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已经赢得了皇位,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0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后,已经赢得了皇位,为什么还要对哥哥和弟弟的家人?有些孩子,甚至路都还不会走就被杀掉了,今天小编就为各位详解其中原因。

当年,向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决定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

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

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

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

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

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也射死李元吉。

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

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

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太子和齐王虽然已经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

这对于李世民而言,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 问题倒不是担心这十个年少和年幼的侄子长大后会替他们父亲报仇,而是谁也不敢保证,将来不会有之人利用他们的仇恨、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兴风作浪。

所以,既然这场弑兄、杀弟、逼父的流血政变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么李世民只能按照它本身的惯性,把它进一步推向那个无可避免的逻辑终点——屠侄! 所以,一旦历史选择了玄武门之变,一旦命运之神钟情于李世民,那么太子和齐王的十个儿子就注定在劫难逃! 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这时,李唐皇族的这些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

那十个年轻和年幼的亲王还未及从丧父的巨大哀痛中摆脱出来,死神便已伸出冰冷的白爪轻而易举地攫住了他们。

杀完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

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他说:“一切罪恶,只在两个元凶!既然已经诛杀,就不能再扩大打击面,这样无法使人心安定。

”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

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

这就是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全部信息。

虽然他们的年龄不详,可我们知道,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李元吉死时二十四岁,所以,他们的儿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

最大的估计也不过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仅仅在蹒跚学步。

他以无与伦比的胆识魄力,扭转了乾坤,取得了政变的成功,而且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安抚人心的宽大政策,消除了暴力夺权后可能产生的政局动荡,从而顺利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 虽然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屠侄的手段极其残暴,但他还是为世人缔造了一个朗朗乾坤。

玄武门之变为他带来的罪恶感有多深,他开创贞观的动力就有多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已经赢得了皇位,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