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真相,是唐玄宗贪恋女色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中段发生的“安史之乱”,原本鼎盛的唐朝,经过这一打击,瞬间跌入低谷,帝国辉煌不再。

跟中国古代其他动乱发生的时期不一样,动乱一般都发生在王朝末期,像末年的,末期。

各种矛盾积累久了,国力日衰,一场暴动就让国家扛不住。

但唐朝是在鼎盛时期遭遇的安史之乱,那个时候正是,帝国空前繁荣,的地位也直逼唐太宗。

那为什么在鼎盛时期还会发生这种动乱呢?和杨贵妃有关系吗? 的诞生 过去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在唐玄宗的私生活上面,说他沉迷女色,越来越昏庸,信任奸相,又纵容胡人,导致祸患。

但是,这种职业,天生疑心病就重,整天最担忧的就是被别人夺权。

何况唐玄宗也是政变上位的,一手开创开元盛世,打压手下更是软硬兼施,肯定不是简单的昏庸可以概括。

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一个新的视角,说其实是唐玄宗沉迷。

如果就是唐代开国的初年,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因为从汉代灭亡之后,所有的皇帝都知道,自己最大的风险,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

几百年来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说明,枪杆子出政权,皇帝又不傻,当然就搞出了一套防范像安禄山这种将领的手段。

到了的后期,北方朝廷的兵制叫,这套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防范将领拥兵自重了。

什么是府兵制?就是上百个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

这些当兵的人,平时务农,不用交税,自己养活自己。

一旦要打仗,那就从周围的军府中抽调兵力,仗打完了你们这群府兵再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征召。

这样一来作战的士兵都是临时抽调的,你边境军队的指挥官,想拥兵自重也没有机会,士兵和将领是基本分离的。

这就是从制度上,防止将领造反的可能。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一招就不好使了,因为疆土太广阔了。

军府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的,起码得有足够的耕地,能让这帮府兵自己耕种养活自己。

所以很多边境地带,比如草原,高原地区,是建不起军府的,边境要是打仗,就只能从内地的军府调人。

但是你即不能调太久,也不能调太勤,因为府兵都是自己养活自己,你调的太久家里的田就荒了,你调的太勤府兵自己又出不起来回的路费。

所以整个兵制就变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就是朝廷出钱来征兵,雇佣职业军人,国家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在边境养兵,按时发军饷。

中央给军饷太麻烦,那就派个地方领导,叫节度使,一边掌管军队,一边在当地筹措军饷。

这个制度一出来之后,军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是职业军人,训练时间增加,边关的战斗力提高了几个等级。

你站在唐玄宗当时的角度来看,这是个了不得的制度创新,开疆拓土的成功率更高。

他在长安当皇帝,得到的全部反馈,都是在证明这个制度是有效的。

在西边,原本胶着的势力被一下赶回了本土,北边,契丹和的势力也被逐出了河北。

对内,唐玄宗已经是搞出了一个开元盛世,经济文化极大繁荣。

对外,又是降服四方。

你要是唐玄宗,当然是想当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

视野的盲区 在他的《兵车行》里面留下了一句话,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里的武皇是指皇帝唐玄宗,边关都打得血流成河,但是皇帝还是要开拓边疆,成就自己的伟业。

所以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在唐玄宗的眼睛里,是好用的、高效率的工具。

不过唐玄宗完全忘了,这个工具还能调转过来对付自己。

当时节度使掌握的边军,一共有49万。

面对这些军队,中央有没有制衡力量呢?直接归中央指挥的军队有13万。

这基本是够用的,因为边军不会同时造反。

如果对边军稍有警惕,唐玄宗就会非常谨慎地使用这13万中央军。

但事实上没有,当时云南出了状况,唐玄宗竟然让边军不动,动用中央军去平叛。

结果派出去7万中央军打云南,。

等到后来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中央军才不到8万人,而安禄山这一边有18万人,这还怎么打? 安禄山 这也说明,唐玄宗对边军的力量几乎是全无戒心的。

这不仅是唐玄宗的盲区,当时几乎整个中央朝廷,都没有看到这个风险。

比如唐玄宗前期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但是他有两样是肯定的。

第一他有能力,第二他是个谨慎的人。

史书上对李林甫的评价,说他的谨慎程度是超乎常人的,这么谨慎的一个人,他就察觉不到安禄山的危险吗? 可李林甫也有自己的心事,作为大唐中央的执政宰相,心目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边军节度使,而是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

熟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前期的历史的朋友,对此应该不奇怪。

初唐的那些皇帝,包括在内,心头大患都是,关陇集团背后的世家大族基本掌握了整个朝堂势力。

李林甫要对付世家大族,就会提拔安禄山这样的人,出身行伍,靠军功起家,没文化,最重要是没有的家族渊源。

这样的人,你提拔他,他的功名富贵都是你给的,他就会对你。

李林甫 所以在李林甫心中,安禄山就是杆枪。

那这杆枪要想好使,应该让他的实力更强一些,火力搞猛一点。

所以,当时唐玄宗一共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的位置,李林甫提拔安禄山,一口气让他兼任了三个。

后来等到李林甫一死,上台,跟安禄山的关系就不好了。

安禄山一想,这下麻烦了,上升无望,荣华富贵也不保了,随时可能被同事绊倒。

但是转念一想,我手头有18万军队,而且是能征善战的边军。

而唐玄宗他们手里只有不到8万,这个皇帝该我做才对,直接造反不就完了,还在这磨叽。

接下来就是“安史之乱”的发生。

过度自信的危害 回顾这个过程,不是要说唐玄宗昏庸或者李林甫笨。

而是在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想象里。

这个想象,越伟大,时间越久,里面就越有清晰的敌人和朋友。

但是很可惜,这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真实世界。

在真实世界里,敌人和朋友,随时是会发生逆转的。

当一个人在他的想象里,陷得越深,对局势的逆转就越会意料不到。

心理学家说过,人的过度自信,与信息的积累有关。

当一个人不断积累各种信息,能力也会不断增加。

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信息的增加让我们的自信持续上升,能力却碰到了天花板。

当我们的自信程度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就会变成过度自信。

人一旦出现过度自信,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安史之乱的真相,是唐玄宗贪恋女色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