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战,结果是什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合肥之战,是末年至时期,一方与一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

俗话说守江必守淮、而欲进取中原,也必取淮河流域为跳板。

因此江淮之间往往是南北势力的焦灼之地、总会招致双方大军相抗,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战略价值的城镇——早期的合肥便是其中之一。

以后,曹操势力对江南的战略转攻为守,孙权便希望借助战胜之余威,将自己的战线推广到合肥之北。

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曹魏和东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这六次战役分别为: (第1次)208年十二月—209年 (第2次)215年八月 (第3次)230年冬 (第4次)233年十二月 (第5次)234年六月至七月 (第6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其中,就第六次合肥之战来说,可以称之为三国时期最后一场合肥之战了。

在这场战役中,东吴重臣率领20万大军进攻合肥。

彼时,合肥的守城将士不过3000人。

但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了。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战役。

一 首先,陈寿在《·吴书七·诸葛恪传》中记载:(诸葛恪)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始失人心。

公元253年,吴太傅诸葛恪不顾众臣劝阻,于三月亲率二十万人再次出兵北征。

对于诸葛恪来说,他是之子。

按照辈分来说,诸葛恪是蜀汉丞相的侄子。

当然,在第六次合肥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和诸葛瑾早已去世。

而就诸葛恪自己来说,更是成为东吴的丞相和太傅,这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身居高位,但是,诸葛恪所在的家族,并不是东吴本地士族。

换而言之,诸葛恪在东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因此,诸葛恪希望可以不断建功立业,以此巩固他在东吴朝廷的地位。

不过,发动20万大军来进攻合肥,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中,东吴的整体实力虽然强于蜀汉,却和曹魏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于东吴来说,总的兵力也不到25万人。

所以,一下子出动20万大军来进攻合肥,确实是比较冒险的行为。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东吴的士兵来说,很多都是本地士族的部曲,比如、所在的家族,就直接拥有一定的兵力。

在此基础上,诸葛恪强行让这些将领拿出自己的部曲来进攻合肥,非常容易得罪东吴的士族。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些来源复杂的部曲,很可能会在第六次合肥之战中出工不出力。

二 当然,不管怎么样,诸葛恪还是成功发动了第六次合肥之战。

夏四月,东吴20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曹魏将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死伤甚多,城池将破。

对此,《魏略》中记载:是时,张特守新城。

特字,涿郡人。

先时领牙门,给事镇东,诞不以为能也,欲遣还护军。

会代诞,遂使特屯守合肥新城。

及诸葛恪围城,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护。

20万大军围攻3000人镇守的城池,这自然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了。

所以,按照这一趋势的话,东吴攻占合肥,应该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

不过,对于将士来说,显然不会。

为了能够给后续的援军到来争取时间,张特对吴人说:“现在我已无心再战了。

但依魏国法规,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援救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责;自抵抗敌人以来,已经九十多日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者已经过半,城池虽陷,如有半数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明日早上送名,你们先以我的印绶拿去作信托吧。

” 三 按照魏国将领张特的意思,你诸葛恪先给我们10天的时间,等到10天后,我们一定出城投降。

如果是的将领,自然不会轻信张特的说法。

毕竟,兵不厌诈,给了你10天的时间,万一你仍然不投降的话,那么我还要重新组织兵力进行进攻。

在古代战争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一旦让士兵停止攻城,会导致将士士气瞬间放松甚至低落。

想要重新提升士气的话,很可能就要等很长的时间了。

但是,聪明睿智的诸葛恪,反而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

张特便将印绶抛给他们,而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绶。

当天夜里,张特命令部下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

到明日,张特对吴人说:“我只有战斗而死了!”也即等到城池得到修复后,张特又坚守不降了,吴军大怒,但是,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地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

此时的大军,已经没有一开始攻城时的高昂士气了。

并且,当时天气又炎热酷暑,吴兵疲劳,疫病横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伤严重。

诸葛恪攻城不下,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

从这一角度来看,吴国大军的士气,已经来到了最低点。

所以,及时撤军是最好的选择了。

四 最后,不过,对于心高气傲的诸葛恪,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毕竟刚刚被张特戏耍了一番。

与此同时,魏国的援军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

早在当年的五月,曹魏朝廷得到了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的消息。

彼时,执掌曹魏大权的,便派遣魏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人赶往新城。

司马孚知道吴兵已疲乏,便进兵大败吴军。

公元255年八月,诸葛恪无奈引军归还。

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恪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

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因此,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了,也即东吴不仅没能攻下只有3000人把守的合肥,反而因此损失了至少数万大军。

对此,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毌丘俭传》中记载: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在第六次合肥之战后,诸葛恪在东吴的声望也跌入了谷底。

在此背景下,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

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孙权幼子)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

最终,孙峻和孙亮成功除掉了诸葛恪。

不久之后,诸葛恪被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

因此,这意味着诸葛瑾家族基本上告别了东吴朝廷的大舞台。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历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战,结果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