这种信心上的打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在襄阳失守数月之后,元军突破了宋军防线,由汉水进攻,顺利跨过了长江防线。
又过了一年之后,元军攻破临安,出城投降。
残存的南宋势力,只能不断向沿海地区撤退,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接下来的一年里,便是元军不断压缩南宋残余势力的追击战。
一年之后,随着一场崖山海战的发生,南宋的最后一部分水军力量,也被元军全部歼灭,南宋末代小,更是跳海而亡。
至此,南宋彻底灭亡了。
从襄阳被破,到崖山海战,这期间只有短短的三年。
纵观襄阳攻守战的经过,我们不难发现:襄阳的战略意义,对于南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襄阳的丢失,几乎就意味着,长江防线彻底被迫,南宋再无任何回天之力。
但就算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依然还是没忘了内斗,主帅甚至指挥不动下面的大将。
这样的南宋,被元代灭掉,似乎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