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白帝城托孤真的给赵云遗书了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0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正史中,并没有受到重用,在的托孤环节也没有遗书留给赵云,史书中只是记载了刘备对兄弟和的遗命!不过在《演义》中,刘备确实给了赵云最后一道遗命。

所以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全程以演义来说,因为正史中压根没有这回事! 白帝城托孤 刘备夷陵战败后,没有回到成都,而是待在了白帝城,直到去世。

而就在去世前,他把诸臣召集到了白帝城,开始了托孤部署。

刘备的托孤,主要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刘备单独与诸葛亮交代 刘备将诸葛亮召过来,回忆了一下过往,检讨了一下的失败,然后话锋一转,将所有大臣全部赶出去,只留下了诸葛亮一人。

不过留下诸葛亮后,刘备并没有说托孤的事,而是让诸葛亮不要重用。

其实这一点很难想通,刘备将诸葛亮留下来独处,竟然只是讲马谡这件小事,完全是没道理,他原本是可以讲更重要的事情。

本文认为,刘备并不是为了专门说马谡不可重要才屏退群臣,留下诸葛亮的。

刘备这么做只是为了让群臣看到,他在去世前,清醒的时候,单独召见过诸葛亮,增加诸葛亮的权威!警示其他人不要乱来,我已经和诸葛亮交代好了! 第二步、当着群臣的面宣读遗诏 刘备召集群臣进来,写好遗诏交给诸葛亮,然后当着众人的面,上演了一副君臣互泣的画面。

刘备说,假如刘禅不行,那你诸葛亮就自己取代他做吧。

而诸葛亮则表示不敢不敢,一定会好好辅佐刘禅。

大家想想,刘备为何要在众臣面前上演这个画面,而不是在刚刚独处时就这么表现?独处时的表现岂不是更真情实意? 实际上刘备在众人面前如此作态一番,还是为了增加诸葛亮的权威,让诸葛亮能平稳接过大权。

因为当时的蜀汉,还有另外两股势力,刘备担心他们在之后对诸葛亮进行掣肘,所以才会在众臣面前对诸葛亮说出那么一番话。

第三步、让儿子拜诸葛亮为父 其实从这一步,就能看到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信任了。

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让自己的儿子跪拜诸葛亮,认诸葛亮为父!演义原文:先主唤子鲁王刘永、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

稍有怠慢,天人共诛尔等不孝之子!”先主又与曰:“丞相请坐,朕儿拜以为父。

” 纵观刘备的这前三步骤,其实都是在向众臣展示他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考虑到现在蜀汉的局势,对外来说,蜀汉自夷陵大败后已经沦为了三个国家中最弱小的一个,不过曹魏和东吴互相敌视,暂时是无暇顾及蜀汉。

而对内来说,荆州、夷陵连续两场的败仗经使得蜀汉的权威损失殆尽,刘备去世后,内部必将发生动乱。

所以刘备必须挑选一个强势之人,压服各方势力,很明显刘备选择的是诸葛亮,所以他才会做这么多事情来提高诸葛亮的权威与地位。

诸葛亮这边处理好了之后,刘备留下了最后一道遗命,而这道遗书是给赵云的。

演义原文:先主又与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

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觑幼子,勿负朕言。

”云泣拜于地曰:“臣愿效犬马之劳,以扶社稷!” 刘备最后和赵云说的这番话,其实看上去倒是像朋友最后的真心话了。

刘备没有让赵云匡扶社稷什么的,因为这个事情已经交给了诸葛亮,刘备真正托付赵云的其实是他儿子的性命!“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觑幼子,勿负朕言。

”其实说的还是比较重了。

因为刘备其实对蜀汉的局势也是比较担忧的,虽然他信任诸葛亮,但是万一诸葛亮没能成功的力挽狂澜,那蜀汉的局势很可能彻底崩坏。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想到了赵云。

可以这么说,赵云是刘备最后的底牌了,可以让刘备托付身家,假如诸葛亮没能稳定蜀汉,那么就需要赵云出手保护刘禅三兄弟的安全了! 还有一种解读,认为刘备让赵云早晚看觑幼子,是担心有人谋害刘禅他们,而且意指诸葛亮。

本文其实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依照刘备前三个托孤步骤来看,他对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

而且在正史中其实并没有给赵云遗命,演义作者故意加上这么一段,实际上就是体现刘备对赵云的感情,增加赵云的戏份。

以作者对诸葛亮的尊崇,他是不会写出以赵云来牵制诸葛亮的剧情的。

结语 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信任,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而他最后的一道遗书其实是给了赵云,他是将赵云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张底牌了。

假如诸葛亮没能成功过的稳定蜀汉,发生动乱,刘备是希望赵云保护他的三个儿子,逃离这个是非地,护得他们一生的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真实历史上,白帝城托孤真的给赵云遗书了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